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

惊爆! 新冠北美感染潮来了 大批华人病倒 高烧狂咳黄痰 如被车辗过 有人直接"失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最近不知道为什么周围戴口罩的人又多了起来。 有华人朋友因为突然过敏询问有什么药比较好,结果发现很多人PO文求助,大家都挺崩溃的—— “加拿大这波到底又是什么病毒啊?!痛苦到想死…” “被病毒放倒一周,这又是咋了?!” “这次闹的又是啥东西,直接病倒了。” “中病毒的一周,病程如下。” “终究还是中招了…” “错峰得新冠是种啥体验。” “这6月份又是什么新病毒,让我赶上了。” 按照这两年的经验,夏季确实会有新冠感染潮,但一般在7、8月份才开始,今年似乎提前了,5月中旬到现在,不少华人都中招了。 这次除了“新冠全套餐”:高烧、咳嗽、刀片嗓、全身冷汗疲惫之外,很多人表示自己咳黄痰、还有人直接咳出。 不仅如此,整个人的记忆力明显消退! 其中一位网友表示,起初以为就是普通的感冒,谁知道接下来几天各种症状袭来,直呼“感觉快要扛不住了”! 发烧是逃不过的,好在家里备了药,但是从头到脚浑身酸痛,像被车碾过,翻身翻得痛不欲生,喉咙发炎像在吞刀片。 “脑袋巨疼,像是被套了紧箍咒,走几步就要倒,”大夏天的畏冷抱着厚被子睡。 这就算了,这位华人失去味觉,连续3天没有正常进食,肠胃不适,吃两口就要吐,四肢麻痹。 另一位“病友”表示,自己还刚撑过来,39度高烧+吞刀片,味觉和嗅觉“凭空消失”了,吃饭只为活着,病了一周才逐渐缓过来,家里孩子也中招。 下面网友表示: “坐标温哥华,正在刀片嗓。” “天啊,一模一样,现在还是公鸭嗓。” “此时一位窝在被窝的刀片嗓、肺都要咳出来的病友爬出来向姐妹们问好,弱弱问一句,吃布洛芬成吗,太疼了,实在是扛不住了。” “低烧差不多20天,没查出来是啥。” “第4天了,身体没那么酸痛,但还是吞刀片。” “本周喜提强阳。” “上周才中完,真的生不如死,第二次比第一次痛苦太多。” “最近中新冠的人有点多。” “在加拿大这么多年习惯有病熬着了,但真的受不了了,疼得希望被一棒子打晕。” 还有网友是在办公室被感染的,“好久没听说新冠这个话题了,说的就是主打一个错峰感染,好久没见这么红的两条杠…” 炸出加拿大一堆华人“病友”出来—— 其中不少人表示自己“失忆越来越严重” 还有人嗅觉一直没回来 也有隔壁美国病友—— 据报道,目前这波疫情主导的是KP.2,已经在美国引发新一波“夏季感染浪潮”,占了全国病例25%,2周内上涨10%。 美国疾控中心表示,现在全美国39 个州的病例都可能在激增,全境内没有地方的病例是在减少的,证明夏季浪潮正在袭来。 尤其是加利福尼亚州,废水中冠状病毒水平较高,感染率明显上升,从3%升到了7.5%。 病毒学和疫苗研究中心主任丹·巴罗奇表示,“我们看到感染率开始上升,新变种KP.2、KP.3和LB.1确实比以前的变种更有优势。” 5月份美国的主流变种还是KP.2,这个月就被KP.3取代了,现在LB.1又占了新增感染病例的17.5%。 “这是一种新出现的病毒,我们对它的了解还不多。” 但LB.1似乎比FLiRT变种更具传染性,且可能更善于逃避疫苗或先前感染的保护。 至于加拿大这边,究竟是不是新冠也还不确定,有人接连测了新冠、流感、RSV都是阴性,但就是病了起不来,还有人去了urgent care。家里有孩子的,也似乎更多人生病。 不管这波究竟是什么病毒,希望大家都能注意身体吧,尤其是夏天来了,很多大型集会活动,人一多,传染的机会也多。

惊爆! 全球疫后13种传染病爆发 华人1家5口全病倒! 加拿大卫生官警告

新冠疫情过去了,这场夺走成千上万生命的人类浩劫实在是太恐怖,新冠、核酸、封锁、隔离注定成为我们这代人的共同记忆,人们甚至把现在称为“后疫情时代”。 然而,这个“后疫情时代”也蒙着新冠疫情的阴霾,有惊人报告指出:新冠病毒后全球13种传染病的患病率大幅激增,还有大批华人轮番生病! 一名华人凯西(音译,Kathy Xiang)就表示,自己全家接连感染各种传染病,从今年2月到现在一直都“病”着。 凯西表示,12岁的女儿接连感染百日咳、鼻病毒和副流感病毒,一下子就病倒了,连着5周没办法去学校上课;连带日夜照顾女儿的她,也都感染了这3种病毒。 母女双双病倒的时候,这位华人麻烦年迈的父母帮忙照顾10月大的儿子,结果3月份又确诊新冠病毒,祸不单行,父亲紧接着又患上了带状疱疹。 大人病了,小孩儿也逃不过,没多久,儿子也患上了副流感和肺炎,一连输了5天的点滴。 “我们尽了一切努力保护他,但连他都生病后,我真的麻木了,已经身心俱疲。” 6月14日,英文媒体彭博社就报道这个文章—— 现在大家生病频率比之前都更高!从普通感冒到麻疹、肺结核,全球至少有13种传染病超过了疫前水平,且还在大幅增加! 根据从60多个组织和公共卫生机构收集的数据显示,目前有44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至少一次传染病复发,且严重程度至少是疫情前的10倍! 这13种传染病包括水痘、霍乱、登革热、麻疹、肺炎支原体、细小病毒 B19、侵袭性A组链球菌、百日咳、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野生脊髓灰质炎病毒1型、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和结核病。 新冠疫情后的两个流感季节,美国感染病例增加了约40%; 今年前四个月,中国百日咳病例比去年增加了45倍; 在澳大利亚部分地区,呼吸道合胞病毒病例比1年前增加了近1倍; 阿根廷正在迎来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登革热疫情; 美国20多个州、英国、欧洲多国的麻疹疫情正在卷土重来; 2022年,全球新增结核病例750万人,这是WHO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监测以来最糟糕的一年! 不仅仅是原本常见、在新冠疫情期间消失的病毒,还有各种细菌和罕见的疾病也迎来爆发期。 就在今天,加拿大曼尼托巴省卫生官员发出警告——侵袭性脑膜炎球菌病 (IMD)的活跃病例正在增加! 加拿大联邦卫生局证实,安大略省和曼尼托巴省今年都出现了侵袭性脑膜炎球菌病病例,其中多伦多的感染人数已经创下来2022年来最高记录!曼省感染病例也翻了2番! 除了这两个省份,加拿大其他省份和地区也接连查出阳性病例,暂时不清楚背后原因是什么。 曼省卫生官员卡比斯(Carol Kurbis)表示,侵袭性脑膜炎球菌病是一种细菌感染,可导致脑膜炎并可能致命。 通常而言,患者的症状出现得很快,有些人会出现颈部僵硬、紫色皮疹和恶心或呕吐等症状,有人会出现败血症型症状,血液受到感染。 “人们会病得很重。高烧、心跳加速、呼吸困难,而且病情在白天会迅速恶化。” 日本还出现罕见“食人菌”,疫情正在蔓延!截止6月7日,日本全国已经累计报告近1000例,是去年同期的2.8倍! 这个“食人菌”指的是链球菌中毒休克综合征,一种由β溶血性链球菌外毒素引起的急性综合征。 细菌会从伤口进入,然后使感染部位坏死,导致患者出现多器官衰竭,感染后48小时即可致命,目前死亡率达10%~40%。 由于这种细菌致死率相对较高,且常伴有手脚坏死,在日本被称为“食人菌”。 链球菌主要通过接触或飞沫传播,虽然许多人感染后不会出现症状,但一旦侵入血液或肌肉等组织,可能引发链球菌中毒休克综合症。 初期症状包括咽喉疼痛、发烧等,而后病情迅速发展为血压下降,在数十小时内就可能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甚至休克。 专家表示,“这一病株最初是在英国被发现的,现在美国、欧洲、澳大利亚等地都引发了剧毒型感染。” 不仅如此,全球的死亡人数也在增加。 对于为什么后疫情时代传染病患病死亡率升高,一部分专家认为是新冠疫情期间各国采取封锁政策,改变了人们的免疫模式,为“常规病毒提供了人工绝缘层”,重新开放之后人们的免疫力更低下。 “这就像是免疫系统的墙壁被打破了,现在各种病毒都更容易进入。” 不少网友也纷纷分享自己的经历—— “自从去年第二次感染新冠以来,我的妻子就出现了一个接一个的免疫疾病,生病了将近1年,真的是太惨了。” “我每两个月就会出现一次呼吸系统疾病,有时候更加频繁,医生都查不出什么原因,新冠病毒是一种新型疾病,确实有可能摧毁人们。” “我已经很多年没有生病了,去年8月份感染新冠以来,就一直患有呼吸道感染,这是我2个月内第二次的支气管炎了。” “新冠前我每年可能会生病一次,新冠后是每几个月就生病一次。” “我每次出门就戴着口罩,虽然在别人看来可能跟个疯子没有两样,但我已经4年没有生病了。” “我们公司有少数人多次新冠中招,现在几乎每个月都会生病请假在家。” “我原来上班都是全勤的,或者一年请2、3天病假,现在每年基本都是6-8天。” “世另我,我从事的是零售业,疫情期间基本都戴着N95口罩上班,说到消毒洗手虔诚得跟个信徒似的,结果在2023被新冠找上门。本来一个1年最多轻微感冒1、2次的人,半年内感染上呼吸道疾病5次、不明眩晕2次、胃肠道疾病1次,突发性高烧和偏头痛萨湖此、炎症1次(休了6周),心率从之前的68上升到80。” 当然了,并不是所有人都这样,有的人表示自己反过来,新冠之后生病频率下降了,今天这篇报道说的是一个趋势,有人认为是疫苗的问题。 “比新冠更糟糕的是疫苗。” “把未经测试的疫苗打进人们身体里,才会这样的”。

新冠来临后 罕见癌症涌现 多人同时患上同种癌症……

新冠疫情已经过去1年多了,话题仍然没有结束。 《华盛顿邮报》报道截图 每周五,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一群癌症医生会一起吃个午餐,然后交流一下治疗经验。 北卡血液和癌症关怀协会的首席执行官Kashyap Patel是这个活动的组织者。 新冠疫情还在肆虐的2021年一个周五,Patel在交流中提到了自己的一个病人。 他才40多岁,却罹患胆管癌。这种癌症通常在70到80岁的人群中发病。这个病人太年轻了。 起初,大家沉默不语,很快就打开了话匣子,他们最近竟然都治疗过类似的病人。 那次会面后1年之内,这个小圈子的医生中竟然又接诊了7名这样的病例。 Patel回忆说,我从业23年,从未见过这样的事情。 Patel医生 另一名肿瘤学家Asutosh Gor也表示:“我们都被震惊了!”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奇怪的现象:多名患者几乎同时患上多种类型的癌症(并非是原发癌症转移),还新增了十几例其他罕见癌症病例。 南卡罗来纳州米尔堡的Bob Krall和 Bonnie Krall夫妇在14个月内被诊断出3种不同的癌症。 2022年,Bob由于罹患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而来找Patel医生诊治。这种癌症非常罕见,每十万人里只有四五例。 后来,Bob发现,几位邻居也患上了同一种癌症。 “这就像感冒一样。好像每个人都得了这种病。” 在一次治疗过程中,妻子Bonnie抱怨自己经常胃痛,吃药也没有帮助。 Patel为她进行检查,发现腹部也有恶性囊肿。几周后进行手术时,肿瘤已经重达8.5磅。 几个月后,丈夫Bob又患上肺癌。 自新冠开始以来,Patel诊所的患者中已经有超过15名同时患有多种癌症、约35名患罕见癌症和15对夫妇同时患上新癌症。 他开始怀疑,是否是冠状病毒导致了这一切。 美国国内的一些数据和大型癌症机构的统计显示,自新冠爆发以来,侵袭性晚期癌症的发病率有所上升。 普遍的看法认为是由于疫情导致医疗服务中断产生的后果。 但包括Patel医生在内的不少研究者持有不同看法。 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人们就知道病毒会加速癌症的发生。 研究人员认为,全球有四分之一的癌症源于人乳头瘤病毒、爱泼斯坦-巴氏病毒和乙型肝炎。 实验室测试表明,冠状病毒蛋白能唤醒休眠的癌细胞并促进其生长,从而增加被诊断为乳腺癌、胃癌和血癌的几率。 由于缺乏丰富的数据,很多美国顶尖癌症医生在新冠病毒是否会导致癌症多发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分歧。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研究员、致癌病毒研究的先驱人物John T. Schiller不认为新冠病毒会致癌。 他表示,已知的致癌病原体会在人体内长期存在。包括流感和 RSV 在内的呼吸道病毒都与新冠病毒一样属于冠状病毒。 它们感染人后通常会消失,不会一直存在在人体中,应该不会致癌。 不过,美国癌症研究协会前主席、现任冷泉港实验室癌症中心(Cancer Center at Cold Spring...

