Tag: 非洲

spot_imgspot_img

突发! BC爆首例猴痘确诊 就在温哥华! 卫生厅急了: 面对面可传播! 戴口罩!

就在刚刚,BC省疾控中心紧急最新通知——本省确诊首例猴痘感染病例!就在温哥华! 疾控中心透露,首宗病例已通过实验室检验确认,目前正在等待国家微生物实验室进一步检验,首例感染者目前就住在温哥华。 为了保护确诊者的隐私,卫生部门目前并没有透露是在温哥华的哪一个社区,但是温哥华沿岸卫生局已经接到通知,正在积极展开检测、追踪和隔离。 在中午的新闻发布会上,许久未露面的卫生厅长狄德安表示: “现阶段公众所面临的感染风险较低,但是我们还是希望所有人了解到感染者确实出现了,并请所有密切接触者采取所有步骤!” 好不容易,大家才刚刚取下了口罩,正准备回归正常生活,结果我们放过了自己,病毒却没想着放过人类,全球多种病毒接连爆发,继儿童不明肝炎疫情之后,这次轮到猴痘病毒。 到现在为止,北美和欧洲的猴痘确诊病例正在不断往上升,而加拿大主要的病例还是集中在魁北克省,有71例、安省有5人感染、阿省有1人感染,BC在5月份曾经传出过疑似病例,随后卫生厅澄清。 没想到,时隔一个月,猴痘病毒最终还是烧到了BC! 在公布本省爆出首例确诊的同时,BC疾控中心也特别提醒—— 目前北美已经出现人传人病例,病毒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体液、溃疡、痂及衣物等途径传播; 不仅如此,人们长时间面对面接触,猴痘病毒也可通过呼吸道分泌物(如咳嗽或打喷嚏)传播,所有人都需要小心! 此外,疾控中心也建议所有出现症状的人,立即戴上口罩、遮盖住所有水泡等症状,前往医院就诊,且需要提前告知,让医院做好准备。 本省流行病学家Mayank Singal表示,猴痘病毒很大可能是从省外入境的,确诊者估计有过近期旅游史、或者接触了境外人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最新统计数据,现在猴痘病毒已经走出了非洲大陆,在全球多国均有病例,累计确诊920例,是一周前的3倍! 令人担忧的是,过去这三周的确诊人数很有可能被低估了,并将全球风险水平评估为“中等”,病毒已经遍布全球20多个国家,且已出现63人死亡! WHO自己都承认了,这场猴痘疫情的风险很有可能被低估了。 英国今天新增77例确诊,全国累计300多人感染猴痘病毒,成为非洲以外最大疫情国家!同处欧洲大陆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分别爆出156例和138例。 截至6月3日,隔壁美国已经有12个州确认发现31宗确诊病例,且检测到两种基因不同的猴痘病毒株! 美国疾控中心CDC在今天将猴痘疫情警报级别提高至2级,建议所有近期旅行者、境外旅客、已经出现症状的人,全部戴上口罩!做好健康防护措施! 美国卫生官员坦言,种种证据表明,病毒可能已在未被发现的情况下,在境内传播多时。基因测序结果显示,美国的猴痘病例为两种不同的猴痘病毒毒株所致,均属于西非分支。 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猴痘病毒有两个分支——刚果盆地分支和西非分支,前者死亡率高达10%,后者死亡率则不到1%,这可能也是美国目前尚未出现死亡病例的原因。 然而,同一分支下的两种不同病毒株同时传播,也就意味着美国现在至少有2波疫情正在同时发生! 目前,加拿大卫生厅并没有公布确诊者的病毒株序列。 需要注意的是,猴痘疫情初期爆发主要是同性之间发生性行为传播,但是现在人际传播途径已经进一步扩大了,触碰到感染者的衣物和伤口、长时间面对面接触均有感染风险。 除了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色列等病例较多的国家,部分地方的新增病例的已经超出已知接触者范围,存在未知传播链。 这一场猴痘疫情,着实打了加拿大一个措手不及,毕竟天花疫苗都已经停打几十年了。目前魁北克省已经开打了,美国也是手速订了1300万剂天花疫苗,准备控疫。 现在加拿大的确诊病例不到100宗,但是不排除将来进一步扩大,而数百万没有打过天花疫苗的加拿大人,基本全都是易感染人群。 猴痘病毒与天花属于同一病毒家族,但严重程度要轻得多,症状主要包括发烧、头痛、肿胀、背痛、肌肉酸痛及皮疹。 在全球闹得沸沸扬扬的猴痘疫情,今天还是入境BC,首例还是在温哥华,正如卫生厅长所说,不论风险是高是低,到底还是在那儿的,希望大家还是多加注意一些!

