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

惊爆! 新冠北美感染潮来了 大批华人病倒 高烧狂咳黄痰 如被车辗过 有人直接"失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最近不知道为什么周围戴口罩的人又多了起来。 有华人朋友因为突然过敏询问有什么药比较好,结果发现很多人PO文求助,大家都挺崩溃的—— “加拿大这波到底又是什么病毒啊?!痛苦到想死…” “被病毒放倒一周,这又是咋了?!” “这次闹的又是啥东西,直接病倒了。” “中病毒的一周,病程如下。” “终究还是中招了…” “错峰得新冠是种啥体验。” “这6月份又是什么新病毒,让我赶上了。” 按照这两年的经验,夏季确实会有新冠感染潮,但一般在7、8月份才开始,今年似乎提前了,5月中旬到现在,不少华人都中招了。 这次除了“新冠全套餐”:高烧、咳嗽、刀片嗓、全身冷汗疲惫之外,很多人表示自己咳黄痰、还有人直接咳出。 不仅如此,整个人的记忆力明显消退! 其中一位网友表示,起初以为就是普通的感冒,谁知道接下来几天各种症状袭来,直呼“感觉快要扛不住了”! 发烧是逃不过的,好在家里备了药,但是从头到脚浑身酸痛,像被车碾过,翻身翻得痛不欲生,喉咙发炎像在吞刀片。 “脑袋巨疼,像是被套了紧箍咒,走几步就要倒,”大夏天的畏冷抱着厚被子睡。 这就算了,这位华人失去味觉,连续3天没有正常进食,肠胃不适,吃两口就要吐,四肢麻痹。 另一位“病友”表示,自己还刚撑过来,39度高烧+吞刀片,味觉和嗅觉“凭空消失”了,吃饭只为活着,病了一周才逐渐缓过来,家里孩子也中招。 下面网友表示: “坐标温哥华,正在刀片嗓。” “天啊,一模一样,现在还是公鸭嗓。” “此时一位窝在被窝的刀片嗓、肺都要咳出来的病友爬出来向姐妹们问好,弱弱问一句,吃布洛芬成吗,太疼了,实在是扛不住了。” “低烧差不多20天,没查出来是啥。” “第4天了,身体没那么酸痛,但还是吞刀片。” “本周喜提强阳。” “上周才中完,真的生不如死,第二次比第一次痛苦太多。” “最近中新冠的人有点多。” “在加拿大这么多年习惯有病熬着了,但真的受不了了,疼得希望被一棒子打晕。” 还有网友是在办公室被感染的,“好久没听说新冠这个话题了,说的就是主打一个错峰感染,好久没见这么红的两条杠…” 炸出加拿大一堆华人“病友”出来—— 其中不少人表示自己“失忆越来越严重” 还有人嗅觉一直没回来 也有隔壁美国病友—— 据报道,目前这波疫情主导的是KP.2,已经在美国引发新一波“夏季感染浪潮”,占了全国病例25%,2周内上涨10%。 美国疾控中心表示,现在全美国39 个州的病例都可能在激增,全境内没有地方的病例是在减少的,证明夏季浪潮正在袭来。 尤其是加利福尼亚州,废水中冠状病毒水平较高,感染率明显上升,从3%升到了7.5%。 病毒学和疫苗研究中心主任丹·巴罗奇表示,“我们看到感染率开始上升,新变种KP.2、KP.3和LB.1确实比以前的变种更有优势。” 5月份美国的主流变种还是KP.2,这个月就被KP.3取代了,现在LB.1又占了新增感染病例的17.5%。 “这是一种新出现的病毒,我们对它的了解还不多。” 但LB.1似乎比FLiRT变种更具传染性,且可能更善于逃避疫苗或先前感染的保护。 至于加拿大这边,究竟是不是新冠也还不确定,有人接连测了新冠、流感、RSV都是阴性,但就是病了起不来,还有人去了urgent care。家里有孩子的,也似乎更多人生病。 不管这波究竟是什么病毒,希望大家都能注意身体吧,尤其是夏天来了,很多大型集会活动,人一多,传染的机会也多。

惊爆! 全球疫后13种传染病爆发 华人1家5口全病倒! 加拿大卫生官警告

新冠疫情过去了,这场夺走成千上万生命的人类浩劫实在是太恐怖,新冠、核酸、封锁、隔离注定成为我们这代人的共同记忆,人们甚至把现在称为“后疫情时代”。 然而,这个“后疫情时代”也蒙着新冠疫情的阴霾,有惊人报告指出:新冠病毒后全球13种传染病的患病率大幅激增,还有大批华人轮番生病! 一名华人凯西(音译,Kathy Xiang)就表示,自己全家接连感染各种传染病,从今年2月到现在一直都“病”着。 凯西表示,12岁的女儿接连感染百日咳、鼻病毒和副流感病毒,一下子就病倒了,连着5周没办法去学校上课;连带日夜照顾女儿的她,也都感染了这3种病毒。 母女双双病倒的时候,这位华人麻烦年迈的父母帮忙照顾10月大的儿子,结果3月份又确诊新冠病毒,祸不单行,父亲紧接着又患上了带状疱疹。 大人病了,小孩儿也逃不过,没多久,儿子也患上了副流感和肺炎,一连输了5天的点滴。 “我们尽了一切努力保护他,但连他都生病后,我真的麻木了,已经身心俱疲。” 6月14日,英文媒体彭博社就报道这个文章—— 现在大家生病频率比之前都更高!从普通感冒到麻疹、肺结核,全球至少有13种传染病超过了疫前水平,且还在大幅增加! 根据从60多个组织和公共卫生机构收集的数据显示,目前有44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至少一次传染病复发,且严重程度至少是疫情前的10倍! 这13种传染病包括水痘、霍乱、登革热、麻疹、肺炎支原体、细小病毒 B19、侵袭性A组链球菌、百日咳、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野生脊髓灰质炎病毒1型、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和结核病。 新冠疫情后的两个流感季节,美国感染病例增加了约40%; 今年前四个月,中国百日咳病例比去年增加了45倍; 在澳大利亚部分地区,呼吸道合胞病毒病例比1年前增加了近1倍; 阿根廷正在迎来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登革热疫情; 美国20多个州、英国、欧洲多国的麻疹疫情正在卷土重来; 2022年,全球新增结核病例750万人,这是WHO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监测以来最糟糕的一年! 不仅仅是原本常见、在新冠疫情期间消失的病毒,还有各种细菌和罕见的疾病也迎来爆发期。 就在今天,加拿大曼尼托巴省卫生官员发出警告——侵袭性脑膜炎球菌病 (IMD)的活跃病例正在增加! 加拿大联邦卫生局证实,安大略省和曼尼托巴省今年都出现了侵袭性脑膜炎球菌病病例,其中多伦多的感染人数已经创下来2022年来最高记录!曼省感染病例也翻了2番! 除了这两个省份,加拿大其他省份和地区也接连查出阳性病例,暂时不清楚背后原因是什么。 曼省卫生官员卡比斯(Carol Kurbis)表示,侵袭性脑膜炎球菌病是一种细菌感染,可导致脑膜炎并可能致命。 通常而言,患者的症状出现得很快,有些人会出现颈部僵硬、紫色皮疹和恶心或呕吐等症状,有人会出现败血症型症状,血液受到感染。 “人们会病得很重。高烧、心跳加速、呼吸困难,而且病情在白天会迅速恶化。” 日本还出现罕见“食人菌”,疫情正在蔓延!截止6月7日,日本全国已经累计报告近1000例,是去年同期的2.8倍! 这个“食人菌”指的是链球菌中毒休克综合征,一种由β溶血性链球菌外毒素引起的急性综合征。 细菌会从伤口进入,然后使感染部位坏死,导致患者出现多器官衰竭,感染后48小时即可致命,目前死亡率达10%~40%。 由于这种细菌致死率相对较高,且常伴有手脚坏死,在日本被称为“食人菌”。 链球菌主要通过接触或飞沫传播,虽然许多人感染后不会出现症状,但一旦侵入血液或肌肉等组织,可能引发链球菌中毒休克综合症。 初期症状包括咽喉疼痛、发烧等,而后病情迅速发展为血压下降,在数十小时内就可能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甚至休克。 专家表示,“这一病株最初是在英国被发现的,现在美国、欧洲、澳大利亚等地都引发了剧毒型感染。” 不仅如此,全球的死亡人数也在增加。 对于为什么后疫情时代传染病患病死亡率升高,一部分专家认为是新冠疫情期间各国采取封锁政策,改变了人们的免疫模式,为“常规病毒提供了人工绝缘层”,重新开放之后人们的免疫力更低下。 “这就像是免疫系统的墙壁被打破了,现在各种病毒都更容易进入。” 不少网友也纷纷分享自己的经历—— “自从去年第二次感染新冠以来,我的妻子就出现了一个接一个的免疫疾病,生病了将近1年,真的是太惨了。” “我每两个月就会出现一次呼吸系统疾病,有时候更加频繁,医生都查不出什么原因,新冠病毒是一种新型疾病,确实有可能摧毁人们。” “我已经很多年没有生病了,去年8月份感染新冠以来,就一直患有呼吸道感染,这是我2个月内第二次的支气管炎了。” “新冠前我每年可能会生病一次,新冠后是每几个月就生病一次。” “我每次出门就戴着口罩,虽然在别人看来可能跟个疯子没有两样,但我已经4年没有生病了。” “我们公司有少数人多次新冠中招,现在几乎每个月都会生病请假在家。” “我原来上班都是全勤的,或者一年请2、3天病假,现在每年基本都是6-8天。” “世另我,我从事的是零售业,疫情期间基本都戴着N95口罩上班,说到消毒洗手虔诚得跟个信徒似的,结果在2023被新冠找上门。本来一个1年最多轻微感冒1、2次的人,半年内感染上呼吸道疾病5次、不明眩晕2次、胃肠道疾病1次,突发性高烧和偏头痛萨湖此、炎症1次(休了6周),心率从之前的68上升到80。” 当然了,并不是所有人都这样,有的人表示自己反过来,新冠之后生病频率下降了,今天这篇报道说的是一个趋势,有人认为是疫苗的问题。 “比新冠更糟糕的是疫苗。” “把未经测试的疫苗打进人们身体里,才会这样的”。

新冠来临后 罕见癌症涌现 多人同时患上同种癌症……

新冠疫情已经过去1年多了,话题仍然没有结束。 《华盛顿邮报》报道截图 每周五,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一群癌症医生会一起吃个午餐,然后交流一下治疗经验。 北卡血液和癌症关怀协会的首席执行官Kashyap Patel是这个活动的组织者。 新冠疫情还在肆虐的2021年一个周五,Patel在交流中提到了自己的一个病人。 他才40多岁,却罹患胆管癌。这种癌症通常在70到80岁的人群中发病。这个病人太年轻了。 起初,大家沉默不语,很快就打开了话匣子,他们最近竟然都治疗过类似的病人。 那次会面后1年之内,这个小圈子的医生中竟然又接诊了7名这样的病例。 Patel回忆说,我从业23年,从未见过这样的事情。 Patel医生 另一名肿瘤学家Asutosh Gor也表示:“我们都被震惊了!”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奇怪的现象:多名患者几乎同时患上多种类型的癌症(并非是原发癌症转移),还新增了十几例其他罕见癌症病例。 南卡罗来纳州米尔堡的Bob Krall和 Bonnie Krall夫妇在14个月内被诊断出3种不同的癌症。 2022年,Bob由于罹患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而来找Patel医生诊治。这种癌症非常罕见,每十万人里只有四五例。 后来,Bob发现,几位邻居也患上了同一种癌症。 “这就像感冒一样。好像每个人都得了这种病。” 在一次治疗过程中,妻子Bonnie抱怨自己经常胃痛,吃药也没有帮助。 Patel为她进行检查,发现腹部也有恶性囊肿。几周后进行手术时,肿瘤已经重达8.5磅。 几个月后,丈夫Bob又患上肺癌。 自新冠开始以来,Patel诊所的患者中已经有超过15名同时患有多种癌症、约35名患罕见癌症和15对夫妇同时患上新癌症。 他开始怀疑,是否是冠状病毒导致了这一切。 美国国内的一些数据和大型癌症机构的统计显示,自新冠爆发以来,侵袭性晚期癌症的发病率有所上升。 普遍的看法认为是由于疫情导致医疗服务中断产生的后果。 但包括Patel医生在内的不少研究者持有不同看法。 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人们就知道病毒会加速癌症的发生。 研究人员认为,全球有四分之一的癌症源于人乳头瘤病毒、爱泼斯坦-巴氏病毒和乙型肝炎。 实验室测试表明,冠状病毒蛋白能唤醒休眠的癌细胞并促进其生长,从而增加被诊断为乳腺癌、胃癌和血癌的几率。 由于缺乏丰富的数据,很多美国顶尖癌症医生在新冠病毒是否会导致癌症多发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分歧。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研究员、致癌病毒研究的先驱人物John T. Schiller不认为新冠病毒会致癌。 他表示,已知的致癌病原体会在人体内长期存在。包括流感和 RSV 在内的呼吸道病毒都与新冠病毒一样属于冠状病毒。 它们感染人后通常会消失,不会一直存在在人体中,应该不会致癌。 不过,美国癌症研究协会前主席、现任冷泉港实验室癌症中心(Cancer Center at Cold Spring...

惊爆! 新冠疫苗留下后遗症 这些人痛苦至今 美女脑损伤 有人耳聋面瘫

前几天,新冠疫苗大厂被爆出遭集体诉讼,并首次承认副作用,引起轩然大波。 结果今天,美国这边就爆出研究人员也在调查打完新冠疫苗后出现副作用的受害者,这些人因为打了疫苗,一直痛苦到现在。 58岁的病理学家伊尔卡·沃肖斯基(Ilka Warshawsky)也接种了这个疫苗,前几针都没事,但在打完加强针之后,右耳全部听力都丧失了。 68岁的格雷戈里·波兰(Gregory Poland)博士是科学杂志《疫苗》的主编,他注射了第一针疫苗后,耳朵“每时每刻都传来奇怪的声音”,一直到现在。 54岁的肖恩·巴尔卡维奇(Shaun Barcavage)是美国纽约的一名护士,打了疫苗3年多,一直感到耳鸣、心跳加速,眼睛、嘴巴和生殖器有疼痛感。 他就打了1针,然后落下了后遗症,只要站起来就会心跳加速。 种种症状表明,他患上了体位性正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这是一种身体无法正常调节血流的疾病,会导致头晕、昏厥和心跳加速。 “政府也没办法帮我,他们告诉我这些(症状)都不是真实的,”因为POTS更常与感染新冠本身有关。 这波风越吹越大,更多人站出来分享自己的故事。 37岁的米歇尔·齐默尔曼(Michelle Zimmerman)本来是个神经科学家,2021年接种了强生新冠疫苗,之后再也无法长时间站立,最终被诊断为脑损伤,不得不搬回父母家。 原本一个到处演讲、经常骑自行车一骑就是20英里,活力充沛的人,现在连独自生活都做不到。 之前强生疫苗有几批受到污染出问题,被喊停过,齐默尔曼怀疑自己就是打到了坏的疫苗。 “当我去想这件事对生活造成多大破坏、我失去了多少东西时,有时甚至觉得难以理解。” 齐默尔曼在2021年10月正式向美国联邦政府疫苗补偿计划提交了申请,但政府花了2年时间才受理,到现在没有半点帮助或补偿。 49岁的法兰斯(Renee France)来自西雅图,她被诊断出面瘫,一侧脸部下垂,还患上了带状疱疹,严重的皮疹侵袭脸部,让她好几周都无法正常工作。 50岁的巴迪·克里奇(Buddy Creech)本身就在大学里带领了多项新冠疫苗试验的专家,但每次注射后他都会出现耳鸣和心跳加速症状,持续1周左右。 有一部分人表示,身体难受、生活就此被毁是一回事,更让他们委屈的是,自己其实是支持打疫苗的,知道这可能是概率问题,毕竟那么多人打了都没事,只是因为自己有后遗症不再接种或劝别人三思,就被周围的人贴上“反疫苗”的标签。 在美国,主流的新冠疫苗就是辉瑞、莫德纳、强生,还有少数年长者接种的是AZ疫苗。 统计数据指出,全美至今已有超过 13,000 人已向联邦政府提出疫苗伤害索赔。 当然了,现在政府和医学专家还是表示,全球大量数据和科学研究证明新冠疫苗的益处远远大于弊端。仅在美国,疫苗就挽救了至少数十万人的生命,未接种疫苗者死亡、住院和重病率都高于接种疫苗者。 但,疫苗确实也存在副作用风险,就像今天这些人一样,被痛苦折磨至今...

重磅!注射新冠疫苗后 患罕见心脏、血液、神经疾病风险上升 加拿大专家这样说…..

放心了 虽然新冠疫情已经过去,但是对新冠疫苗安全性的争议似乎仍然没有停止。 大部分人都注射了多剂疫苗,还可能是不同牌子的疫苗,新冠疫苗引发恶性副作用的消息也不绝于耳。 那么,新冠疫苗到底是否安全呢,一项最新的研究或许可以为你解开疑惑。 上周,一项新冠疫苗的大型研究公布了结果,研究对象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丹麦、芬兰、法国、新西兰和苏格兰8个国家和地区的9900万疫苗接种者。所接种的疫苗包括辉瑞、莫德纳和阿斯利康(AstraZeneca)。 由于这次的研究样本数量非常庞大,所以数据很具有说服力,也揭示出之前一些不为人所知的信息。 新冠疫苗与一些罕见的心脏、脑部和血液疾病的发生存在关联。 辉瑞和莫德纳疫苗与心肌炎(心肌发炎)和心包炎(覆盖心脏的薄囊肿胀)这两种罕见副作用确实有联系。 阿斯利康疫苗有可能会导致罕见的吉兰-巴雷综合症(免疫系统攻击神经)和脑静脉窦血栓(脑内的一种血栓)。 一名澳洲男子Daniel Shepherd在注射疫苗后就患上了心包炎,2年来生活大受影响。 他是阿德莱德一名政府雇员,在儿童保护部门工作。疫情期间,政府雇员都必须接种疫苗才可以正常上班。 Daniel接种了第三针疫苗后的第二天,因为身体不适被紧急送往医院。 其实,打前两针时,他也感到过不适,但是没有这次这么严重。 他被诊断患上了心包炎,心脏功能受到了严重影响,直到现在也没有治愈。 Daniel正直壮年,但却跟不上自己5岁孩子的脚步。一起玩耍时,他不得不跟孩子说:“对不起,伙计,爸爸累了”。 他形容自己现在的心脏“如同90岁老人”。 他提出工伤赔偿的诉求,在今年一月获批。政府将向他每周支付赔偿金和医疗费用。 研究发现,在接种第一剂莫德纳疫苗后,发生可能致命的脑脊髓炎的风险略有升高。在 1050 多万名接种者中,有七人患上了这种疾病,而在未接种疫苗的类似人群中,只有两人患上这种疾病。 在接种第一、第二和第三针莫德纳疫苗和辉瑞疫苗后,心肌炎的发病率明显上升。接种第二针莫德纳后该病的发病率最高,比预期的发病率增加了六倍多。 罹患心包炎的风险在第一次注射莫德纳疫苗后上升了 1.7 倍,在第四次注射后上升了 2.6 倍。该病在第三次注射阿斯利康疫苗后的风险则增加了 6.9 倍。 此外,首次注射阿斯利康后,格林巴利综合征(一种针对神经的罕见免疫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有所上升。在接种疫苗前,预计 1060 万人中会出现 76 例病例,但注射后的统计却发现出现了 190 例。 在 1060 万名接种者中,首次注射阿斯利康还与...

世界首例! 男子新冠持续阳性505天 体内现10个突变! 加拿大住院数激增 这省延长口罩令!