惊爆! 新冠疫苗留下后遗症 这些人痛苦至今 美女脑损伤 有人耳聋面瘫

前几天,新冠疫苗大厂被爆出遭集体诉讼,并首次承认副作用,引起轩然大波。 结果今天,美国这边就爆出研究人员也在调查打完新冠疫苗后出现副作用的受害者,这些人因为打了疫苗,一直痛苦到现在。 58岁的病理学家伊尔卡·沃肖斯基(Ilka Warshawsky)也接种了这个疫苗,前几针都没事,但在打完加强针之后,右耳全部听力都丧失了。 68岁的格雷戈里·波兰(Gregory Poland)博士是科学杂志《疫苗》的主编,他注射了第一针疫苗后,耳朵“每时每刻都传来奇怪的声音”,一直到现在。 54岁的肖恩·巴尔卡维奇(Shaun Barcavage)是美国纽约的一名护士,打了疫苗3年多,一直感到耳鸣、心跳加速,眼睛、嘴巴和生殖器有疼痛感。 他就打了1针,然后落下了后遗症,只要站起来就会心跳加速。 种种症状表明,他患上了体位性正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这是一种身体无法正常调节血流的疾病,会导致头晕、昏厥和心跳加速。 “政府也没办法帮我,他们告诉我这些(症状)都不是真实的,”因为POTS更常与感染新冠本身有关。 这波风越吹越大,更多人站出来分享自己的故事。 37岁的米歇尔·齐默尔曼(Michelle Zimmerman)本来是个神经科学家,2021年接种了强生新冠疫苗,之后再也无法长时间站立,最终被诊断为脑损伤,不得不搬回父母家。 原本一个到处演讲、经常骑自行车一骑就是20英里,活力充沛的人,现在连独自生活都做不到。 之前强生疫苗有几批受到污染出问题,被喊停过,齐默尔曼怀疑自己就是打到了坏的疫苗。 “当我去想这件事对生活造成多大破坏、我失去了多少东西时,有时甚至觉得难以理解。” 齐默尔曼在2021年10月正式向美国联邦政府疫苗补偿计划提交了申请,但政府花了2年时间才受理,到现在没有半点帮助或补偿。 49岁的法兰斯(Renee France)来自西雅图,她被诊断出面瘫,一侧脸部下垂,还患上了带状疱疹,严重的皮疹侵袭脸部,让她好几周都无法正常工作。 50岁的巴迪·克里奇(Buddy Creech)本身就在大学里带领了多项新冠疫苗试验的专家,但每次注射后他都会出现耳鸣和心跳加速症状,持续1周左右。 有一部分人表示,身体难受、生活就此被毁是一回事,更让他们委屈的是,自己其实是支持打疫苗的,知道这可能是概率问题,毕竟那么多人打了都没事,只是因为自己有后遗症不再接种或劝别人三思,就被周围的人贴上“反疫苗”的标签。 在美国,主流的新冠疫苗就是辉瑞、莫德纳、强生,还有少数年长者接种的是AZ疫苗。 统计数据指出,全美至今已有超过 13,000 人已向联邦政府提出疫苗伤害索赔。 当然了,现在政府和医学专家还是表示,全球大量数据和科学研究证明新冠疫苗的益处远远大于弊端。仅在美国,疫苗就挽救了至少数十万人的生命,未接种疫苗者死亡、住院和重病率都高于接种疫苗者。 但,疫苗确实也存在副作用风险,就像今天这些人一样,被痛苦折磨至今...

重磅!注射新冠疫苗后 患罕见心脏、血液、神经疾病风险上升 加拿大专家这样说…..

放心了 虽然新冠疫情已经过去,但是对新冠疫苗安全性的争议似乎仍然没有停止。 大部分人都注射了多剂疫苗,还可能是不同牌子的疫苗,新冠疫苗引发恶性副作用的消息也不绝于耳。 那么,新冠疫苗到底是否安全呢,一项最新的研究或许可以为你解开疑惑。 上周,一项新冠疫苗的大型研究公布了结果,研究对象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丹麦、芬兰、法国、新西兰和苏格兰8个国家和地区的9900万疫苗接种者。所接种的疫苗包括辉瑞、莫德纳和阿斯利康(AstraZeneca)。 由于这次的研究样本数量非常庞大,所以数据很具有说服力,也揭示出之前一些不为人所知的信息。 新冠疫苗与一些罕见的心脏、脑部和血液疾病的发生存在关联。 辉瑞和莫德纳疫苗与心肌炎(心肌发炎)和心包炎(覆盖心脏的薄囊肿胀)这两种罕见副作用确实有联系。 阿斯利康疫苗有可能会导致罕见的吉兰-巴雷综合症(免疫系统攻击神经)和脑静脉窦血栓(脑内的一种血栓)。 一名澳洲男子Daniel Shepherd在注射疫苗后就患上了心包炎,2年来生活大受影响。 他是阿德莱德一名政府雇员,在儿童保护部门工作。疫情期间,政府雇员都必须接种疫苗才可以正常上班。 Daniel接种了第三针疫苗后的第二天,因为身体不适被紧急送往医院。 其实,打前两针时,他也感到过不适,但是没有这次这么严重。 他被诊断患上了心包炎,心脏功能受到了严重影响,直到现在也没有治愈。 Daniel正直壮年,但却跟不上自己5岁孩子的脚步。一起玩耍时,他不得不跟孩子说:“对不起,伙计,爸爸累了”。 他形容自己现在的心脏“如同90岁老人”。 他提出工伤赔偿的诉求,在今年一月获批。政府将向他每周支付赔偿金和医疗费用。 研究发现,在接种第一剂莫德纳疫苗后,发生可能致命的脑脊髓炎的风险略有升高。在 1050 多万名接种者中,有七人患上了这种疾病,而在未接种疫苗的类似人群中,只有两人患上这种疾病。 在接种第一、第二和第三针莫德纳疫苗和辉瑞疫苗后,心肌炎的发病率明显上升。接种第二针莫德纳后该病的发病率最高,比预期的发病率增加了六倍多。 罹患心包炎的风险在第一次注射莫德纳疫苗后上升了 1.7 倍,在第四次注射后上升了 2.6 倍。该病在第三次注射阿斯利康疫苗后的风险则增加了 6.9 倍。 此外,首次注射阿斯利康后,格林巴利综合征(一种针对神经的罕见免疫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有所上升。在接种疫苗前,预计 1060 万人中会出现 76 例病例,但注射后的统计却发现出现了 190 例。 在 1060 万名接种者中,首次注射阿斯利康还与...

加拿大弃疗? 安省解封 华人除夕能聚会了! 世界或首现宠物传人 大流行远未结束!

你怎么看? 当地时间1月20日上午,正如之前曾暗示的一样,安省省长福特正式宣布了解封的政策,不仅将允许室内餐厅和健身房重新开放,并将从1月31日起放松对聚会的限制。 福特表示:“我们可以相信,通过谨慎地放宽公共卫生措施时,最糟糕的情况已经过去,我们现在就处于可以谨慎逐步放松公共卫生措施的节点上。” 据了解,安省将解封分为3个阶段,每个阶段为21天。 从1月31日开始第一阶段,社交聚会的人数限制将放宽至室内10人,室外25人; 同时,室内餐厅、健身房、零售商、购物中心和电影院可以以50%的人数上限重新开业。 博物馆、艺术馆、水族馆、动物园、赌场、宾果游戏厅和其他游乐设施也可以重新开放。 政府还将允许体育赛事、音乐会场馆和剧院的观众以50%的座位上限或500人(以较低者为准)入场。 福特说:“我们希望尽一切可能避免倒退,如果每一解封阶段之间要多停顿几天,我们会毫不犹豫地这么做。” 第二阶段从2月21日开始,室内社交聚会的人数限制将会放宽到室内25人,室外100人。 在此期间,安省还将取消一部分对要求疫苗护照的室内公共场所的人数限制,包括餐馆、室内体育和娱乐设施以及电影院。 而一些要求疫苗护照,更加高风险的场所,包括夜总会、在有跳舞场所举行的婚宴、以及澡堂和成人俱乐部,将实行25%的室内人数限制。 其他一些需要疫苗护照的场所也将放松人数上限。 体育赛事、音乐会场馆和剧院的观众人数上限将达到50%。 在不需要疫苗接种证明的室内公共场所仍有人数限制,数字取决于在所有人保持2米社交距离的情况下,能容纳多少人。 3月14日开启第三阶段,安省将取消所有室内公共场所的人数限制,但仍需要疫苗护照。 社交聚会的人数限制将增加到室内50人,但户外聚会将取消人数限制。之前对宗教服务、以及一些仪式(婚礼、葬礼)的人数限制也将被取消。 但是,安省并未公布何时取消疫苗护照和口罩令的日期,也就意味着,即使解封,民众仍然需要戴好口罩,并接种两针疫苗才能去大部分场所。 卫生首席医疗官基兰·摩尔博士表示,之所以决定重新开放经济,是因为有积极的迹象表明,COVID-19的传播开始缓解。 他说:“检测的阳性率下降了15%,所以这是我们非常密切关注的一个指标,当然我们也会密切关注安省ICY和医院对的护理能力。” 安省卫生部长克里斯汀·艾略特也表示:“有一些积极的迹象表明,安大略的Omicron疫情潮将达到顶峰,但我们仍然需要保持谦虚和谨慎。” 但是对于月初取消的非紧急外科手术,并没有说什么时候能够恢复。 而对于大家之前所关心的,疫苗护照要求会不会变三针的问题,省长福特则表示,该省目前没有考虑将疫苗护照要求从两针增至三针。 这样的政策一出马上炸了锅,一些企业纷纷表示,这个政策来的太晚了……对此省长表示,自己“很痛心”。 在加拿大知名华人社区51网站,海外华人们对解封政策也开始了毫不留情的吐槽。 有人表示不理解,昨天死了70人,今天就解封?? 有人吐槽这就是彻底放弃治疗了啊; 最直击灵魂一针见血的是有位网友把加拿大的防疫政策评价为:一整个是“病的憋屈,死的隐匿” 而似乎是证实了这些华人网友的吐槽一样,越来越多的专家表示:就算Omicron疫情到达拐点,但危险并没有结束。 根据定义,当疾病根据既成模式在一些地区定期发生时,可以将其视作“地方病”,但“大流行”是指导致不可预测的疾病浪潮的全球性爆发。 而对于许多国家而言,将一种疾病指定为“地方病”,意味着削减对抗这种病的资源,因为它可能不再被视为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 但什么时候从“大流行”变成“地方病”,大多数富裕国家可能会自己做出决定,这取决于病毒在其境内的传播方式以及新病例引起大规模爆发的可能性。 然而,世界卫生组织欧洲总部传染病专家斯莫伍德却表示,要将新冠定义为“地方病”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她本月早些时候说:“疫情进展仍然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病毒正在迅速发展”。 但就算是新冠从大流行状态进入地方病状态,这也并不意味着风险的结束。就像我们谈之色变的肺结核和艾滋病毒在内的许多严重疾病,其实在世界部分地区被认为是地方病,但它们每年仍导致数十万人死亡,而就算新冠变成地方病,可能对于某些人仍然非常致命…… 此外,最近还有一个比较惊悚的消息:香港地区一家宠物店员工和顾客相继感染新冠,在难以确定传染源的情况下,测出店里十几只仓鼠新冠阳性! 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仓鼠感染新冠的例子。 香港特区政府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陈肇始表示,目前未有数据证明宠物传播新冠病毒,但不能排除动物传人这种情况;香港大学医学院微生物系陈鸿霖教授在接受媒体专访时也表示,新冠病毒一旦进入到动物体内是很难清楚的,也就意味着人类在短时间内很难将病毒扑灭。 看来,人类可能注定要跟新冠病毒继续“相爱相杀”一段时间了……

恐怖! 封锁2年 开国门首航 54乘客36阳性! Omicron病毒活性竟这么久?!