暖爆! 从中国被领养的22岁华人女孩 建全球第2座3D打印学校! 曾差点沦为厂妹

最近多家媒体都把目光聚焦在了一位22岁的华人女孩身上。 当别的孩子在这个年纪都在为毕业找工作而焦虑时,这个女生已是非盈利组织思考小屋(Thinking Huts)的创始人兼CEO。她运用3D打印技术,让贫困的马达加斯加在一夜之间有了全国第一个用3D打印技术建造成的学校,从而帮助贫困儿童。 而她善举背后的动机也被揭开——原来这个长相甜美的女孩儿曾经历心酸过往。 她叫玛吉·格鲁特(Maggie Grout),是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利兹商学院的一名毕业生,也是登上TED公开演讲的知名企业家。 但她曾经是一名中国弃婴。 玛吉出生在一个南方的贫困山村。尽管她对模糊的婴幼儿时期没有多少痛苦的记忆,但她出生时便被父母抛弃,随后送往了当地的福利院。 幸运的是,她在18个月的时候就被一对美国夫妇收养。 养父母守护了玛吉的童年,但她也曾经见证过一些属于落后山村的贫困。 她说:“如果我没有被收养的话,或许我的人生轨迹将是截然不同的。我可能会在工厂里工作,而我努力工作一整天都可能赚不到3美元。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后来,养父母将玛吉带回了美国。她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与此同时,她也萌生了一个念头:她想帮助更多人摆脱贫困,改变命运。 2005年,年仅15岁的玛吉创立了非盈利组织Thinking Huts。 她在网站上写道,“我能有今天,多亏了我的父母以及我通过教育获得的机会。我的生活本可以遵循一个截然不同的时间表,但我不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故而,我希望找到一个解决方案来增加全球接受教育的机会。这是让人们摆脱贫困的根本方法。” 她说,“我们应该为下一代提供能超越我们的技能。只有团结起来我们才能完成这样的壮举,而这始于接受教育。教育是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着的许多问题的根源,不论是解决流行病还是消除贫困。” 当15岁的高中生玛吉与养父谈到科技与未来时,她突然灵光一闪。如果能使用3D技术来建造建筑,那么她就可以在世界各地打印学校来帮助贫困儿童了! 于是,她真的把理想付诸实践。在过去的7年里,玛吉一边兼顾学业,一边和多个机构联系沟通,筹款规划。 她不仅拿到了利兹商学院的工商管理学士文凭,也收获了项目的成功。 今年5月,选址在马达加斯加的3D打印学校开始动工。这是当地第一所3D打印学校,也是全球第二所。这所学校采用了水泥混合物来建造墙面,并在当地选用了一些木材、玻璃等来组装房顶、门窗和玻璃。 这所学校被命名为“九重葛”(Bougainvillea),这是当地的一种花朵,象征着热情、热心。 从BBC拍摄的视频来看,3D打印机建造这栋建筑物的效率飞快。在搭好打印机并设置好参数后,围墙被一层一层地建起。 打印机像是挤蛋糕奶油一样,一层一层封上水泥。 不到一天的时间内,运用3D打印技术建造的学校便完工了。 准确来说是18个小时。 它既节省时间,又节省了不少建筑材料。 玛吉说,她选择马达加斯加有好几个原因。人脉支持、当地支持故然是优势、能很好的运用太阳能也能节能减耗。更重要的一点是,这里需要学校。当地预计需要超过22000所学校来帮助孩子们解决上学难题。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每三个马达加斯加儿童中就有一个无法完成小学学业。而五分之一的儿童更是压根没有读小学的机会。这也导致97%的马达加斯加10岁儿童甚至无法阅读单个句子。 然而,对学校的需求在非洲并不能很好的解决。 因为基建设施落后、材料缺乏,纯靠人力建造学校耗时久、成本高,如果想一次性解决当地的教育问题,建完所有学校,那么保守估计需要70年。 有了3D打印就不一样了。填墨、设置、灌装材料、搭建骨骼、设定参数,一切都搞定后一键打印建筑物,那么原本需要70年的浩大工程,就会被缩短到只要约10年。 如果18个小时就能建造一所学校,而这样一所学校能够容纳30名学生。那么这样的慈善项目,一个月内不停动工便能制造超过30所学校,增加900名学生。 半年、一年、十年后的改变将是巨大的。 玛吉计划在明年前往马达加斯加更多地方建造3D打印学校。 她说,“如果我有了孩子,我希望他们知道:一切皆有可能。并且我希望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优点和兴趣来探索更多的机会。不论是成为高管还是任何职位。” 22岁的玛吉心意也十分坚定。“作为一个创始人和CEO,我知道我需要做出许多艰难的决定。我希望我们所做的能够成功影响未来100代人的生活。我知道,那将需要辛苦的工作、需要一个完美的团队、需要毅力和对使命的奉献而不是走捷径。” 正是因为她的命运被教育所改变,她才希望有更多的孩子能摆脱贫困的泥泞,走出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 我们不仅感慨这个曾经历曲折心酸的女孩活出了“命运以痛吻我,而我却报之以歌”的姿态,我们更感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像这样的小小改变每多一点,世界就会有大大的变化。