人们狂欢的时候 新冠病毒也在一起狂欢 和新冠的战斗进入第三年,不少国家都已经彻底解封,放飞自我了,但是解封共存不代表病毒不存在。 在这些解封的国家里,仍然有一个个小家庭和个人,还在承受着新冠带来的痛苦。 解封付出的代价,可能是有的人无法承担的。 近日,在疫情重灾区英国,一名新冠患者去世了,他感染新冠并且检测阳性的时间长达505天,创下了世界纪录。 这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患者是一名免疫力低下的高危人群,他从2020年开始就感染了新冠,因为免疫系统十分脆弱,在从那之后的505天内,他的新冠检测一直呈现阳性。 在他之前,有一名美国癌症幸存者曾经新冠阳性长达335天。 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这些体弱的人一直受着新冠的折磨。 在505天的折磨后,英国的这名患者遗憾地离世了,也解脱了。 然而伦敦国王学院的研究人员却在他身上看到了震惊的发现! 患者体内的新冠病毒一直在不停地变异,他最高携带10种突变。 这些突变包括Alpha,Gamma,Omicron上面的新突变,他体内都有! 目前还不知道,他有没有将这些不停进化的新冠病毒传染给别人,但是他一直在和新冠病毒战斗,却在最后也没能战胜它,遗憾离世。 Omicron太可怕! 抗体无用 女子20天内二度确诊! 同时,在已经宣布和病毒共存的国家里,也有很多二度,甚至三度,四度感染新冠的人。 之前有英国大学生,半年感染4次新冠。 如今又有西班牙女子,3个星期内感染新冠两次,创下全世界再次感染的最短纪录。 据报道,这名女子今年31岁,他在2021年12月的圣诞节前感染了一次新冠,没想到2022年1月就再次感染了新冠。 西班牙的研究人员认为,该病例再一次证明,Omicron变体甚至可以逃离近期感染的免疫力! 而且,这名女子已经接种了3针疫苗。 2021年12月20日,在公司的核酸筛查中她被查出阳性,虽然没有症状,但是她回家自我隔离了10天。 2022年1月10日,她突然出现了咳嗽发烧和全身不适的症状,再次进行核酸检测后发现她又阳了。 更震撼的是,在基因组测序发现,她两次感染的竟然是不同的新冠变体,第一次感染的是Delta,第二次感染的是Omicron。 如此看来,Omicron不光逃离了3剂疫苗的保护,甚至又逃离了Delta抗体的保护,而且还让她出现了症状,实在是可怕。 伦敦帝国大学的研究人员表示,重复感染Omicron的可能性比重复感染Delta的风险要高4-6倍! 因此专家强调:感染过不代表免疫!千万不要掉以轻心! 100个学生参加毕业舞会确诊! 在美国,最近的确诊病例数的增长一直在下降,甚至让人有一种岁月静好的感觉。 不过,今天一则新闻爆出加州的一所学校,有近100名学生在参加毕业舞会后检测出新冠阳性。 据悉,4月9日,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里举办的高中毕业舞会有600多名学生参加。 学校一再声明要求戴口罩,但是这些马上要步入大学的半大小子才不听劝,一场没有口罩的毕业狂欢就这样开始了,当然,新冠病毒也在一起狂欢。 今天(4月22日),学校负责人员告诉记者,已经有至少90名学生检测出了新冠阳性。 学生们的症状较轻,大部分只有喉咙痛。 学生们告诉记者:“总的来说这是值得的,虽然我很难受,但是我度过了高中最后一次美好的时光。” 但是,这些孩子是玩的尽兴了,他们家中的老人又如何呢?   新冠病毒传染性极强,等到家人一个接一个倒下的时候,不知道这些孩子是不是还能说着:“我不后悔”。 上面一个个血淋淋的例子都在美国和英国,但是其实加拿大的情况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小编身边的朋友就已经有2人确诊了。 BC省这周的最新数据显示,上周有27人感染新冠后死亡,住院率更是飙升了33%,目前全省有485人因感染新冠住院。 其中,内陆卫生区的阳性率高达20.7%,而温哥华沿海卫生区的阳性率为6.3%。 本周,全加拿大的新冠住院率都比上周上升了20%! 就在刚刚,安省悬崖勒马,紧急延长了口罩强制令,虽然只在高危地区例如医院和公交车上,但是也聊胜于无。 今天,安省报告了26例新冠死亡病例,目前ICU病房有214名患者在抢救。 新冠病毒从未走远,共存的时候也一直在我们身边,出门在外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和家人,千万不要感染后再后悔。

噩耗! 卫生官: 新毒株传播速度快27%! 大温华人和同事分吃timbits感染! 打4针也中招

新冠还在进化! 自从南非科学家发现Omicron BA.4和BA.5之后,全球疫情就开始越来越恶化,因为人们发现,Omicron的重组子变体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 近日,又一个新毒株在北美“站稳了脚跟”,那就是Omicron的新子变体——BA.2.12.1,据悉这个毒株比Omicron原始毒株的传播速度快27%!很可能是目前传播最快的新毒株! 目前,杀疯了的BA.2.12.1毒株已经占据美国新病例的20%,而上个礼拜还只是11%! 就在BA.2.12.1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传播的时候,《自然》上一篇论文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BA.2.12.1特有的L452突变有可能会导致肺嗜性和致病性上升! 近期,感染新冠的华人也在迅速增加—— 小编认识的C女士在大温某公司工作,昨天她告诉小编,坐在她对面的同事H感染了新冠,没有来上班。 另一名同事P听到后大惊失色,突然说自己身体不适就回家了。 回家一检测,发现P同事也阳了。 究其原因,P同事悲痛地说,上周H来上班的时候,两人曾经分食了一盒Timbits,没想到只是因为一时嘴馋,感染了新冠! 小编的另一个朋友的妈妈,在打了4针之后,上周还是感染了新冠,真的是防不胜防。 随着身边越来越多的华人感染新冠,小编只能把最近下馆子的计划都取消了。 拜读了几篇研究之后,小编才知道,最近流行的这一个新毒株,传播速度居然比之前还要强27%!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周二报道,Omicron的BA.2子变体近期产生了很多变异分支,而这些分支正在北美站稳脚跟。 其中最可怕的子变体就是BA.2.12.1! 这个子变体到底有多可怕,这里有一组数据。 CDC表示,一周前美国病例有11%是BA.2.12.1引起的,这周就变成了20%,短短7天,直接翻倍。 而且涨势惊人,看下图的第二个表格,这个BA.2.12.1相对于BA.2的增长优势在美国可能会达到49%。 相对原始堵住BA.2,BA.2.12.1在美国是这样的涨势 来源:https://cov-spectrum.org/ NBC报道称,纽约卫生官上周发表:BA.2.12.1比Omicron原始毒株BA.2传播速度快23%-27%,不过没有证据表示BA.2.12.1会导致更严重的疾病。 而BA.2.12.1早就在几个月前就从美国登陆加拿大了,甚至还有说法零号病人来自加拿大。 那么,BA.2.12.1对比BA.2到底有什么区别? 其实只是增加了 S704L 和 L452Q 这两个突变。 这两个突变眼熟吗? 对,L452R就是Delta变种疯狂传播的时候发挥巨大作用的突变。 这就是为何,这篇刊登在《自然》的线上平台发布的论文提出了L452R可能更有嗜肺性和致病性的观点了。 据悉,Nature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是《自然》旗下的线上平台,是一本同行评审开放的科学期刊。 大家都知道,去年Delta变种流行的时候,全球各地的感染率和死亡率都有上升,更是有人认为Delta比原始毒株致死率高133%。 但是,新冠病毒进化成Omicron之后,L452R突变神奇地消失了。 不过如今在最新子变体B.2.12.1上,L452R突变又杀回来了。 再说一说南非发现的BA.4和BA.5。 因为南非的核酸检测跟不上,所以数据也十分有限,但是可以从数据中看到,BA.4在东开普省的病例占比已经突破了70%。   BA.4和BA.5在南非的病例数正在迅速增长,虽然还没有成为主导毒株。 Omicron子变体的还会一个接一个地不停涌现,全世界都在密切关注着。 然而不幸的是,在我们最最最需要监测变种毒株的时候,全球的核酸检测力度都在下降! 专家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决定,如果全球继续削减检测力度,那么万一有更危险的变种出现,我们将失去辨识它的能力! 加拿大BC省早早就将病例发布变成一周一次,核酸检测点几乎全部关闭,现在想要够着核酸检测的资格的是太难了。 如今,这个决策快被人骂惨了。 在这种检测环境下,加拿大的新增病例数大幅度减少了。但是却让人蒙上了双眼,对下一波疫情何时时候会来一无所知,这样的行为相当于把居民置于危险而不告知。 加拿大首席公共卫生官谭咏诗上周表示,加国正处于第六波浪潮之中,住院人数呈上升趋势。 但是BC省的居民全都一无所知,不知道这波什么时候是顶峰,也没有任何的卫生措施收紧。 相比之下,安省发布的数据更加真实一些。 今天(4月20日)安省通报,过去24小时内,新增确诊1073人,目前住院人数超过1600例,死亡28例。 并且安省卫生厅长Christine Elliott表示,他们正在考虑延长现有的口罩令,因为第六波袭来。 安省的新冠研究顾问Dr. Peter Juni表示,复活节导致的疫情波动,实际感染很可能是通报的20倍!   如果今天的感染数字是1000例,那么乘以20就是2万例! 新的Omicron子变体一个接一个出来,政府的检测又不给力,海外华人们只能靠自己了,一定保护好自己和家人!

恐怖! BC边境堵爆 货架搬空 众人不知疫情! 华人诉苦: 平时不出门 4针仍中招!

第六波疫情藏在我们身边 不同于一月份时Omicron引发的第五波疫情高峰,第六波疫情高峰一直是悄悄蔓延扩散的。 自从BC省不再要求快速自检阳性患者上报数据,并且每日的疫情新增播报也改成了周报后,我们已无法第一时间直观了解疫情动向。 但从身边的许多迹象,我们仍能间接判断:现在的疫情很严重! 上个长周末,BC省和华盛顿州之间的边境简直堵到炸。双向往来的车道都堵得水泄不通,车辆只能缓慢龟爬。 美国华盛顿州的边境小城布莱恩市副市长Richard May表示:“已经两年多没有看到这样的交通状况了。” 两国一些商业人士也表示,“交通流量已经恢复到了疫情大流行前的状况。”这对两地商业发展和经济复苏有利。 BC省和美国华盛顿州正迎来巨大的游客人潮,而口罩令的取消为这些人流增添了更多的疫情风险。 有美国沃特科姆县的居民抱怨道:“路上全部都是BC省牌照的车,他们把路全堵了。” 还有居民在推特上写道:“BC省居民把我们的超市货架一扫而光,只留下面包屑。请上帝禁止他们,只买一样东西吧!” BC省由于害怕大量人群聚集,至今不敢开放和平拱门公园位于BC省内的一侧——和平拱门公园在BC省方向部分封锁已经延续了超过2年了。 如果说人流只能暗示现在感染的风险很大,那么BC省医疗系统的状态则展现出了重症和住院患者面临的后果——医护不足,等待漫长! 《温哥华太阳报》报道,BC省医疗系统急缺护士,已经缺到了要批准引进国际护士的程度,并且,由于引进过程繁琐,BC省将加快认证过程。 BC省卫生部长阿德里安·迪克斯在今天早上的发布会上承认:“我们现在需要更多护士,并且五年内我们也需要更多护士。” 以前,国际护士至少需要几千美元和几年的等待时间才能通过BC省资格认证。基于需求的激增,BC省政府官宣,将花费1200万加元加速国际护士认证进度,以缓解医护严重短缺的问题。 从去年9月开始,BC省医护就开始告急了。想找家庭医生,以前排队半年,现在排队2年。护士的加班时间平均增加了78%,24小时轮班已成为常态。 有60%的医护人员曾在问卷中表示,考虑辞职。 尽管现在我们BC省在第六波疫情高峰中还没有看到住院率和重症率的激增,可一旦真的爆发了,或许BC省的医疗系统又将再次崩溃。 感染风险正在激增,而医疗系统又快承受不住,大环境变得恶劣的同时,我们华人社区的风险也在增加。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最近身边许多华人朋友都确诊了?! 这在前几波疫情中并不常见——华人可是最严防死守的群体! 一位F女士向我们匿名投稿。 她说,自己是一名五十多岁的家庭主妇,平常不出去聚餐,也不像年轻人一样每逢长周末和节假日就扎堆出去玩、逛街。她的日常生活,除了早上出门买菜,就是晚饭后在社区的草坪和公园散散步。 F女士表示,自己在国内接种过两针疫苗,来加拿大因为不放心,又接种了两针辉瑞。她觉得自己已经扎了4针,马上还要去加第五针的加强针,理应抗体浓度比别人高才对。 可偏偏这样还是中了招! F女士至今说不出自己可能在哪儿感染的新冠。毕竟她买菜时戴了口罩,回来也洗了手…… F女士说,一开始只是觉得喉咙痒,两三天后自己疯狂咳嗽,晚上咳得睡不着,一直觉得喉咙里有浓痰。尽管没有发烧,但整个人非常疲惫,走两步就累了。 F女士现在已经是感染的第九天左右,目前仍未完全康复。但她担忧的是,今天早上自己的丈夫也发烧了…… 像F女士这样情况的华人还有很多,有些自认为对新冠严防死守,平常最多是买买菜、去亲戚家串门,并且感染的前几天也只是觉得喉咙微痒。 可等到回过神来,发现自己全家都得上了! 由于政府信息的不公开,现在我们面对第六波疫情,更像是我们在明处而病毒在暗处。我们更加不能及时发现它。 也正因为如此,各位华人朋友最近更应该提高警惕了!

警钟! 加拿大真实感染数据惊人 病毒再升级! Omicron抗体”弱爆”?! 长新冠研究吓人!

没完没了 全球第6波疫情逐渐蔓延,就在各国还在受Omicron BA.2疯狂侵袭之际,隔三岔五又爆出各种全新病株,XE、XL、XM、Omicron BA.2.12,病毒变着花样折磨人类,一次次挑战极限。 病毒步步紧逼,加拿大也没能侥幸躲过,各省疫情数据相继出现反弹。然而,加拿大大多数省份早就已经进入“解封模式”,实际每天新增多少人被攻陷,早已成了过眼云烟,没多少人在乎了。 今天,全新毒株XM被发现的这一天,加拿大爆出一份惊人数据报告——全国恐怕已有超过1500万人确诊新冠!比官方公布的363万人高出将近5倍! 最新研究表明,Omicron毒株的威力可能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即便感染且痊愈了,体内生成的抗体也无法中和其他变异株病毒! 不少大温居民亲述自己感染新冠之后的后遗症,有人突然暴瘦、有人年纪轻轻患上关节痛、有人湿疹不退、有人畏寒… 专家公布最新“长新冠”研究:新冠患者被诊断出痴呆症的风险更高! 先来说说加拿大的新冠数据,说实话疫情爆发至今,加拿大人已经历过至少5波的疫情的,从一开始每天等着特鲁多通报疫情、到今天卫生部门放弃统计+追踪,大家对数字早就麻木了。 Omicron毒株的传播力更强大,但是轻症居多,很多省份早就采取不公布或每周公布一次数据的策略了。 目前,加拿大政府官方公布的新冠确诊人数为363万人次。 近日,Leger机构针对各个省份进行了数据调查,结果表明,大约有25%的加拿大人表示自己曾经感染过新冠病毒! 按照全国现有人口算,实际确诊者就已经高达900万人次! 报告指出,18至34岁人群的感染率为30%,55岁以上人群为12%。 《柳叶刀》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大概有40%的新冠感染者是没有症状的。当然,这个比例在Omicron面前可能会更高一些,许多专家预计这个比例在50%至60%之间。 Leger的这份报告,仅针对出现新冠症状的确诊者。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按照40%患者无症状的比例来算,相当于还有600万的无症状感染者,900+600万,粗略一算,加拿大恐怕1500万人口都感染过新冠病毒,占了总人口的40%以上! 接受了这份调查的加拿大人中,60%表示自己症状类似于感冒,20%表示自己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症状,全身无力,卧床不起;14%的人患有中度症状,影响日常生活,但无需卧床。 30至34岁的人出现“新冠长期症状”比例最高,比如关节痛、疲劳、乏力等等。 种种证据表明,Omicron并不是“大号流感”,杀伤力比想象得要大。 不管加拿大人现在还听不听得进去,首席卫生管谭咏诗上周已经一连发出了好几个警告——第6波疫情已经开始了!不管省府怎么说,大家都把口罩戴好! 公共卫生部最新数据显示,4月4日至11日之间,加拿大新冠住院人数增加18%,需要的床位从5109张增加到了6020张!平均每天403人被送进ICU,比前一周增加6%!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令人担心得消息传出:Omicron的恐怖程度,已经远超之前所有毒株,没有接种疫苗的人,即便感染过一次,人体生成的抗体不仅无法抵御自己的分支BA.2,就连其他变异株也不行! 在Omicron之前,原始毒株也好、Delta、Alpha、Beta等最初的变异株也好,人在感染过一次、并痊愈了之后,人体内是可以生成抗体的,一定程度抵抗二次感染。 但到了Omicron这里,突破性感染就发展成常态了,不少人即便是感染了,不管轻重症,撑过了就心想:得,我算是熬过一关了,现在没什么可怕得了。然后没过多久就发现自己又中招了,有人甚至每次感染的都是不同的毒株! 最新研究指出,未接种疫苗者在感染Omicron痊愈后,不太可能取得保护他们免受其他变异株威胁的免疫反应! 在分析了Omicron感染者的血液样本之后,研究人员发现Omicron和BA.2诱发的抗体,无法中和其他变异株,与先前其他变异株痊愈后诱发的抗体情况迥异! 不仅如此,就算已经接种了3剂mRNA疫苗,不幸感染Omicron的人,虽然产生对Omicron及其分支毒株的中和抗体,但是对抗其他变异株的防护力低很多! 没打过疫苗或首次确诊痊愈者,免疫系统不太能识别新冠病毒,感染Omicron后的抗体具特定性,只能对付Omicron变异株,“我们几乎没有检测到针对非Omicron病毒株的中和抗体”。 新冠病毒的防护力是一回事,感染之后的“长新冠”也令人担忧。 近日,美国密苏里大学在同行评审期刊上公布了一项最新研究:与其他类型的肺炎患者相比,感染新冠而住院的人被诊断出罹患痴呆症的风险更大! 在调查分析了全美10000多名因感染新冠而住院超过24小时的患者后,研究人员发现,约有3%的患者在康复后大概182天患上了“新发痴呆症”(new-onset dementia)。 “新发痴呆症”在70岁以上患者中更为常见,主要影响记忆能力、自我节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严重的甚至损害语言能力。 事实上,早在这份报告发表之前,就已经有专家研究出一个结论:新冠病毒与包括痴呆症在内的轻至重度认知障碍疾病之间存在联系,尤其是在“长新冠”患者之间! 约翰霍普金斯医学中心透露,通常情况下,普通肺炎并不会对人体肝脏造成永久性损伤,但是新冠病毒就不一样了,即便完全痊愈了,也有可能在几个月后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 最近这一段时间,不少大温居民,甚至大批华人都相继被新冠病毒找上,纷纷确诊,其中很多人在感染后莫名其妙就患上了各种“奇葩后遗症”: 有人5、6度都不觉得冷;有人突然畏寒;有人食欲大减、上吐下泻;有人30几岁患上关节炎和肌肉痛;有人活了20几年,突然从社牛变成社恐,患上了恐慌症;有人全身湿疹不退;有人听力受损; 没错,疫情爆发了这么久,不解封也不是办法,有的省份坚持抗疫、死都不肯松口解绑口罩令;有的省份早早躺平,接受与新冠共存的事实,一心想着早日回归正常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赌法。 不管怎么样吧,既然省府都说了,防疫已是个人责任,命是自己的,相信大家都有足够的判断力,防还是不妨、怎么防,都了然于心。与其赌自己是轻重症、什么时候会再感染,做好最简单的防疫措施,有益无害。

炸锅! 新冠又爆新变种 今秋恐现”杀手级”毒株?! BC住院死亡双上升 专家绝望: 没救了!

“我们已失去检测能力” 全球疫情还在蔓延,加拿大首席卫生官上周官宣进入第6波疫情,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新冠住院人数回升至1000+,萨省废水病毒载量在今天达到高峰,专家们绷紧了神经,就怕下一秒病毒疯狂反扑,疫情失控。 美国宣布要与新冠“决一死战”,福奇二次投降,承认“群体免疫”无效;德国卫生部长急发警告:今年秋天,可能会出现“杀手级”的新冠变种,新毒株取代旧毒株的间隔时间越来越短! 一个个新冠红灯亮起,加拿大也严阵以待,今天一早,美国宣布取消飞机火车口罩强制令,特鲁多政府不敢松懈,表示保留这个政策。 全国最后解封、宣布“躺平抗疫”的BC,最近一周新冠住院人数也出现上升趋势,专家和民众忧心政府“佛系抗疫”,会引起更凶猛的疫情反扑! 根据联邦卫生局的最新数据显示,4月4日至11日这一周,全国新冠住院人数增加约18%,魁省、安省、新省、大草原省份、BC省均有上升。 几乎每4个加拿大人中,就有1人曾经感染新冠病毒,每个年龄层比例不一样,其中18至34岁为30%,55岁以上人群为12%。 有关注本省疫情的人应该都知道,BC省府早就已经放弃了统计和追踪单日新增病例和现存活跃病例等几个疫情指标,关注在新冠住院和死亡上面; 就连省长选举都没能中断的每日疫情通报会,也在本月正式改为每周一次报告。 采取“眼不见为净,不测就没有新增”策略的BC省府,引起了不少人的不满:最基本的确诊追踪都不做了,还要卫生厅做什么? 专家们警告:再这么下去,人们已经无法预测第6波疫情的走向!未来一片黑暗! 统计、追踪和公布数据并不是“无用功”,只在疫情严重时做做样子,不管是对省府防疫指南、还是对公众评估疫情,都有着重要意义。 新毒株三天两头就冒出来,短短一周之内,就接连出现了XE、XL、BA.2.12,今天韩国又出来一个XM毒株,虽然不是每一种毒株都能造成大规模的传播和杀伤力,但是起码人家有追踪、观察、发现新变种的能力,要是放在BC,估计都测不出来。 省卫生厅事实上是有在统计新增的,但是仅仅包括PCR检测出阳性的病例,可是现在全省普及快筛。 小编近日接连确诊的朋友中,都是自己在家快筛测出来的,卫生厅也没有统计追踪,基本靠自己吃药在家隔离撑过来,更别说二、三次感染的人了。 省独立建模小组就表示,疫情数据之所以重要,也是因为给大家提供一个预测的依据和方向。说难听一点,就凭现在BC每周的数据,别说新变种出现和入境了,就连眼前这一波疫情都走向都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SFU感染和公共卫生专家柯林表示,“我们甚至都不知道本省的再感染率!” 上周第一份“每周报告”指出,本省新冠住院和死亡人数正在增加,但是不足以了解BA.2的传播程度。   “我们已经失去了检测当前疫情的能力。” 有人悲观地表示,BC省民有可能在“信息真空”中,正在进入第6波疫情而不自知。 “这波疫情什么时候来?什么病毒株主导?将持续多长时间?什么时候会达到顶峰?”人们一概不知,专家们不知道,民众更不知道。 即便大部分省民已经接受解封现状,开始回归“正常生活”,但也不排除有人还是想自己坚持防疫措施的,但他们连自己每天面临的风险都不知道。 在口罩摘下、疫苗护照取消、防疫已变成个人责任的疫后时代,新冠病毒将一如既往地存活在人类的生活中,悄悄传播。 与其赌自己感染是轻重症、会不会死,还不如做好日常防疫。生命是自己的,自己好好珍惜,戴好口罩、勤洗手。

突发! 韩国发现又一新变种XM! 5毒株齐聚1国 火葬场爆满 竟还取消隔离?!