谭医生:就算已到拐点,也可能大规模爆发! 新冠病毒到底有多厉害,疫情还有可能堵得住吗? 今天一个消息震惊世界——为防疫整整关闭了国门2年,近期才刚刚宣布重开,万万没想到,锁国两年后的第一个国际航班,竟一口气带入36个感染新冠病毒的乘客。而飞机上总共才54人! 一趟飞机,坚守了2年的0确诊彻底破功。病毒之厉害,真是让人见识了。 综合媒体报道,太平洋岛国基里巴斯于今天周三证实,1月14日从斐济飞抵该国的航班上,54名乘客中有36人确诊。 此外,还有一名为这些航班乘客进行核酸检测的机场工作人员也确诊,一共37人。 一趟航班,7成旅客阳性,已是触目惊心。更悲催的是,这还是该国在封锁2年后的首趟航班,而在此之前,这个拥有12万人口的小小岛国总共就2例确诊,从2020年3月开始封锁国门,取消了所有的国际航线。 对于一个以旅游业为主的海岛国家来说,这样的封锁对经济的打击是巨大而沉重的。 今年1月10日,基里巴斯开放了国境。 1月14日敞开怀抱迎来首趟从斐济过来的国际航班,却就是这趟航班,一下子给这个几乎0确诊的国家,带来37例新冠病例。 现在去推测病毒到底是怎样随着飞机偷偷潜入境已经没有意义,毕竟有那么多先例摆在那—— 任你怎么严防死守,怎么要求口罩,要求核酸检测,病毒总能找到它想要走的路。 摆在基里巴斯眼前的是,该国完全接种新冠疫苗的比例不足人口的50%。如果这37例确诊病例感染的都是Omicron,以O变种的传播力,只怕会在这个贫穷的小国掀起一场病毒海啸。 有网友甚至在评论中担忧地表示:“它不会被新冠灭了吧……” 目前,基里巴斯政府决定部分地区在今、明两天实施宵禁,外出人士必须佩戴口罩,禁止包括娱乐活动在内的社交活动,限制10人以上的聚会。政府呼吁教会领袖、社团负责人以及社区成员在此新情况下,响应政府号召,不鼓励人们聚会。 今天还有一个与Omicron有关的坏消息—— 我们通常认为, Omicron 在症状开始前两天和之后三天内最具传染性。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疾控中心(CDC)去年12月27日建议将隔离期间从10天缩短至5天。 但近期日本国际传染病研究所的研究让人大跌眼睛——他们对21名感染Omicron的新冠患者进行采样,结果发现患者确诊后3-6天,病毒载量最高。 令人惊讶的是,几乎所有患者的病毒载量程度在7到9天之内仍然很高,有些人甚至在最初确诊的2周后仍可测得大量的病毒遗传物质。 不过,在诊断10天以后,研究人员已无法从任何样本培养出活病毒。这意味着,这阶段之后,即使能检测出病毒基因物质,但已经不具有传染性。 即使如此,这个“10天”,也比美国CDC建议的隔离5天要长了一倍,如果研究推论正确,那么感染Omicron的患者在隔离5天结束后,仍有可能感染周围的人。 加拿大首席卫生官谭咏诗也在近日强调了此事,表示,最新研究表明 Omicron 传染性长达 10 天。 目前,加拿大新斯科舍省、爱德华王子岛、纽芬兰和拉布拉多以及育空和努纳武特等地都已经将接种疫苗的人的隔离期从 10 天缩短到7 天。 其他省份和西北地区更是直接缩短到5天。 谭医生不赞同这么做,表示,目前各省因为Omicron疫情导致劳动力短缺,但如果缩短隔离期限,比如将10天缩短至5天,那么显而易见,就算疫情达到拐点,仍将很有可能再次引发大规模感染,造成恶性循环…… Omicron当头,大家还是警惕一点吧。

破30万! BC阳性率惊人 病床紧缺 又2校关闭 大温超市限流! 托儿中心密接也不隔离!

过年大家谨慎聚! 本周二下午,BC省卫生厅宣布限制措施和限聚令至2月16日,也变相让华人最重视的传统春节泡汤,因为这个时间更好卡在了元宵节的后一天。 换句话说,从除夕到元宵节这段期间,各种限制措施持续生效,大家拜年、年夜饭的规模都得受限。不过这疫情持续了2年,不少华人都习惯了。相反,随着身边越来越多确诊者和密接者出现,大家反而更加谨慎,不敢随便聚。 根据上周五公布的预测模型,本省新冠住院人数高峰即将到来。接下来这一段时间,都会很难熬。 就在今天(1月19日),全省各处疫情持续升温,不仅感染人数正式跨过30万人大关、就连学校都撑不住了,接连“功能性关校”,托儿中心危机四伏,政府却视而不见,家长们忧心忡忡、大温超市宣布限流、就连说好的快筛盒分配都出现问题! 感染超30万人  医疗吃紧 本省最新数据显示,17至18日,BC新增35人因新冠送医,累计854人住院,ICU人数增至112人,新增2人死亡,3.7万宗活跃病例! 自疫情爆发以来,全省已经累计30万人感染新冠病毒,最新数字是301121人! 截至本周二,全省整体新冠呈阳率为21.6%!亨利警告,这个数字只要超过5%,就表明社区传播水平令人担忧,我们现在的数字已经远远超过了“令人担忧”的水平。 现在的新冠ICU患者人数,对比一周前增加了约15.4%,与一个月前相比增加51.3%。省卫生厅长狄德安(Adrian Dix)表示,现在全省95%以上的病床都已经被占用了,另外22.3%的增援床位也被用了,医疗资源十分紧张。 目前,温哥华沿岸卫生局和菲沙卫生局都正在紧锣密鼓地重新布置医疗人资源。越来越多的病患,越来越少的医护,医院都快吃不消了,纷纷启动应急计划。 截至1月18日,温哥华沿岸卫生局辖区已经有154台非紧急手术被推迟,菲沙卫生局辖区则有128台手术。日前,和平拱门医院产科被迫关闭,就引起了不少准妈妈居民的不满。 更多学校关闭 托儿中心危险 就在今天,阿伯茨福德学区宣布——WJ Mouat Secondary和Yale Secondary将保持关闭,至1月24日! 据了解,这两所学校也是因为出现人手不足的问题,“功能性关校”,近3000名高中学生被迫回家上网课! 开学才2周,就有越来越多学校被迫关校,遍及各个学区;省教师联合会敦促省府和卫生厅,采取更多措施,保护校园和学生免受新冠的侵扰,而不是丢一句轻飘飘、无关痛痒的卫生令。 事实上,除了K至12年级的学校,BC校园防疫还存在一个很大的缺口——托儿中心。 上周,就有华人妈妈抱怨,说自己女儿中心有十几个人确诊。 目前,省疾控中心官网给出的信息是,已经完全接种的人,即便密接也无需自我隔离,未接种者则需要自我隔离10天。 然而,这一规定并不适用于日托幼儿,他们现在还没有疫苗可打。 在昨天的新闻会上,有人提问首席卫生官邦妮·亨利——密接自我隔离的规定是否适用于孩子们?他们可以照常返校吗?还是需要隔离10天?视症状而定吗? 对此,亨利的回答是,现在托儿中心即便是密接者,也不需要隔离!   但是,省府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正在协商调整指导方针。未来几天,卫生厅将更新托儿中心的防疫指南。 除此之外,省府早些时候宣布更改校园疫情通报模式,不再逐例通报。对此,大温家长们开始自行其力,持续在脸书社群上分享自己的孩子学校的确诊信息,越来越多家长更加依赖这上面的通报。   超市限流 人力不足,现在已经成为BC省的日常了,学校、医院等等,都因为越来越多人感染新冠生病无法上班,而面临人手短缺的困境,但也有人是自愿限流的。 就在本周二晚上,BC省一家大型杂货超市Save On Foods正式宣布——将自愿限流,把店内的客容量限制在50%,帮助限制新冠病毒的传播! 在一份最新声明中,Save On Foods表示,“作为本省和社区的一部分,我们将自愿把客流量限制在50%,恢复时间另行通知!” 目前,Save On Foods已经在每一家分店门前放出标牌,更新了入店人数上限,店内也严格实施控管,尤其是熟食区。 除了保持社交距离措施之外,Save On Foods还将实施—— 要求所有出现任何新冠症状的人不要进入; 增加所有区域的消毒频率; 增设消毒站和洗手液; 对所有员工、供应商实施症状筛检; 增设有机玻璃屏障和隔板; 实施每个社区的所有公共卫生措施; 虽然省厅在12月份确实要求所有零售商店重新制定安全计划,但是将零售店归为低风险环境,人流量是不受限的,除非自愿。 素里新增快筛站 为了减轻大温地区的检测压力,菲沙卫生局宣布——素里已经新增一个新冠病毒快筛站,民众可开车前往,免下车接受快筛,但是需要预约! 新增的快筛站位于13750 – 88 Avenue,已在昨天开始投放使用,每周7天都开放,营业时间上午10点半至下午5点半。 注意,这是快筛站,不是检测站,预约的人会拿到快速抗原新冠检测试剂盒,带回家自己测。如果需要测试,还是需要上网自我评估后,才前往进行测试。 即便如此,对于越来越多出现症状的人而言,有总比没有好。这个快筛站每天大约会收到750个试剂盒,估计没了就没了。 另外,本省原计划本周会收到更多快筛盒,但目前临时供应出现问题,卫生厅长一再强调,会优先给养老院等高风险场所使用,持续建议没有出现症状的人,就先不要接受检测。 这一两周,BC的新冠住院高峰即将到来,难关还在后面。 限制令下,送牛迎虎新春恐怕也会多多少少受到影响,年年难过年年过,希望所有华人都平安度过!

疯了! 取消口罩令?! Omicron高峰才过就着急解封 谭医生警告: 群体免疫行不通! 加拿大要瘫了?

加拿大要瘫痪的节奏? 自从进入新年以来,Omicron的强感染力为疫情的后续发展造成了许多不确定性,世界各地的疫情措施开始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 而就在今早,一条最新疫情新闻震惊了全世界:因为疫情达到了拐点,英国开始放飞自我了…… 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于今天(1月19日)表示,因为英国政府科学家认为,高传染性的Omicron变种引发的感染激增“目前在全国达到了顶峰”,而随着英国大部分地区感染水平的下降,英国将不再强制在公共场所和学校戴口罩,在大型活动时也会放弃疫苗护照。 与英国类似,明明住院率居高不下,但加拿大一些省份因为新增感染人(ce)数(bu)下(chu)降(lai),就开始心急火燎地张罗解封的事儿了。 安省省长道格·福特(Doug Ford)表示,本周将宣布可能放松安大略省目前实施的COVID-19限制;而BC省健身房等室内健身设施从1月20日开始,可以重新营业,私教和集体健身课程也可以在1月20日后继续进行,但需有人数限制。 虽然没有像英国那样彻底躺平放弃治疗,但是到达了拐点之后真的就可以这样掉以轻心了吗? 对此联邦卫生官谭医生发出了警告:群体免疫可能在新冠面前行不通! 1月18日,谭医生告诉下议院委员会,因为新冠病毒在不断变异,群体免疫对新冠病毒可能不太管用。 她说:“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免疫力的减弱,人们会再次被感染。” 并表示,需要在国际层面进行评估才能做出决定。 同时她还透露说:“一系列的研究表明,Omicron传染性的周期不短于其他的变种,因为直到患者出现症状或阳性确诊后的第10天,病毒传染和病毒载量都不减少。” 虽然目前检疫规则由加拿大各省和地区制定,但涉及国际旅行者的除外,所以加拿大公共卫生署仍然建议感染新冠的人在检测呈阳性或出现症状后至少隔离10天。 除此之外,谭医生还表示,Omicron感染力太强,各地纷纷出现劳动力短缺的现象,因此许多地方被迫缩短确诊员工的隔离期限。 但是如果缩短隔离期限,比如将10天缩短至5天,那么显而易见,就算疫情达到拐点,仍将很有可能再次引发大规模感染,造成恶性循环…… 她说:“这是各省必须做出的一个艰难决定。” 而事实上,Omicron已经造成了加拿大各地到处都缺人手的现象,一些地方甚至面临着不得不关停的风险。 首先受到冲击的就是医疗机构,一些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工作者表示自己撑不住了。据CTV News 1月18日报道,BC省已经有众多医生、护士产生了想要跑路的念头,他们做好了随时交辞职信走人的准备。 这让BC省的卫生部坐不住了……同一天,BC省卫生部长迪克斯宣布:为了解决员工持续短缺的问题,他们准备缩短医护人员的工作时间、取消手术和减少医院床位。 他表示,BC省每个当局都有责任提出自己的计划,帮助“稳定医疗体系”,他说:“我知道其中一些措施可能会给患者带来担忧和挑战,但我们会尽快让服务恢复正常并全面运行。” 而因为新冠引起的死亡率上升,殡仪馆人手也出现极度短缺的现象!1月19日,安大略省甚至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措施:行业监管机构允许一些学生在该省的丧亲部门工作,在完成学业之前提供丧葬服务。 同样面临窘境的,还有全加拿大的超市和杂货店。据Global News报道,因为Omicron的肆虐,大量超市员工狂请病假,一些超市的员工缺勤率甚至接近30%,而且未来还可能继续飙升! 加拿大独立杂货商联会公共政策高级副总裁Gary Sands表示:“因为许多省份现在根本无法进行快速检测,员工们可能不得不在接触新冠病毒后,隔离一周或更长时间;而若继续让员工在家休息,大量的零售店和超市将无法继续营业下去……” 他警告说这样将严重威胁到一些偏远地方的粮食安全。 除此之外,供应链中断、卡车司机短缺、包装和加工延误,再加上气候问题导致的运输延误等等问题,很可能使得全加拿大超市大规模关闭。 尤其是BC省,目前杂货店的各种产品库存短缺近40%……未来会不会有一天,大温的民众面临“没菜可抢”的情况也并非完全不可能…… 医院减床位,殡仪馆缺人手,超市关闭,无论哪一个瘫了,影响到的都是加拿大的普通老百姓。真心希望疫情能快点结束,大家都能过上正常的日子……

最悲催春节! BC更新封锁令 过年期间不能做这些! 加拿大回国仅剩2航线!