突发! 加拿大猴痘扩散至58例 5省危急 全球确诊近千 已悄悄蔓延长达5年!

今早,加拿大首席公共卫生官谭咏诗博士报告称目前加拿大已确诊58例猴痘病例。迄今为止的确诊患者中,52例来自魁北克省、5例来自安大略省、1例来自阿尔伯塔省。 但BC省、新不伦瑞克省仍有疑似患者。 5省均在危险之中,这不免令人担忧。上个月底,加拿大公共卫生署(PHAC)一共报告了5例患者,而现在的确诊数字已扩散至10倍之多。如何防止猴痘继续扩散,成了一大难题。 这并不仅仅是加拿大面临的难题,现在,全球各国都迫在眉睫。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公告,全球目前有超过30个国家沦陷,累计确诊病例超过550例(今日更新为643例)。不仅如此,还有400余例的疑似患者。累计疑似与确诊人数即将突破1000大关。 据《路透社》报道,此前猴痘一直是一种动物传人的传染病。但英国卫生安全局(UKHSA)在昨日证实,这种疾病已经在境内开始发展为人传人。当地190例感染病例中,有132例发生在伦敦,且许多人根本就没有非洲旅行史。 这种猴痘开始广泛人传人的趋势令无数专家心惊。 WHO紧急计划执行主任迈克·莱恩(Mike Ryan)指出,猴痘与血热等地方疾病正持续爆发且变得更加持久而频繁。 总干事谭德赛尤其强调:“猴痘在同一段时间内在多个国家现踪,这意味着它已经静悄悄地传播了很长一段时间了。” 本周,爱丁堡大学进化生物学研究所的科学家发布了一项早期研究报告,报告指出,他们所看到的遗传模式表明,猴痘实际上从2017年开始就存在持续的人际传播——只是那时候没有人发现。 该研究显示,今年的首例猴痘似乎是由2017-2019年在新加坡、以色列、尼日利亚和英国的爆发而引起的。 进化生物学家、亚利桑那大学教授迈克尔·沃罗贝(Michael Worobey)说:“这意味着,爆发已经在当地持续了很长时间。而我们当时没有从源头控制好它。”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菲尔丁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授安妮·里莫因(Anne Rimoin)则警告道:“一旦猴痘出现在非洲以外的野生动物水库中,公共卫生倒退将难以逆转。” 她说,“我们甚至不知道猴痘传播了多久。这也是现在猴痘难以预测的原因。但是,全球各国必须竭尽全力阻止猴痘在社区传播,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从何时开始的?如何扩散的?是否通过了新的渠道传播…… 科学家们陷入谜题。 更令人困惑的是,有些病例之间甚至毫无关联。 纵观全球最近新增的病例,澳洲有1例病例似乎格外特殊。在澳洲已确诊的4例病例当中,有3例来自新南威尔士州,1例来自维多利亚州。 若按照确诊顺序,有过欧洲旅行史的第一例维多利亚州患者是如何得病的,这一点清清白白。可来自新南威尔士州悉尼的第二例患者,与第一例患者的发现时间相隔了两周,他既没有出国,也没有和第一例患者有任何的关联。 唯一知道的就是这名男子曾去过昆士兰。 相反,剩下2例也都有欧洲旅行史。故而,这个唯一没出过境,又和剩下病例没有关系的患者令人感觉十分蹊跷——他是怎么得上的? 英国一些病例现在也同样对不上号。 猴痘扩散的谜题仍在等待我们解开,但这种“静悄悄的传播”最可怕的地方,还是在它的无声与迅速。我们在明,猴痘在暗。面对未知,我们需要做好更多的防护措施,才能避免猴痘浮出水面时炸出一地的水花。

