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新冠死亡

spot_imgspot_img

XBB1.5杀进加拿大! BC感染5例 卫生官急发声! 检测治疗恐失效 "地狱犬"也要让位!?

2023年第3天,大家结束短暂的假期,开始今年第一个正式工作周。原以为新的一年,新的开始,可现实似乎并没有放过人们。 新年伊始,新冠病毒就给北美人们带来开年第一个“坏消息”—— 攻陷亚洲多国的XBB1.5正式杀进北美,恐在美国掀起新一轮病毒潮,已直接占了新增感染40%以上! 多种病毒轮番折磨,美国多州学校宣布从今天开始重启口罩措施!孩子们强制戴口罩上学! 这个XBB1.5早就引起了加拿大卫生专家的担忧,各个省份政府密切监测,没想到防不胜防,还是让它进来了,BC证实确诊5人!卫生官紧急发声! 就在今天(1月3日),BC卫生厅公布最新疫情数据,2022年最后一周,全省新冠住院病例一下子攀升至8月初以来最高水平!12月28日增至399例! 12月30日,也就是入境新规宣布的前一天,BC新冠住院稍为回落到386例,但仍比前一周同期高出10%,上升趋势明显。 省卫生官员表示,2023年1月份,本省可能会出现更高的数字,他们正在“做好准备”! 美国疾控中心日前公布最新数据,目前正在全美传播扩散的新亚变种——XBB 1.5(绰号Kraken)已证实入境BC!现在已有5例感染! BC首席卫生官邦妮·亨利表示,卫生部门目前正在密切监测XBB1.5,暂时还没有出现感染激增的情况,但他们正在做应对准备。 “我们也不知道,这种毒株是否会导致重症和住院。”‘ 这个XBB 1.5亚变种,是XBB毒株的分支(2022年在新加坡和印度广泛传播),现在亚洲蔓延,取代了BQ.1和BQ.1.1,直接延烧到北美大陆了。 XBB 1.5正在美国传播,引发卫生官员对新一波感染浪潮的担忧。 现阶段,全美每10例新增感染中,就有4例是XBB 1.5,比例从一周前21%急升至41%,全国范围内新冠住院病例开始上升。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病毒学家Andrew Pekosz解释,XBB.1.5之所以具有高传染性,是因为它有一个额外突变,使其免疫逃逸能力变高,更好地与人体细胞结合,加速感染人类。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XBB是Omicron亚型变异株BA.2的分支,目前已在加拿大、美国等全球70个国家被发现,更已成为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主流毒株。 感染XBB的症状包括呼吸困难、头痛、喉咙痛、鼻塞、全身疼痛、疲劳和发烧等。 美国公卫专家警告,XBB.1.5是迄今逃脱免疫及入侵细胞能力最强的变种病毒之一,与其他毒株相比传播速度快得多,恐引发下一波大规模疫情。 现阶段,全美多地污废水新冠病毒浓度飙高,仅次于2021-2022年度Omicron第一波疫情的纪录,且仍在攀升中。 他指出,XBB.1.5若真的掀起新一轮疫情高峰,这次不会像Omicron一样迅速消退,"因为XBB.1.5不是典型的Omicron,而是进一步突变的特殊重组混合变异株"。 从数据上来看,2022年11月,XBB毒株在美国新增感染占比只有2.7%;短短一个月,就上升至18.3%,现在直接飙到40.5%! 两周内,美国重症监护病房的新冠患者人数增加了11%,达到5350人;阳性率攀升至15%,两周内增加23%。 疫情数据模型预测,XBB可能在未来2、3周内,超越当前主流毒株地狱犬——BQ.1.1和BQ.1。 北美边境早就开放,XBB 1.5在美国现踪,登陆加拿大也是早晚的事情,卫生官员密切关注。 温哥华传染病中心医学主任布莱恩·康威(Brian Conway)昨天接受采访时表示,这种变种正在美国东部和亚洲迅速传播,有可能很快成为加拿大主流毒株。 “与原本的Omicron及其他变种不同,XBB有个特殊突变,更容易附着在细胞上,我们需要密切关注这一点。” 话音未落,病毒就来了——BC确诊5宗案例。 《细胞》杂志在12月份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表明,与其他变种相比,XBB 1.5更加善于逃避疫苗和先前感染产生的免疫系统,增加了人们再次感染的风险,就连WHO都曾发出过警告。 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家们警告,XBB变体的出现,可能会“导致突破性感染和再感染激增!”   明尼苏达大学传染病专家奥斯特霍姆(Michael Osterholm)表示,"世界正在面临的最糟糕变异株,实际上可能是XBB.1.5!"   最令人担心的,是XBB.1.5可能不像其他毒株那样,能对抗体治疗产生很好的反应。康奈尔大流行病预防和应对中心的 Jay Varma 博士透露,单克隆抗体治疗“不再有效”。   与此同时,常规的唾液新冠检测可能无法探测出XBB.1.5!   上周,美国疾控中心表示,一种家用唾液检测试剂盒——DxTerity 被发现对部分Omicron 变体的“敏感性显著降低”,其中就包括了 XBB。   话是这么说,但XBB.1.5会不会导致新冠死亡和重症,专家们也还不知道,只能先警惕着。   本周也是美国的开学周,全美数十万学生将结束假期,重返校园上课。2023年第一天上学,他们可能就要被迫戴上口罩了! 根据外媒最新消息,尽管美国这几个月来的新冠感染率趋于平稳,卫生官似乎“嗅到了不对劲”,新泽西州、马萨诸塞州、宾夕法尼亚州中小学正式恢复口罩措施! 目前,美国每周有40万人左右感染新冠,这些地区的流感、新冠和RSV病例正在激增,政府和学区首先采取了行动。 在新泽西州一个学区给家长的信中,负责人写道:“我知道大家对于口罩有着不同的态度,但不管你的立场是什么,都请你配合!” 从今天开始,这个学区学前班到12年级的所有学生,统统戴口罩上学!至少到1月17日! 与此同时,华盛顿州、洛杉矶和纽约市政府也在上周末发布最新建议,敦促居民在室内公共场所戴上口罩。 不论如何,新冠病毒没有消失,而是陪伴着人类再一次跨入新年,大家已开始习惯并接受这个现实了。 2023年已经到来,希望大家各自保重!

加拿大新冠住院人数增3倍;解剖44名新冠死亡病例 多个器官发现病毒

年底所有人都在做年终总结,加拿大也对今年的新冠数据做了一个统计。 今年(2022年)加拿大住院病人中感染新冠的人数比去年(2021)增加了三倍之多!而且2022年,是加拿大新冠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年! 根据统计,2022年因新冠死亡的人预料高达18000人,比过去两年都有增加,不过需要送进ICU的人变少了。 专家认为,这说明病毒仍然在广泛传播,但是治疗方法和效果都有了进步。 根据人口最多的安省统计图表可以看出,有的地方的死亡人数甚至翻了3-4倍: 对此,CBC采访了多名医生,他们了解到了,每周都有数百名加拿大人死于新冠,他们都是什么样的人? 居住在多伦多的80岁的约瑟芬是个可爱的老太太,她喜欢多伦多蓝鸟棒球队,经常在附近的超市买彩票,还喜欢在ipad上玩游戏。 虽然有帕金森病但是仍然行动自如,9月还能和家人一起做饭吃饭。 然而,新冠病毒却在1周内夺走了她的生命,尽管她已经接种了4针疫苗。 刚开始,她的症状看起来很轻微,但是在医院急诊室躺了几天后,病情急转直下,肺部感染,没几天就去世了。 医生称,像约瑟芬这样的年老,身体虚弱,有其他疾病的人就是新冠现在的典型受害者。 数据显示,每周仍有200-300名脆弱的加拿大人死亡,导致这几个月全国的死亡人数高居不下。 