韩国集齐5个新变种 威胁全球 由于第六波疫情高峰过于迅猛,不少华人无奈调侃:“一周一个新变种!” 谁曾想到,这句话一语成谶!这样的噩梦,在韩国实现了。 上周二,4月12日,韩国中央防疫对策本部官宣发现了全国首例感染XL变种毒株的病例,这也是目前全球官方确认的第一例感染XL毒株的患者。 今天,又是一个周二,韩国疾控部门又官宣,发现2例感染XE毒株的病例,以及1例感染XM毒株的病例。 据悉,这是韩国首次发现XE毒株和XM毒株。并且,也是全球首次报告XM毒株病例。 XE毒株大家现在应该已经不陌生了,它是Omicron原种毒株BA.2和亚种毒株“Omicron妹妹”BA.2的结合体,XE变体完美结合了两种毒株的特性,比BA.2亚种的传播速度还快10%,是原种BA.1传播速度的1.4倍。 世界卫生组织更是评价XE毒株为“当前全球已知的传染力最强的毒株”。 那么XM、XL又是何方神圣呢? 据《中新社》报道,当前世界上已经发现了17种同属于Omicron下的重组毒株——不过这是来自实验室的结果,并不代表全球各国报告过17种感染重组毒株的病例。 研究人员为这17种重组毒株排序取名,从XA排到XS。 近期各国证实已经出现的重组毒株有: XE:日本、韩国、印度、泰国、欧洲、美国均已发现,甚至在部分地区,XE已经占比超过40%,很快将超越主导毒株BA.2。 XD:法国最早报告了54例,之后德国和欧洲一些国家也发现了这种毒株的存在。它含有来自 BA.1 的刺突蛋白和来自Delta的基因组,很可能会继承Delta的高毒性以及Omicron BA.1的传染力。并且,法国研究人员初步发现XD具有免疫逃逸的能力,能使部分已有新冠治疗药物失效。 XF:发现于英国,同样混合了Delta的基因组,可能具有肺嗜性,或许会继承Delta的高毒性。 XL:发现于韩国,是Omicron BA.1和BA.2的结合体。目前特性不明。 XM:发现于韩国,是Omicron BA.1和BA.2的结合体。目前特性不明。 令人忧虑的是,一个重组毒株就能把一个国家折腾得够呛,可偏偏韩国在一波疫情高峰中已经同时出现了XM、XL、XE以及BA.2和BA.1。 联想到Delta时期养蛊的印度,韩国正在成为下一个“养蛊毒窟”和“病毒培养皿”。 而这并不仅仅只威胁到韩国本国的国民,更将成为全球的威胁,无异于在全球人民头顶悬上了一颗定时炸弹。 那么,韩国现在疫情状况如何了呢?韩国能控制好现在的局面,保护好他们自己和全球人民吗? 这个问题,我问不出口;恐怕韩国也答不出来。 截至目前,韩国累计感染者已超过1630万人。而韩国的总人口只有5100万人。相当于每3个韩国人中就有1个人感染。 而韩国感染者的激增,是从3月1日解封躺平开始的。 自那一天起,韩国10天内新增确诊患者增加了305万人。 韩国9岁以下儿童的感染率达到50.2%,而韩国的死亡率也在飙升——这主要体现在火葬场的饱满。 从3月底开始,韩国的火葬场就已经饱和。 3月22日,有记者前往仁川市火葬场采访死者家属,有20多辆殡仪车停靠在停车场,但火葬场的火化设施压根烧不过来人。 首尔附近的一处火葬场,以前平均火化91具遗体,现在每天平均火化131具遗体。 火化需要提前4-5天预订,有人的母亲死了6天仍未火葬! 并且,韩国感染者已不分贫富,大量可以家里蹲的明星也中招。 有女团男团的偶像明星、有电视剧演员、有电影演员、有主持人、有导演……毕竟全国日增十几万,即使有钱任性,依然逃不过感染。 即使韩国正在一步步逼近全民感染,政府的态度却比美国、英国还令人迷惑。 4月15日,韩国政府发布了一份《后奥密克戎时期应对计划》,明确指出:从5月下旬起,韩国新冠确诊病例不再要求隔离。 并且,新冠不再是具有最高水平隔离义务的甲类传染病,将被降级为乙类传染病。其诊断、检查、治疗全程均实行普通医疗系统标准。 还未离任的韩国总统文在寅甚至发话:“新冠病毒在韩国已率先成为地方病。” 在此之前,新冠病毒自从2020年由流行病爆发后,一直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全球大流行疾病。 但韩国却突然要将新冠降级成“扩散程度相对低”的地方病。 三分之一的国民在感染,并且韩国并未封国,变种可能随时传播到国外,这算哪门子的“扩散程度相对低”呢? 前两天,一直在鼓励国民“全民免疫”的美国已经幡然醒悟了。 拜登福奇双双发话,美国要在下个月举行全球疫情峰会,呼吁参会国团结一心,和新冠病毒决一死战。 大哥都已掉头遏制疫情了,作为小弟的韩国何时能迷途知返呢?! 再不好好控制疫情,下一次潘多拉魔盒里开出的新变种,可不一定杀伤力弱了!

警钟! 杀手级变种恐出现! 美取消航空口罩令 万米高空乘客沸腾! 加拿大: 咱不跟!

魔幻 疫情下从来不缺魔幻场景,比如就在昨天,由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任命的联邦法官KathrynKimball Mizelle撤销了CDC在机场、火车与公交车上的口罩强制令。   裁决一出,从昨天下午至今,各大航空公司、铁路部门、优步等纷纷跟进,取消新冠防疫限制。有航班在万米高空中广播了这一消息,结果乘客们集体“嗨”起来了。     一趟航班中,机长中途宣布消息,乘客们热烈鼓掌、欢呼,大喊赢了! 另一趟航班中,机长公告:“女士们,先生们,这是你们的飞行员在讲话。这是我做过的最重要的公告。”    “联邦口罩任务已经结束。如果你愿意,请摘下你的口罩!”   乘客们毫不犹豫地扯下挂在耳朵上的口罩     激动的乘务员一边高声唱歌,一边举着塑料袋,收集乘客们丢弃的口罩。 为了纪念这一“历史性时刻”,摘下口罩后笑得合不拢嘴的乘客们兴奋地举起手机自拍一个,大拇指竖起来。   Blue jet航班上,空姐们比乘客还兴奋,鼓掌,取下口罩在空中挥舞,欢呼,好像打了胜仗般高兴。 达美航空,露齿微笑的空姐给张口大笑的胡子乘客递上了一杯香槟。     对于法官的裁决和各大交通部门和脱罩决定,白宫新闻秘书Jen Psaki昨天下午表示,这是一个“令人失望的决定”,并建议美国人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继续戴口罩。   很显然,她的话没人在意。   这是今天的纽约肯尼迪机场,已很少有乘客还戴口罩:   杰克逊机场也一样   华盛顿机场   在空气传染疾病大流行的时代,从卫生角度来说,飞机上是否应该戴口罩,“毒航班”感染案例早已说明了问题。   新冠能通过气溶胶传播也没有争议,如果身边的人刚好携带病毒,在吃东西的时候摘下口罩,又刚好打了个喷嚏,旁边的乘客大概率会吸入这些病毒颗粒。   但这一次事件,法官判断的不是什么卫生问题,而是认为口罩授权超出了CDC的法定权限,并且没有遵循《行政程序法》(APA) 规定的适当规则制定,征求公众意见,也没有充分解释决定的合理性。   让我们再来认识一下作出这项裁决的大法官Mizelle,她被一些网友称为“美国英雄。”   而在这场“摘口罩胜利”的背后,美国如今的疫情又如何呢?   就在上周,纽约州宣称首次发现了BA.2.12.1 变体,紧接着,纽约的新冠病例开始增加,并在过去两周里增加了66%。 与此同时,BA.2隐形变种依然是美国的主流毒株,占病例的74%左右。   每天,美国大约有1.4万人因新冠住院治疗,如今日增大概在3.5万例左右。   上周,福奇博士指出:“传统的群体免疫可能不适用于新冠病毒”。   他并指出,麻疹也是空气传播,但美国消除了麻疹,因为成功的疫苗、幼儿高接种率以及麻疹病毒没有像新冠这样飞速变异。   而在新冠大流行中,新冠已经在过去2年历经无数变异。     更别说人们排斥疫苗、排斥口罩、排斥疫情限制。   今天,加拿大交通部发声,没有计划放弃对加拿大航空和列车乘客的口罩要求。   交通部长Omar Alghabra表示,加拿大的决定将基于科学和数据。   “事实证明,口罩可以提供额外的保护,我们将继续遵循公共卫生专家的建议。”他说。   目前,在加拿大,乘客依然需要完全接种疫苗才能登上国际国内航班,且乘客需要在机场和火车站以及飞机和列车上佩戴口罩。   加拿大正处于疫情的第6波中,由于检测能力的限制,如今疫情的真实数据无人能知。而根据一项最新在线调查,几乎四分之一的加拿大受访者表示他们感染了新冠,14% 的人表示他们有严重的症状。   目前住院人数还在增加,全国在 4 月 4 日至 4 月 11 日期间因COVID-19 住院的人数增加了约 18%,魁省、安省、新省和大草原省份都报住院率上升。   安省废水监测显示多地病毒浓度仍在上升。 放眼全球,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上升至504,664,846例,其中死亡病例达到6,198,964例。   过去28天内累计新增病例数最多的五个国家分别是:韩国、德国、法国、越南和意大利。   日增11万的韩国,昨天刚刚宣布全面解除公共聚集限制令等防疫措施, 19日就宣布,又出现一例新冠重组毒株XM病例。   从XE到XL,如今又是XM……新冠的快速变异,令人侧目。   在德国,联邦卫生部长劳特巴赫发出警告,新冠病毒新变种取代旧变种的间隔时间变得越来越短。   “这意味着,我们将越来越难为应对新的变体做好准备。出现一个类似Omicron具备高传染性,但同时毒性又像Delta变体那么强的新变种的可能性是存在的。那将是一个杀手式的变体。” 只是,这样的警告,还有多少人在意呢?

惊爆! 全球真实新冠死亡恐超1800万! BA.2破所有防护 华人二次染疫 症状诡异!

远远还没结束! 就在加拿大敲响第6波新冠疫情的警钟之际,病毒还在全球不断蔓延,感染住院双指标直直上升。一个复活节长周末刚刚过去,大家尽情狂欢之后,开始面对现实。 今天一早,美国就炸出了重大消息:要与新冠“决一死战”!福奇再次宣布“投降”,群体免疫已经不再适用于新冠病毒了! 紧接着,各种“爆炸性”消息接连传来,打得人们一个措手不及—— 全球实际新冠死亡人数恐怕要远比大家想象得要多,比官方数据高出3倍! Omicron找上孩子们,有人感染过后出现新症状,病程更快!恐怕是专家们的噩梦成真了:与别的病毒结合入侵人体! 加拿大、美国、巴西、印度病毒再次爆炸,加拿大人每天就跟抽盲盒一样,即便感染都不知道是怎么得的! 小编的身边,就不止1个人感染,有人甚至刚刚阳第二次了… 今天(4月18日),美国华盛顿大写健康指标与评估研究所(IHME)公布了一项最新报告——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全球新冠死亡人数为1820万人!是官方数据594万人的3倍! 研究人员指出,这些人不仅仅包括了直接感染新冠病毒而死亡的人数,还有与疫情相关的所有超额死亡人数。   全球人口中,每10万人就会有120人因为新冠而死亡! 简单来说,这场人类浩劫所造成的影响,远远比人们想象得要大得多! 这份报告指出,美国的预估超额死亡人数排在第2位,死亡人数超113万人次。由于政府中后期普及快筛盒,超过90%的确诊病例并不会被统计进官方数据。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透露,现在人们在家自测的人数远远超过PCR检测人数; 不仅如此,美国药管局FDA还在14日批准了新冠病毒呼气检测仪的紧急使用授权,估计以后检测门槛更低。 官方数据表明,现在每天有33716人报告确诊,若IHME的计算方法正确,美国现在每天实际感染人数接近50万! 与此同时,印度和俄罗斯分别排第1和第3。 实际上,世界卫生组织并未公开发表的数据先是,截至2021年年底,约有1500万人死于新冠疫情,虽然与IHME的数据差了300万,但也远比公布了的数字高出许多。 先不说确诊数据准不准吧,加拿大卫生官员周末才说快筛盒测Omicron不准,这有多少“假阴性”漏了都还不知道。 就在大家担心Omicron疫情的时候,又传出一个令所有家长都担心的消息——最近亚洲出现了一宗罕见儿童新冠染疫重症病例,2岁大的男童感染后,病程发展得异常迅速! 据了解,这名幼童日前因接触确诊亲属被传染新冠,隔天开始发烧,妈妈赶紧带着孩子做PCR检测,随后确诊. 这名儿童病情发展迅速,短时间内就重症了,医生团队怀疑是合并了其他病毒一起感染,目前正在紧急抢救中。 日本研究发现,当地在大流行初期阶段和Delta流行时期,1至4岁儿童感染者的热痉挛发生率分别为1.3%和3%; 但到了Omicron阶段,这个比例明显提高至9.4%,5岁至11岁病童的抽搐发生率从0%增加至3.5%! 专家们也提醒家长,抽搐恐是儿童感染Omicron后会出现的征兆,需要特别注意。抽搐+发烧,家中孩子若是出现这两个症状,家长需要多留意。 不管人们相不相信,这一波Omicron疫情确实正在发生,且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魔幻”——每个人都像是在赌命一样,出个门,防疫措施都做足了,莫名其妙就感染了,都不知道是怎么接触到的。 大多数人确实都是轻症,发烧狂咳,政府也不管,在家硬撑个5到10天左右,好不容易好了,接下来就担心:下一次感染什么时候… 医生提醒,Omicron感染轻症,症状与流感类似,在家即便快筛阴性,还需要24小时内再测一次,保险起见。除此之外,观察症状也可以判断是否感染Omicron。 一般感冒咳嗽,多为带有痰的湿咳,且通常是短促、间歇性咳嗽;但是Omicron的咳嗽多为干咳,属于长时间且剧烈的咳嗽; 流感较常见症状包括咳嗽,较少发烧与腹泻;Omicron的症状常伴有发烧和肌肉酸痛,另外肠胃不适和腹泻也需要注意。 小编二次感染的华人朋友上周也是出现了腹泻症状,一开始没想太多,觉得可能就是吃错东西了,也快筛了一遍,阴性,没想到最后还是阳了。 目前主导加拿大第6波疫情的,是Omicron BA.2,一个大家曾经看得特别扁的病株,还是个分支毒株,谁也没想到,这个“大号流感”的妹妹,还能在全球掀起新一波疫情。 BA.2的传染性“简直令人瞠目结舌”,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传染病医生萨辛格(Lynora Saxinger)都表示,BA.2已冲破了所有的“保护层”! 哈佛医学院教师杰里米·大众特博士直言,“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风险阈值。可现在,已经没有人能够正确判断风险的情况,人人都像生活在盲盒之中。” 戴口罩有用,但是大家已经摘下来了;以色列研究指出,第4剂疫苗的防重症保护作用时限只有6周;加拿大卫生部警告,新冠药物对BA.2不太有效。 全境大解封,防疫措施全部放开、官方放弃追踪的前提之下,第六波疫情变得“四难”——难判断、难避免、难以跟踪、难分析。 从加拿大本国疫情出发,安大略省今天新冠住院飙到1301人!ICU住院人数超过200人,破了3月16日以来的记录! 魁北克省住院人数增加61人,周日达到了2220人、95人在ICU,新增11人死亡; 隔壁美国,多州疫情反弹,纽约市本周疫情恐怕在升级,市长刚刚解除隔离,放话表示:暂不重启口罩令! 全球范围内,印度熬过了Delta疫情,最近疫情再次升温,单日新增翻倍,飙到2000宗确诊,破了一个月以来的记录; 巴西今天正式宣布未来与新冠病毒共存,并将在未来几天内解除实施了2年多的公共卫生紧急措施; 印度尼西亚政府公布最新调查报告:旅游胜地爪哇岛(Java)和峇里岛(Bali)99%的民众体内都有新冠抗体了!换句话说,几乎所有人都感染过一次或多次、或者接种了新冠疫苗。 在人们追求的“疫后时代”,大家都累了,不管是坚持抗疫防疫、还是弃疗解封,怎么做都有人有话说。换个角度看,各个国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赌,只是最终是谁赢,就只能让时间说话了。 不管如何,命是自己的,防不防疫、怎么防疫,抗疫2年多,大家都知道,希望所有人都平安!

多国爆不明肝炎 核酸阳性! 群体免疫废了! 美国发话: 与新冠决一死战

风险越来越多 我们将展开大决战 第六波疫情变化之迅速,几乎每隔一两天都会有新变种毒株的消息。 BA.2之后又来了BA.3、BA.4、BA.5,XE之后又出现了XL、XD、XF,甚至BA.2现在还分裂出了BA.2.12和BA.2.12.1。 这两天,欧美多国又报告了多例不明病因的儿童肝炎,并且这种肝炎可能和新冠病毒有关——部分病例新冠检测呈阳性。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通报,截止上周五,英国报告了74例感染肝炎的病例,发病患者主要为11个月至5岁之间的儿童,临床综合征是急性肝炎,症状为:肝酶显著升高、黄疸、腹泻、呕吐和腹痛。 并且,部分病例中检测到了能导致新冠的SARS-CoV-2病毒和腺病毒,即部分病例新冠核酸结果呈阳性。 目前专家仍不清楚这种不明肝炎的发病原因,亦不知道它与新冠病毒之间的具体关系,但专家在溯源过程中发现,只有一例英国病例与肝炎患者有密切接触——不是肝炎患者直接传染,又会是什么导致的呢? 世界卫生组织也将ABCDE型(甲、乙、丙、丁或戊型)肝炎病毒排除在了原因外。 英国通报,4月5日最早发现的10例儿童患者中,有6人情况非常严重,现已接受了肝移植手术治疗。 英国刚通报完,美国阿拉巴马州卫生官员在周五也发了一份公告,称该州从去年11月开始就不断出现类似的肝炎病例。 目前,该州共有9例儿童病例,患者年龄在1至6岁之间,有2例需要肝移植。巧合的是,所有病例全部呈腺病毒阳性。 紧接着,爱尔兰和西班牙在周末分别报告了5例和3例患者,年龄跨度更大,有一例13岁的儿童患者。 由于“核酸阳性”,这种不明肝炎让许多人再次回忆起了2020年初“不明肺炎”刚问世时的恐惧。 其实,我们对于新冠病毒的忧虑,不仅在于新变种和不明肝炎,更在于全球激增的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 WHO表示,目前全球新冠累计感染人数已超过5亿人,其中美国占了8000万,欧洲占了2个亿——即便超50%的人口都可能感染过新冠,欧美的疫情仍不见好转。 除此之外,全球死亡人数也突破了1820万人。WHO分析报告称印度在疫情最肆虐的阶段(主要是Delta期间)累计死亡人数恐超过400万人…… 疫情的肆虐,必然会导致死亡人数的上升。 不管主导疫情的是何种毒株,从大基数来讲,这一点都是必然的。 早前,欧美多国曾幻想过“群体免疫”、“与病毒共存”,但事实证明,这些都是海市蜃楼,是虚无的泡沫。 美国白宫首席专家福奇也在一次次的自我打脸中终于坦然: “传统的群体免疫概念可能不适用于新冠病毒。这意味我们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人群中都不会没有新冠病毒。” 4月15日,福奇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采访。他说,从前美国在对抗某些强大的病毒时(比如风疹和麻疹),都达到了群体免疫。但现在看来,新冠病毒做不到群体免疫。 福奇解释,新冠病毒容易发生变异,疫苗接种率仍不足,并且人体抗体也不持久,这就导致了新冠病毒长期存在。 既然新冠病毒长期存在,而人类又无法和它和谐共存,仍要经受重症、后遗症、死亡的威胁,那么我们该何去何从呢? 今天早上,美国白宫终于发话了。 5月12日,美国将召开一场全球峰会,该峰会目的在于终结疫情危机并防范未来动荡。 这场线上峰会将由美国和七大工业国集团(G7)轮值主席国德国、20国集团(G20)主席国印尼、非洲联盟(African Union)主席国塞内加尔和加勒比海共同体(CARICOM)主席国贝里斯共同主持。 各国发表联合声明:“峰会将加强我们的共同努力,以终结新冠疫情大流行的严重阶段,且为往后的卫生威胁做好准备。” 其实美国在去年9月曾主持过一场类似的峰会,美国总统拜登当时曾呼吁各国提高疫苗接种率,确保在2022年9月前,所有国家的疫苗接种率超过70%。 短短不到6个月后,美国再次主持峰会,又是“决战”又是“终结”。 或许这些国家终于醒悟了:和病毒共存是不可能的,这是一场你死我亡的斗争。 而到这一刻,或许我们真的要和新冠病毒决一死战了。 希望我们能战胜病毒!

炸! 加拿大专家: 不要相信快检结果 对Omicron不准确! 警惕新冠导致失明和心脏病!