31人被踩死! 慈善盛会变惨剧 一家5个孩子遇难 母亲当场崩溃 孕妇一尸两命

当我们在家畅享安逸的周末时,今天早上,世界另一端一个贫穷的国度发生了一起不幸悲剧。 教会慈善活动的组织者怎么也没有想到,他们精心准备了大量衣服、食物、礼物给贫困人士,但这一年一度的慈善盛会却变成大型踩踏事件,导致至少31人死亡7人受伤。好心善举变成血溅当场的悲剧,可谓本末倒置。 据美联社报道,踩踏事件发生在西非国家尼日利亚南部的一座教堂里。 当时,教会组织为了响应一年一度的基督教节日五旬节,筹办了一场“免费购物”的慈善活动。这本是一个旨在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希望的计划,但故事发展却如此惊人。 据警方发言人格蕾丝·伊林格·科科(Grace·Iringe·Koko)称,这场活动原定于周六早上九点,但从早上五点起就陆续有家庭带着孩子前来排队等候,他们想确保自己能抢占前排,拿到心仪的物品。 一位妇女目击了惨剧的发生,她说:“大家站在外面等了一段时间,许多人等得不耐烦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旁边的小门被打开了,于是一群人争先恐后地涌了进去。” 警方在声明中也表示:“当时至少有几百人。当庞大的人群失控时,教会的工作人员还在准备食物和礼物,组织者根本管不过来。这些人变得混乱且无法控制,随后发生了踩踏。组织者为恢复秩序所做的一切措施都是徒劳的。” 有人拍下了现场混乱的场景。 当有儿童为抢到衣服而沾沾自喜时,旁边一些人正为倒地昏迷的死者伤者哭泣。 讽刺的是,当有些人劫后余生抱着膝盖蜷缩在旁边草坪上时,后续仍有更多人朝大门里走去——比起地上的死伤者,这些人仍想翻找更多的物资。 地上零落着矿泉水瓶、食物包装袋、被踩掉的鞋履、还有参与者疯抢时遗落的衣物。 据教会的工作人员介绍:“当天参与活动的很多都是妇女和儿童。” 而一位叫丹尼尔的目击者在认领尸体的草坪上说,“我看见有一个妈妈的五个孩子都死了。还有一个孕妇也被踩死了。死者里有很多都是孩子。” 那位5个孩子的妈妈当场崩溃…… 推特上甚至还有疑似含有尸体与伤者的视频流出。许多看起来年龄不大的儿童和少年躺在草坪上,身上盖着一张橙色的纸。 一名年纪稍大些的孩子抱着自己的弟弟相拥而泣。 当警方和救护车赶来时,许多人早已身亡。工作人员不停往返于人群中——将死者送上车,运到太平间去。 法新社表示,除之前已确认的31死7伤外,还有许多伤者被送往了当地的军事医院。推特上一些有关儿童悲伤哭泣的照片正拍摄于医院外。 由于悲痛,一些受害者的家属将情绪发泄在了教会工作人员身上,有人被脱口大骂,还有人遭到袭击受伤。目前教会拒绝回应此事。 警方表示,目前正在对此事进行刑事调查,在当局调查期间,这项“免费购物”活动将被暂停。 美联社在报道此事时指出,此类踩踏事件在非洲最大的经济体尼日利亚经常发生。2013年,东南部阿南布拉州的一次教堂聚会曾发生踩踏,造成24人死亡。2014年,该国首都再次发生踩踏,造成至少16人死亡。 一部分原因是贫穷。 据当地政府统计,有超过8000万的人仍生活在贫困之中。 尼日利亚曾是联合国认定的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其2020年的人均GDP为$567美元,甚至低于低收入国家GDP的平均值$691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数据,同年中国的人均GDP是$10434美元,加拿大是$43258美元,美国是$63206美元。