这意味着加拿大家庭将持续的,定期地,因为新冠失去亲人,而且现在医护人员十分短缺,手术堆积。医院仍然在接受大量的新冠重症患者。 卡尔加里的内科医生和卡尔加里大学的助理教授加布里埃尔·法布雷奥 (Gabriel Fabreau) 博士说: 他的重病 COVID-19 患者通常身体虚弱、免疫功能低下或仍未接种疫苗。 “是老年人,那些在接受化疗时免疫力低下、患有晚期癌症、身体虚弱还有并发症的人,最终感染了新冠。” “甚至有人没有并发症,却最终因感染新冠而被送进重症监护病房。” 截止12月17日,加拿大在这3年来总死亡人数为48,948人,其中2022年有17,997人死亡,2021年全年有16,489人死亡,2020年有14,462人死亡。 可以看出,新冠并没有远去,只是重症人群变了,从一开始的每个人,变成了有基础病,虚弱,没有打疫苗的一群脆弱群体。 最近,一则新的研究出炉,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感染新冠除了带来呼吸道症状外,还会带来全身症状,以及为何有人会罹患长新冠。 据彭博社报道,该研究是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NIH)进行的。研究论文上周六率先在网上公布,还在进行同行评议,未来准备刊登在《自然》杂志上。 从2020年4月到2021年3月,研究人员进行了44次尸检,他们均为没有接种疫苗死于新冠的人。尸体解剖在病人去世后一天内进行。 研究者提取了各个部位的组织(包括肺、心脏、小肠和肾上腺),对其进行了新冠病毒的检测。 他们发现:“尽管感染了新冠肺炎后负担最大的是肺部和呼吸道,但是该病毒在感染早期可以传播并且感染其他身体部位的细胞”! 其中,有一名死者感染新冠后痊愈了,但是在230天后他不幸死亡。 研究人员解剖了他的尸体后仍然十分震惊,因为感染新冠过去了230天,他的身体的多个部位,尤其大脑,仍然可以检测到新冠病毒的RNA。 研究人员认为,肺部感染可能会导致早期的“病毒血症”阶段,此时病毒进入血液中,并且可以传播到全身,甚至突破血脑屏障。 即使是轻度或者无症状患者也会这样。 研究人员认为,病毒的清除延迟可能就是导致所谓的长新冠出现的原因。他们将继续了解长新冠对长期神经认知衰退和脑雾之间的联系。 不过,研究对象均是在疫情爆发第一年染上新冠去世,由于后来病毒发生变异,其研究成果是否适用于Omicron感染,还是一个未知数。 医学和治疗手法每天都在进步,相信就在不久的前方,我们一定可以找到清除新冠病毒的方法的。

2383死! BC新冠死亡人数创疫情新高;加拿大官宣不限制中国旅客入境

2022年即将过去,新冠威胁似乎在BC省民众的心目中日渐被流感、RSV等其他呼吸道传染病的肆虐而淡化。然而,最新的统计数据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虽说Omicron比起最初的新冠毒株要轻的多,但一年下来BC省的死亡人数达到了2383人,为疫情开始以来最高的一年。 新冠疫情开始的2020年,BC省有901人死亡,在致死率较高的Delta毒株横行的2021年,BC的死亡人数是1522人,今年截止到12月17日,已经有2383人死亡。 BC省的疫苗接种率已经非常高,但是仍然没有显著阻挡病毒感染。据网站“加拿大新冠追踪”Covid19Tracker Canada统计,截至本周三,BC省共计施打疫苗1404万6044剂,有高达95.6%的人接种过一剂疫苗,85%的人接种过两剂,全省有56.883%的人接种过3剂疫苗。 全加拿大已经有83%的人接种过2剂或以上疫苗。 根据BC省卫生官亨利博士的研究,今年8月,BC省大多数民众通过疫苗或者染疫,体内就已经存在新冠抗体了。 即便是这样,全加拿大每周仍有数百人死于新冠。 BC新冠死亡数在2023年大幅升高,一是由于Omicron大流行。