华人妈妈:老公儿子全中招我却阴性? 复活节的长周末,没有人在意加拿大第6波疫情。   该出门的出门,该旅游的旅游,仿佛一夜回到了疫情前的样子。   然而,也正是在这个人人狂欢的周末,加拿大专家再次敲响警钟——“不要相信快检结果!它对Omicron不敏感!”   当口罩和疫苗护照被政策放弃后,加拿大的防疫就全靠自觉了。   政府“豪放”地给家庭免费发放快检测试盒,鼓励民众在家自测,阳了就自觉隔离。   不过,安省新冠疫情科学顾问团Dr. Peter Juni却在今天告诉CTV,“不要相信快速检测。我们还不知道如何与Omicron的BA.2子变体共处,如检测结果是阴性,仍是不够的。”   Dr. Peter Juni表示,根据早前的一份科学简报,快检测试被认为对Omicron变体不太敏感,意味着它可能无法测出真正的阳性。   尤其是现在Omicron亚变种BA.2传染性又强,快检能否测出BA.2来科学家们对此还知之甚少。   Juni医生建议加拿大人,在参加家庭或朋友的聚会前,至少进行两次快检测试,来确定是否感染新冠。   “一次不够,至少测两次,至少相隔24小时。”   对此,刚刚经历过一家3口全中招的大温华人M女士深有体会。   前不久,M女士的先生有点“闹肚子”,儿子则突然发烧。   一测,两人果然是阳性。M女士自己没有明显症状,测得的结果是阴性。   “我觉得很奇怪,爷俩都是我在照顾,一家人一起吃饭一起睡觉的,就我绝缘?”   隔天,依然没有症状的M女士再测了一次,显示阳性。   “我觉得这个测不太准,很可能假阴。就像我,如果我只测一次,看到阴性,然后放心地出门去逛街、参加聚会,其实并不安全。”   正逢团聚的长周末,Juni医生还建议,如果出现任何症状,都不要与他人聚会,应自我隔离。   最好使用如KF94、KN95 或 N95s等优质口罩,如果没有这些,建议在布口罩下戴一个医用口罩,以便贴合。   另一边,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新冠患者可能在感染数月后出现罕见的威胁视力的眼部血栓的风险!   路透社报道,由于新冠感染会增加身体其他部位血管阻塞的风险,研究人员研究了近 50 万 COVID-19 患者后发现,65 名患者出现了视网膜静脉阻塞(眼血栓)。   根据发表在《美国医学会眼科杂志》上的一份报告,虽然这个数字很低,但与习惯之前的感染率相比,它在统计上显着增加了 54%。 但这种差异可能是偶然性的。血栓最常发生在患有其他疾病的患者身上,这些疾病会增加他们患血管问题的风险,例如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胆固醇。   事实上,新冠可能带来的与视力有关的后遗症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   早前,英国一位9岁男童Zac Morey就在被检测出新冠阳性后,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左眼失去视力。   Zac的母亲当时惊慌失措地说:“他的眼睛看起来像快炸开一样!”,   “如果不用手去掰,眼睛根本无法张开,它比任何东西还要肿大。”   英国《每日邮报》也曾报道,美国眼科学会(AAO)的一份报告针对三名新冠阳性患者进行检查,发现他们都患有角膜炎,引发感染性眼内炎,并在两个月内迅速丧失视力。 世界卫生组织(WHO)也已将结膜炎列为感染新冠后的后遗症之一,虽然研究并无确切指出是Covid引起的眼部感染,但许多研究都证实眼部感染与新冠病毒两者密不可分。   此前,南华早报也报道,香港大学研究者发现,五分之一的新冠康复患者都出现了干眼症状——视力模糊,其次是瘙痒、疼痛或烧灼感、流泪或分泌物和发红。   现在,自眼结膜炎和干眼症后,近期的研究又发现了眼血栓风险,可能导致严重的视力丧失!这不得不令人更生警惕,谁也不希望一场感染康复后,却面临失明的风险。   不只如此,美国一项研究还发现,即使是轻微的新冠病例,也会增加一个人在确诊后至少后一年内患心脏病的风险!                         研究人员发现,新冠患者更容易出现一系列心血管疾病,包括心律失常、心肌炎症、血栓和心脏病发作。   英国妈妈Suzanne Rolf就是个案。   年仅34岁的她在确诊一直健康,然而在感染新冠并康复将近1年后,她被告知患有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或PoTS,即心率异常。   还有59岁的凯伦,在确诊4个月后,她被诊断出心脏病。   她们都没有心脏病史,共同点就是都确诊过新冠,却都在康复后“心脏出了问题”。   看来,新冠后遗症这个课题,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也是这个周末,CBC发表报道指出,Omicron子变种已经冲破了我们所有的防线——从疫苗到口罩。   如今,感染变得难以判断也难以避免。   这一波疫情还将怎么继续,无人能知。 留给我们的,只能是尽可能自我保护,尽可能地延迟被感染的命运。

刚刚! BC新增1770 全球感染超5亿! 专家: 没有疫苗能支持群体免疫!

没完没了的疫情啊! 难以置信,全球疫情已经进入了第6波,而全感染人数仍在迅速增长,就在今天,路透社统计称,全球新冠确诊人数已经达到了5亿! 而疫情并没有结束的征兆,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仍然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其中,总人口不足5200万的韩国,平均每日新增就有18万! 从加拿大的统计数据来看,虽然确诊增加的速度已经放缓,各省的卫生政策也出现了很大的松动,人们的生活理论上已经朝着两年前看齐了。 但是病毒并没有远离,依然离我们很近。 刚刚,BC卫生厅公布了上周最新数据,这是将每日汇报改成周汇报后第二次发布公告: 数据显示,人数略有上升。新增确诊为1770,高于上次的1706;住院人数从230人增加到233,全省总确诊总数达到了359,002人。 东部的安省数据也是呈现增长趋势:仍有1,392人住院,比昨天的1332新增了60人,又有23人失去生命…… 而最新的废水数据表明,病毒的每日病例数可能已达到稳定,每天新增感染约100,000例! 卫生人员不得不发出警告:我们没法说每日病例是不是已经达到了高峰。复活节长周末即将来临,任何情况都可能会发生。 放眼全球,Omicron仍在不停地重组、变异,已经先后出现了17个子变种。 除了目前在欧洲和亚洲肆虐的OmicronBA.2之外,发现有英国的OmicronXE已经证实传播速度比BA.2还要快1.1倍,而加拿大已经出现了多个XE病例。现在,XL都已经出现了! 谁也说不准未来还会出现多少种新的变种,而其中会不会再出现一个让人措不及防的“毒王”…… 面对这种现状,普通民众能做的好像就剩下尽可能地佩戴口罩、按规定接种疫苗了。 两年的经验告诉我们,佩戴口罩是管用的。但是疫苗的作用能否满足预期,现在又面临挑战:专家称,现有的疫苗并不能提供全民免疫! 当我们接种第2针甚至第3针新冠疫苗的时候,总是会寄希望它们的防御性,能够真的提供70%甚至90%的保护,让我们避免感染。 然而现实让人失望。病毒一直在变异,我们无法找到一种能够“完全有效”的疫苗,来阻止感染,或者对所有的病毒变体都有效。 美国首席医疗顾问福奇(Anthony Fauci)和他的同事们近日在《传染病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 里面内容表示,尽管我们都希望能够实现群体免疫,但是对于新冠病毒来讲,这是一个“无法实现的目标”。 “病毒一直在变异,无论是感染病毒还是接种疫苗,都不能给人体提供长时间的保护。” 但是也没必要绝望,因为疫苗接种确实提高了人群的免疫力。因为病毒在变异的时候,只有部分变异能够逃脱疫苗的免疫或者导致更严重的疾病程,疫苗对大部分变异还是有效的。 再加上抗病毒药物和快速检测工具的应用,我们可以期望能够成功地实质性控制病毒的社区传播,将其对社会的影响降到最小。 群体免疫或许无法实现,但是控制病毒的影响我们可以做到。 加拿大公共卫生署的数据也支持了这一理论。从2月21日到3月20日,与接种两剂疫苗的人相比,未接种疫苗的新冠病例住院的可能性是其四倍,死亡的可能性是五倍。 与接种3针疫苗的患者相比,未接种疫苗的人在同一个月内住院的可能性高出9倍,死亡的可能性高出16倍! 疫苗可能不能让我们群体免疫,但是疫苗可以让我们避免因新冠而死亡! 2022年的春天到了,大温又到了一年里最美好的季节。明天就是复活节长假,想来华人朋友们早早就安排好了度假计划吧。 在此提醒大家:不论是室内聚会还是外出游玩,最好戴好口罩。 没完没了的疫情啊!

美国发现2种新毒株 威力更强! 躺平报应来了: 全球5亿人染疫 多国这才想起口罩令…

全球5亿人染疫 代价惨重 现在新冠病毒变异重组的速度,已经完全超乎了我们的想象。 全球多国不顾警告解封“躺平”,让“Omicron妹妹”BA.2有了可乘之机。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BA.2就已经成为了主导全球的毒株。 接踵而来的还有在南非和欧洲发现的BA.3、BA.4、BA.5;肆虐英国、日本甚至有望超越BA.2传染力的“最强毒株”XE;甚至还有韩国发现的XL、以及从XA到XS整整17种全新的重组毒株。 世界卫生组织(WHO)秘书长谭德赛昨天早上刚刚官宣,要对BA.2、BA. 4、 BA. 5以及XE这4种目前感染病例较多的毒株展开密切的关注和调查,昨天晚上,美国又发现了两种全新的毒株。 纽约州卫生部官方通报称,发现了两种全新的Omicron亚种变异毒株,目前暂时将它们命名为BA.2.12和BA.2.12.1。 这两种毒株的传染力比BA.2还要高出约23%-27%左右。 已知BA.2比Omicron BA.1的传染力高30%,XE比BA.2的传染力高10%,那么现在这两个新毒株将超越XE,成为更恐怖的存在。 纽约州卫生部长指出,这两种新毒株已在纽约中部(Central New York)感染病例的90%以上,当地现在每天至少新增5000例。并且,它们从3月现身到4月飙升,已经席卷了超过30个州和40个县。 尽管目前专家们对这两种毒株还没有深入的研究结果,但“高传染力”、“逃避免疫”、“重症”是他们潜在的忧虑。 有病毒学家分析,BA.2.12有北美和欧洲血统,而BA.2.12.1则有美国和加拿大血统,后者很可能首次出现于加拿大。 美国都已经测出来病毒可能来自加拿大了,可加拿大却对此毫不知情,全国上下继续“躺平”和病毒共存。 现在的加拿大,确诊数据严重滞后、并且缺乏准确性:快速自检的结果不必通报,各地政府的疫情日报也改成了周报。 首都所在的安大略省的防疫态度,更是荒唐到了不可理喻的程度。 由于官方通报的确诊病例已完全不准确,专家们只能通过监测废水内的新冠含量来推测真实感染人数。 早在三月上旬,专家就发现第六波疫情开始反弹了。可直到昨天,首席卫生官谭咏诗博士才勉强承认:“是的,加拿大已在第六波疫情之中了。” 多伦多市的多名公共卫生官员哭诉:“我们想要重启口罩令,但省政府撤销了我们强制执行的权力,我们无能为力。” 目前,该省每日新增的真实感染人数被预估在10万至12万例之间,照这个进度,该省1500万人口会在4个月内全部感染上新冠。 加拿大仍然在“躺平”的路上一意孤行,但比加拿大早一步躺平的许多国家,已经开始看到了报应。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全球新冠病毒累计确诊人数已经突破5亿大关,其中欧洲就贡献了超过2亿的病例。 英国说,要实现全民免疫。可该政策执行一个半月的后果却是:连续两周的7日新增超过500万例,全国医院床位占用率达94%,多地医院进入严重危机状态。 瑞典曾自信满满地向全球官宣:“我们不做任何强制性的防疫政策,日增依然下降到几乎只有以前的1%,实现百分比上的几乎清零。” 但当时的“清零”,被清掉的不是冷冰冰的数据,是活生生的人命。他们对死去的18000条人命绝口不提…… 即使死了这么多的人换来了一时的“清零”,但第六轮疫情下,该国照样反弹了,人白死了。 这几天,“躺平”的国家开始陆续打起了自己的脸。 英国和德国都在商议政策,准备重启口罩令。 美国也扛不住了。 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在2天前率先恢复了口罩令。该城的口罩令在3月2日取消,但最新10天内该市病例激增50%。居民也不闹着喊自由了,纷纷表示:“戴口罩才有安全感,现在不采取行动就太晚了。” 昨天美国疾控中心还延长了公共交通上的口罩强制令,规定在5月3日之前,所有人乘坐公共交通以及在公交枢纽站内都必须佩戴口罩。 白宫首席医疗顾问福奇也是在疯狂打脸。 此前他曾多次表示,美国人不必为新冠而恐慌,“感染过Omicron,美国人有天然抗体,可以全民免疫。” 3月初福奇面对刚刚入境美国的BA.2亚种还说,它对美国不具有威胁。 但现在,福奇说的是:“新冠病毒不会被根除。” 疫情两年半了,我们确实听到过许多“躺平”、“共存”、“全民免疫”的声音,但事实告诉我们,觉得新冠是大号流感的许多人已经死了,而轻视新冠病毒的国家,现在报应也来了。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对“躺平”说不,仍然要贯彻防疫措施。 不知道这些选择“躺平”的国家,脸疼不疼。 其实脸疼也不要紧,脸疼丢的只是国家的面子;如果继续一意孤行,疼的苦的是全国的黎民百姓。

突发! 全球确诊破5亿! 华人二次感染新冠 症状更严重! 世卫透露1因素决定疫情走向!

“打了3针疫苗 还是咳的肺都要出来了” 重磅突发,刚刚,全球累计新冠感染人数已经突破了5亿大关!超610万人不幸病亡。 多国解封,传染性前所未见的Omicron席卷了全球,粉碎了全球的抗疫成果!更多新变种例如XE变种,XL变种,BA.4/5也在悄悄出现。 世界卫生组织在4月12日的报告中表示,虽然新增确诊数和死亡数字都在连续下降,但是这可能是因为很多国家都放弃检测的原因。 世卫提醒所有人,感染Omicron后还是有很大的风险,目前病例还在大量增加,住院人数更是暴增,给医疗系统带来了很大压力。 甚至在有些国家,死亡人数和前段时间的峰值一样多。 同时,世卫还表示,1个因素决定新冠大流行未来走向—— 那就是新冠病毒本身的演化和变异。 在Omicron变异株带来的最新一波全球大流行后,新冠病毒的下一个变异是什么?是否会增加传染性、对疫苗和自然感染的免疫逃避能力以及是否有更强的致病性? 要知道,新冠病毒有3万个碱性基团,所以我们无法预测下一个毒株会是什么样的,传染性和致病性是强还是弱。 目前,占领全球主导地位的是Omicron的子变体BA.2,占全部基因测序的94%。 回想起最初的Alpha和Beta变种,Omicron真的恐怖太多了。 Omicron的传染性是最初毒株的4倍,逃避抗体的能力是最初的40倍! 随着各国解封,越来越多的华人亲身领会到了Omicron BA.2的恐怖。 昨天今日悉尼报道,大量悉尼华人第二次感染新冠了,而且他们的症状居然比第一次还要严重! 4月11日,悉尼宝妈Miki第二次感染了新冠,虽然她已经接种了3针疫苗,但还是在快速检测盒上看到自己变“小阳人”的两道杠。 “这次可能中了最新的病毒,比上次的Omicron难受多了,昨晚咳的不能睡觉,能把肺子咳出来的那种,不仅咳嗽,还有很多痰,都是奶白色的。” 更可怕的是,Miki平时非常注意,出门都戴2个口罩,但是还是中招了。 另一名住在澳大利亚的华人小C也发生了二次感染。 她第一次是2月感染的,结果这才2个月,就又感染了,不过他还没来得及打第三针。 “这次明显严重多了,发烧到38度,持续了4天症状才渐渐消失,胸口感觉刺痛,基本要卧床。这次真的怕了,发烧到感觉魂都没了。” 最后小C认为:“这次毒劲可不小,希望可以重新恢复口罩令。” 其实,加拿大也有大量的民众二次感染新冠。 住在多伦多的Joan就是一名,而且她的二次感染也比第一次感染时症状严重得多! 她去年12月第一次感染,只有一些喉咙痛,流鼻涕,身体酸痛,连发烧都没有就痊愈了。 但是三月底,Joan再一次感染了,她觉得自己像是得了“完全另一种病!” “一开始是喉咙非常疼,比第一次要疼许多,不过我没有出现其他呼吸道的症状,就是感觉极度疲惫,我基本上在床上躺了五六天!” 而且上述症状大概需要8天才有缓解。 更惨的是,Joan不符合做PCR核酸检测的资格,她只能在家里用之前剩下的自检盒检测,用完了就只能自己判断是否转阴了。 “我认为第二次感染非常严重,几乎对我造成了全身性的打击,与其说是呼吸系统,不如说像是全身故障!” “如果下一个变种比这个还糟糕,我们就会遇到大麻烦。” 安省的传染病学医生Dr. Dale Kalina建议人们,“预防是关键,因为你完全无法预料感染之后症状会有多严重。”    因此他认为人们应该避免高风险的活动,例如在室内大型规模聚集,并继续戴好口罩。 所以,之前人们曾经猜想:新冠病毒会越来越弱,真的会发生吗?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免疫学家丹尼·奥尔特曼(Danny Altmann)认为,大多数病毒学家并不是“越来越弱”观点的强烈支持者,并且认为这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一些政策制定者一厢情愿的想法。 世卫组织也指出,无论未来病毒向哪种方向演化变异,关键的应对之道还是在于疫苗。  假使出现最糟糕的情况——一种毒性更强、传播性更高的变异株,则需要大幅改变目前的疫苗。 无论如何,小编希望这种变异毒株永远不要来。 但是,新冠病毒还没有消失,不论是感染过的,没感染过的,都要重新捡起放松的戒备。

警钟! XL全新毒株横空出世! 谭咏诗急发警告! Omicron二轮轰炸加拿大 新冠重症研究惊人!

“不管你在哪个省市,统统把口罩戴起来!” 最近这一个月,新冠病毒不断反攻,国内疫情从北烧到南,防疫戒备升级;欧洲解封之后,再迎高峰;北美大陆接连亮起警报,加拿大也被“攻陷”,全国感染住院逐渐上升,个别省份一下子重回年初高峰。 继XE、Omicron BA.4、OmicronBA.5之后,韩国又发现一个全新变异株XL! 病毒不断进攻下,就在今天(4月12日),加拿大联邦卫生官谭咏诗“投降了”!正式官宣——全国正处于第6波疫情!第二波Omicron疫情开始!这一次主角是BA.2! 在今天的新闻会上,谭咏诗直接丢出数据—— 截至3月31日当周,全国每日平均确诊增加28%,新冠住院人数也开始增加! 4月第一周,加拿大新冠住院患者总人数从4200人增至5100人! 安大略省24小时新增确诊2300人,一天阳性率高达18.7%!新冠住院人数1366人,ICU患者达190人!省卫生官直言,这一波疫情之下,本省ICU患者人数可以飙到600人! 令人担忧的是,现在加拿大多数省份都已放弃检测追踪,现有疫情数据其实并不准确,大家都是猜一个大概。有的省报,有的省忽略,有的省一周一报,完全放任自由了。 加拿大政府最新官方数据显示,全国活跃病例不到20万,但每天在家自测阳性的人并未完全统计入内,新冠病毒在全国各地死灰复燃这一点,毋庸置疑。 Omicron BA.2毒株不断蔓延,谭咏诗今天透露:“可以说,加拿大正在经历第6波疫情,各地新冠病毒均有增加!” 各省解封,防疫措施全面放开,目前各省府并没有收紧的打算,这也急疯了许多公共卫生专家,其中就包括了谭咏诗。 今天,她再三强调,所有加拿大人喊话——我不管你是在哪一个省府的管辖范围,现行防疫指南是什么,我都强烈建议大家统统把口罩戴起来!并尽快接种1剂加强针! 与此同时,加拿大国家免疫咨询委员会NACI也在今天更新了接种指南——强烈建议所有12至17岁的青少年及免疫功能低下的儿童接种第3剂! 此前,NACI对于加强剂的态度是“建议但民众可酌情决定”,但是病毒又一次杀了回来,人们的免疫力已经降低,因此改变了态度。 对于加拿大是否会在未来更改“完全接种”的定义,从2针改为3针,卫生局目前尚在内部开会讨论,还没有最终决定。 全国最后解封的BC省,就连专家们都着急地表示,本省也正面临第二波Omicron疫潮的危机!二次感染现象越来越普遍! 更糟糕的是,省府早就躺平了,专家和民众即便想自保,都没有足够的数据! BC省独立新冠建模小组在近日公布了最新预测模型——我们将迎来第二波Omicron疫情!但是目前政府能够的数据,并不足以让人们重新规划防疫,就连主导这一波疫情的BA.2走向如何都不知道!根本无从下手!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加拿大萨省的卫生官就指出,现在主导疫情的Omicron并不同于先前的所有毒株,传播速度快,且突破性感染能力极强。 在最近新增感染BA.2的患者中,有10%的人曾经感染过BA.1或者Delta毒株了! 换句话说,在病毒穿透力更强、人体免疫力减弱、基本防护措施全无的现在,再次感染将成为“新常态”! 最近这一段时间,安省和魁省都上报了数千例再感染病例,温哥华也有这个现象,但是始终没有引起卫生部门的重视。 科学家表示,省府数据严重不足,人们很难预测第6波疫情何时发生和影响范围。 现在专家们可以依靠的数据,只有城市废水病毒载量检测、新冠入院人数、以及70岁以上人群的检测采样水平。 虽然各个年龄段的检测人数都有所下降,但是BC70岁以上人群的採检率还是比较稳定的,毕竟是高风险人群。 他们呼吁政府重新统计和追踪疫情数据,且将再感染率也放进考量因素。 “如果缺少多方数据源,模型无法准确预测未来可能增加的病例数”。 另外就在今天,世界著名科学期刊——《自然》(Nature)上的一篇最新研究发明在全球引起广泛关注!这篇文章指出,新冠患者是否会发展成重症,其实与“手相”有关系! 在对新冠患者手指长度和比例进行比对和分析之后,研究人员指表明,手指长度与比例与感染新冠后的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并得出以下结论: 小拇指长度和小拇指与其他三根手指比例与新冠重症相关; 食指/无名指和中指/小指的比例表现出的无符号复合不对称性,可能有助于识别出因新冠而住院的高风险个体; 简单来说,小拇指/其他手指的长度比例越小的人,感染新冠后更容易发展成为重症!食指/无名指和中指/小指的长度比例越大,感染新冠后出现严重疾病的概率增加! 整个疫情期间,各种新冠研究层出不穷,研究手指长度和新冠重症的,还真的没见过… 研究的作者也表示,这项调查的研究样本较小,仅供参考,不具有决定性影响。 研究一出,也有不少网友评论:这专家是没东西研究是不是?被新冠搞得魔怔了? “好吧,科学家们又有一大‘突破性进展’!看手指长度判断新冠重症!你还能再鬼扯一点吗?” 其实不管是专家们,在这漫长的疫情当中,也有不少人被病毒搞疯了,现在对待防疫的看法也不一。 在一波接着一波的新冠浪潮中,不乏有人是认为新冠最终会变成流感,与人类共存。加拿大已经是北美最后一个解封(其实也就美加两国)了的,都做到这份儿上了,还想怎么样?随遇而安吧! 这事实上也是很多卫生专家的看法。但问题是,这会是现在吗? 有专家相信,新冠病毒并不会完全消失,反而会继续一波波地袭来,在未接种疫苗的人群中可能发展成季节性疾病,在每一年的11月至3月间频繁传播。 但就连他们,都说不准什么时候会进入那个阶段。 群体免疫已无希望,重拾防疫,大概是捡不回来了;放弃防疫,瑞典的教训历历在目。 BA.2,正在加拿大、国内、乃至全世界掀起一波病毒潮。接下来,本省疫情将会如何变化?省府会有什么对策,我们拭目以待。 与此同时,也希望各位华人最起码的防疫措施不要放松,戴口罩、勤洗手、尽量保持社交距离,大家都健健康康的!