警告! 猴痘扩散至4大洲 人还可反传给动物 或永远无法完全消灭 成世代相传地方病

在新冠疫情日益平息之时,猴痘又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一夜之间,猴痘又传入了南美洲阿根廷、厄瓜多尔先后宣布发现病例,北美的墨西哥也首次出现确诊者。 阿根廷卫生官员27日晚发表声明,该国首例确诊患者曾有西班牙旅行史;而厄瓜多尔方面则表示,首例患者曾前往非洲。 据墨西哥卫生部长称,该国首例患者为一名50岁男性,他是一名美国永久居民,但不认为他是在美国感染。“可能是赴荷兰旅行时感染的。” 截至目前,全球已有27个国家出现确诊或疑似感染者,累计确诊和疑似患者超过200例。 北美三国加拿大、美国、墨西哥全部中招,而欧洲更是溃不成军。英国确诊超过90例,西班牙、葡萄牙也不甘其后。如果说世界上哪儿还有净土,那就是亚洲。 猴痘在短短一个月内从非洲杀向了世界,亚洲能否一直固若金汤——谁都不好讲。 新一轮疫情爆发的警钟已经敲响了。5月24日,WHO负责人、全球传染性危害防范部门主任西尔维·布里安德(Sylvie Briand)就曾警告过:“目前确诊的病例很可能是冰山一角。” 世界卫生上一次用到“冰山一角”这个词,是警告第六波疫情高峰的到来——结果一语成谶。布里安德主任说,“今年猴痘的全球爆发是不寻常的。如果尽早采取措施,疫情仍然可控。” 全球许多专家都发现了这次猴痘爆发的异常:首先,大规模的疫区外泄、全球爆发,这是前所未有的。第二,出现了大批没有非洲旅行史的患者。第三,潜伏期比以往长很多。 这些现象,和猴痘病毒以往的一些特性不符:在过去,猴痘很少出现人传人的情况,基本上都是有人接触了感染该病毒的动物才感染。并且以前猴痘病毒的传染性并不强,其基本传染数(R0)范围在0.6至1之间,相比之下,Omicron毒株的R0高达7。 那么问题来了,是什么导致了异常——究竟是猴痘病毒变异、传染力大增,还是人类抵抗力变弱了? 我们不得而知。 但它确实有成为新冠之后又一轮疫情的苗头。 近期多名科学家表示,猴痘似乎在欧洲出现了新的传播模式,而美国部分地区则可能开始了社区传播,加拿大病毒学家认为国内的爆发很可能与桑拿房有关,甚至还有学生疑似感染,增加了整所学校的风险。 尼日利亚科学院院长欧也威尔·托磨里(Oyewale Tomori)说:“这和非洲发生的猴痘不一样,西方一定发生了一些新的东西。”   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的亚当·库查尔斯基(Adam Kucharski)博士则说:“欧洲的疫情很可能是性行为和其他长时间的亲密接触导致的,这是新的传播模式。”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则表示,美国有8个州出现猴痘患者,10位确诊病例中有好几例都没有任何旅行史,认为已经发生了社区传播。 究竟是性行为,还是长时间密切接触,亦或是呼吸道飞沫传播——目前也没有明确答案。 但猴痘一旦全球爆发,其后果是相当可怕的。英国紧急情况科学咨询小组 (SAGE) 发布最新说明警告:“猴痘可能永远无法被消灭,这是我们所面对的最大的风险。” 该小组给出了详细的原因。他们说,感染人数将越来越多,如果得不到控制,任何人类之间的传播都会增加猴痘病毒传染给动物的风险——尤其是我们饲养的小宠物们。 长此以往,猴痘病毒将获得永久性的感染宿主,就像非洲通过猴子传播一样。欧盟卫生负责人也承认了这一威胁,并表示将考虑对猴痘患者所拥有的宠物进行扑杀。 欧洲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 (ECDC)补充道:“不仅是啮齿类动物(仓鼠、豚鼠),其他猫、狗、宠物们都有风险。”根据这一观点,猴痘不大可能成为全球大流行病。但人传人→人传宠物/动物→宠物/动物携带病毒继续传人的传播模式,使得猴痘很可能变成世代相传的地方病。   这将会是非常痛苦的长期折磨。 现在,欧洲应该开始准备对接触过猴痘的宠物进行检测和隔离。报告指出,如果不能及时隔离,扑杀会作为最后手段。 瑞士日内瓦新兴病毒病中心教授伊莎贝尔·埃克尔(Isabelle Eckerle)说:“如果猴痘在多个国家蔓延成为地方病,这将是非常恐怖的。因此,世界卫生组织不应该渲染其症状轻微、温和的特征,而应该呼吁各国迅速接种疫苗。” 希望这次世界能更快反应,莫叫病毒大规模传播。