虽然新变种较之前的毒株死亡率大幅降低,对感染者的风险较小,但由于传播迅速,导致感染基数大增,从而冲高了死亡人数。 二是由于BC省在2022年4月修改了新冠死亡人数统计的标准,感染新冠一个月内的死亡病例都被统计为新冠死亡。 去年年底Omicron开始在加拿大流行,由于圣诞和新年假期人员大流动,从而导致大规模感染,BC省的住院人数和死亡人数也在1月底2月初达到年度峰值。后来在一年中时有波动,现在保持稳定。 红色为每7天平均死亡人数,黄色为当天死亡人数 现在又到了圣诞新年季,不过还没有出现新冠再次大规模传播的现象。 BC省新冠死亡病例大多数集中在70岁以上的老人。 从今年四月开始,BC省就不再每天公布疫情数字,而改为每周公布一次。有专家认为此举让使BC省民众改变防御新冠的行为和对新冠威胁的认知。我们可能低估了Omicron带来的风险。 住院人数 经过3年的疫情,各种疲劳接踵而至,新冠疲劳、隔离疲劳、疫苗疲劳甚至是口罩疲劳。然而,大家必须有清醒认识的是,新冠远未结束。 长新冠以及新冠对心血管、脑部和肺部的影响是现实存在的,专家认为民众应该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BC今年的死亡数字再次提醒我们,仍要保持基本的防疫措施。 温哥华传染病中心(Vancouver Infectious Diseases Centre)医学主任Brian Conway博士也指出,最大的担忧是大家不再把新冠当回事儿,这将是一个最大的错误! 他表示,大家并不能想当然的认为病毒将变异的越来越弱,而应该继续戴口罩和接种疫苗。 很多加拿大专家都认为,新冠将在可预见的未来与人类共存,除非出现能够彻底消灭病毒的疫苗或者有效的治疗手段。 现今的新冠疫苗,包括辉瑞、莫德纳等都不可能完全阻断新冠病毒的传播。实际上,大多数其他病毒的疫苗也是这样。 接种疫苗后,很多人仍会感染、携带并传播病毒。只有像麻疹疫苗等少数疫苗可以让身体对某种病毒完全免疫。 接种新冠疫苗的好处在于疫苗可以对病毒感染起到防护作用,缩减病程,减轻传播给其他人的几率以及减轻罹患长新冠的风险。 还有一个关于新冠的最新消息,今天加拿大公共卫生局(Public Health Agency of Canada)表示暂时将不会限制从中国乘飞机进入加拿大的旅客。不会像美国等6个国家一样对中国入境旅客强制进行新冠阳性检测。 周三,美国宣布将从1月5日起对中国直飞美国的旅客进行新冠检测,不论他们是哪国国籍。 加拿大今天表示暂时不会采取检测措施,而是继续观望(watch and wait)。 多伦多大学健康网络(Toronto’s University Health Network)的传染病专家Isaac Bogoch博士表示,疫情航班限制措施的实际效果不大,很难抑制新冠传入。 之前,加拿大曾对从英国飞来的航班施加限制,还完全禁止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航班进入加拿大,时间长达5个月之久,但是未能阻挡住阳性病人进入加拿大。 很多输入加拿大的阳性病例,是通过转机或者乘坐从不需要检测的法兰克福、巴黎或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起飞的飞机进入加拿大。

惊! CDC研究: 长新冠可"杀人" 已有数千美国人死亡! Omicron加速变异 帐篷医院再现!