警钟! 加拿大官宣第6波疫情 谭咏诗警告! BC 恐迎二波Omicron 再感染成新常态!

还是来了! 经过最近几周病毒不断反攻,加拿大东部省份率先被“攻陷”,感染住院翻倍上升,重回年初高峰。 就在今天,加拿大联邦卫生官谭咏诗正式官宣——全国正处于第6波疫情!也是第二波Omicron疫情!这一次主角是BA.2! 在新闻会上,谭咏诗表示由于Omicron BA.2毒株不断蔓延,全国病例正在明显上升! “可以说,加拿大正在经历第6波疫情,各地新冠病毒均有增加!” 虽然大多数省份都已经放弃检测追踪,现有疫情数据不准,加拿大政府的官方数据显示,全国活跃病例不到20万。但病毒在全国各地死灰复燃这一点,毋庸置疑。 卫生局数据指出,截至3月31日当周,全国每日平均确诊增加28%,令卫生官都担忧的是,新冠住院人数也开始增加。 4月第一周,加拿大新冠住院患者总人数从4200人增至5100人。 也是在今天,加拿大国家免疫咨询委员会NACI强烈建议所有12至17岁的青少年及免疫功能低下的儿童接种第3剂! 此前,NACI对于加强剂的态度是“建议但民众可酌情决定”,但是病毒又一次杀了回来,人们的免疫力已经降低,因此改变了态度。 谭咏诗也说,“不管你在加拿大的哪里,我都建议大家接种1剂加强针。” 先不说疫情已经创下2个月新高、ICU患者近600人的安大略省,就说说全国最后解封的BC省,就连专家们都着急地表示,本省也正面临第二波Omicron疫潮的危机!二次感染现象越来越普遍! 更糟糕的是,省府早就躺平了,专家和民众即便想自保,都没有足够的数据! BC省独立新冠建模小组在近日公布了最新预测模型——我们将迎来第二波Omicron疫情!但是目前政府能够的数据,并不足以让人们重新规划防疫,就连主导这一波疫情的BA.2走向如何都不知道!根本无从下手!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加拿大萨省的卫生官就指出,现在主导疫情的Omicron并不同于先前的所有毒株,传播速度快,且突破性感染能力极强。 在最近新增感染BA.2的患者中,有10%的人曾经感染过BA.1或者Delta毒株了! 换句话说,在病毒穿透力更强、人体免疫力减弱、基本防护措施全无的现在,再次感染将成为“新常态”! 最近这一段时间,安省和魁省都上报了数千例再感染病例,温哥华也有这个现象,但是始终没有引起卫生部门的重视。 科学家表示,省府数据严重不足,人们很难预测第6波疫情何时发生和影响范围。 现在专家们可以依靠的数据,只有城市废水病毒载量检测、新冠入院人数、以及70岁以上人群的检测采样水平。 虽然各个年龄段的检测人数都有所下降,但是BC70岁以上人群的採检率还是比较稳定的,毕竟是高风险人群。 他们呼吁政府重新统计和追踪疫情数据,且将再感染率也放进考量因素。 “如果缺少多方数据源,模型无法准确预测未来可能增加的病例数”。 第6波疫情到来,东部疫情率先烧了起来,BC目前反弹还不大,但也有可能是数据已经改为每周公布,对比不明显。 BA.2,正在加拿大、国内、乃至全世界掀起一波病毒潮。接下来,本省疫情将会如何变化?省府会有什么对策,我们拭目以待。 与此同时,也希望各位华人最起码的防疫措施不要放松,戴口罩、勤洗手、尽量保持社交距离,大家都健健康康的!

又变异了! 韩国首爆XL病例! 17种新重组毒株杀向全球 疫苗药物恐失效

几天不见,“17胞胎”变异重组了 现在的疫情变化日新月异,一天一个样,稍没留意新闻更新,便会被又一个突然杀出的大魔王毒株所震惊。 据《韩联社》昨晚的报道,韩国中央防疫对策本部于4月12日官方确认了首例感染新冠重组毒株“XL”的病例,目前防疫部门正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韩方表示,该患者自3月23日检测出阳性,但接种过3针疫苗,目前无明显症状。 不少人听到“XL”会觉得陌生,我们不妨把它理解成是“XE毒株的姐妹”。 XE毒株于三月底在全球爆发,作为OmicronBA.1原种毒株和BA.2亚种毒株的结合体,XE变体完美结合了两种毒株的特性,比BA.2亚种的传播速度还快10%,是原种BA.1传播速度的1.4倍。 世界卫生组织曾表示:“XE是世界上现有的威力最强的毒株。” XE是重组毒株,就像排列组合有多种可能性一样,XL也是BA.1和BA.2排列组合得出的另一种可能性。不过,XL的特性还有待研究,就像开盲盒一样,我们无法预知它会是更好的、还是更坏的结果。 韩国卫生部只能预计:“由于XL仍属于Omicron的一种,它的特性应该不会有大的变化。” 不只一个新变种 足足17个! 但或许狡猾的新冠病毒并没有留给我们足够的时间来琢磨XL,因为它一次性带来了17种重组毒株。 据《中新社》报道,当前世界上已经发现了17种同属于Omicron下的重组毒株,名字可以从XA排到XS,XE和XL只是其中的两种。 这其中,有一些重组毒株是在实验室做基因测序时发现的,目前并未发现有确诊的案例,但另一些,已经被各国验证——比如XD、XF。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最新疫情的疫情周报,目前他们正在追踪多种重组毒株,其中就包括XD。 《世界报》和《法新社》表示,目前法国发现至少54例感染XD重组毒株的患者,除此之外,德国也有该毒株的病例。 法国方面的研究数据指出,感染XD变种的病例中,54%都已两剂新冠疫苗,其中24%接种了加强针——它可能更容易实现突破性感染。并且,XD感染年轻人的可能性比原种Omicron还要高。 比起韩国对XL的一无所知,法国发现目前所有的XD患者全部都有症状,并且失去味觉、嗅觉的病例更多。 更恐怖的是,法国研究人员发现了XD免疫逃逸的能力。它不仅能让疫苗接种者体内的抗体降低,就连一些新研发的新冠药物也会失效。 比如,替沙格韦单抗(Tixagevimab)完全没有效果,西加韦单抗(Cilgavimab)的中和效率减少了13.5倍。 阿斯利康抗体组合药物Evusheld(Tixagevimab+Cilgavimab)对XD的中和效率减少37.9倍,对BA.1的中和效率减少36.7倍。 葛兰素史克(GSK)和Vir生物科技的抗体疗法Sotrovimab对XD的中和效率减少5.1倍,对BA.1的中和效率减少2.6倍。 如果更多的样本能验证法国专家的结论,XD恐怕比XE还要恐怖! 除此之外,目前BA.2和XE肆虐的英国又发现了一种新的重组毒株XF。据英国卫生安全局的报告,这个XF甚至还不是OmicronBA.1和BA.2的排列组合,它还混合了更容易造成重症和死亡的Delta毒株! 清华的生物学家颜宁博士是这么评价Delta和Omicron之间的区别的: Delta具有肺嗜性,而Omicron则具有鼻嗜性。前者对肺部造成伤害,更易导致重症(尤其对中老年不利),后者则更多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类疾病,多为轻症(对呼吸道狭窄的儿童不利)。 这就是为什么,当“双毒合一”的Deltacron出现时,许多专家担忧它会既伤肺又伤呼吸道…… 这个突然蹦出来的XF,又一次加剧了专家的忧虑。 以前咱们恐惧双毒齐发威,可现在是“17胞胎”同时发威啊! 这些新毒株全部繁衍自目前疫情的高发区。就像去年印度疫情告急,“养蛊”养出了Delta的多个变种毒株一样,现在的韩国、日本、英国如果不控制疫情发展,很可能变成新冠病毒的培养皿,源源不断地制造新变种。 世界卫生组织曾在上周警告,由于病毒随时都在变异重组,疫情随时可能重置,人类面对新毒王可能是零免疫的——现有疫苗和药物都束手无策。 如果我们继续放任“养蛊”,每个人都可能变成行走的培养皿;旧的毒株消失,新的魔王降临,这场疫情噩梦将永远不会结束。 所以,真的不能躺平!

炸! 加拿大专家透露日增实破10万 接种3针再感染也正常! 这里恢复口罩令!

“如果现在不采取行动,就太晚了” 新冠病毒不停变异,加拿大第6波疫情中住院、死亡明显回升,实际感染人数却是雾里看花——在减少核酸PCR检测的情况下,谁也说不清本国疫情的真实面貌。   今天(11日),加拿大安省的疫情通报会彻底“炸”了——报告称,该省每日新增病例在10万到12万之间!   这还只是安省一个省,加拿大10省日增总确诊人数究竟是个什么数,难以想象!   今天是安省卫生官自3月初以来,首次再度召开疫情通报会。   早前随着疫情逐渐平缓,多省在解封政策之后也慢慢减少了疫情通报会,包括BC省,现在连日增感染都取消了,改成了周更。   安省卫生官的“复出”,可以说传递了一个信号——疫情的确在抬头,且情况又开始紧急。   “很明显,我们正处于第6波疫情中。”首席卫生官Kieran Moore承认,并表示,当前疫情就是由BA.2推动,且会持续到5月中旬或下旬。   按省卫生厅今天也发布报告,显示自3月21日解除强制口罩令以来,新冠病例、检测阳性率和住院人数全部上升。   报告并称:“鉴于 PCR 检测资格有限和住院数据滞后,解除口罩和其他措施的全部影响可能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报告并警告,随着BA.2传播继续,儿童新冠重症的人数将会更多,且覆盖到12岁以下人群。     与此同时,废水监测数据更令人不安。   安省COVID-19咨询组主任Peter Jüni表示,自 3 月中下旬以来,病例一直在上升。最新的废水数据表明,每日病例数徘徊在 100,000 至 120,000之间。   仅一个省真实日增就已破10万,加拿大10省真实情况会如何呢?   回看BC省,数据“藏着掖着”已很久,就连专家都忍不住批:本省的数据不足以预测未来疫情走向!   BC省新冠病毒疫情数据模型小组成员之一Elisha Are表示,希望省府能公布更多实时数据,包括再感染率。   “如果没有这些数据源,模型就无法准确预测疫情走向。”   如今的BC人,只见周边朋友一个个感染,再感染,但数据总是那么“好看”,好看到让人麻痹和侥幸——也许已经感染过的自己,已经接种完3针的自己,很安全。   可惜,这又是一种错觉——   加通社今天报道,再感染将成为常态,随着免疫力下降,即便接种了3剂疫苗再次感染也常见。   来自萨省的Christine Enns就是典型案例,她已经接种了3针,但在2月初时还是感染了病毒。   没想到,“大约三、四天前,我开始感到恶心。”结果,她一测,果然又是阳性。   “这的确让我感到惊讶,因为我采取了所有的防疫措施,现在我却两次感染,我不觉得自己是无敌的。”   对此,萨省首席医疗官Saqib Shahab博士表示:“Omicron是如此的不同,以前的感染并不能保护你。”   数据已经显示,加拿大近期的感染者中,有10%是再感染。在安省,已有1.2万人两次感染新冠,目前再感染的风险被认为是“高”。   魁省也是如此,1月的报告中,每1000人中就有32例是再感染。自2020年5月以来,有近9,000人被怀疑再次感染。   专家由此认为,随着免疫力下降,我们将看到更多人再次感染。二次感染或成常态。   当疫苗不能让你百毒不侵,老实防疫才是最终途径。只是,在全国大解封的前提下,摘下的口罩还能戴回去吗?   安省在今天的疫情报告后建议:重启口罩令!   首席卫生官Kieran Moore成,虽然目前不会重新引入强制口罩令,但如果出现新的令人担忧的变体,如果医疗系统受威胁,安省最好准备恢复口罩令,大约就在冬季。   事实上,在美国,费城今天(11日)宣布,将在下周起恢复一个多月前取消的室内口罩规定!成为全美第一个这样做的城市。   该市卫生局长Cheryl Bettigole说:“这是我们遏制住疫情的机会。”   她指出,BA.2正在全国范围广泛传播,虽然目前费城的新增病例低于历史峰值,但鉴于此前每一波疫情都会有随之而来的住院和死亡,如果现在不采取行动,“那么对我们的许多居民来说,就太晚了”。   就在今天,世卫组织将新变种BA.4/BA.5列入监测列表,BA.2正海啸传播中,XE来势汹汹,现在又有新变种惊动世卫……这疫情,真当如海浪,一波接一波?   疫苗难挡变异病毒,戴口罩真的是最低成本的减少传播的方式,如果一个这么“简单”的政策都如此难以实施,加拿大的抗疫之路,会比想象中的还要难走。 而对于个人来说,如果现在放弃防疫摘下口罩,最终受伤的,又会是谁呢?

警钟! 世卫今起监测BA.4/BA.5变种! 已现踪多国! 福奇”躺平”: 新冠无法根除 自己抗疫吧!

加拿大专家一声叹息 新冠之变,已快过人们的想象。   当大家还在担心新毒王XE“征服”世界之时,Omicron却再次变异,衍生出BA.4和BA.5!   周一(11日),世界卫生组织将BA.4和BA.5列入了监测名单,以评估它们是否更具传染性或危险性,因为它们的“额外突变”。   自Omicron诞生,其高传染性迅速吞没世界并制造新一波疫情。尤其是有“Omicron妹妹”之称的BA.2,现在已占全球病例的94%。   焦头烂额之际,近日,英国通报,该国已经确认出现了BA.4和BA.5两种毒株!   英国的 Variant Technical Group (VTG) 已将这两个变体列为感兴趣变种 Variant of Interest (VOI)!   根据英国卫生安全局 (UHSA) 的说法,新变体BA.4 与 Omicron 变体中最主要的 BA.2 谱系共享所有突变或缺失。   另外,BA.4和BA.5样本最早来自南非。   随后在丹麦、博茨瓦纳、德国、英国均出现病例。目前全球 GISAID 数据库仅报告了几十例病例。   虽然数量不多,但从地理分布来看,说明它正在成功传播。   今天,世界卫生组织表示,正在追踪这两款新变种,“以进一步研究以了解它们对免疫逃逸潜力的影响。”   病毒一直在变异,但只有一些变异会影响他们的传播或逃避先前接种疫苗或感染的免疫力的能力,或者导致更严重的疾病程度。   目前Omicron的BA.2已证实比其他变种更具传播力,但目前的证据还不能证明它会导致更严重的疾病。     周一,博茨瓦纳卫生部表示,目前境内所发现的BA.4 和BA.5 病例,均发生在 30 至 50...

加拿大超万人再感染! 病情恐更严重! 长新冠如同残疾 患者绝望自杀 “不想再受苦了”

完全结束紧急状态就有如“杀人” 加拿大第6波下感染人数继续攀升,这一次,已经不是身边感染的人越来越多,而是很多曾经已经感染过的人,再次感染了!   接种疫苗依然感染,感染之后短时间内再次感染!这样的“噩耗”意味着,群体免疫几乎不可能实现了。更可怕的是,有的再感染病例病情比上一次更严重,被送入ICU,还有人死亡!   而与2次、3次重复感染相比,还有一些人无法摆脱长新冠的折磨,竟然选择了“一死百了”的方式,来结束不堪忍受的痛苦,令人悲叹!   先来看看新加坡的情况:近日,新加坡卫生部长表示,在大约5个月时间内,共记录了超过8800例新冠再感染案例。   其中大多数再感染者年龄在60岁以下,症状较轻,但也有病情严重者被送入重症监护室ICU,另有2人死亡。   事实上,自Omicron疫情以来,再感染的情况在全球各地已越来越普遍。   在加拿大,CTV报道,仅仅安省就已经有超过1.2万市民再感染新冠!这还只是安省一个省、还只是有限的被记录在案的冰山一角,可见,全加拿大“复阳”人数将多么庞大。   Carol就是其中一位,自疫情以来,她已经3次感染新冠了,而且最近的两次竟发生在短短1个月内!   “这让我筋疲力尽,”Carol表示,家人们接连确诊,被迫隔离,且自己几次确诊出现的症状还不同,从喉咙痒、鼻塞、眼睛及耳朵发炎到“像一场痛苦的感冒”,简直各种症状轮番炸。   值得注意的是,加拿大传染病专家Lisa Barrett博士提醒,目前,曾经的标志性的新冠症状几乎消失。丧失味觉和嗅觉这种警告性质症状,现在已经不那么突出。   感染Omicron者,很多人出现了肠胃症状,尤其是腹泻、还有呕吐和腹痛等。   因此,出现以上症状者也建议检测一下。   在英国,有数据估计英国已经有超过650,000人两次感染了新冠,而且两次感染之间的平均间隔时间只有2个月。   根据英国研究者的抽样调查,每10个Omicron病例中就有一个可能再次感染....   此外,再感染者完全可能感染不同的变种。流行病学教授Catherine Bennett 就表示:“许多Delta感染者在康复后又感染了Omicron。”   一项发表在英国《柳叶刀·传染病》杂志上的研究报告记录,一名25岁男子在48天内先后感染了Delta和Omicron。   而且,他在第二次感染时的症状比第一次更为严重,导致他不得不入院接受吸氧治疗。 最新的案例还有一个名叫Flora Lima的女子,她今年2次感染新冠,且第二次更严重。   今年1月,已经接种了2针疫苗的Flora再从巴西旅行回国后被确诊阳性,不过没有任何症状。   康复之后,Flora赶紧去接种了加强针疫苗,没有想到,3月她室友确诊后,她也再次确诊。   且这一次的症状比1月时要差:喉咙痛、发烧全来了。   更糟糕的是,这一次,她还深受“脑雾”的困扰。   “我的脑雾真的很糟糕,真的很难专注任何事情。”她十分痛苦地警告:不要因为自己已经感染过了就放松警惕,再感染可能比你想象的要来得更快更糟! “脑雾”,是长期新冠中的一种常见症状,在加拿大,大批新冠患者深陷其中。   世界卫生组织称,有10-20%的新冠患者会遭受长期症状困扰,症状自感染起可持续3个月或更长。   现在情况非常糟糕的是,很多病患无法忍受这种长期性折磨,选择轻生。   今天还有一个悲伤的故事:27岁的牛津大学医学生Abhijeet Tavare不堪长新冠折磨,自杀身亡,称:“不想再受苦了。”   年仅27岁,还是受过专业的医科训练的名校高材生,却在长新冠面前选择了轻生,死在母亲的车里……这是怎样的悲哀……   Abhijeet Tavare是牛津大学医科毕业,后加入世界著名的麦肯锡咨询公司。   据报道,她的妈妈在早晨散步回家来到儿子卧室,发现床是空的,只留桌上一封遗书……随后,他的尸体被朋友在一处僻静的乡村小路旁的车里被发现,车子是发动的,门上了锁,Abhijeet在车内用一氧化碳自杀。   据Abhijeet的医生表示,Abhi于2020年9月感染了新冠,恢复之后开始出现长新冠的症状,包括心悸、睡眠困难、极度疲劳,以及脑雾导致的认知能力下降。   也是因为脑雾,他无法在麦肯锡继续工作,后来搬回家与母亲同住,开始了漫长的康复之旅。   可惜,在求诊过5位不同的医生之后,Abhijeet依然没能康复,曾经的牛津高材生,如今失业在家,时过1年多后仍不见病情好转, Abhijeet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Abhijeet在遗书中写道,他已经无法再忍受他的病,“不想再受苦”。   Abhijeet的悲剧也让小编想起了许多因“长新冠”而自杀的案例,比如美国知名连锁餐饮品牌的CEO,因难忍长新冠而走上绝路;   美国著名编剧Heidi Ferrer,也因不堪忍受长新冠的折磨而自杀身亡。   他们也都算是“精英”人士,长新冠给人带来的,还不只是身体精神上的痛苦,来自失业的焦虑、职业的无以为继等心理落差,都可能成为“杀人工具”。 就在本周,美国总统拜登发布总统备忘录,制定和发布首个关于长新冠的跨机构国家研究行动计划。拜登还在早前宣布,将长新冠列入残疾。   加拿大医生Amit Arya也表示,随着本国感染人数的攀升,“这恐怕会是一个大规模致残事件!”   疫情复燃,长新冠可怕,且就在今天,加拿大卫生部证实加拿大发现至少有6 例最新变种XE!   然而,加拿大当年的卫生防疫政策依然是朝着完全解封的道路前进。   口罩令取消,疫苗护照废除,入境核酸废除,聚集限制废除……   魁省临时公共卫生主任 Dr. Luc Boileau都看不过眼了,发出警告:完全结束紧急状态“有如杀人”! 防疫路漫漫,谁也不轻松。 曾经的黑天鹅盘旋头顶,成驱之不散的阴云。 要守得云开见月明,还得靠大家全体的努力啊。