不能聚不能回不能敞开吃,这年过得…… 对于加拿大华人来说,虎年新春注定是不好过了。 刚刚,BC省卫生厅更新本省限制措施和封锁令,除了健身房将在后天1月20日逐步开放外,其他所有限制措施一律延长,直到2月16日。 这个月31日就是除夕,2月16日则是元宵刚过。 这一限制令期限下得,“完美”包括了整个农历新年。 而根据目前的限制令,私人聚会不能超过10人,下馆子每桌不能超过6人, 禁止任何室内有组织的聚会; 音乐会、电影院客容量维持50%; 酒吧、夜总会保持关闭,体育赛事一律取消…… 这个春节,别说逛花街集市,就是2个家庭聚会也要惦着点人数,一个6口之家最多就只能和一个4口之家在家聚餐,要是去餐馆吃顿年夜饭,是还得分开坐的尬。 不过,这一切也是出于“无奈”——本省Omicron疫情感染高峰虽然已过,但住院人数还在不断飙升。 首席卫生官Bonnie Henry表示全省范围内仍然存在高水平的新冠传播,新冠住院患者人数也创纪录,目前的大部分措施必须保持到位,至少保持到2 月 16 日。 我们曾经希望Omicron就是最后一波疫情,2022迎来春暖花开。但来自以色列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最新消息,却似乎在无情粉碎这个美好幻想。 打4针也不能防Omicron 路透社报道,已经广泛开打第4针的以色列,近期发布研究显示,第4针可以将抗体提高到比第3针更强的水平,但是,依然不足以抵御Omicron。 他们给Sheba医院274名医疗工作者接种了第4针辉瑞或莫德纳疫苗,发现这种加强针增加了抗体,但是并没有防止Omicron的扩散。 看来,想靠疫苗防Omicron,并不是办法。 WHO:警惕新变异 另一方面,今天,世界卫生组织WHO突然发出了警告:新冠疫情远还没有结束,千万别轻视Omicron,随着Omicron变种病毒在全球迅速传播,可能会出现新的变异病毒株。 世卫总干事谭德塞表示,虽然Omicron病毒不算严重,但将它形容为一种轻度疾病的说法具有误导性,因为感染Omicron也可以导致住院和死亡……新一波疫情最严峻的时期看似已经过去,但仍未有一个国家走出困境。 看来,这个春节,就地过年的我们依然只能谨慎谨慎再谨慎了。不只如此,回国过年的希望也越来越渺茫了。 加拿大回国只剩2航线 近几周,陆续有多趟回国航班曝出境外输入病例,导致中国民航局接连发出熔断指令,目前已经有20多趟航班被取消,从加拿大回中国,现在已经被“砍”得只剩下了2条航线…… 1月18日,民航局又发出了多份熔断指令,其中1月9日入境的东航MU208(多伦多-上海)确诊新冠肺炎旅客5例,鉴于MU215/6(温哥华-南京)航班为MU207/8(多伦多-上海)的奖励航班,因此自1月24日起,暂停MU208航班运行2班,取消奖励航班MU215/6。 早前,加拿大回国的直飞航班,包括加航、南航、川航、厦航均因曝出确诊病例而被熔断停飞。如此一来,东航成了加国华人的回国希望,网友们纷纷留言希望“东航坚挺住”,只可惜Omiron实在太强…… 如此一算,目前加拿大的回国航班暂时就只剩下了2趟: 加航AC027(多伦多-上海)航班; 国航CA998(温哥华-北京),且需要在第一入境点郑州停留16个半小时。 而且,从目前的情况看,指不定还会有变数,华人想回国过年,基本无望。 物价大涨 年货贵了 其实,病毒厉害,若情非得已,大部分华人还是会选择留下来过年,不过,今年过年之“悲催”,其实还不只体现在不能聚会也不能回国上,有大温华人妈妈透露,最近去超市,惊见物价大涨。 “连花菜都要3块多1磅,买一颗花菜花了6块多!菜比还肉贵!” 食品涨价也不是1天两天,但在近期似乎更严峻,Omicron下,劳动力短缺,超市老板反映涨工资都难招到工人;加拿大还要求入境卡车司机提供疫苗证明……结果是物价级级涨。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行内人士还表示,超市里面的杂货年货,例如年糖、饼和礼品包等,大部分是海运货柜,但是因为去年海运价格暴涨,加上BC发洪水公路运输受阻等原因,成本有10%左右的涨幅。 行内人士还称,理论上包装繁琐或者占体积的货品,涨价的幅度会比较大,例如像“旺旺仙贝大礼包”这样易碎且重量较轻但体积较大的商品,大概一箱货就要增加10元的运输成本,最终都会反映在标价上。 还有很多产品是从美国进口,偏偏美国疫情更严重,很多肉类加工厂的开工率还不到80%,甚至要从加拿大进口,因此牛肉、猪肉价格也会往高走。 而蔬菜方面,冬季蔬菜大部分是从美国、墨西哥、中南美洲甚至南美洲进口,本来已经因疫情导致价格上涨,联邦政府如果对货车司机执行严格的疫苗接种要求,也会让蔬菜、水果价格再次大幅上涨。 这些,就是这个虎年新春,摆在华人面前的难。 不过,年难过年年过,前路再艰,办法总比困难多。希望大家都平安过大年。

突发! BC更新限制令 校园防疫有变 新冠药这样用! WHO: 大流行远未结束 大魔王恐在后面!

再坚持一下! 就在刚刚,BC省卫生厅召开新闻发布会,更新本省限制措施和封锁令—— 本周四(1月20日)起,全省所有健身房和健身中心将于逐步重新开放,但每个室内空间最多只可容纳25人,每人需要保证7平方米的活动空间! 酒吧、夜店、餐馆等场所限制封锁令延长至2月16日! 任何允许开放的活动,都需要提供疫苗接种证明,疫苗卡政策维持不变! BC省所有学校从现在起必须上报教职员工的疫苗接种情况! 昨天,BC省才宣布无限期延长现行限制措施,今天就宣布健身房可以逐步重开。BC首席卫生官表示,健身已经成为人们维持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允许逐步重开。 然而,限聚令和酒吧夜店封闭令将持续实施更长时间—— 餐厅堂食每桌仅限6人; 禁止任何室内有组织的聚会; 酒吧、夜总会保持关闭,体育赛事一律取消;‘ 私人聚会仅限同一家庭或10人以内; 音乐会、剧院、电影院等场所客容量维持在50%; 目前,本省新冠住院人数正处于疫情爆发以来最高点,这也是为什么卫生厅决定延长。 本周一,加拿大卫生部批准了辉瑞新冠药物。亨利也在会上表示,BC省将在未来几周内接收首批药物,目前使用对象和时间还需要内部讨论决定,但初步决定在感染者出现症状的5天之内给药。 医护到达”临界点” 事实上,BC省第5波疫情中段开始,卫生厅一大防疫重点,就放在了新冠住院人数上面。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全省因新冠住院人数持续打破疫情爆发以来的新高纪录,新增173人住院,总数达到了819人! 3天之内,全省新增4人被送入ICU,累计上升至99人;新增22人死于新冠病毒!5625人感染新冠病毒,活跃病例增至35985人! 整个地陆平原的传播高峰或许已过,但是新冠住院人数的高峰还在眼前。按照先前公布的预测模型,有可能就在本周!这也是卫生官员这么紧张的原因。 面对每一天都在不断涌入的新冠病人,本省医护在今天表示,他们正在接近临界点,资源实在有限,前线医护正处在集体崩溃的边缘! “他们已经精疲力尽了,需要考虑病人,又要考虑自己的家人,就连自己都顾不上了,这已经是第三个年头了,你能想象吗?” 越来越多医护人员感染,医院因人手不足而被迫关闭、转移所有病人的现象,已经开始在BC省内陆地区出现,且不排除其他卫生辖区也会遇到同样困境的可能性。 校园卫生命令 与此同时,省卫生厅还出台了一项新的卫生令——全省学校必须向卫生部门上报教职员工的疫苗接种情况! 当然,这项规定并不等同于强制所有教职员工接种新冠疫苗,目前实施这个规定的,也只有三角洲学区。 这仅仅要求所有学校了解教职员工的接种情况,并上报给卫生厅,未提交或不愿意提交接种记录的员工,一律视为未接种,截止日期未定。 目前,省学校受托人协会表示,这项卫生令打得大家一个措手不及,还在等待更多细节。“这项规定是一项省级卫生命令。如有必要,地区卫生局将直接执行这项措施。” 本学期开学2周,全省已经有4所学校因为人手不足而被迫关校,越来越多学校呼吁省府出手援助,。 就在昨天,内陆地区的阿姆斯特朗市一所小学就被迫持续关校!原因居然是因为太多学生不戴口罩上学,老师还怕感染而拒绝上课! 上周五,这所学校就有3名工作人员感染新冠病毒,宣布临时关闭校园。现在因为太多家长把不戴口罩的孩子送回校园,只能延长闭校时间。 “家长们也根本不提供孩子的口罩豁免证明,只是说‘我家孩子有豁免权’。” 航班缩减20% Omicron感染病例传播持续激增,西捷航空公司也在今天宣布,由于越来越多工作人员确诊,人手不足,将缩减2022年2月1日至2月28日20%的航班! 请所有旅客上官网查询自己的航班变动,受影响乘客可申请改期或退款。 WHO警告: 疫情远未结束 最近一段时间,美国、英国、甚至南非的感染病例都有所下降。“大流行见顶”、“新冠疫情即将结束”等标题冲上各大媒体版面,曙光似乎触手可及。 然而,就在今天,WHO的一句警告,将所有人的希望浇灭——新冠疫情远还没有结束,千万别轻视Omicron,现在让病毒扩散开来,会大大增加新变种出现的机会! “大家不要搞错了,Omicron或许没有那么严重,但说它是轻症病毒绝对是有误导性的。Omicron正在把人们送进医院,卫生健康系统一样正在被淹没。” 就连美国白宫抗疫专家佛奇也表示,“Omicron并不是疫情终结者”,未来还有个能出现大魔王,能够逃避所有免疫系统的新冠变异病毒。 2022年已经到来,却感觉十分不真实,时间仿佛停在了2019年,从新冠病毒出现的那一刻起,时间便跟着病毒走了,抗疫第1年、抗疫第2年…

​重磅! 新冠口服药落地加拿大 华人称”鸡肋”不愿吃! 卫生官一句话被骂翻!