新冠3年,朋友圈里很多人都杨过了。对待病毒,不恐慌不大意,有一说一: 秋冬时节,新冠果然又在北美卷土重来,美国纽约市感染率创数月最高,一些地区的帐篷医院已开始忙碌;加拿大,魁省新冠住院达2000人,创10月来最高。首席卫生官谭咏诗警告,新冠病毒还会在新年来袭! 与发热咳嗽头痛相比,感染新冠中最麻烦的,可能还是长新冠。 今天,CNN 报道,根据美国疾控中心CDC数据,长新冠已至少造成3544人死亡。 这是CDC首次对长新冠死亡人数的统计。 长新冠,也称新冠后遗症,指的是一些人在感染新冠病毒后经历的一系列长期症状。 根据CDC针对截至今年10月7日的新冠死亡案例的研究,共有3544人死于长新冠,人数在今年2月达到顶峰。 不过,专家认为,这一数据可能被严重低估。 数据还显示,长新冠死亡病例绝大多数为老年人,其中约四分之三是65岁及以上的人。 华盛顿大学临床流行病学家、弗吉尼亚州圣路易斯医疗保健系统研发主管 Ziyad Al-Aly 说:“这是长新冠可能致命的又一证据。” “我们不要轻视它,也不要说大家都知道了。” CDC称,新冠感染本身已在美国造成超过100万人死亡。 包括疲劳、脑雾、心脏和呼吸问题在内的长新冠症状,因暂时没有标准的治疗方法,在美国已影响了多达2300万人,严重程度各不相同。 Patient-Led Research Collaborative 的联合创始人Hannah Davis认为,与长新冠相关的死亡人数可能还会增加。 “只要感染继续存在,长期感染和长期感染死亡的风险就会增加。” 由此看来,我们最好还是尽量避免感染,症状总是因人而异,不要拿健康当赌注。 值得留意的是,在新冠所有的变种中,Omicron虽然是目前最后一款变种,但其突变株已高达300种。 专家提醒,Omicron在加速变异,这种进化现象是前所未见的。 通常,人们在感染之后会建立起免疫,不过,随着更强更能逃避免疫的新毒株流行,再次感染的安全窗口可能会缩短,多次感染的可能性加大。 专家也指出,我们可能无法预测病毒最终的进化结局,但可以根据目前的数据,提前制备疫苗和抗体药物去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疫情。 是的,疫情3年,科学家一直在努力,也正是如此,我们有了疫苗,新冠变得不那么致命。 英联邦基金在12月13日公布报告,美国在过去2年打出了6.55亿剂新冠疫苗,防止了300多万人死亡。 如果当初政府没有大规模推广疫苗接种行动的话,全国的染疫人数将会比现在多出1.5倍,而住院人数也将增加3.8倍、死亡人数上升4.1倍。 就在今天,加拿大科学家再次公布了一个令人兴奋的研究:他们发现了一种能在早期阻止新冠病毒感染的化合物。 据UBC大学生命科学系的研究者们称,这将包括 SARS-Cov-2 和普通感冒的所有变体。 UBC 医学院传染病学教授 Yossef Av-Gay 博士,也正在该报告的主要作者表示,“除了COVID-19 之外,还有许多不同类型的冠状病毒可以导致严重的、有时甚至是致命的疾病,而且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的冠状病毒,” “我们正在努力开发可以广泛有效对抗所有类型冠状病毒的治疗方法,这样我们不仅可以应对当前的挑战,还可以应对未来的大流行威胁。确定这种化合物及其阻止病毒的途径是朝着这个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 研究人员将该化合物的有效性归功于其独特的工作方式,因为它不直接针对病毒,而是“针对冠状病毒用来复制的人类细胞过程。” 由于病毒不能自行繁殖或重新接种,它们依赖宿主细胞中的蛋白质合成途径来复制自身。研究人员称,就冠状病毒而言,病毒使用一种名为 GSK3 beta 的人类酶,这种酶存在于所有人类细胞中。 而科学家发现的这种化合物,能阻断这种酶,从而阻止病毒复制和成熟其蛋白质。 目前,UBC正和一家制药公司合作,在细胞和组织模型中测试该化合物的有效性。 研究人员说,“对冠状病毒有很高的杀伤力,对人体细胞的毒性很低”。 大疫3年,我们真的已经受够病毒的折磨,不只是新冠,还有RSV、流感等多种病毒一波又一波对人类发起了进攻。 真心期待科学家们的研究能获得成功,我们能摆脱冠状病毒的梦魇,早日恢复正常生活。

"世纪病毒"来袭! 死亡率50% WHO警报: 全球面临迫切性威胁 加拿大卫生官急!