警告! 加拿大首爆6例XE病例! 染疫后血栓风险狂增33倍! 第6波疫情要失控…

加国首爆XE! 新冠绝非大号流感!越来越多的潜在风险和并发症已被各国专家陆续发现。 据法新社报道,一项最新出炉的研究指出,新冠病毒会增加感染者形成严重深层血栓的风险,严重致死。轻症患者也不例外,染疫后影响时间将长达6个月。 该研究于昨晚发布于权威期刊《英国医学期刊》(BMJ)。尽管之前的研究已经证实,感染新冠会增加血栓风险,但它首次显示出新冠对血栓威胁的延续时长,并进一步验证了其严重程度。 这项研究比较了瑞典2020年2月至2021年5月期间的100万名新冠患者的数据,并选用了400万未确诊人士作为对照。研究结论显示:患者在染疫后的3个月内,患深部静脉栓塞(DVT)的风险增加了5倍,30天内患危险血栓或肺栓塞的风险增加了33倍,高风险状态可维持6个月。 静脉栓塞是指静脉发生血栓(通常是腿部),它会导致双腿肿胀、抽筋等。静脉栓塞通常是肺栓塞发作的前奏。 肺栓塞是指肺部动脉遭血块堵塞的一种疾病,参考脑血栓,我们可将它简单理解为肺部发生血栓。当肺动脉栓塞达到50%时,患者会咳嗽、胸痛甚至会咳出血痰,而当肺动脉栓塞达到75%以上,患者极容易猝死。 专家强调,即使是轻症患者,对比未感染人士,患血栓的风险也大大增加。 如今,加拿大第6波疫情肆虐,BA.2和XE两大子变种掀起腥风血雨,当我们感染的风险越来越高,是否也意味着血栓和猝死离我们的距离也越来越近呢? 昨天下午,加拿大卫生部(PHAC)发言人公告称,目前加拿大已发现6例XE感染患者。 该变体于1月中旬在英国被首次发现,它是奥密克戎毒株的亚型BA.1和BA.2的重组毒株,传染性比BA.2还高10%。 世界卫生组织WHO曾坦言,XE是世界上现有的传染最快的变种毒株。 目前该变种在英国已感染超过637人,昨天印度、巴西和我国台湾都报告了首例感染者。 我们甚至都不知道加拿大首例XE病例是何时发生的就已有6人感染了,它的传染率实在惊人。 令人担忧的是,目前BA.2亚种已经成为了加拿大的主导毒株,境内又来了个新毒王XE,双毒齐发,加拿大的第6波疫情高峰会不会一发不可收拾? 想想加拿大各省的防疫态度,XE的到来就更令人揪心了。 加拿大首席卫生官谭咏诗博士早就表态过,“戴口罩是个人选择。”上行下效,各省也是五花八门的摆烂法儿。 BC省已经不要求自检阳性患者上报卫生局统计了,周五废除疫苗护照以后,连每日新增确诊都不报了,改为周报。每天感染了多少人、感染的什么毒株,估计全得靠猜。 安省更牛,真实感染全靠传染病学家从废水里读数据。据悉,安省的真实感染数量每日高达10至12万例,和官方通报的962例差了1000倍。 两大华人居住大省都这样,别的省更是没眼看。 什么医疗系统瘫痪、急诊室床位告急这些咱也不提了,毕竟普通人进ICU的案例还是少。 咱还是说说,在一个全省人口感染率高达50%的省,华人如果感染了新冠,血栓风险有多大,得了血栓又会有多可怕! 回顾加拿大首例因感染新冠而诱发血栓的病例,56岁的卡尔加里妈妈Brenda差一点就没命了。 她在去年5月感染新冠,起初症状轻微,自己也不以为意,觉得是“大号流感”便在家隔离休养。突然有一天,她呼吸急促喘不过气,丈夫拨打120送到医院时已经心脏骤停了。 医生做心肺复苏抢救了25分钟,心跳是有了,可人整整昏迷了8天,转入ICU,她躺了27天,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医生表示,她的生命体征在临床上已经宣告死亡超30分钟了。 尽管最后奇迹降临,一名华裔医生挽救了她的生命,但现在回顾她险些死亡的病因,就是新冠导致的肺栓塞! 任何一种血栓都是可怕的,尤其是肺栓塞,被誉为“猝死之王”,并且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 国内也有相当多年轻人肺栓塞猝死的案例(不一定是新冠诱发的)。比如2020年,36岁的山东电视台主持人王斌肺栓塞抢救无效死亡;2021年,杭州一名33岁IT网页设计师比特(化名)肺栓塞猝死。 上个月,加拿大小天王贾斯汀·比伯(Justin Bieber)的妻子海莉也因脑血栓中风住院。她年仅25岁,突然昏倒住院抢救2天,当时美国不少媒体也曾猜测:可能是因为感染新冠诱发的血栓。 眼下第六波疫情高峰愈演愈烈,一些欧美国家正在振臂高呼:“全民免疫,与病毒共存”。加拿大似乎也在朝着躺平的反方向一步步倒退。 政府可以躺平忽视一切风险和副作用,着眼于经济复苏,可我们普通人真的敢吗? 这些压力和焦虑的负担,终究是转嫁到了咱们普通老百姓的身上:如果感染了新冠怎么办?如果重症了怎么办?如果血栓了怎么办?如果病了没有床位怎么办——生命只有一次,谁也不想死。 所以,“防疫靠自觉”的意思是说老百姓随便看着办吗?说的是在危险到来时,咱得自救啊!

警惕! 加拿大儿童疫情激增 医院不堪重负! 有这症状千万小心 可能是新冠!

小心这个“隐形新冠症状” 近日,加拿大一边解封,一边在处于水深火热的第6波疫情之中。 其中率先解封摘口罩的安省,疫情可以说是愈演愈烈;而摘口罩后,随着孩子们重返校园,疫情也开始在儿童群体中悄悄扩散! 据City News报道,近日,安省因新冠重症而被送入急诊室的儿童人数开始激增!创下了新冠大流行以来的最高纪录。 摘口罩导致儿童重症激增 在过去的两周内,安省有89名儿童住院治疗新冠。许多孩子发着高烧,呼吸困难,甚至需要吸氧,而越来越多这样的新冠重症儿童涌向医院急诊室…… 约克区急诊医生史蒂夫·弗林德尔博士(Steve Flindall)认为,是安大略省摘口罩的规定,导致新冠更容易在年幼的儿童中传播。 Flindall说:“学校回到了线下授课的模式,而自从口罩令取消后,我们看到儿童新冠病例开始戏剧性激增。” 孩子传染家长 医院不堪重负 汉密尔顿的麦克马斯特儿童医院(CHEO)表示,在2022年1月和2月,有1600多名疑似患有新冠的儿童涌入急诊室,让医院不堪重负……医院不得不在网站上写了提示,提醒前来医院的人警惕大量感染。 麦克马斯特儿童医院 多伦多急诊医师Dr. Brett Belchetz表示,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多伦多的儿童医院。虽然绝大部分来到急诊的孩子并未住院,但收治的孩子们中,有四分之三的孩子需要住院; 而且他周围许多同事的孩子在学校感染了新冠,而他们又都被自己的孩子感染,无法正常工作。 除了安省之外,魁省近期病例激增导致当地政府恢复了口罩的规定,于是许多安省民众呼吁政府也恢复口罩令。 除此之外,许多儿童身上出现了一种极其容易被误诊的单一症状,使得新冠病毒可能更加容易传播…… 皮疹症状被误诊 其实是新冠 多伦多一名儿科医生库里科(Dina Kulik)和她的同事发现,越来越多的儿童及其成年监护人,没有出现感染新冠的任何常见症状,而是仅出现了医生认为是手足口病(HFMD)的症状。 而这极易造成误诊,从而导致新冠疫情爆发的风险暴增! Kulik医生表示,在过去几周里,她看到似乎患有手足口病的儿童数量显著增加,但他们新冠检测结果也呈阳性。 虽然一些儿童可能同时感染两种病,但近期出现的皮疹似乎更有可能是“新冠的表现”。 世界卫生组织将皮疹列为新冠症状之一,但加拿大卫生部并没有将此列为确定的常见症状之一。 Kulik医生担心的是,父母会认为孩子出现新的皮疹是手足口病;而一旦皮疹消退,父母会认为孩子得了手足口病无需隔离,将他们送回学校或者托儿所上课,但其实他们感染的是新冠并非手足口病的话,就会传染给学校的其他人。 她呼吁家长给所有出现皮疹症状的孩子进行新冠检测。 另一位家庭医生马拉克(Marina Malak)也表示,在检查儿童是否被感染时,医生一般都会询问是否有出现皮疹,因为不少儿童发病都会出现皮疹;皮疹可能是他们出现的唯一症状。 甚至有时候,即使用棉签进行了检测,测出来也可能是“假阴性”。 而在当下儿童病例激增的情况下,如果孩子出现皮疹,一定要格外小心,尽量做检测!否则就很有可能在无形中,助长了新冠的传播……

福奇绝望宣布: 群体免疫将无法实现! 这国用18000条人命写下血的教训

没带过口罩 没封过城 群体免疫成海市蜃楼 近日,一篇发布在科学杂志《自然》上的论文震惊了全世界,那个从疫情刚开始就放弃防疫的国家——瑞典,已经彻底失败了。 他们从来没有带过口罩,没有停过课,没有封过城,指望着群体免疫过了2年。 如今,群体免疫变成了海市蜃楼,看不见,也摸不着。 这个只有1000万人口的小国如今死亡人数高达18365人,死亡率是每百万人口1790人,比美国的2939低一点,但是比加拿大的984高的太多了。 今天,美国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安东尼·福奇博士最新发布在《传染病杂志》上的文章也明确表示: 鉴于新冠的狡猾性质,实现群体免疫几乎是不可能的。 至此,人类对新冠群体免疫的梦彻底破碎了。 2020年2月份,瑞典发现了第一例新冠病例。 同时期,瑞典的邻居丹麦和意大利都直接封城的封城,封国的封国。   只有瑞典,仿佛毫无波澜,没有要求戴口罩,没有封锁,没有停课,餐厅如同往常一样开放,没有任何的惊慌。 那时,瑞典公共卫生局的首席流行病学家安德斯•泰格内尔(Anders Tegnell)认为,新冠病毒和流感没有什么区别,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迟早会对新冠群体免疫。 如今证明他是大错特错,但是瑞典却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因为群体免疫对新冠病毒来说,就是不可能的。   福奇在论文中表示,无法实现群体免疫有很多个“重大障碍”:比如:对控制传播的努力的巨大抵抗、不断出现的新变体、一些公众对疫苗和戴口罩的抗拒等。 不管是感染,还是打疫苗,都无法产生对新冠病毒的长期保护,这使得完全预防新冠变成了不可能的事情。 瑞典为了让所有人都获得群体免疫,甚至还曾经计划让孩子们感染并且传播新冠病毒。 但是这样就让老人和免疫力低下的人陷入了危机。   《自然》杂志上的研究员写道:“在斯德哥尔摩,医生被指示不要把ICU病房留给老人,因为‘他们不太可能康复’。” “他们给很多老年人提供吗啡而不是氧气,这实际上是在结束他们的生命。” 研究人员认为,瑞典对待新冠病毒的方法是有问题的,在道德和伦理还有科学上都有问题。 2021年,瑞典的病例开始井喷,每天新增病例高达17395例,累计病例超过50万,一天有116人死亡。 在北欧的小国里,瑞典是死亡率是其他国家的四倍。 民众们如同在温水里煮的青蛙,此时他们还坚信着,群体免疫的一天总会到来。   2022年,瑞典的病例达到峰值,每日新增病例11万多,但是他们国家本来也不怎么做检测,所以这些数字是否准确没人知道。   《自然》的论文里解释了瑞典为什么失败,而这些失败的原因在目前加拿大的防疫政策里都可以看到影子。   众所周知,目前加拿大的疫情正在疯狂的反弹,安省专家表示,很快每天就会新增超过10万! “我们对废水的数据检测表示,我们已经回到了2022年1月初的疫情高峰时期,而那时每天的新增人数在10-12万人左右。” Peter Juni是多伦多大学的传染病学教授,他根据上周的数据推算,安省的每日感染人数可能在35000-40000之间。 但是这周开始,阳性率疯狂飙升,废水检测表明感染人数远远高于这个数字。 他告诉记者,虽然Omicron的新子变体BA.2传播速度加快是原因之一,但是它并不是病例数上涨的主要原因。 这种前所未见的疫情飙升,大部分是因为取消口罩等防疫措施所带来的结果! 如今,安省的住院人数已经飙升到1074人,医疗系统的压力越来越大。 但是科学家们没有数据,因为各种检测都已经停止了,他们只能从废水数据里面猜。 面对眼下棘手的情况,Juni建议:“把口罩戴起来,疫情还没有结束,这一波感染的人数很多,请记住,感染人数正在激增,已经到了上一波疫情的高峰状态。” 今天,魁北克省新增3761例,阿尔伯塔省新增5549例,BC省则是放弃提供新增病例数据。 我们如同瞎子过河,走一步摸一步。 解封后的高峰意味着什么? 多伦多超市Summerhill Market表示,有5%-10%的员工请了病假。 Fran's Diner餐厅,在过去两周,也有更多的员工请病假,有高达10%的员工报告了症状。 Rubach Wealth约有15%的客户请病假,所有的工作都转成了线上。   面对困难的只有小企业和小员工,营业难,人手不足,病假不够。 第六波疫情的来袭,让很多国家都变得和瑞典相似:少做事,和疫苗共存就行了。 这意味着,没有检测,没有口罩,医疗系统没有能力救治病人。 加拿大似乎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前进,瑞典已经失败了,下一个国家是哪里?

重磅! 世卫承认: 中药治疗新冠有效! 建议全球使用连花清瘟! 已有华人获救!

别怕!对抗新冠 我们有很多“武器”! 第六波疫情来势汹汹,英国确诊数还在飙升,越来越庞大的数字让人不安,未来是否还有更强的变体,第四针到底打不打,无数不确定的因素让人焦虑。 不过,最近也有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传来!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认可中药在新冠的治疗中的疗效,连花清瘟等多款中药也继续建议在其他世界卫生组织成员国内使用,用于不同时期的患者! 3月31日,世界卫生组织召集了21名国际医疗专家就中药治疗新冠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展开研讨。 对中方专家分享的中医救治新冠的报告进行了交流和评估,专家得出了非常积极的结果! 中药能有效地治疗新冠! 并且世卫鼓励各成员国将中医等传统医学治疗方法投入到新冠临床治疗中! 根据中方专家提出的数据,世卫判断在临床效果上,中药对新冠轻症和中症尤其有效,可以有效地降低中症转为重症的风险。 而且对比其他的治疗手段,中药在服用的时候可以有效缩短清除病毒的时间以及住院时间。 不仅耐受性良好,安全性也非常好,越早使用越有效果。 下面是英文原文: 其实,世卫组织如今研究的这一组数据,正是在1月20日,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黄璐琦前往日内瓦世卫组织总部,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交《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循证评价研究报告》 ——这是中国在中医药抗击新冠领域的最权威研究成果。 基于这项强大的报告,黄璐琦向世卫组织发起讨论“中医药及传统医学领域合作”的话题。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评估会上,中方专家展示了中医药报告的临床研究基础。 以一个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为例,该试验纳入了中国9个省份23家医院的284名患者,给予中药胶囊(连花清瘟胶囊)治疗,与未给予中药干预的患者相比,服用该药的患者症状恢复时间更短。 小编的一位住在温哥华的华人朋友,就在1月份的时候感染了新冠。 一家老小全被小朋友从幼儿园带回来的新冠病毒给打倒了,虽然都接种了2针,但是还是出现了症状。 发烧,咳嗽,呼吸困难,头疼,浑身痛。 小编为他们一家送去了8盒连花清瘟,朋友表示,吃完之后嗓子凉凉的,咳嗽也有巨大的缓解,每天都靠连花清瘟续命。 他们全家连续服用连花清瘟4-5天后,就基本痊愈了。 其他社交媒体翻一翻,真的有不少海外华人分享自己的新冠经验,大部分都是在连花清瘟的帮助下痊愈的。 对海外华人来说,感染新冠,心理和身体都最脆弱的时候,是连花清瘟像一个救命稻草一样缩短了病程。 本次,世卫组织专家在结束评估后建议:194个成员国可以考虑在结合本国实际情况的背景下,将中医药应用于新冠肺炎治疗中。 目前,受限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现代医学并不能有效覆盖到世界各地。 以中医药治疗为样本,探讨“如何有效地提高传统医学在全球流行病中的贡献”,正是世卫组织召开这场会议想要达成的目标之一。 不光中药在治疗新冠上出了成绩,辉瑞的新冠口服药成绩也不错。 辉瑞的新冠口服药现在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投用,加拿大主要用的就是辉瑞的Paxlovid和Sotrovimab。 中国最近也开始使用辉瑞口服药Paxlovid,目前已经有大批新冠患者开始使用该药。 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表示,”我们对20例轻症患者和中症患者使用了该药,5天疗程结束后,患者病毒载量明显下降!出院时间可以缩短到5-7天!” 疫情已经两年,人类已经发明了很多“武器”来和新冠战斗。 全世界都有日夜奋斗功课病毒的科学家们,他们勇敢,无私,智慧,成为了疫情期间逆流而上的英雄。 我们有中药,我们有辉瑞口服药,在疫情之下,全球医疗资源已经全被打通,新冠是我们共同的敌人,我们一定可以战胜的!

加国华人回国政策再收紧!最高7检+3周打卡! 2航班熔断 机票7万难求!

要想顺利回国 千万别感染 疫情已爆发近两年半了,对于许多加拿大华人而言,这两年半大家都没有回过家了。检测难、抢票难、隔离难,面对三重难关,许多华人不是不想回,而是有家真的不能回! 根据中国驻加拿大使馆的最新要求,从4月4日起,加拿大华人回国政策又一次收紧!除了3月27日就已透露的回国4检以外,还有更多需要大家注意的细节! 一些华人甚至要面临回国7检+提前3周打卡! 针对未接种但未感染的华人,回国前一共要检测4次,流程为: ①登机前第7天1次核酸检测→②7天自我健康监测→③登机前2天内1次血清抗体检测→④登机前1天内1次核酸检测→⑤申请绿色健康码→⑥登机前12小时内1次抗原检测→⑦航司查验绿色健康码、抗原检测阴性结果、健康状况监测表。如不符合要求,将不能登机。 针对已接种疫苗的华人,回国前一共要检测4次,非灭活疫苗和灭活疫苗的流程不同: 非灭活疫苗接种人员:①登机前第7天1次核酸检测→②7天自我健康监测→③登机前2天内1次血清抗体检测→④登机前1天内1次核酸检测→⑤申请绿色健康码→⑥登机前12小时内1次抗原检测→⑦航司查验绿色健康码、抗原检测阴性结果、健康状况监测表。如不符合要求,将不能登机。 灭活疫苗接种人员:①登机前第7天1次核酸检测→②7天自我健康监测→③登机前2天内1次核酸检测→④登机前1天内1次核酸检测→⑤申请绿色健康码→⑥登机前12小时内1次抗原检测→⑦航司查验绿色健康码、抗原检测阴性结果、健康状况监测表。如不符合要求,将不能登机。 如果混打灭活+非灭活疫苗,按照灭活疫苗标准。 但是,如果您曾经感染过新冠,那么回国之难如同上青天。 这类华人面临的是高达7次检测外加提前3周的自我健康监测打卡,包括且不限于曾确诊、未确诊但核酸检测曾呈阳性、未接种或接种非灭活疫苗但血清抗体检测呈阳性人员: ①采样时间间隔24小时以上的2次核酸检测→②当地医院肺部CT或X光结果的诊断证明→③3周自我健康监测→④登机前第7天1次核酸检测→⑤7天自我健康监测→⑥登机前2天内1次核酸检测(或血清抗体检测,视接种疫苗情况而定)→⑦登机前1天内1次核酸检测→⑧提交上述所有材料申请绿色健康码→⑨登机前12小时内1次抗原检测→⑩航司查验绿色健康码、抗原检测阴性结果、最后7天健康状况监测表。如不符合要求,将不能登机。 一共要做6次核酸外加一次肺部CT或X光,简称7检,另外还要填写两份打卡表,分别是3周自我健康监测和7天自我健康监测。 随着Omicron和BA.2的肆虐,不少华人朋友都已经不幸中招。甚至在1月份的第五波疫情高峰时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如果你的朋友中还没有人感染新冠,那么你可能没有朋友。” 一旦不幸中招过,回国就要面临7检了。联想到现在各省已取消口罩令、废除疫苗护照,大街上到处都是隐形的投毒者,华人如果想顺利回国,还要继续“守身如玉”啊! 另外,检测也不是随便在哪儿都能做的。所有核酸、血清抗体检测须在驻加使领馆指定的、且在同一领区的检测机构完成,抗原检测须在当地卫生部门认可的检测机构完成。以温哥华领区为例,核酸、血清抗体检测的指定机构有8家。 在这8家私人诊所做一次符合中国大使馆要求的核酸检测,便需要$300至$350加币不等。如果做7次检查,可能要花上$3000加币。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有些攻略里汇总了一些核酸检测机构,其价格更有优势,大概只要$200加币左右,甚至还有的机构就在机场里,地理位置也更方便。但是,这些机构不能去!!!它们不是中国大使馆指定的核酸检测机构!!! 温哥华机场附近多家机构 PCR最低$199 除了检测贵、多次检测繁冗等问题以外,由于回国航班越来越少,不少人为了能让入境第一目的地离自己更近,可能还需要转机。(比如温哥华现已无直飞广州的航班,需要转机多伦多飞广州。) 而这又出现了另一个问题:转机涉及到跨领区,大使馆提醒跨领区有风险! 首先,既往感染人员只能在常居地领区完成相应检测并申请绿色健康码。也就是说如果你得过新冠,你就不能跨领区转机回国了。 即使没得过新冠,跨领区也很复杂。票务博主@北美票帝特意提醒,如果需要跨领区转机,那么所有要求必须按照最后出发地的领区要求来。举个例子,如果一位温哥华居民希望搭乘多伦多-广州航班,则他可能需要在多伦多完成所有检测报告。持温哥华的检测报告前往多伦多是有风险的,必须按照多伦多总领馆的要求(两地检测要求有不同)。 由于跨领区乘航班回国的要求实在太复杂,还是建议大家:当地有什么能回国的飞机就乘什么吧,大不了入境以后再转机隔离。 除此之外,接连不断的航班熔断让回国机票价格又迎来了新一轮暴涨。根据北美票帝加拿大分号的@千阅同学的汇总,目前加拿大回国一共有7个航线: 1.加航AC27-多伦多飞上海 2.加航AC25-温哥华飞上海 3.厦航MF806-温哥华飞厦门 4.川航3U8502-温哥华飞成都-确诊超5例,待官宣熔断 5.国航CA998-温哥华飞郑州(原飞北京,改郑州) 6.南航CZ312-多伦多飞广州-确诊超5例,待官宣熔断 7.东航MU208-多伦多飞杭州(原飞上海,改杭州) 熔断后近三个月内的可飞航线就只剩下5个,票价更是水涨船高。据携程显示,5月的回国机票价格已经涨到了人民币7万元。 6月加航AC025倒是有一趟人民币1万8起步的航班,但是登录选择预订时已经没票了…… 同理,厦航MU806在5月31日有显示最低价19955RMB起的航班,点进去也显示售罄,再搜索近似日期,却得到的是6月28日的66085RMB的天价票。 看来,低价票靠手速抢的局面依然没有好转!仔细一想,回国难这一大难题早已横贯在海内外华人之间长达两年半,如果疫情一直不结束,我们不知道还要再等多久。 哎,希望疫情早点结束,各位海外华人朋友都能平安、顺利回国,实在是有太多亲朋好友让我们惦念了!