空欢喜? 千呼万唤,能够攻克包括Omicron变种在内的所有新冠变种,将住院和死亡风险降低89%的新冠口服药Paxlovid终于被加拿大卫生部通过了。 加拿大总理特鲁多都忍不住通过推特报喜:加拿大订购的100万剂Paxlovid中,目前已有3万剂抵达加拿大! 总理还透露,到3月,加拿大将至少再多12万剂。 加拿大卫生局也表示,药品正紧张分发中,到本周六,加国民众就有希望用上这款新冠药丸了! 卫生局并提醒,应在在确诊和症状开始后5天内尽快服用,每天2次,每次2粉片+1白片,共服5天。 欢喜雀跃喜大普奔,终于等到了它的加拿大人兴奋无比,有人评:有了口服药,当新冠不会变成重症,那就真的像感冒一样了,可以在家治疗了。疫情看来真的有希望结束了。 的确,辉瑞这款新冠口服药的出现,因为其疗效显著,一度还被专家赞誉为“游戏规则的改变者”——疫苗有了,药有了,大流行还会持久吗? 可惜的是,理想很丰满,现实总是骨干。 加拿大的新冠药还没正式进药房,已经有网友认为它很可能成为“鸡肋”。 有网友就指出,“治疗必须在出现症状后 5 天内使用。您需要从医生那里获得处方,并且要获得处方,您还需要进行COVID 检测呈阳性……这在许多省份目前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您碰巧出现症状,您无法预先订购药片并将它们放在手边备用。” 众所周知,加拿大的核酸检测PCR目前尤为紧张,不管是在BC还是在安省,一大批有症状的市民都无法约到检测,大部分人都只能通过快检盒自测,而快检盒的准确率不如核酸高。 (排长队做核酸检测的市民) 一位大温华人在出现症状后曾连测几次,一开始都是阴性,但作为确诊患者的密接者,他觉得自己应该也是感染了,在家自我隔离,几天一测,果然阳性。 换句话说,当人们出现症状,却不一定能约得到核酸检测,自己在家,有可能是“假阴”,等测出阳性来时,可能已经过了最初的阶段,也就错过了最好的治疗时机。 这还没完…… 正如网友所说,Paxlovid虽然药房就可以买到,但它毕竟是一款处方药,意味着还需要医生开出处方单,病人才能去药房买。 而在加拿大看医生之拖拉,约个家庭医生可能得等上一两个星期,这样一来恐怕又耽误了时机。 有网友就在评论区调侃:一款受控药,还要医生处方,又受专利保护,它肯定不会那么快在加拿大药房普及,而且你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先感染新冠”。 还有大温华人表示,这款药非常“鸡肋”。一位前不久全家都中招的华人女士就说,他们感染后都只是轻症,到第4天时基本没什么症状了,过程中只吃了一点“莲花清瘟”、润喉糖等,而Paxlovid需要连服5天,感觉“没有必要”。 此外,加拿大还没有公布Paxlovid的价格,也不知道这款药能否入医保,如果需要自费,一个疗程5天高达530刀的“天价”,恐怕也不是普通市民能消费得起或愿意购买的。 不过,且不论买不买得起,想买的人现在还不一定买得到。毕竟,相比庞大的日增感染数据,加拿大目前到的3万剂显然杯水车薪。 谁能先买,就有了一个优先顺序的问题。今天,首席卫生官谭咏诗说的一句话引发了很多民众的不满。 谭医生指出,那些暂时没有接种疫苗的人可能会优先分配新冠口服药。 她说,未接种疫苗的人更有可能需要住院或在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这是对紧缺药物的科学合理的使用。” 根据数据,12 至59 岁之间未接种疫苗的人因新冠住院的可能性是完全接种疫苗的人的 31 倍。从这一点来看,谭医生的话听着没有毛病。 但网友却不满了……“加拿大新冠疫苗免费,为什么一小部分不愿意接种疫苗的人,却能优先获得药物?” 还有人指出,加拿大就是太宽容了,并以魁省为例: 上周,省长François Legault提出“对没有接种疫苗的人收取‘高额’费用”,他指出该省只有不到 10% 的符合条件的人尚未接种第一剂疫苗,但大约 50% 的 ICU 病床被未接种疫苗的人占用。 因此,应该给这些人收取费用用来支持医疗保健。 神奇的是,就在这个提议后提出后的几天里,魁省就有数千人登记接种他们的第1剂新冠疫苗…… “让不接种的人优先,就是一种纵容行为!”网友评论道。 不管怎样,目前我们不能因为有了新冠口服药而盲目乐观,疗效再好,不能及时买到一切都是百搭。 大家还是认真防疫,不要感染为上吧。

重磅! BC无期限延长封锁! 暴增5626例22死 福奇: Omicron不是疫情终结者!

“病毒还会每年出现2个变种! ” 今天,加拿大卫生部批准辉瑞新冠口服药,能将住院和住院率降低89%。消息一出,全民欢腾,好似疫情马上结束,日子即将回复往常。 可惜的是,希望是有,但是希望的实现依然需要时间。 刚刚,BC卫生厅公布最新疫情数据,全省3天新增5626例22死,且再次打破住院纪录。 卫生官Bonnie Henry表示,本省活跃病例已达到了35,985 例。目前,有819人住院,比上一次暴增了179人,还有99人在ICU,其他人皆在家隔离。 此外,BC又有8家医疗结构爆疫,使得全省共50家机构爆发。 形势依然危急,另一个重磅消息透露,BC将无期限延长疫情封锁政策,早前原定在明天结束的餐馆酒吧、健身房关闭令,很可能继续往后延。 一份“泄露”的官方文件更显示,这一次,禁令没有到期日。 这意味着在省府另行宣布之前,这些限制将一直有效!等于BC宣布无期限延长封锁! 回顾一下,禁令包括禁止在健身房和健身设施参加个人和团体锻炼或健身活动; 餐厅的餐桌将继续限制在6人以内就餐。 继续将音乐会、体育比赛、宴会厅、赌场和剧院等室内活动的容量限制在 50%,等等。 严格的防疫令虽然的确能带来很多不便,但对于目前的疫情来说,却是一个关键性举措。 Omicron还在发威,越来越多的市民包括华人,尽管已经完全接种甚至打完3针,却依然纷纷中招。 现在,最恐慌的甚至已经不是确诊了的人,而是尚未确诊,却看着身边朋友一个个被感染的人。 有华人就在表示,自己已经接种过3针,却还是感染了。一开始感到十分震惊,因为自己特别小心,很少出门社交,买菜也戴2个口罩。但中招之后,反而是“松了一口气”,感觉自己由此有了更多的防护力。 而另外就还有一些尚未感染的华人,却是神经紧绷,自己已被“小阳人”包围,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轮到自己,到底是轻症还是会更严重,会不会有后遗症,都没有答案,因此更感焦虑。 还有尚未接种疫苗的孩子们,也是最令家长们担心的,学校照常开学,而儿童疫苗的接种率并不高,孩子们在校一旦感染,痛苦的是全家。 尤其是现在越来越多的案例显示,儿童感染后,并不一定是轻症。 就在今天,加拿大魁省证实,一名年仅4岁的小女孩,死于新冠并发症。 目前,魁省卫生局还没有放出有关小女孩的更多的细节,医院向这名女孩的父母和家人表示哀悼,称“出于对家人的尊重和保密,我们也不会接受采访,也不会有其他评论。” 这是该省自疫情以来,1-9岁儿童的首例死亡病例。 而就在去年12月,该省还有一名不到2个月大的婴儿死于新冠。这在全加拿大都极为罕见。 加拿大之外,近期疫情已见到好转的美国,也出现了儿童住院病例飙升的情况。 《华尔街日报》报道,Omicron推动的疫情正在让儿童新冠住院率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 据芝加哥一家儿童医院的首席医疗官透露,该院儿童新冠住院人数在短短一个月里翻了三倍,平均每天约有1/4的患者住进了儿科重症监护病房,而之前的平均比例仅为10%。 目前,医生还在研究Omicron到底是如何影响于儿童。但是,毫无疑问,我们还不能轻视O变种。 就在今天,美国传染专家福奇也发出警告:Omicron可能不是这场疫情的终结者, 就像 Omicron 的出现一样,未来有可能还会出现一种新的变种,它可以逃避免疫。   由于Omicron感染速度极快,很多人认为很快变体就没有了能够继续感染的人群,能使疫情快速转为流感一样的地方性流行病。 福奇说,我希望情况是这样。但是,只有在我们没有得到另一个变种,避开先前变种的免疫反应的情况下才会如此。 无独有偶,美国纽约Feinstein 医学研究所的病毒学家也在近期提出了类似观点,表示由于世界许多地方疫苗覆盖率仍然很低,未来世界很可能会出现更多变体。 专家更预测,以数学模型计算,未来五年病毒会呈现一个模式,即每年约出现两个变种,导致一波波疫情大流行,如 2022 年会出现三波、2023年会出现一波、2024 年和 2025 年各出现两波,到 2026 年只有一波。 唉,一波接一波,没完没了,连专家们传递的信息也时而积极,时而悲观。 这一次,新冠真是将人类玩了个透啊。

突发! 本地疫情持续 医院吃不消 急诊妇产科急关闭! 渡轮取消!

愿疫情早日过去! 随着Omicron病毒在北美的肆虐传播,不少医务人员也不幸“中招”了!   而人手的短缺导致医疗系统压力过大,有的医院不得不暂时关闭某些科室。 位于BC省内陆地区的阿什克罗夫特(Ashcroft)医院周日宣布:临时关闭周末急诊科! 根据Interior Health 周日发布的消息,阿什克罗夫特医院和当地社区保健中心的急诊室于16日晚上6点开始关闭。 而这些急诊部门正常的工作时间是每周五下午6点至周一上午8点。 卫生当局表示,急诊科室的工作将于1月21日星期五恢复正常。 这意味着,最近今天有紧急护理需求的患者只能赶往1个多小时车程外的皇家内陆医院或Nicola Valley医院。   和平拱门医院关闭产科 其实,阿什克罗夫特医院急诊科并不是因为人员配备问题被关闭的唯一部门,大温地区的和平拱门医院也宣布将于月底关闭产科部门,且至少三个月! Fraser Health 1 月14日宣布,白石和平拱门的产科病房将从1月28日开始关闭,至少三个月。 卫生当局表示,因为疫情,导致儿科医生、护士、助产士等人员“意外”休假,现在该医院的产科部门已经难以正常运营,所以将于月底起关闭。并且在Fraser Health 招募到足够的儿科医生之前,该部门都将无法重开! 因此,家住南素里、白石附近的孕产妇,不得不转移到更远的地方,比如兰里市的纪念医院。 这对孕妇、对婴儿、甚至对他们的家庭都是个不小的挑战。 轮渡多次临时取消班次 除了医院部门关闭,轮渡班次也再次受到影响。 BC省渡轮公司发言人丹-麦金托什(Dan McIntosh)提醒广大乘客:出门前先确认下当天的轮渡信息再赶往码头,因为航班可能会被临时取消! 麦金托什表示,员工新冠确诊、流感、严重的冬季风暴等都有可能导致航线被取消,特别是最近疫情严重,很多员工会临时请假。 上周六,由于人员不足,马蹄湾和纳奈莫之间的“Queen of Cowichan”号就有四个班次被取消。 目前,BC省渡轮公司根据省卫生官的要求,已经制定了应急计划以应对人员缺勤的问题,比如交叉培训、一人多能、轮岗等,能够应对一些突发情况。 但是如果关键岗位缺人,且无人顶替,那还是只能取消该班次。 麦金托什表示,如果某班次不能如期开行,他们会提前在网上发布服务通知,以便乘客更改出行方案。 乘客也可以订阅该公司官网的短信通知,这样相关信息会被及时推送到手机上。 第五波疫情真的是太猛了!BC省现在每天还是有两千多的新增!随之而来的学校延期开学、手术推迟、轮渡取消、餐馆关门、医院关闭等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 希望人类能够早日攻克新冠难关,大家的生活能早日恢复正常!

警惕! 加拿大1岁女婴染Omicron 尖叫抽搐超吓人 儿童染疫后果竟这么严重!