华人怒了! 西温政府不愿改动辱华条约! 预估成本上百万 流程繁琐!

不知道大家对这个月爆出的“西温地产条约涉嫌歧视亚裔”的新闻是否还有印象? 一名华裔居民董女士在近期重新修葺自己西温住宅时,被西温市建筑许可的有关工作人员索要了一份房屋限制契约。不看不知道,这份契约里充斥着对华裔、亚裔的歧视性语言。董女士当场气炸——这是赤裸裸的种族主义言论。 这些语言集中在契约的第7条,上面写着:“该房产不得出售或者赠予、出租给非洲或者亚洲人,以及他们的子孙后代。任何亚洲/非洲族裔的人,不得出现在这个房子里及周围,(仆人除外)”。 董女士随后惊讶的发现,这个契约并非令她一个人困扰——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遗留问题,几年前就有多人请愿,希望将这些种族主义的语言从房产契约中删除。 如果说,2020年西温华裔议员Marcus Wong第一次发起倡议要求删除时,没有多少媒体报道,维权人士形单影只,那么董女士的经历在网上发酵后,整个BC省的华人都已经沸腾。 截至目前,董女士在change.org上的请愿书已有接近5000人签名,各大媒体都在报道这一极其不合理的条约。 西温市政府这次是真的看见了——可他们却想视若无睹,装瞎糊弄过去。 CTV News一则5月20日的新闻指出,整个BC省政府都在因为这件事儿备受抨击。诸多相关行业的资深人士、甚至是名人都获悉了这件事,并感觉非常糟糕。 西温市政府没理由看不见,但他们拟了一份报告:若修改这项条约,工程耗大,预计将花费市政府超过100万加币的预算——言下之意,他们不愿意劳神费力地做这件事。 以上发言来自本周一西温市政府的议会。会上有工作人员提交了计划报告,称市政府目前能做的只是将这些违规语言从契约中划掉,并不能将所有语句彻底移除。即使是划线划掉,也将产生超过100万加币的成本。 由于工作人员认为花费超过100万来自纳税人的税款做这件事不合适 ,他们建议让市政府将这个锅甩给BC省政府。通过反馈给BC省市政联盟2022年的会议,来让BC省政府带头清除整条契约,并适当删除其中的一些种族主义条款。 这样的态度令许多房主感到失望。他们认为,这个上世纪就出现的契约并不应该转嫁给现在的纳税人——任何曾经在20世纪参与获得此契约的开发商都应该帮助支付费用。 西温居民尼尔·詹森表示,其中一个叫做British Pacific Properties的开发商从20世纪一直延续至今,像这样的大型公司完全可以轻松的处理自己手下生产出的“有毒废物”。 该公司的总裁吉奥夫·克洛(Geoff Croll )也很快表态:“正在探索我们可以采取哪些积极措施。不过,我们认为这需要西温政府、土地所有权办公室一起配合我们。” 这位总裁还说:“不过,我们认为这些冒犯性、限制性的条约遍布全省。它们早已无效、无法执行,在我们的社会中没有地位。” 或许在市政府看来,这流程太繁琐;在开发商看来,已经不具备法律效益,何苦要他们费钱。但在广大华人群体看来——不管这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错了就要认,这份条约必须要改。
[tds_leads input_placeholder=”Email address” btn_horiz_align=”content-horiz-center” pp_checkbox=”yes” pp_msg=”SSd2ZSUyMHJlYWQlMjBhbmQlMjBhY2NlcHQlMjB0aGUlMjAlM0NhJTIwaHJlZiUzRCUyMiUyMyUyMiUzRVByaXZhY3klMjBQb2xpY3klM0MlMkZhJTNFLg==” msg_composer=”success” display=”column” gap=”10″ input_padd=”eyJhbGwiOiIxNXB4IDEwcHgiLCJsYW5kc2NhcGUiOiIxMnB4IDhweCIsInBvcnRyYWl0IjoiMTBweCA2cHgifQ==” input_border=”1″ btn_text=”I want in” btn_tdicon=”tdc-font-tdmp tdc-font-tdmp-arrow-right” btn_icon_size=”eyJhbGwiOiIxOSIsImxhbmRzY2FwZSI6IjE3IiwicG9ydHJhaXQiOiIxNSJ9″ btn_icon_space=”eyJhbGwiOiI1IiwicG9ydHJhaXQiOiIzIn0=” btn_radius=”0″ input_radius=”0″ f_msg_font_family=”521″ f_msg_font_size=”eyJhbGwiOiIxMyIsInBvcnRyYWl0IjoiMTIifQ==” f_msg_font_weight=”400″ f_msg_font_line_height=”1.4″ f_input_font_family=”521″ f_input_font_size=”eyJhbGwiOiIxMyIsImxhbmRzY2FwZSI6IjEzIiwicG9ydHJhaXQiOiIxMiJ9″ f_input_font_line_height=”1.2″ f_btn_font_family=”521″ f_input_font_weight=”500″ f_btn_font_size=”eyJhbGwiOiIxMyIsImxhbmRzY2FwZSI6IjEyIiwicG9ydHJhaXQiOiIxMSJ9″ f_btn_font_line_height=”1.2″ f_btn_font_weight=”600″ f_pp_font_family=”521″ f_pp_font_size=”eyJhbGwiOiIxMiIsImxhbmRzY2FwZSI6IjEyIiwicG9ydHJhaXQiOiIxMSJ9″ f_pp_font_line_height=”1.2″ pp_check_color=”#000000″ pp_check_color_a=”#309b65″ pp_check_color_a_h=”#4cb577″ f_btn_font_transform=”uppercase” tdc_css=”eyJhbGwiOnsibWFyZ2luLWJvdHRvbSI6IjQwIiwiZGlzcGxheSI6IiJ9LCJsYW5kc2NhcGUiOnsibWFyZ2luLWJvdHRvbSI6IjMwIiwiZGlzcGxheSI6IiJ9LCJsYW5kc2NhcGVfbWF4X3dpZHRoIjoxMTQwLCJsYW5kc2NhcGVfbWluX3dpZHRoIjoxMDE5LCJwb3J0cmFpdCI6eyJtYXJnaW4tYm90dG9tIjoiMjUiLCJkaXNwbGF5IjoiIn0sInBvcnRyYWl0X21heF93aWR0aCI6MTAxOCwicG9ydHJhaXRfbWluX3dpZHRoIjo3Njh9″ msg_succ_radius=”0″ btn_bg=”#309b65″ btn_bg_h=”#4cb577″ title_space=”eyJwb3J0cmFpdCI6IjEyIiwibGFuZHNjYXBlIjoiMTQiLCJhbGwiOiIwIn0=” msg_space=”eyJsYW5kc2NhcGUiOiIwIDAgMTJweCJ9″ btn_padd=”eyJsYW5kc2NhcGUiOiIxMiIsInBvcnRyYWl0IjoiMTBweCJ9″ msg_padd=”eyJwb3J0cmFpdCI6IjZweCAxMHB4In0=” msg_err_radius=”0″ f_btn_font_spacin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