噩耗! 世卫: XE变种传染性最强! 第4针疫苗2个月就失效 新冠药也被撤: 治不了Ba.2!

新冠又抢先一步! 疫情呼啸,谁都希望病毒尽早消失,不再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但横跨3年,新冠依然“顽强”!   世界卫生组织WHO近日再次发出警告:由Omicron BA.1与BA.2混合而成的最新变种XE,可能是迄今为止传播性最强的变体!   另一边,噩耗再传:以色列最新研究显示,第4针对Omicron有效,但效力“很快”就减弱,保护力十分短暂!   病毒变强、疫苗“变弱”,这场疫情,看来是不会在2022收场了。   世界卫生组织近日表示,在英国首次发现的被称为XE的Omicron两种变体重组变异株,可能是迄今为止传播性最强的变体。   它比以早前“最强传播变种”BA.2的传染性还要高出10%!   世卫组织报告称,目前,BA.2是全世界占据主导的新冠病毒株,在所有已测序的病例中占86%。   短短两三个月霸占全球8成感染,现在,XE却比它更强!不难想象,从此时起往夏秋,全球还将面临怎样的疫情深渊。   据报道,除了发源地英国已惊现600多例XE后,目前,香港、台湾、泰国等地都已经发现了XE变种。   以其“迄今为止传播性最强”的特性,说不定到2022下半年,人们会像忘记AlphaBeta一样,忘记掉曾经虐杀和折磨过人类的Delta Omicron,困在XE里挣扎。   人类对抗新冠,如今还剩下什么呢?西方社会已经纷纷躺平弃疗,连口罩都弃了。BC卫生官Bonnie Henry坚定认为,口罩令等公共卫生措施不可能长期实施,唯有疫苗是对新冠提供最佳保护的最终干预。     也就是在今天,BC省开始为70岁以上的老年人以及低免疫力群体提供第4针;   安省也准备为60岁以上的长者提供第4针;   加拿大国家免疫咨询委员会(NACI)表示,应该准备在未来几周内“快速部署”第二次加强针(第4针)!   可以预见,就像当初第3针一样,第4针、甚至每年1针,或成未来防疫前景。   而现实却残酷。今天,纽约时报报道,以色列最新研究表示,第2针加强针的确有助于保护老年人免受Omicron感染,但保护效力很快就减弱。   根据以色列的一项最新研究,辉瑞疫苗的第2针加强针可对老年人提供额外的短期保护。   但是,第4针的效果在仅仅4个星期后就减弱了,在8个星期,也就是2个月后,几乎消失!   在避免重症方面,在第4针注射6周后,其防止重症的效力并没有减弱,但由于研究随访时间不够长,研究无法确定第二针加强针是否比单一的加强针能提供更好的长期保护。 该研究于今天被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被研究对象主要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研究并认为,第4针可能对老年人避免Omicron感染提供短暂的保护。   面对Omicron,如果打1针只能管2个月;那么针对比Omciron更强的XE,人们又当如何通过疫苗自我保护呢?     更糟糕的是,Omicron还不只是传染性高,早前一些好不容易研发出来的新冠药也拿它没办法!   美国卫生监管机构FDA今天表示,撤销对葛兰素史克 GSK.L 和Vir Biotechnology 的 VIR.O 抗体疗法的新冠治疗授权!有数据表明它可能不太可能对抗Omicron!   上个月,FDA已经在美国东北部大部分地区撤销了对这款曾被称为“Omicron克星药”的sotrovimab新冠药的授权,显示其对目前占据主导的BA.2作用不大!   这款药同样在加拿大获得授权,上周安省专家也呼吁应该取消,已经订购了数万剂量的加拿大卫生部则回复,需要查看更多数据后再做决定。   从今天FDA的重拳举措看,加拿大卫生部可能也将在不久后跟随,取消其授权。   但,这不是什么“好新闻”,因为这同时也意味着,人们对抗新冠,又少了一种治疗方式;或者说,新冠的不断变异,正在让科学家们好不容易研究出来的治疗方法宣告失败。   今天sotrovimab不敌BA.2,谁知道明天又会是哪一款新冠药不敌XE呢? 细思极恐。   今天,BC卫生厅发布疫情通告会,从4月7日周五开始,不再进行数据日更,而只会更新每周数据。   也是从4月7日周五开始,BC人去餐馆、去健身房、去音乐会等活动场所都不再需要出示疫苗护照。   大专院校的疫苗接种要求也将取消。 卫生官表示,目前 BA.2已经占了全省病例的75%。而最新数据显示,全省60%的18岁以下人群都曾经感染过新冠病毒!总体人口的感染比例则是50%!也就是一半人都曾经中招过!这还是官方数据,那些无症状没检测的,那些自己在家检测阳性没有呈报,还没有计算在内!   有国内朋友问,你们是不是已经全民免疫了?   从这数据看,全民是否免疫了不知道,但很可能,绝大多数加拿大人都感染过了。且不排除再次感染。 人类与新冠的这场战争还要怎么继续?真的只能拭目以待了。

刚刚! BC官宣第4针开打 首次隐瞒死亡数据! 50%人曾感染 专家绝望: 没救了!

这一天还是来了! 时隔将近一个月,BC省卫生厅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开打第4剂新冠疫苗!接下来几周就会陆续发出预约邀请!疫苗护照政策将在本周五如期取消! 首席卫生官邦尼·亨利透露,在接下来几周,卫生厅将会向以下人群发出接种邀请—— 55岁以上原住民; 临床上极度脆弱人群; 其余70岁以上省民; 其中,临床极度脆弱人群已经有资格接种第5剂! 事实上,BC省早就已经在长照机构开展第4剂疫苗的接种工作,今天的宣布,只不过是进一步扩大接种普及范围,本次计划针对的是“最高风险人群”! 除此之外,4月8日,也就是本周五午夜12点,BC省疫苗护照政策将按照计划取消!大专院校疫苗接种要求也将到期失效! 卫生官表示,目前 BA.2已经占了全省病例的75%,确实比其他任何变种病毒都更具传染性! 最新数据显示,全省60%的18岁以下人群都曾经感染过新冠病毒!总体人口的感染比例则是50%!也就是一半人都曾经中招过! 今天一早,加拿大国家免疫咨询小组NACI正式更新疫苗接种指南:各省府应迅速准备在未来几周内开打第4针!优先考虑80岁以上人群和长照机构居民! 考虑到最近加拿大的疫情走向,NACI做出这个建议,且表示2剂加强剂(第3针和第4针)的接种间隔应为6个月。 虽然80岁以上人群接种第4剂疫苗的受益最大,但也强烈推荐70至79岁成年人接种! 此前,NACI的建议是“中度至中毒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接种第4剂疫苗”。 目前,专家们还在研究年轻人和青少年是否需要这第4针,但普遍意见是,普通民众3针已经足够,不着急接种第4针。 目前,BC省已经接种了3剂新冠疫苗的成年人口还不到60%。 温哥华传染病专家布莱恩表示,预计到今年秋天,BC省将放开所有人接种第4剂! 多伦多传染病专家埃塞克(Isaac Bogoch)直言,对于真正高危群体而言,第4针益处大于风险,但是疫苗并不会阻止下一波疫情到来! 想要阻止病毒的浪潮再一次袭来,仅靠打疫苗+戴口罩是不够的,还需要各省区采取多种限制措施,但这已经不太可能了。 更令人担忧的是,因为包括BC在内的多个省份已经放弃新冠检测了,但在就连专家们也摸不清楚Omicron BA.2目前传播到哪里了、到什么程度,全新的XE变种和Deltacron究竟入境了没有,病毒走向不明! 新冠变异病毒再次展开新一轮疯狂传播,加拿大多个省份已经纷纷亮起红灯。作为全国最后解封的省份,BC省也没能逃过死亡住院上升。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全省新增728例感染病例、新增47人住院,死亡人数要等到本周四才会公布! 且不论已被忽略不计的核酸快筛阳性人数,BC总体新冠住院人数对比上周一上升了11%,至321人!截至上周四,全省新冠检测呈阳率为7.3%,再次开始往上飙! 省内疫情升温,东部的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卫生专家已经表示“我们正处于第6波疫情当中”,BC省独立新冠模型小组先前也表示,本省正处于“第6波新冠浪潮中”。 然而,在昨天的新闻会上,卫生厅长狄德安(Adrian Dix)对此避而不谈,仅表示“我们正处在大流行中,最近也确实出现了小幅反弹。” “现在,我们正在快速扩大快筛盒分发范围,并鼓励大家接受检测。” 相比安省住院人数一下子回飙到1000人以上,BC省疫情虽然出现波动,但是幅度并不大,或许这也是卫生官们不紧不慢的原因。 然而,省卫生厅逐项放弃新冠数据追踪的做法,还是引起了许多专家的忧虑。 SFU模型专家CarolineColijn说道,“今天到底有多少人感染了新冠病毒?我们没有人知道。” “假设一家餐厅有30个人,我坐在里面感染新冠病毒的概率是多少?中招风险有多大?现在省内有多少种变异株?我们的免疫力水平大概在哪里?” 退休医生Lyne Filiatrault无奈地表示,“基本上,省府就是让我们自己评估感染风险,但是又没有向我们提供社区传播的数据,这下子好了。我们堪称’‘完美 ‘,更具传染性的变异株、更多易感染人群、疫情已经结束的心态,”病毒不袭我们袭谁? 今天,BC并没有公布周末新增死亡人数,而是延后至后天,这也是自疫情爆发以来,卫生厅第一次隐瞒死亡数据,卫生官并没有给出具体原因。 信息透明度的缺乏,就连省长贺谨确诊新冠,都不知道自己从哪儿接触到的病毒,也不知道感染的是何种变异株。 省长去年才确诊癌症,化疗还没有结束,现在又染上新冠病毒,算上年龄因素,也算是高风险人群,幸好现在症状轻微,正在隔离治疗观察中。 除了今天宣布的第4针疫苗,BC省其实还有2种新冠治疗药物Sotrovimab和Paxlovid,但由于数量有限,使用人群也有限——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或被归类为“临床上极度脆弱人群”); 70岁以上且患有3种或以上慢性病的人; 未接种第3剂疫苗、50岁以上且患有3种或多种慢性病人群; 未接种第3剂疫苗、70岁以上且患有至少1种慢性病人群; 70岁以上或未接种过任何疫苗的50岁以上原住民; 50岁以上但未接种任何疫苗或至少患有3种慢性病的人; 根据本省疾控中心的指南,这两种药物只能在患者出现症状后5天内给药,且只适用于严重感染风险最高的人。 Sotrovimab是所谓的单克隆抗体,在医院或诊所通过静脉注射给药一个小时;Paxlovid是口服药丸,服用超过五天,有助于防止症状恶化;这两种药都被批准用于轻度或中度感染者。 上周,联邦首席卫生官谭咏诗才发出警告,新冠病毒正在全国死灰复燃,所有人必须保持警惕!感染病例上升、公共卫生措施取消,大家最起码要戴好口罩! 亨利也提醒所有省民,大家回归正常生活可以,但是还需要稳步过渡、谨慎应对疫情。 病毒之火,星星燎原,各种变异株又为疫情增添了未知因素,今天魁北克省和爱德华王子岛省先后宣布延长口罩强制令,至少到4月底,亨利仅表示,“我们还是鼓励大家佩戴口罩,只是觉得没有必要强制大家在这些场所每天、每时每刻都戴。” 在这个防疫已成为个人自觉和责任的疫后时代,希望所有华人都能保持基本防疫习惯,平平安安!

人间地狱! 加拿大人最爱度假天堂枪声炸响 上一秒享受阳光! 6人头鲜血淋漓示众!

上一秒天堂 下一秒地狱 2022年4月,新冠病毒正在全球各个大陆展开第6轮疯狂虐杀,正准备回归自由生活的人们,被打得一个措手不及。 即便如此,北美人民依旧放飞自我,病毒已经阻挡不了大家奔向阳光和海滩的热情。大批人潮涌向各个阳光度假胜地,航空业强势复苏,飞机上座无虚席,满满全是兴奋度假的人们。 作为最受加拿大人喜爱的度假天堂,墨西哥各大沙滩人山人海,不少人携家带口,享受这南美异国风情和无限美好风光。 然而,如今的墨西哥,已经不再是往日那片宁静的土地,三天两头就传出枪声,谋杀、妇女儿童诱拐、毒品交易、抢劫的黑影,在全国各城市角落蔓延。 就在今天下午左右,墨西哥格雷罗州度假小镇阿卡普尔科突然爆发一起枪击案件,人们上一秒还在海滨餐厅悠闲享受美食、看着海景,下一秒枪声巨响,子弹横飞,血溅满地,所有人疯狂尖叫逃命! 这起度假村血案就发生在当地时间下午3点40分左右,阿卡普尔科的一家海滨餐厅,正是午后时分,不少游客都在这里享受下午茶时光,一边看着远方的无敌海景。 这时的他们,并不知道死神正在悄然靠近。 人潮喧闹之中,两名枪手不知不觉地混入,偷偷走进餐厅,掏出怀里的枪,对准目标,就是一顿扫射! 平静的下午,枪声炸响,餐厅里面所有人都吓了一大跳,大家慌忙寻找掩蔽物逃命,尖叫声四起! 附近的警方听见枪声,立马赶到,沿着海滩追捕两名枪手,一人当场被击毙,另一人逃脱但是重伤,正在追查中。 在进行地毯式搜查后,警方确认至少3人死亡!并缴获两支9毫米手枪! 墨西哥的著名海滩很多,除了深受华人喜爱的坎昆度假村,阿卡普尔科也是墨西哥最受欢迎的度假胜地之一,更是北美人民春假目的地之一。 20世纪50年代,阿卡普尔科曾是墨西哥最重要的海滩目的地;直到20世纪80年代,它才被坎昆超过。 现在,这个充满活力的港口城市拥有不间断的夜生活,一流的购物中心和餐厅,24小时人潮挤挤,热闹非凡。 可惜的是,这个美丽的度假胜地也沦为犯罪分子的天堂,这已经不是阿卡普尔科第一次发生枪击事件。 就在上周四,墨西哥格雷罗州也发生了一起暴力事件,6颗被残忍砍下的、血淋淋的人头被放在一辆大众汽车上面“示众”! 凶手还留下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任何人还想乱来,这就是你的下场! 字里行间,充满着杀戮之气。 上周,墨西哥一个秘密斗鸡场爆发枪击,枪手冲进建筑疯狂扫射,进行大屠杀,20人惨死。满地弹壳;一名36岁的4孩妈妈跟全家一起度假,惨遭死劫; 就连美国国务院都紧急发布了警告:没事千万不要前往墨西哥旅游! 就在两周前,移民墨西哥十几年的英国商人在热门海滩度假村普拉亚德尔卡门被枪杀,14岁女儿目睹全程。 今年1月24日,2名加拿大人在墨西哥被枪杀,惊动了全球事务部门。 2006年,墨西哥政府就开始部署军队,打击本国暴力事件。从今年开始,政府更是派遣武装部队驻守各大枪击高发地海滩,场面惊人。 可惜,收效甚微。 截至目前为止,墨西哥已经有超过340,000 人在贩毒集团与政府之间不断升级的斗争中不幸丧生。 北美解封,憋了这么久,总算等到首个“疫后春天”,大家想出门狂欢也可以理解,但也希望外出千万注意安全!

“全是病毒” 停靠温哥华游轮曝疫! 整层客房变隔离区 隐瞒阳性患者 9种新症状曝光!

携带病毒下船而不自知 夏天来了,被封锁了2年的人们已经想不顾一切奔向自由了,加之CDC放宽了游轮旅行限制,游轮爱好者们早早就把票子买好了。 然而,今天,一件令人绝望的事情发生了—— 这艘今年首个停靠温哥华的游轮,刚刚取消了从旧金山到温哥华的航行,所有旅客必须在旧金山下船! 旅程被缩短了4天,官方说法是要对船坞做翻新工作,但是,一名船上的乘客告诉记者,和翻修没关系,这艘船早就爆发了疫情,整艘船上都是新冠病毒! 这名乘客叫爱丽,来自大温列治文,她于3月下旬从佛罗里达登上这艘游轮,准备直接坐船前往加拿大回家,顺便在船上度过一个为期19天的豪华假期。 几乎100%的船员和乘客都接种了两剂疫苗,而且每个人登船之前都需要新冠检测阴性证明,可谓是人人都有双重保险傍体。 但是,这些在目前传播最强的Omicron BA.2面前,还是远远不够的。 爱丽发现,事情却越来越不对劲,原本兴奋热闹的游轮之旅被蒙上了一层阴影。 她看到很多穿着防护服的医疗团队;前一天还在服务她的调酒师,第二天就不见了,听说这名调酒师有些“身体不适”。 爱丽立刻明白过来,经过询问她发现:“整个12层楼都是隔离病房!” 船上有很多很多新冠病例,但是没有人把疫情爆发的事情告诉乘客们。   “他们说这是一个隐私问题,他们不能告诉任何人。” 随着4月7日越来越近,爱丽也越来越期待回到列治文的家中。 如果这艘游轮可以顺利到达温哥华,那它将成为近3年疫情以来,第一艘抵达加拿大的游轮! 没想到,爱丽的回家梦没有实现。 上周五(4月1日),公主游轮突然宣布,他们需要更多时间去翻修船坞,所以决定取消加拿大行程! 爱丽和她的丈夫得知这个消息非常失望,他们将返回旧金山,并在那里乘坐飞机回到温哥华。 目前,这艘船已经被美国CDC列为橙色状态,这说明船上至少0.3%的乘客检测为阳性,CDC已经启动了调查。 爱丽表示,她在上船前就知道船是橙色的了,她相信病例数如今仍然在上升中! “人们一直在问客服到底有多少人感染了,但是他们都守口如瓶。” “比如你这个星期都没有看到某个调酒师,或者某个服务员,你就能推断出,他们身体不舒服,可能是感染了新冠。” “他们说是要翻修船坞取消行程,可是我们都知道,肯定是爆发新冠了,而且疫情失控了!只是他们都不愿意戳破这一点,我们船上的人都明白!” 爱丽绝望地说着,原本他们周六要进行新冠测试,但是因为取消了行程,所以测试也不打算做了!直接放他们下船回家。 爱丽觉得这非常不负责任,这些下船的人很可能携带者病毒却不自知,坐上飞机,放任病毒在封闭的机舱内肆虐! 根据报道,4月10日,Koningsdam将成为下一艘停靠在温哥华的游轮。 但是,这艘游轮在CDC上也是橙色的,也就是说,船上也爆发了疫情! 届时,这艘曝疫的游轮上走下来的乘客,他们将在温哥华的各个角落行走,是否携带病毒,谁也无法断言。 加拿大去年11月1日就解除了游轮禁令,但政府仍然建议:“即使你已经完全接种了疫苗,在游轮上感染新冠的几率也非常高!” “如果你患有疾病,感染新冠后风险比较高,您应该避免乘坐游轮进行旅行!” 曾经盼望着,到了2022年或者2023年,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去旅游了,可以坐飞机做游轮了?现在看来,似乎没那么容易实现。 加拿大疫情复燃 谭博士警告! 省长中招! 近日,加拿大全国病例都在飙升,加拿大首席卫生管谭博士今天表示,7天平均新增病例数上升了30%,7天平均住院人数上升了17%。 她表示疫情上升并不意外,她呼吁民众接种加强针、外出前多想想风险、遵守公共卫生建议、生病时呆在家中、改善室内通风以及戴合身和质量好的口罩。 今天,BC省省长贺谨(John Horgan)也宣布自己中招了。 贺谨今天在推特上发文,称自己的 COVID-19 检测呈阳性。所幸的是他的症状轻微,他已经完全接种新冠疫苗。 “今天早上,我刚刚测出阳性。幸运的是我的症状很轻微,我想这归功于我完全接种了疫苗。接下来我会遵循公共卫生政策,在家中隔离和工作。” 今年62岁的霍谨身体状况不是很良好,他在去年11月被诊断出患有咽喉癌,目前刚刚结束35次化疗,已比之前减轻了约23斤。 根据加拿大癌症协会的数据,癌症患者感染新冠重症的几率更高并且后果也会更严重。放疗、化疗等都会削弱人体免疫力,使其更难抵抗新冠感染。 许多人不由得替省长的身体健康状况捏了一把冷汗…… 不过连省长都确诊了,这也侧面说明了现在由BA.2亚种引导的第六波疫情高峰的威力之强大,防不胜防。 官方发布9大新症状 英国作为目前最大的疫情重灾区,这周各地疫情创下历史新高。 上周估计有500万人感染了新冠,即一周内,每13人就有1个人是阳性。 上周周三,英国各地有19,534名新冠肺炎患者被送入病房,两周内数据上涨了50%。 更糟糕的是,院内感染率正在上升,而医院也在受到员工缺勤的打击。 病房再次被新冠患者塞满,其他致命疾病可能得不到及时的治疗! 今天,英国卫生安全局更新了新冠感染的症状列表,有9种新症状被添加在内。 英国卫生安全局警告说,许多新症状与感冒和流感的症状“非常相似”。 新增加的症状包括: 呼吸急促 感觉疲劳或精疲力竭 身体疼痛 头痛 喉咙痛 鼻塞或者流鼻涕 食欲不振 腹泻 感觉不适或生病 以下是最早被列为新冠感染的症状,也是最常见的4个症状: 发烧 和搜 疲惫 失去味觉或者嗅觉 如今,因为病例飙升,英国员工大部分都病假休息在家,所以英国多个航空最近几天取消了上百个航班。 儿童因为感染而缺课, 医护人员因为感染而无法救治急诊患者…   如果这就是早早解封共存所带来的代价,这就是英国目前的现状。   但是橙色的游轮警告也无法阻止更多人上船,享乐,狂欢。   夏天越来越近,出行旅游的人相信也会越来越多,希望大家都能保证家人和孩子安全平安吧。