如果得了糖尿病就是一生的事……太可怜了   近日,Omicron变种开始在儿童群体中传播,儿童和幼儿的感染率和住院率纷纷飙升。   鉴于新冠后遗症十分可怕,此前就有专家曾发出警告,Omicron对儿童群体呼吸道的影响会比成人更大!   这两天,一项新的关于儿童新冠研究成果,更是让许多人揪心:儿童在感染新冠后可能面临更严重的后遗症和并发症风险!     该最新研究结果在JAMA Network Open上发表。   研究人员参考了之前关于病毒对儿童造成影响的另一项研究,再对3221名参与研究的儿童进行观察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数据显示,儿童感染后住院率竟然高达22.8%,3.3%的孩子在14天内出现严重后果!   此项研究中,专家们将严重后果定义为出现包括心脏病发作或心力衰竭的并发症、中风、感染性休克、脑炎、呼吸衰竭和死亡,或被迫进行胸腔引流和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抢救措施。     进行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也是卡尔加里大学医学院儿科和急诊医学系教授,Stephen Freedman博士表示,首先,与因其他类似疾病(如流感、细支气管炎或呼吸道合胞病毒)而住院的孩子相比,病情严重到需要住院并已感染新冠的孩子更容易出现严重后果。   而在儿童群体中,年龄较大的儿童发生严重并发症和后遗症的风险会更高!而年龄较小的,尤其是婴儿,比年纪大的孩子风险稍微低一些;患有严重潜在合并症的儿童也面临更高的风险……     此外,孩子们接受治疗时疾病已经持续的时间,也与并发症和后遗症的严重性有关。与其他时间段相比,已经出现症状4到7天的儿童面临的风险最高。   虽然说根据研究结果,婴幼儿感染后风险低于年龄较大的孩子,但是今天,一位女儿不幸在1岁生日时感染Omicron的卡尔加里妈妈站出来发声:“Omicron不是感冒,它远比你想象的可怕!”     据了解,这位母亲名为柯尔斯滕·方丹(Kirsten Fountain),她做梦都想不到,女儿Layla在1周岁生日时竟然感染了新冠,而传说中“温和”的Omicron症状把她吓得不轻!     1月14日早上,Layla突然发38摄氏度高烧,呕吐,全身疼痛,还流鼻涕,吞咽困难……Kirsten给女儿进行新冠检测后,发现是阳性。   女儿症状的严重程度也让她吓坏了,她形容道:“醒着的时候她一直在不停尖叫,不肯喝牛奶,也不想玩。什么也不能让她平静下来,太可怕了。”     然后就一直在睡觉,睡着的时候小小的身体还会因为疼痛而不停抽搐……   她继续说道:“很多人说,这只是感冒,他们会好起来的,但女儿感冒时,并没有呕吐、发烧,也不尖叫。”     而且Kirsten还碰上了一个严重的困难,女儿得病了,却缺乏医疗支持。她不仅联系不上家里的儿科医生,也联系不上Health Link 811的护士。   “我现在基本上是凭直觉在照顾女儿,确保她摄入足够的固体和液体,密切关注她的体温,并给她服用泰诺(Tylenol)。”   除了发病时的症状,儿童新冠的后遗症也令人担忧。     卡尔加里急诊室医生沙扎姆·米萨尼(Shazam Mithani)表示,数据显示,新冠检测阳性并出现轻度感染的儿童中,竟然有高达十分之一的小患者可能会受到长期后遗症的侵扰。   自大流行开始以来,已有589名19岁及以下的阿尔伯塔儿童和青少年因新冠住院。   据阿省官方数据,疫情期间138名婴儿住院,其中26人被送往重症监护室。近110名1至4岁的儿童在医院接受治疗,其中14人需要特别护理。   她呼吁家长们尽快给孩子接种疫苗,并戴N95口罩,避免社交聚会。     除了长期后遗症之外,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近日还发布了一项研究结果:感染过新冠病毒的儿童患1型或2型糖尿病的风险可能会增加。   CDC对感染过新冠和未感染过的美国儿童进行研究,发现虽然由于在新冠疫情期间体重增加和久坐行为增多,两组儿童糖尿病诊断率都比以往儿童高;     未感染过新冠病毒的儿童的糖尿病诊断率比以往的儿童增加了30%,但曾感染过新冠的儿童糖尿病诊断率竟然比之前的高了166%!   糖尿病的可怕并发症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常见的合并脑血管病变可能会导致脑出血、双重中风、蛛网膜下腔出血、腔隙性脑梗死、脑栓塞与脑血栓;   而如果放任不管的话,像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非酮性高渗性昏迷等急性并发症也很容易瞬间致命!   孩子是未来,希望家长们能尽全力保护好孩子们,不受到病毒的侵袭……

警钟! BC Omicron高峰已过 可加拿大疫情即将爆炸! 日增30万 成败看下周! 民众无奈认命!

共度时艰! 胶着的疫情,每天我们都在等待的哪怕是零星的好消息。 今天,BC人终于在这爆炸般的疫情波中看到了曙光:最新发布的COVID-19 模型显示,本省的Omicron疫情已达到巅峰,社区传播正呈现令人激动的下降趋势。 首席卫生官Bonnie Henry在今天召开的记者会上公布了这个消息。 “我认为我们可能在上周末已经达到了BC社区传播的高峰。”她表示,尽管未来一两周,住院的人数可能还会增加,因为感染和住院之间存在滞后。 现在,BC每天约有45到50人因新冠入院,卫生官指出预计,“我们的模型显示,预计 1 月 15 日至 22日是入院高峰期。” 让我们来看看这个最新模型: 和南非、英国、丹麦、佛州一样,BC疫情曲线已经爬过了高峰,目前已经呈现出下降趋势; 尤其是大温地区的菲沙卫生局、温哥华沿岸卫生局等,下降趋势十分明显。 卫生官积极预计,北部和内陆地区也将很快越过峰值,呈现同样的轨迹。 她还指出,BC卫生官们最近还检测了废水样本,同样支持了Omicron传播可能在1月的第一周已经在低陆平原达到顶峰。 幸福就是这样来得如此意外又猛烈。在BC人正惶惶不得终日,不知道Omicron会在哪天将我们拉下疫情深渊的时候,最艰难的日子却已经悄然离去了? 不过,幸运的暂只是BC人。就在Bonnie Henry召开记者公布本省疫情高峰已过的好消息前几个小时,加拿大公共卫生局也发布了最新的疫情模型——高峰即将到来,日增感染会达到17万到30万之间。 模型显示,考虑到Omicron变种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速度,预计未来几周内的新感染病例将继续快速飙升,疫情会在1月达到峰值,日增感染病例最高可达30万! 加拿大首席公共卫生官谭咏诗表示:“我认为下周实际上非常重要。” 如果各省继续实施目前的较强的卫生措施,则每天新增17万例左右; 但是,如果取消最近实施的封锁措施,加拿大实际感染人数的峰值将会飙升至日增30万例。 换句话说,全国疫情即将爆炸,抗疫成败就在下周! 目前,全国每天约新增3万7500例新病例,同时,阳性率是惊人的 28%。 这意味着超过四分之一的病毒检测结果呈阳性——几乎是大流行中其他任何时候的五倍。 同时,由于限制PCR核酸检测,以及民间的快速检测阳性结果不被官方采纳,这一数字还会要更高! 模型预测,感染高峰的时间表可能就在1月的下半旬。 而到1月份最后一周,加拿大应该能看到累计高达350万例的感染,和多达3.26万例的死亡病例! 那么,在这个关键的节骨眼上,加拿大各省是否加强了防疫呢? 魁省:魁省宣布,将于下周一取消宵禁,孩子们返校上课! 这距离宵禁令才过2周,病例不见减缓,省长就宣布结束。更夸张的是,如果校园疫情爆了,教职人员感染人数太高时,家长有可能被要求“增援”,到学校帮忙看孩子! 曼省:就在我们以为魁省已经相当夸张的时候,曼省宣布,未来几周内将不再把工作重点放在控制病毒传播上,转而减轻医疗系统的负担! “每一个人都有可能会接触到新冠病毒,它已经不是一种新型疾病了。它将一直存在,而我们的控疫能力有限,必须转向减轻新冠病毒对我们的影响,而非控疫上。” 一席话,等于官宣弃疗。 还有安省:安省将于下周1月17日开学。多伦多教育局则表示,选择不返回课堂学习的学生也将没有网课的选择。 如果按照谭医生和卫生局的意思:加拿大抗疫关键在下周,是日增17万还是30万全看各省的选择,那么魁省、曼省的选择显然令人揪心。 好在BC省早已明确表态不会着急解封,这或许也是BC高峰已过的原因之一。 加拿大疫情糟糕若此,民众似乎也有了无奈“认命”的感觉。 一项最新的民意调查显示,有55%受访的加拿大人认为,他们最终会感染,不论采取了何种防疫措施。 其中,曼省有64%,萨省有37%,阿尔伯塔省和BC省是57%。 调查还发现很少有加拿大人认为,疫情能在2022年结束。在全国范围内,只有23%的加拿大人有信心,疫情能在今年结束。 看来,加拿大这场漫长的抗疫之旅,已经让民众失去了信心。 只能期望在1月的高峰过后,全国的医疗系统能够稳住,加拿大最终迎来抗疫的胜利。

刚刚! 谭医生警告加拿大1月底大爆发 每天30万感染! 2周后出拐点! 这省急封城 居家隔离!

未来两周要小心! 加拿大的朋友们做好准备吧,Omicron疫情可能在1月的后两周会大爆发,然后到达拐点!   加拿大首席卫生官谭医生表示,根据加拿大公共卫生局新发布的第5波疫情模型,这波由Omicron变种主导的疫情会在本月出现拐点,每天的实际感染病例会在17万到30万之间。   综合多家媒体报道,加拿大公共卫生局今天发布了最新的新冠疫情模型,分别对感染病例数和住院人数作出了预测。   模型显示,考虑到Omicron变种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速度,预计未来几周内的新感染病例将继续快速飙升,日增最高感染可能达到30万例。   而且谭博士称,模型显示,这种飙升是控制不住的。   即使是像现在这种严厉程度的,例如关闭餐馆堂食、健身房、健身房等人员密集的企业或公共场所,限制非必要行业运营等,都没用。    “由于Omicron隆变种的极高传播性,每天的真实病例数可能远远超过我们在这次大流行迄今为止所经历的任何一波疫情,”谭医生在新闻发布会上说道。     目前加拿大全国感染统计显示,日增确诊数字约为37500例。但是由于限制PCR检测,以及民间的快速检测阳性结果不被官方采纳,现在各省每天公布的确诊数字完全不具参考意义。   根据官方的记录,PCR核酸检测的结果现在保持在28%的阳性率,。   “这么高的阳性率表明病毒正在广泛传播,确诊病例数很明显是低估了更广泛人群中真正的感染数量。” 另外,虽然Omicron感染病例中的住院率远低于Delta变种,但是由于绝对确诊基数不在同一个规模上,因此在疫情大爆发的同时,日增住院人数也会突破历史峰值。   在过去的一周里,平均每天有6779名感染病毒的患者住院,其中883例被送进ICU续命,82人死亡。 感染高峰的时间表可能在1月的下半旬。谭医生表示,到1月份最后一周,加拿大应该能看到累计高达350万例的感染,和多达3.26万例的死亡病例!   根据模型,当日增感染高达15万例的时候,每天的住院人数还会新增至2000到4000人!   新冠住院病例剧增最大的受害者,就是那些癌症手术被迫推迟的患者。仅在安省,第5波疫情以来,就有包括8000-10000个手术在内的所谓“非紧急医疗程序”被暂停。   同时被暂停的,也是那些绝症患者生的希望。   上周,一直在准备做结肠癌手术的多伦多女孩玛利亚(Cassandra Di Maria)就再次收到了手术被延期的通知。   玛利亚2020年11月被诊断出患有结肠癌晚期,第一次手术比较成功,然而原定于去年11月的第二次手术,却被推迟了两次。 玛利亚发在INS上的求助帖   玛利亚知道,她的肝脏,胃部和卵巢上都有肿瘤的残余,如果不尽早清除,最悲惨的结果就是癌症继续在身体内扩散。   “请给我一个准确的消息吧,哪怕是知道不能做手术,我也能去做化疗延长生命。” 虽然加拿大马上就要进入疫情大爆发,但是各省本周的防疫操作却让人十分迷惑。   魁省昨天宣布将于下周一取消晚上10点到凌晨5点的宵禁,距离宵禁开始才过去了2周时间。   努纳武特政府表示,圣诞节前实施的严厉措施非常有效,所以下周一取消旅行限制,允许企业重开,学校将于1月24日恢复线下授课。   同样宣布开学的还有安省,最近,安省宣布于下周1月17日开学,而且,多伦多教育局还表示,“选择不返回课堂学习的学生无法与教室内的学生进行同步实时的学习。” 这不是逼着家长送孩子去学校吗?加拿大又是这种破罐子破摔的节奏,病还没好利索就要下床……   唯独只有新不伦瑞克省,今天宣布封城,要求所有居民留在家中,关闭健身房、娱乐场所,和餐馆堂食。   管不了各省省府,谭医生只能直接警告加拿大人:如果不想感染病毒,加拿大人应该尽一切努力减少和他人的接触,以遏制Omicron变种的传播。   然而,现实却令人悲伤!   随着对“疫情结束”不再抱希望,据最新的民意调查,大多数加拿大人都认为自己最终会感染Omicron,“不管自己干什么”。   “不管我干什么,最后都会被感染“ 安格斯·里德研究所周四发布的民意调查显示,无论采取何种预防措施,有55%的加拿大人已经做好自己最终会感染病毒的准备。在中小学学生的父母中,这一比例上升到63%。   “认命了”,大多数受访者都是这个消极的态度。加拿大各省也有超过一半的民众相信自己会感染。   64%的曼尼托巴省民众相信他们最终会感染病毒,纽芬兰60%,魁省58%,阿尔伯塔省和BC省是57%,安省54%,新斯科舍省53%……   其实很早以前,2020年的3月份,新冠疫情刚爆发的时候,时认加拿大卫生部长的哈伊杜就表示,会有超过70%的加拿大人感染病毒。   调查还发现,几乎没什么受访者认为,疫情能在2022年结束。在全国范围内,只有23%的加拿大人有信心,疫情能在今年结束。最乐观的是萨省人,28%,最不乐观的是新不伦瑞克省,14%。 当然,谭医生也宣布了一个好消息:“加拿大在未来几周内可能会先出现一个急剧的感染高峰和下降,下降幅度会很大。模型显示,疫情会在2月开始呈感染下降的趋势。” 再等等吧,不要急着放弃。不仅为了自己,也为了自己的亲朋好友。在拐点即将出现的关头感染病毒的话,可就太不值了。

躺平! 加拿大这省官宣放弃控疫! 省长请家长帮代课 就是不上网课!