新冠大流行还未消退,RSV和流感又将北美民众的生活折腾到翻天覆地,但是“病毒狂欢”派对似乎并未结束。 就在昨天,世界卫生组织WHO与美国疾控中心CDC一起共同发表紧急声明, 由于新冠疫情导致疫苗接种下降,全球各地目前都面临“迫在眉睫的”的麻疹威胁! 仅去年,就有约4000万儿童未接种疫苗,创历史新高,有12.8万人因此死亡! 另一边,新冠疫情在加拿大抬头,BC有专家称实际感染病例是报告的100倍,首都渥太华多所机构已经紧急响应,要求所有人重新戴上口罩,语气十分强烈。 WHO和CDC表示,麻疹是世界上最具传染性的疾病之一。 2021年,全球有约20多个国家持续爆发大规模疫情,900万人感染,128,000 人死亡,使其成为了世界每个地区迫在眉睫的威胁。 科学家称,至少要95% 的人口需要接种疫苗才能预防这种流行病。 但是,据WHO和CDC报告,去年全球只有大约 81% 的儿童接种了第一剂疫苗,71% 的儿童接种了第二剂,这是自 2008 年以来全球首剂麻疹疫苗覆盖率最低的一次。 麻疹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或在空气中传播,引起的症状包括发烧、肌肉疼痛以及面部和上颈部出现皮疹。 大多数与麻疹相关的死亡是由包括脑肿胀和脱水在内的并发症引起的。 世界卫生组织表示,严重并发症在5 岁以下儿童和 30 岁以上成人中最为严重。 麻疹没有特定的治疗方法,但疫苗的有效性高达97%。 加拿大卫生官员也对麻疹、小儿麻痹症和百日咳等疾病在本国病例的上升表示担忧,新冠疫情期间此类疫苗的接种率都显示下降。 在这里小编也提醒一下广大家长,查看一下自家孩子的疫苗接种记录,疫情期间约医生不容易,希望没有漏接该接的疫苗。 值得注意的是,麻疹还仅仅是WHO近日关注的一种威胁人类生命的流行性疾病。 早前,世界卫生组织还发出了一个紧急声明,要求国际正视“世纪病毒”在乌干达的危急现状,呼吁各国做好预防,应对埃博拉疫情的爆发。 有“血疫”之称的埃博拉,平均致死率高达50%,初期症状表现为高烧、呕吐、腹泻与出血,重症者常伴有肝脏受损、肾衰竭、中枢神经损伤、休克并发多重器官衰竭。 患者感染埃博拉病毒后,可能在2星期内七孔流血而死,场景十分恐怖。   今年9月,乌干达发现首例埃博拉病患,结果短短2个月内,该国多个城市爆发了相关病例,累计163人确诊,目前已77人死亡,包括多名医疗人员。 163感染77死,死亡率惊人。 面对如此疫情,WHO也不敢轻视,在11月9日发出紧急声明,并将这次传播风险在国家层面上从“高”调整到“非常高”。 而且,造成本次疫情的是苏丹埃博拉病毒,目前并没有任何疫苗可以预防,美国疾控中心CDC也更新警报,将风险等级提到了2级。 虽然目前疫情主要在非洲国家,但从CDC特别提醒,游客应避免前往旅游。 新冠疫情3年,我们已经见识了“病毒旅行”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WHO呼吁各国应尽早预防。 虽然我们不想面对,但事实就是这样,包括新冠,在我们已经将它抛之脑后的时候,它却并未远离。 今天,阿省又报2个20出头的年轻人因新冠死亡。 UBC教授Sara Otto也是新冠状病毒建模小组的成员,她说:“目前情况很有挑战性,因为我们已经忘记了新冠数字。我们知道漏报情况严重, 8 月份的最后一次估计是漏报 100 倍,我怀疑现在情况更糟。” 她说,如果人们意识到现在的情况有多糟糕,这可以帮助他们决定是否要再次戴上口罩,是否要更多时间呆在家里,这也会增加接种流感和新冠疫苗的强度。 在首都渥太华,本周已有5人因新冠死亡,且流感阳性率达到了23.4%,相比上周的10.9%,这个涨势十分惊人。 渥太华卫生部门三番五次在各种场合督促人们重新戴上口罩,并尽量保持社交距离。 就在今天,卡尔顿大学更新了他们的新冠政策,向全体学生发送邮件要求并强烈建议所有教职员和学生带上口罩来减少传播风险。 与上一版的新冠政策相比,卡大校方在今天更新的版本中语气明显变得更强烈。 渥太华大学也在本月初更新防疫令,建议所有人都戴口罩。 而滑铁卢大学更是直接推出了强制口罩令,学生和教职员工都需要在室内带上口罩。 病毒狂欢的年代,人类真是很难预测,下一个带来致命危险的会是什么。 但,请不要拿生命和健康试错。

震惊! BC疾控中心: 新冠阳性不用隔离! 华人坐公车被传染 "骨头都软了"!