突发! BC省长确诊 温哥华大批患者复阳! 核酸快检已不上报 真实感染恐怖…

第六波疫情来袭! 今天早上,BC省省长霍谨 (John Horgan) 突然在推特上公开声明,称自己确诊新冠。 霍谨表示:“今天早上,我刚刚测出阳性。幸运的是我的症状很轻微,我想这归功于我完全接种了疫苗。接下来我会遵循公共卫生政策,在家中隔离和工作。” 今年62岁的霍谨身体状况不是很良好,他在去年11月被诊断出患有咽喉癌,目前刚刚结束35次化疗,已比之前减轻了约23斤。根据加拿大癌症协会的数据,癌症患者感染新冠重症的几率更高并且后果也会更严重。放疗、化疗等都会削弱人体免疫力,使其更难抵抗新冠感染。 许多人不由得替省长的身体健康状况捏了一把冷汗…… 不过连省长都确诊了,这也侧面说明了现在由BA.2亚种引导的第六波疫情高峰的威力之强大,防不胜防。 据CTV News对温哥华传染病中心医学专家的采访,温哥华最近正出现大批复阳患者,这令专家们感到非常意外。 早前,一些欧美专家曾发表观点,说患者再感染Omicron毒株后体内会生成抗体,这有助于帮助他们对抗Delta、BA.2亚种等其他毒株。换句话来说,只要全民感染,就能实现全民免疫。 因此,不少居民认为:“我刚得过新冠,我就不用再严防死守的防疫了,因为我体内的抗体浓度很高。” 现在看来,这种想法简直大错特错。 温哥华传染病中心专家布莱恩·康威 (Brian Conway) 指出,最近他们接诊了许多例患者,这些患者在1月和2月才刚刚确诊过。 康威博士将温哥华目前正经历的大规模复阳归结于三点原因: 首先,“我们认为现在大多数新增患者感染的都是所谓的‘隐形新冠’BA.2亚种,它增加了反复感染的可能性。除此之外,由于BC省仍有半数居民未接种第三针,这也使复阳的风险大大增加。最后,由于许多患者都是轻症,一些人将症状归咎于花粉热或过敏,或者只是他们认为自己感冒了。轻症和无症状患者四处走动,传播病毒。” 这也让BC省卫生官员开始担忧第六波疫情高峰的到来。目前,加拿大有多个省份已经正式进入了第六波疫情高峰,但从BC省的数据来看,除了北岸卫生辖区和内陆卫生辖区的病例稍有反弹,整个大温地区还是保持的不错的。 家庭医生安娜·沃拉克 (Anna Wolak) 博士说,“不少患者感到震惊,他们以为之前感染过Omicron BA.1的经历可以使他们免受未来感染。可谁曾想,还没过几个月,他们已经感染了BA.2亚种。” 沃拉克博士还说,“新冠并不会像水痘一样,痊愈后就永久免疫。即使你在12月刚感染Omicron BA.1,BA.2亚种中仍有足够的变异让你再次感染。” 换言之,只要不同毒株间变异的差异足够大,之前感染产生的抗体或许就无法产生作用。 尽管传染病专家们忧心忡忡,但BC省现有的一些政策却愈发令人沮丧。根据BC疾控中心 (BCCDC)网站的最新更新,BC省居民已不需要将快速自测的结果上报给卫生部门。 发言人指出:“由于省内疫苗接种率高,BC省已转向支持新冠感染自我管理。”今后,卫生部每日更新的病例数只会包括PCR核酸检测结果。 从12月以来,BC省绝大多数轻症患者没有资格进行PCR检测,全部都是发放快检包自测,如阳性将上报给卫生部。现在,连阳性都不要求上报了,未来除了监测废水,我们很难直观判断省内的真实感染数量。 虽说政府躺平不再检测,可不代表什么都没有发生。越来越多的新冠感染者让BC省的医疗系统再次不堪重负。据CTV News报道,内陆卫生局表示,由于医护人员短缺,上周末辖区内有两个急诊室不得不关闭。内陆卫生局正在紧急招募社区卫生工作者、有执照的实习护士、急诊护士、清洁工和射线照相技术人员。 现在只是内陆一个辖区,一旦整个BC省的医疗系统都崩溃,后果不堪设想。 除此之外,即将复苏的邮轮行业恐怕会再次点燃疫情高峰,重演“恐怖邮轮”噩梦。 加勒比公主号上的一名加拿大乘客表示,船上现在满满都是感染患者。这艘邮轮原计划将在4月6日靠岸BC省的维多利亚和温哥华,它是两年大流行以来首个入境加拿大港口的大邮轮。 “整个12楼都是隔离病房!”3 月下旬在佛罗里达州劳德代尔堡登船前往加拿大进行为期19天旅行的列治文居民艾莉·卡罗尔说。 他们原计划在4 月7日邮轮停靠温哥华后返回家园,但在航程中断后,他们现在预订了从旧金山起飞的航班。 “整个船舱内都有活跃病例,他们没有告诉任何人。他们说这是一个隐私问题,他们不能与任何人分享,但我们看到穿着防护装备的医疗队前往房间。” 幸运的是这艘船没有停靠在BC省“投毒”,但令人后怕的是,接下来复苏的邮轮季,加拿大会有成千上万的邮轮来往停靠…… 第六波疫情高峰会给BC省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想都不敢想!

好消息! 美国日增+住院双双狂降90% 部分ICU无患者! 世卫: 重症将越来越少!

“我们都应该微笑” 最近,各国新冠疫情持续升级,刚刚,全球新冠确诊人数突破4.9亿,死亡人数也突破了615万,加拿大各省的确诊数字都开始抬头。 越来越庞大的数字的确让人不安。 但是,曾是疫情重灾区的美国传来好消息!全美的确诊数字和住院数字正在一齐狂降! 如今,美国日增病例平均为3万例,和1月18日的日增100万例相比,简直只是个零头! 在美国,新冠住院人数已经降到了疫情以来最低水平,如今全美只有16760人住院,死亡人数更是剧烈下降,每日只有704人。 可能有人觉得1万多也挺多的,但是要知道,美国住院高峰是今年1月份,当时有154,540人在医院接受治疗!如今已经暴跌了90%! 有5个州于上周四创下了平均住院人数最少的记录:佛州,印第安纳州,密西西比州、内华达州和怀俄明州。 怀俄明州只有9人因新冠住院,接近每10万人只有1个人住院的比率,是各州中最低的。 甚至有一些医院,从2020年以来首次连续数天在ICU没有看到新冠患者! 全美ICU里也只有不到2000名新冠患者而已,整体数据都是非常乐观的。 不少医护人士表示:终于可以喘口气了。 南佛罗里达大学的流行病学家杰森·萨莱米说:“我们都应该微笑,现在因 COVID 住院的人数以及在重症监护室感染 COVID 的人数处于最低点。” 但是,他说,国家“为达到这个阶段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很多人生病了,很多人甚至失去了生命。”  美国疫情一直都是加拿大疫情的风向标,不难预测,将来加拿大的住院数字可能也会像美国一样猛跌。 另外一个原因应该就是美国的第三针推广的十分成功。 如今美国第三针的接种人数已经有9800万人!相比之下,加拿大只有1800万人接种。 这一系列的操作,使得美国的住院率和死亡率都在迅速下降。 根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报道,去年6月的时候美国住院率也很低,但是随后迎来了一波高峰。 因为Delta变种突然出现了,当时美国的病例、住院率、死亡人数都在激增。 如今疫苗率上去了,Omicron也无法展示原本的威力了。 这也许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所预测—— 新冠病毒造成的重症会越来越少! 3月30日,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根据我们目前所知,最有可能的是新冠病毒继续进化,但随着接种疫苗和感染推动的免疫增强,病毒引起的重症程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在这种情况下,疫情将不再严重。 虽然随着免疫力的减弱,疫情会出现周期性的峰值,风险高的人需要继续接种加强针。 不过病毒很可能变成季节性的模式,感染高峰出现在秋冬,成为类似流感的疾病。   一直都是疫情重灾区的美国,如今也在好转,也许曙光真的就在眼前。 最近加拿大的疫情正在反弹,第六波已经袭来。 安省连续数天报告超过3000例确诊,但是死亡人数却有所下降。 4月2日,安省表示死亡人数下降了22%,但是住院率略有上升。 但是安省的省长福特表示:“小幅飙升是意料之中的情况,这是可控的。” “我们医院有充足的容量,我们准备了3100张额外的床位,还有超过10万粒辉瑞的新冠特效药,我们可以继续保持谨慎。” 不过,如今英国爆发了Omicron BA.2变种,住院率正在上升,所以我们还是不能掉以轻心。 就算是解封回归正常生活,也可以谨慎地回归。

惊! 女子染疫后反复咳嗽发烧 以为是长新冠 最后竟确诊癌症: 世界毁灭了!

警惕这些类新冠症状 30岁的女子辛莉Sinead Hudson在感染新冠后和别人一样出现了一系列的类感冒症状,她以为这就是“长新冠”了。   万万没想到,这一次咳嗽发烧,与新冠无关,当她最终走进急诊室检查这久烧不退的情况后,她被告知:“你得了急性白血病”。   今年1月,辛莉和丈夫去到一个岛上休假,也顺便去找找新房子。结果丈夫先感染了新冠。   辛莉之前身体向来健康,在丈夫感染后,他本人倒没什么事,辛莉却身体一直不舒服,感到虚弱和疲倦。   辛莉认为,大概是不同人感染新冠反应不同的原因吧。   但是,辛莉的症状却一直持续:“我一直咳嗽,发烧了整整两周甚至更久。”   “我开始服用退烧药,但一旦退烧,体温又很快会再次飙升。” “到了1月中旬,我感觉自己病很严重了,吃不了东西了。”   但是直到这时候,辛莉依然认为这是新冠在作祟。她苦苦地在家隔离,没有去寻医。   1月21日,当辛莉再一次发烧到41度,这时候的她已经有点神志不清了。   丈夫见状,坚持应该去医院检查。辛莉这才进了急诊室。   “我认为这只是长新冠,希望他们能给我一点抗生素,这样我就可以回家了。”当时的辛莉,还认为自己是因为染疫,但医生显然比她要更谨慎,医生决定要给辛莉进行骨髓活检。     很快,活检结果出来了:“你得了急性白血病。”医生说。   听到这句话,辛莉如遭五雷轰:“一切都变得苍白,我的耳朵嗡嗡作响。我的大脑停止了运转。我无法接受他对我说的任何话。”   “然后我有一种世界毁灭了的感觉,我想活命。我无法形容那种求生欲。”   辛莉得的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巧合的是,她的表弟 10 年前也患上了这种白血病。   这是一种罕见的白血病,每年在英国约有 790 人被诊断出来,但却是儿童中最常见的白血病类型。   辛莉开始了她的化疗,剪去金色的长发她虽然心痛,但也接受了这一惨痛的事实。   在化疗期间,她想趁着自己还有精力多做点有意义的事,于是发起了社交媒体的活动,提高人们对血癌和相关慈善机构的认识,又发表文章提高人们对干细胞登记的认识。   现在,辛莉还在化疗期间,暂时没有到需要骨髓移植的阶段。   希望她能战胜癌魔,早日康复。   这里也想提醒大家,反复发烧不是小事。大流行之下,很多人可能因为看医生不方便或者害怕感染,又或自我诊断是新冠,在身体出现异样的情况下,选择在家扛着。 但有一些可能与新冠或新冠后遗症很相似的症状,却也可能是其他严重疾病的先兆,千万不要大意。   像白血病的常见体征和症状就包括:   发热或寒战 持续性疲劳,虚弱 频繁或严重感染 体重意外下降 淋巴结肿大,肝脏或脾脏肿大 容易出血或瘀伤 经常鼻出血 皮肤上有红色小斑点(瘀点)   很多人在确诊该病之前都十分健康,时至今日,人们还没有找到白血病的确切病因。它和环境污染(如房屋装修污染)和遗传等都密切相关,且发病率还在逐渐上升。   警惕身体发出的信号,希望所有人平安健康。

失控! 加国这省日增3万! 刚刚 又一新变种现身! BC省多人重复感染 打个喷嚏传染一片!

大批美国人涌入 边境排队7小时! 如今Omicron变异病毒正在全球掀起新的一波疫情,上周,新的变种毒株XE横空出世,今天,又有新的变异株出现,根据央视新闻消息,苏州发现了BA.1.1分支新变异株,和全球已知毒株均不同源。 同时,一则新闻登上多个外媒阅读冠军—— 新毒株XE恐怕是目前传播最快的新冠变种! 据报道,虽然Omicron子变体BA.2是目前的主要毒株,但是国际卫生专家却越来越关注另一种新的混合变体—— 那就是新毒株XE。 据悉这是一种重组体,意味着它是由来自两种毒株的遗传物质组成的,就是Omicron的原始毒株BA.1和变异的隐形子变体BA.2的混合体。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3月29日发布的流行病学报告,XE的传播速度比BA.2还要高10%。 昨晚,这一说法也冲上了微博热搜,成为人们最关注的话题。 同时冲上热搜的还有“上海10天无症状感染者超4万”的话题。 如果说Omicron BA.2造成了今天全球疫情的肆虐,那么比它传播速度还快的XE新毒株,将会带来怎样恐怖的疫情。 实在让人难以想象。 近日,韩国超过美国成为日增最多的国家,每日确诊超过28万例! 紧随其后的是德国,日增23万例,然后是法国,日增14.8万例。 和疫情对抗了整整2年,新冠病毒的新变种如今还是前仆后继不停地出现,轮番向人类发起攻击,感染数,死亡数双双上涨。 加拿大也没有逃过第六波疫情的袭击。 根据蒙特利尔研究中心的计算,上周魁北克省每天有18000-32000例新增病例。 其实,原本魁北克预备在4月中旬取消口罩强制令,但是如此高的日增确诊数字,真的可以摘口罩吗? 蒙特利尔大雪公共卫生教授表示:“魁北克人应该认真对待第六波疫情。” 如此高的感染率直接导致的问题就是,大量员工请假,劳动力缺乏。 不光魁北克病例正在狂涨,阿省的问题也很严重。 虽然没有确切的病例数字,但是从废水排放的含毒水平来看,感染人数已经在抬头了,并且以很快的速度增长着。 安省更是连续4天记录了每天新增3000例确诊,并且模型表明,实际的感染数字应该是报告数字的10倍! 新不伦瑞克省的情况更加糟糕,多达600名医护人员感染了新冠,导致急诊部门因为缺勤人数太多而关门。   请病假的人太多,导致整个省的医疗系统正在面临崩溃!   如果急诊部门都关门了,那么突然发病的患者要去哪里才能救命?! 本周末,加拿大边境更是上演了魔化的一幕!   上周五,加拿大取消了入境前的核酸阴性证明,也就是说,现在入境加拿大不再需要做核酸检测,只要打过疫苗都能来。 消息一出,加拿大南边的邻居都欢腾了,不少美国人在这个周末,摩拳擦掌,开着车就直奔边境。   导致边境排起长龙,过境需要等待至少4个小时! 人们拍下过海关排队的长龙,发到社交媒体上,甚至有人距离边境只有5公里,却活活开了6-7个小时才过关! 这还是在所有的海关过关点全都开放的情况下,可以看到,现场的车辆都是美国车牌的。 加拿大边境这一次很明显是没有准备好,可能没有人想到,会有这么多人从美国涌入加拿大。 随后CBSA发表了一份声明:由于公共卫生措施,旅行者可能在入境口岸遇到延误,请大家准备好护照、ArriveCAN  APP和疫苗接种证明。 在如此宽松的防疫政策下,疫情再起或许已成为定局。 今天,BC省的医生们发现了一个问题,有一些12月和1月份刚刚感染过Omicron的患者,最近又出现在了温哥华传染病中心。 这些病人出现了感冒和流感的症状,他们无法相信,自己居然只隔了3个月就再次感染了新冠! “我们可以确定,现在大多数人感染的都是Omicron BA.2变体,是一种隐形的,更具传染性的变体,这增加了重复感染的可能性。” 不过,医生们很快发现,这些人有个共通点。 那就是他们在1月份感染新冠后,并没有接种第三针! 因为他们以为自己获得了天然抗体,于是都没有打第三针疫苗,殊不知,这会助长病毒的重复感染,甚至可能在康复后几周内就再次感染。 这些感染过Omicron的人,都非常自信地四处走动,再次感染了也从未想过是新冠,有人以为自己打喷嚏流鼻涕都只是花粉过敏。 而他们完全没有意识,自己正带着新冠病毒四处走动!   再感染是可能的,新冠不是一成不变的疾病,不像水痘,感染一次就没了,新冠病毒是会不停地进化的。   新冠仍然存在,人们仍然需要重视。

加拿大卫生官警告! 疫情已死灰复燃 后面还有几波 今起实施入境新规!

“在可预见的未来,新冠与我们同在” 加拿大联邦发布最新疫情模型,情况不容乐观。   首席卫生官谭咏诗发出警告,加拿大疫情正在复苏,截至3月31日,全国日均病例增加了28%,多省BA.2已成主流。   “我认为,现在每个人都应该戴上口罩。”谭咏诗表示。   今天发布的新模型已经明确表明,未来几周本国新冠病例将大增。   谭咏诗认为病例增加并不意外,因为联邦政府和各省一直在取消新冠防疫政策,纷纷解封。   她认为由于疫苗以及过去感染产生的自然免疫力,与新冠有关的住院和死亡正处于低位——报告的每日死亡人数约为两个月前的一半。   但是,未来几周这种情况会发生改变,因为BA.2在加拿大多地区已成主流。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现在每个人都应该戴上口罩并保持这些防疫措施,无论你在加拿大的哪个地方。因为,即使你现在看不到疫情卷土重来,你可能会在接下来的几天或几周内看到,”谭咏诗说。   她并表示,现在大流行已经过去两年多,加拿大正处于“过渡时期”,摆脱大流行的道路不会是“线性”的,“在可预见的未来,新冠将与我们的同在,我们应该期待间歇性的疫情浪潮。可能就在今年秋季和冬季再次出现。”   卫生局还警告:公共卫生机构应该继续监测,准备应对“最坏的情况”——出现一种新的、能逃避免疫的变体,并导致广泛的严重疾病!   谭咏诗并提醒民众尽快接种第3针,根据卫生局的数据,加拿大只有 57% 的 18 岁以上的人接种过第三针,远远低于前两针的接种比例。   谭咏诗并表示,对于那些不愿接种辉瑞或 Moderna 的 mRNA 疫苗的人来说,现在,马上有了其他选择—— Novavax,一种蛋白质疫苗,很快将在加拿大推出。   周四,联邦政府已经开始接收从这家总部位于马里兰州的公司订购的 320 万剂疫苗中的一部分,目前正在向各省和地区分发。   根据加拿大卫生局的数据,与未接种疫苗的人相比,接种了加强剂的人住院的可能性要低10倍。     仅接种两剂疫苗的人,2 月中旬至 3 月中旬期间的住院率比未接种疫苗的人低4倍。   加拿大公共卫生局Anna Maddison昨天还表示,预计将在未来几天公布第4针的有关建议。   也是从今天4月1日起,接种了疫苗的国际旅客入境加拿大,将不需要出示新冠检测结果。     所有旅客在抵达加拿大前,在ArriveCAN应用程序上,提交疫苗接种证明及其他资料即可。   无强制口罩、废疫苗护照、取消入境核酸检测……   加拿大的第6波是注定“逃不过”的,在相比之前几乎完全没有防疫的前提下,它会不会比上一波更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