打不过 直接躺平! 就在刚刚,BC省新冠住院人数正式飙破了疫情爆发以来最高纪录,534人感染新冠住院!新增7人死亡! 在过去24小时之内,全省新增2554人确诊新冠病毒,全省活跃病例保持在3.6万人次! 首席卫生官员邦妮·亨利承认,由于本省PCR检测数量有限,已经优先分配给高风险人群,这个日感染数字已经不能真实反映病毒传播的现状了,也就是已经不可考了。 截至2022年1月11日为止,近25%接受PCR检测的人最终结果都是阳性。 然而,更扎心的居然不是BC省,而是曼尼托巴省。 在Omicron的连日侵袭下,加拿大曼省正式“举白旗投降了!” 在最新的疫情发布会上,曼尼托巴省卫生厅正式宣布——未来几周内,全省每一个人都有可能会接触到新冠病毒,将不再把工作重点放在控制病毒传播上!转而减轻医疗系统的负担! “新冠病毒已经不是一种新型疾病了,它将一直存在,而我们的控疫能力有限,必须转向减轻新冠病毒对我们的影响,而非控疫上!” 就在卫生官说出在这一番惊人言论之际,曼省的新冠住院人数正在大幅激增,Omicron已经成为主流病株。 “随着Omicron的出现,病毒传染性变得更强、潜伏期更短,使其更难控制。这几乎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病毒,我们根本无法控制它。” 卫生官解释,放弃控疫并不代表他们就放弃了这场战斗,而是更多地将工作重点放在加强疫苗接种、管控社区传播、将检测集中在高风险环境等等。 弃疗的不是只有曼省,日新增感染早就超过1.5万人次的“重灾区之一”魁省,在刚刚宣布——下周一起,将解除宵禁措施、孩子们返校上课! 在今天下午的新闻发布会上,省长Francois Legault表示, 从下周一,也就是1月17日起,魁北克宵禁措施正式到期失效,不再延长!且更多地方将在未来陆续重新开放! 就在同一天,全省学校将重新开放,所有学生返校上课,室内必须佩戴口罩。一旦感染或被列为密接者,一律自我隔离5天,直至症状消失! 不少家长听了一脸问号:让孩子回去上课,规定就这样???室内口罩+确诊隔离5天?开玩笑吗? 对此,省府回应了—— 当然不止这样,由于预计未来几周校园将出现大量感染病例,老师也不例外,一旦教职人员感染人数高到一个水平,所有家长都有可能被要求“增援”,到学校帮忙看孩子去! 作为魁省校园安全重启计划的一部分,教育厅将所有家长都列为“增援人员”。 到了最后关头,真的有太多老师感染新冠不能来教书,学校还是要保持开放,会向家长们请求支援,到学校帮忙看孩子去! 当然,学校不会让他们真的教书,也就是起个额外监督的作用。 今天,BC省卫生官才说,到了万不得已的关头,感染生病的医护也得照上前线;现在,魁省说,教师要是感染的人多了,家长顶上… 这是真不把人当人使啊,有考虑过孩子们和病患的感受吗? 幸好,加拿大省府也不全都是这样的。 就在刚刚,加拿大新不伦瑞克省拉响了第3级新冠警报,全省将进入为期16天封城期! 从本周五(1月14日)晚上11点59分起,新不伦瑞克省全省所有卫生辖区正式封城,持续16天,直至1月31日! 社交范围限制在单个家庭内; 禁止室内公共聚会; 关闭所有健身房、水疗中心和娱乐中心; 餐厅只能外卖和外送; 所有零售服务鼓励非接触式路边取货;在可行的情况下,指定一名家庭成员去购物,减少接触; 教堂只可举办户外、虚拟聚会; 禁止一切有组织的运动; 允许户外运动或滑雪或雪地摩托等活动,但须遵循公共卫生措施且限单户家庭; 与此同时,全省学生不得返校上课,在家上网课模式延长一周,到1月31日; 省长痛心表示,“拉响3级警报从来就不是我想做的事情,我也很讨厌迈出这一步。但是,这关乎生死,我知道这很艰难,我们必须这么做,别无选择。” 新省疫情不断升温,省府正在请求所有退休护士、牙医、甚至是现居新省的外国医护人员上前线支援。 除此之外,省长也表示已经做好准备,将强制省民接种新冠疫苗! 漫长而艰难的抗疫战,打了2年,还没有结束的迹象,加拿大也累了,有的选择躺平、有的咬着牙死扛着,希望这一切都能早日过去吧!

振奋! BC卫生官: Omicron疫情或很快消退! 列治文本拿比病例骤降 WHO: 病毒可控!

“这是个艰难的一月,但二月和三月将变好。” 1月13日,加拿大疫情没有“显著”好转。BC新增确诊2552例7死。但,黑暗的隧道中还是多了一丝微光。 BC卫生官Henry Bonnie传递信息,本省由Omicron推动的第五波疫情,可能将很快消退! “我们可能很快就会进入疫情下降的阶段。”她说,加拿大一些地区的病例率已经稳定下来了,尽管这也可能是由于检测有限。 但是,来自其他潜伏期同样短的病毒的证据表明,这一波疫情将要更短暂。 “有很多很多的未知数……我们预计这将是一个较短的一波(疫情)。” 来得猛烈,去得迅速。是Henry Bonnie对Omicron的判断。 在BC,过去一周,一些地方的感染病例的确在出现下降。 数据显示,菲沙卫生区的活跃病例总数上周减少了 2234 例。 一些城市比如列治文、三角洲、南素里白石、兰里等活跃病例显著下降。 华人同样集中的本拿比活跃病例下降幅度最大——从1632例降到了839例。 唯有素里、枫树岭等地活跃病例还在爬升,没有达到高峰。 因此,从整体趋势来看,大温地区过去一周的疫情基本算稳定下来了。 而在东部,另一个重疫省份安省,一些医生也发表了类似言论,表示Omicron可能会在接下来的几周内达到顶峰。 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上,首席卫生官Dr. Kieran Moore表示,高峰之后,可能还会有住院人数的增加。 “这将是个艰难的一月,但你现在做的牺牲意味着对我们所有人来说,二月和三月将更好。” 这么一说,守的云开,等到2月中国农历新春之际,疫情可能等来“春暖花开”。 不过,Moore也强调,第三针“绝对必不可少”。 专家们力推疫苗的做法让一些民众稍反感:一针又针!这疫苗没完没了吗? 而专家们则认为,这恰恰是“逐渐将这场瘟疫变成人类可承受的地方性流行病”的一个方法。 疫苗专家Marco Cavaleri就说:“没有人确切知道我们什么时候会到达隧道的尽头,但我们会到达那里。” “随着群体免疫力的提高,同时伴随着Omicron的出现,在疫苗接种的基础上还会形成大量的自然免疫力,我们将快速接近地方流行病的趋势。” 在英国,Omicron疫情的拐点似乎已经到来了——过去一周新增病例下降了近40%。 公共卫生局公开表示乐观,认为 Omicron 对医院造成的压力已经达到顶峰。 与此同时,英国最大的症状追踪研究还发现,上周英国的 Omicron 疫情在除东北部以外的所有年龄组和地区都在下降。 “浪潮已经达到了顶峰”,流行病学家蒂姆·斯佩克特教授表示,老年人的病例已趋于平稳,这是“令人放心的”,他们最容易受到高传染性变异的威胁。 教授还声称,Omicron 可能会“继续在人群中以可控的水平传播,直到春末”,并且该病毒的症状现在与普通感冒或流感“无法区分”。 而且,在全国范围内,新冠的死亡人数大约是严重流感年的一半。 英国之外,世界卫生组织WHO也在今天(周四)表示,地中海东部地区,Omicron病例增加的同事,新冠死亡率已有所下降。 世卫组织东地中海区域主任Ahmed Al-Mandhari分享了地中海地区21个国家的数据,并表示, “病毒不会被消灭,但我们可以控制它,使其与季节性流感和其他常见病毒共存。” 与此同时,WHO非洲区域主任AbdouSalam Gueye也表示,非洲的病例已趋于稳定,住院人数减少。 的确,如果不能避免感染,降低住院率、重症率也是这场瘟疫转普通流行病的希望。 今天,加拿大方面还有一个好消息——加拿大正在审查美国已在使用的一款新冠口服药的治疗数据,卫生部长 Jean-Yves Duclos预计,卫生部很快将作出批准的决定。 这是一款由辉瑞(Pfizer)开发的新冠口服药Paxlovid,临床数据证明可以显著降低人们的住院风险。 一个疗程5天,每天服用2颗。 联邦政府已经与辉瑞订购了1000万剂。 此外,制药商默克(Merck)也有一种类似的药物molnupiravir,该公司表示,如果他们的药获得批准,它将在安大略省生产,然后在加拿大和英国以及其他国家销售。 联邦政府已购买了 50万剂,并可选择再购买50万剂。 发布上面这些好消息,并不是想说疫情就过去了,大家可以放松警惕了。 而是想说,被病毒压抑了2年多,日子即使艰难,也总要寻找希望。 认真防疫,别让病毒找到自己,也别让海啸般的疫情消息打垮自己。

心累! 加拿大人玩命防疫却纷纷中招! 有人喝阳性者的饮料却没事 专家: 感染和这事有关!