继本周BC省首席卫生官宣布,不会回复强制口罩令后,Global News又报道了另一个重大防疫政策的改变—— 新冠阳性患者,不再需要自我隔离5日! 值得留意的是,对于该政策的改变,省府、卫生官并未在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宣布,但BC疾控中心网站BCCDC网站已经推出了全新指南。 根据疾控中心最新指南,“从2022年11月17日开始,新冠阳性患者不再需要进行自我隔离。” 不过,CDC在后面补充说明道:“但是对于有症状的人来说,尽可能多呆在家里减少疾病的传播仍然很重要。” 而在17日更改政策之前,CDC的规定是—— “完全接种者如果确诊,需要在家中自我隔离5天,直到症状改善且不再发烧;而未接种疫苗者则需要在家自我隔离10天。” 这一政策的改变,等于BC取消了所有的防疫限制。 阳性患者可以不戴口罩去公众场所! 目前,卫生部门暂未对改变防疫指南以及尚未正式宣布的原因发表评论。 但就新指南推出的当天,17日,BC的最新疫情数据也出台了—— 数据显示,本省大多数地区的阳性率上升,住院率更攀升了13%。 在截至 11 月 12 日的一周,BC新冠阳性率达9.8%,高于上周的8.6%; 除温哥华岛外,所有卫生局的阳性率全部上升,最高的是内陆卫生局,达到了17.7%。 BCCDC 报告还称,呈阳性的患者人数并住院的人数回升超过 300 人,这是大约一个月来首度突破 300 人。 截至 11 月 12 日的一周有 30 人新冠死亡,上周报告的人数则是20。 一边是疫情数字并没有如想象中变好、甚至出现恶化的现实;另一边省府非但没有加强防疫、反而看似进一步放松了防疫要求。 这一波操作的确令人看不懂! 有华人自曝自己中招经历——疫情3年都没事,近日却因坐公交车身边一个狂咳不止的乘客被感染了。 由于近期加拿大流感盛行,一开始他还以为是流感发烧,直到“肺都快咳出来,骨头都软了,莫名其妙闻到烧焦的味道”,这才想起可能是新冠,连测两次,果然阳。 在BC取消强制口罩令后,坐公共交通、去商场等公共场所已经不要求戴口罩了,加上最新的阳性不需隔离政策,像这位华人一样在公共场所被传染的概率只会越来越高。 疫情至今,一些加拿大人已经重复感染数次了,有人不幸留下后遗症,但也有很多人如对抗感冒般完全康复,感觉后果因人而异。面对疾病,谨慎重没有错,然近期的一个研究,却等于给心存许多侥幸的我们又泼上了一盆冷水。 一项发表在《自然医学》杂志上的研究警告,当一个人每次再度感染新冠时,出现器官衰竭和死亡的风险就会增加。 而且,自然感染和疫苗建立起来的免疫,都无以让我们对抗病毒的持续威胁。随后每次与病毒的接触,都会增加严重的并发症风险,包括住院、死亡或出现影响肺、脑、心脏和身体血液、肌肉骨骼和胃肠道系统的疾病。多重感染还会导致糖尿病、肾脏疾病和心理健康问题。 研究负责人 Al-Aly 说:反复感染的人患肺部问题的可能性高出三倍以上,患心脏病的可能性高出三倍,患神经系统疾病的可能性高出60%。研究人员发现,较高的风险在再感染后的第一个月最为明显,但在六个月后仍然很明显。 “很多病人想知道,‘再次感染真的很严重吗?’ 答案是肯定的,确实如此。” Al-Aly表示,在即将到来的旅行和室内聚会的假期即将到来之前,“人们应该意识到再感染是必然的,应该采取预防措施。” 今天,CTV也报道了加拿大妈妈饱受新冠后遗症折磨的故事。 加拿大妈妈Kim Ashbourne一家在去年年底感染,丈夫和孩子症状明显,自己反而比较轻。 然而,当他们都康复之后,Kim妈妈却陷入后遗症的泥沼当中——从最初的感染中恢复后的几周内,她开始感到极度疲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和行走困难。她的双腿变得麻木刺痛,一只脚拖拖拉拉。在她最初感染后重返工作岗位的第一天结束时,她的手臂都抬不起来了。 “我那时对新冠后遗症一无所知,我还以为自己中风或是什么别的。” 最终,她被诊断出患有长期新冠、劳累后不适和 COVID 诱发的功能性神经系统疾病。接着,她丢了工作,再没能像从前一样去hiking,只是在家附近走一小段路都会引发两三天的极度疲劳。 像Kim妈妈这样的故事,其实在过去一年我们已经听得很多,她不过是140万长新冠加拿大人中的1个,但这样的遭遇,并不只是一个“数据”,对于Kim和Kim的一家来说,这可能就是一份沉重的悲哀。 所以,当疾控中心不再要求阳性自我隔离时候,我们真的需要意识到,即使强制口罩令不会推出,戴口罩依然对我们的最基础的保护。
[tds_leads input_placeholder=”Email address” btn_horiz_align=”content-horiz-center” pp_checkbox=”yes” pp_msg=”SSd2ZSUyMHJlYWQlMjBhbmQlMjBhY2NlcHQlMjB0aGUlMjAlM0NhJTIwaHJlZiUzRCUyMiUyMyUyMiUzRVByaXZhY3klMjBQb2xpY3klM0MlMkZhJTNFLg==” msg_composer=”success” display=”column” gap=”10″ input_padd=”eyJhbGwiOiIxNXB4IDEwcHgiLCJsYW5kc2NhcGUiOiIxMnB4IDhweCIsInBvcnRyYWl0IjoiMTBweCA2cHgifQ==” input_border=”1″ btn_text=”I want in” btn_tdicon=”tdc-font-tdmp tdc-font-tdmp-arrow-right” btn_icon_size=”eyJhbGwiOiIxOSIsImxhbmRzY2FwZSI6IjE3IiwicG9ydHJhaXQiOiIxNSJ9″ btn_icon_space=”eyJhbGwiOiI1IiwicG9ydHJhaXQiOiIzIn0=” btn_radius=”0″ input_radius=”0″ f_msg_font_family=”521″ f_msg_font_size=”eyJhbGwiOiIxMyIsInBvcnRyYWl0IjoiMTIifQ==” f_msg_font_weight=”400″ f_msg_font_line_height=”1.4″ f_input_font_family=”521″ f_input_font_size=”eyJhbGwiOiIxMyIsImxhbmRzY2FwZSI6IjEzIiwicG9ydHJhaXQiOiIxMiJ9″ f_input_font_line_height=”1.2″ f_btn_font_family=”521″ f_input_font_weight=”500″ f_btn_font_size=”eyJhbGwiOiIxMyIsImxhbmRzY2FwZSI6IjEyIiwicG9ydHJhaXQiOiIxMSJ9″ f_btn_font_line_height=”1.2″ f_btn_font_weight=”600″ f_pp_font_family=”521″ f_pp_font_size=”eyJhbGwiOiIxMiIsImxhbmRzY2FwZSI6IjEyIiwicG9ydHJhaXQiOiIxMSJ9″ f_pp_font_line_height=”1.2″ pp_check_color=”#000000″ pp_check_color_a=”#309b65″ pp_check_color_a_h=”#4cb577″ f_btn_font_transform=”uppercase” tdc_css=”eyJhbGwiOnsibWFyZ2luLWJvdHRvbSI6IjQwIiwiZGlzcGxheSI6IiJ9LCJsYW5kc2NhcGUiOnsibWFyZ2luLWJvdHRvbSI6IjMwIiwiZGlzcGxheSI6IiJ9LCJsYW5kc2NhcGVfbWF4X3dpZHRoIjoxMTQwLCJsYW5kc2NhcGVfbWluX3dpZHRoIjoxMDE5LCJwb3J0cmFpdCI6eyJtYXJnaW4tYm90dG9tIjoiMjUiLCJkaXNwbGF5IjoiIn0sInBvcnRyYWl0X21heF93aWR0aCI6MTAxOCwicG9ydHJhaXRfbWluX3dpZHRoIjo3Njh9″ msg_succ_radius=”0″ btn_bg=”#309b65″ btn_bg_h=”#4cb577″ title_space=”eyJwb3J0cmFpdCI6IjEyIiwibGFuZHNjYXBlIjoiMTQiLCJhbGwiOiIwIn0=” msg_space=”eyJsYW5kc2NhcGUiOiIwIDAgMTJweCJ9″ btn_padd=”eyJsYW5kc2NhcGUiOiIxMiIsInBvcnRyYWl0IjoiMTBweCJ9″ msg_padd=”eyJwb3J0cmFpdCI6IjZweCAxMHB4In0=” msg_err_radius=”0″ f_btn_font_spacin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