防疫还有用吗? 疫情开始至今的2年时间里,全世界已经有3亿人感染新冠病毒,仅在1月12日的24小时内,就有360万人确诊。 福奇昨天甚至还警告称,“新冠最终会找到所有美国人。”   根据美国媒体的报道,现在美国已经有一半美国人至少感染过一次病毒。世卫组织也表示,欧洲一半人口也会在未来的6到8周内会感染Omicron变种。   但是另一半人呢? 为什么他们还没有感染病毒?   现在,拥有极强感染能力的Omicron,正在慢慢突破日常的物理防疫手段,很多人明明防疫做得很完善,但是仍然感染了病毒。在另一方面,有的人虽然各种和阳性患者密切接触,却总也不中招。   最近,加拿大一位住在安大略省的母亲,因为在公立学校工作,所以特别注意防疫,然而还是不幸中招了,家里的两个孩子也被感染了。   居CBC报道,家住埃尔蒙特的蜜雪儿(Michelle Gallant )是一名为渥太华·卡尔顿校区教育局工作的教育助理。   蜜雪儿(Michelle Gallant )和两个儿子 因为工作的原因,蜜雪儿经常要到学校和老师家长打交道,加之她的一个7岁的儿子有哮喘,需要经常去医院注射地塞米松。所以蜜雪儿家的防疫工作做得非常彻底。   戴口罩、洗手、自我健康监测、定期做核酸、一旦符合资格就去接种疫苗和加强剂,以及避开密集人群活动,在西人中,能这样重视防疫的非常少见。   圣诞节当天,蜜雪儿还去打了第三针,然而12月28日,她就开始出现症状,两天后,她的两个儿子也开始发烧了。 蜜雪儿觉得特别对不起孩子:“他们病了,圣诞节被毁了,都是因为我从事高风险的工作,还把病毒带回了家。”   不仅是蜜雪儿,退休的前CBC制片人伊丽莎白(Elizabeth Hay)平常也特别小心。为了保护75岁的丈夫,去超市购物的事都是伊丽莎白自己完成,她今年也64岁了。 伊丽莎白(Elizabeth Hay)   她的防疫手段更加细致,不仅每次去超市都要戴几层口罩和手套,而且她每次办完事回家,都会先在门口给衣服消毒,然后淋浴,换上新衣服后才敢进入家里。   另外,她家住在一个几乎与外界隔绝的农场里,除了Canaian Tire和超市外,平时她哪也不去,就在自己家里和丈夫隔离,和别人的接触“为零”。   图文无关 虽然都这样小心了,伊丽莎白还是感染了。   1月4日凌晨,伊丽莎白在睡梦中被头痛惊醒,然后发高烧,第二天虚弱到只能躺在床上。现在病还没完全好。   和这些玩命防疫但是还被感染的加拿大人相比,下面这些美国人就只能用幸运来形容了。   住在美国纽约布鲁克林的36岁舞蹈演员穆琳(Rachel McMullin)显然就是美国另外一半一次都没被感染的人之一,据她说,圣诞节前两周,她参加了无数个圣诞party,要在不通风的地下室里,为上百个客人表演节目,全程不存在任何口罩或社交距离,客人也是有出有进,没人知道其中谁带着病毒。   “每次我都觉得我要感染病毒了,一想到我接触过那么多的人我就特别担心”。   然而并没有。   穆琳自称从来没感染过病毒 甚至于,她前几天才刚刚和一个之后确诊为阳性的朋友一起练习跳舞,肢体接触什么的都不用说了,结果朋友确诊后,她还是没事。   “我有时候在想,也许我就是不会被感染的那种人?”   像穆琳一样的,还有狄皮恩(Magdalena Tyrpien),她是曼哈顿的一名生物技术主管,只接种过两剂疫苗,平时也不怎么在意戴口罩之类的事。   狄皮恩,33岁,一直很健康 她还曾经和一名阳性患者喝过同一瓶饮料。但是她也没事。   对于为什么在疫情中会出现这种“不公平”,非营利研究机构 RTI International 的传染病学家皮亚(Pia MacDonald)的解释是,“虽然现在还不确定,但是大概率是任何人的基因不一样,有的人就是有不会被感染的基因变异。”   就像过敏一样,有些人天生就对花生或牛奶过敏。   目前皮亚所在的研究室正在准备对感染者和未感染者的基因进行研究,看看为什么有的人能幸免于难。   身体基因差异造成感染几率不同,也得到了波兰专家的支持。波兰卫生部长今天宣布,该国专家已经确定了导致感染新冠后出现危重症状的人类基因。   据了解,波兰研究人员发现的这种基因变异,会使患者2倍于普通人出现危重症状和死亡的风险。科学家们表示,该基因在确定患者是否因病毒出现危重症状方面排名第四,其他主要因素是高龄、肥胖和男性。   据悉,拥有这种基因的在波兰人中占14%,在欧洲占9%,印度有27%。 如果真是基因的影响,那还真是没办法了,只能“因上努力,果上随缘”了。

恐怖! 17万加拿大人受新冠后遗症折磨 或永远无法治愈 症状多达200多种!

还敢主动感染吗? 自从新冠疫情在全球爆发以来,已经过去了两年。而那些曾经感染过新冠的患者,现在又怎么样了呢? 据CBC News报道,专家推测,安省将很可能出现新冠长期后遗症患者“海啸”! 而截止至今,加拿大竟然有超过17万之多的人,饱受长期新冠后遗症之苦!而更可怕的是,这些后遗症很可能永远无法治愈! 目前,加拿大各地卫生部门已经设立了20多个专门针对新冠后遗症的康复诊所,试图找到治疗方法。 其中一位典型的后遗症患者,是安省一位60多岁的音乐家德里克·克里斯蒂(Derek Christie)。他在过去的8个月里,两次差点死于新冠;但他没想到,康复只是漫长噩梦的开端,后遗症让他6个月碰不了他心爱的吉他。 曾是才华横溢音乐家   和许多人一样,他有一系列的后遗症:“咳嗽、疲劳、疼痛、脱发、偶尔失眠、脑雾……” 但他没有放弃希望,而是在上述20家诊所之一寻求治愈的希望。但遗憾的是,医生们对此也有些无从下手,因为缺乏有效的治疗方式,只能摸索着采取自认为合理的治疗方式。 为Christie进行治疗的Rendely医生说,目前只能参考其他类型患者治疗方式的有效先例,比如中风、多发性硬化症、脊髓损伤等患者的治疗方案。 患者的后遗症还很可能会反复无常地发作:可能前一天还好好的,但第二天就急转直下……而且医生们没有发现患者有任何身体结构上的问题。 而这一切对于医生们来说,每天都面临着新的挑战,Rendely也表示对她和她的治疗师团队来说,这是一次学习经历。 “我认为,作为医生,我们应该相信病人的症状,”她说。 像Christie这样存在长期后遗症的患者并非个例,来自温哥华的凯蒂·麦克莱恩(Katy McLean)于2020年9月感染新冠,而至今她还在跟后遗症进行奋斗,而且她的症状也是断断续续在反复。 Katy McLean 她曾经是一名健康、活跃的女性,在城市规划办公室全职工作。但是从2021年2月,她的后遗症开始恶化:带状疱疹、关节炎、腿部麻木、头痛、血管功能障碍通通找上门,还有一种被称为体位直立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的疾病——会导致出汗和心率剧烈波动等。 她说:“我现在无法站立超过几分钟,走路也最多只能走几米,必须用很多辅助工具才能移动。” 而跟她类似的在同一个医院的长期后遗症患者,竟然有2600多名…… 示意图 根据研究,新冠后遗症竟然与包括大脑、心脏、肺和血管在内的10个器官系统的200多种症状有关;对于这些长期后遗症患者来说,目前的情况可以说是令人绝望的,但是希望还是有的。 一些医生已经开始使用额外的研究手段来探索出现后遗症的原因和机制,比如使用一种特殊的核磁共振成像(MRI),来解释一些有后遗症的患者为什么会有脑雾的症状。 Angela Cheung 而进行这类研究之一的多伦多大学健康网络(University Health Network)的高级科学家兼临床医生安吉拉·张(Angela Cheung)表示,希望在新一年与在CANCOV的合作伙伴开始一项对照试验,募集加拿大各地的1000名患者来研究潜在的COVID后遗症的原因并寻找有希望的疗法。 她还做出了一项推测:出现长期后遗症可能受基因影响。 也有其他理论推测,长期后遗症可能是一种强大的免疫反应;也有观点认为,新冠病毒可能会对神经系统和身体其他部位造成损害,这很难辨别。 除了Angela Cheung将在加拿大开展的针对长期后遗症患者的研究之外,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开始了一项二期临床试验:由美国Axcella Therapeutics公司开发的一种名为AXA1125的药物,是否能治疗许多长期后遗症患者所经历的疲劳和肌肉无力。 而另一家美国生物疗法公司PureTech去年也针对其用来治疗呼吸道后遗症药物LYT-100,宣布将一项全球二期临床试验项目。 不过,大多数专家警告说,因为现在还处于研究的早期阶段,一刀切的治疗方法是不太可能的,也就是说对于长期后遗症的患者,短期内很可能无法完全治愈…… 而在如今Omicron肆虐全球的情况下,17万的长期后遗症患者很可能暴增,专家担心迎来“海啸”也是很有根据的……而这可能让已经不堪重负的医疗系统进一步崩溃! 看到这些,也难怪专家都在大声疾呼:不要主动去感染Omicron了……

崩溃! BC住院人数破新高 方舱医院紧急规划中! UBC网课时间再延长 多家LifeLabs关门!

历史又开始重演了 BC省最近的疫情简直惨不忍睹,在昨天又新增了2239例确诊,但大家似乎已经对这样的数字见怪不怪了。 然而除了确诊人数外,还有另外一项数据引起了大家的注意:BC省的新冠住院患者人数在近日大幅增加,目前已经达到了469人,突破8个月来新高! 目前的住院人数是上周的两倍多,而且根据卫生部周二的更新,住院患者中包括97名重症监护病患,比周一时多了38人。 卫生官员亨利博士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目前有3个20多岁和1个30多岁的年轻人在重症监护室中,他们都没有接种疫苗。 BC 省上一次住院人数达到这么高水平还是在去年5月5日时,当时全省有481名住院的新冠患者患者,其中有161人在重症监护室。 随着住院人数的大幅上升,BC省的医疗系统再次面临挑战,人手严重不足。不少护士和医生都表示非常的绝望。 这些医护人员们现在每天需要工作12个小时,甚至没有足够的时间上厕所或吃饭,每天都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和身体上的压力。 位于BC内陆梅里特的尼古拉谷医院,为此在昨晚不得不将通宵的急诊室关闭了12个小时。如果有需要紧急救治的病人,只能开车1小时去甘露市的医院。 对此,为了防止BC省的医疗系统出现崩溃,BC省的官员们正在制定紧急计划,可能要在大温地区开设野战医院,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方舱医院。 卫生部长阿德里安表示,这意味着温哥华会议中心的大规模疫苗接种诊所,可能会被改造成为野战医院。 阿德里安称,野战医院在五到七天内就能建成,但他补充到,这并不是BC省想要采取的路线,希望能有别的选择。 回想去年7月份的时候,温哥华会议中心内的方舱医院正式拆除,没想到如今时间才过去半年,历史又开始重演了。 Omicron变种的持续肆虐,不仅给医疗系统带来了压力,对BC省市民的生活也造成了影响。 UBC在去年年底时,决定将春季课程的面对面教学时间推迟到1月24日。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在今天上午UBC再次宣布,将继续网课,把面对面教学的日期推迟到2月7日。 UBC将继续评估情况,在1月24日时再次进行更新。 与此同时,负责进行各项身体检测的LifeLabs,也在今天宣布要暂时关闭10多家大温地区的门店。 LifeLabs在一份声明中表示,由于Omicron对员工造成严重影响,有11个患者服务中心将暂时关闭至少两周,还有5个门店调整了营业时间。 以下地址的LifeLabs将暂时关闭: 180 Keefer St., 温哥华 943 West Broadway, 温哥华 888 West 8th Ave., 温哥华 1200 Lynn Valley Rd., 北温 4151 Hazelbridge Way, 列治文 6051 Gilbert Rd.,列治文 9639 137A St., 素里 12195...

不解封! BC疫情继续烧 95%病床已满! 卫生官: 准备放弃关注日新增!

躺平?! 就在今天下午,BC省首席卫生官员邦妮·亨利召开例行疫情通报会——由于本省Omicron变异病毒感染病例急剧增加,且预计未来几周内疫情都不会放缓,暂时没有放宽现行限制措施的打算! 也就是说,现在实施的限聚令等措施统统维持不变,直至省府另行通知! 在新闻会上,亨利表示本省疫情可能会在整个1月份持续升温,直至拐点到来。 “这个月晚些时候,我们预计将提供额外的治疗选项。加拿大联邦卫生部正在审查新的抗病毒药物,一旦批准,我们将有望获得它们。” 卫生厅长狄德安(Adrian Dix)表示,全省95.6%的基础床位已经被使用,临时额外增设的病床也用了25%左右! BC省目前的疫情,都让人快没眼看了。本周一(1月11日),BC省卫生厅公布过去3天的最新数据——全省6966人感染新冠,累计确诊人数来到28.3万人次! 更重要的是,全省现在活跃病例有34551宗,打破上周记录!431人住院、95人在ICU!新增7人死亡! BC省新冠住院人数比上周五增加了82人,ICU患者人数增加2人、且60%的人没有接种疫苗。 就在本周一晚上,BC省首席卫生官员邦妮·亨利和卫生厅长狄德安面对媒体,回答了省民数十个关于疫情应对的问题。 面对这一波疫情,许多人还是有一肚子的问题,比如打疫苗究竟有没有用、如何防疫等等。 然而,足足1小时的记者会,亨利头5分钟的一句话,就让在场不少记者的心凉了半截——Omicron病毒传播的太快了,我们其实已经考虑了很久,正准备放弃关注每日新增病例,转而集中在新冠住院和重症的曲线上! 即将到来的疫苗规定 目前,BC省已经的规定了几个特定的工作场所实施强制疫苗措施,但是省府现在正在考虑强制医院之外的医疗工作者,如牙医、物理治疗师、按摩师接种疫苗。 另外,大学校园也是推广强制疫苗令的重要场所之一。 加强剂选哪一款比较好 亨利表示,“辉瑞和莫德纳都很好,但有证据表明,莫德纳的Spikevax的防护力更加持久。我的建议是,有什么打什么,但是如果可以选择莫德纳,就打莫德纳。” 她也强调,所有符合接种资格的省民都将获得加强剂。 孩子们开学问题 本周一,BC省学校开学,成千上万孩子返回校园,却没想到在第一天就爆出确诊,现在很多孩子还没有打疫苗、或者只接种了1剂,防护力不够,家长们忧心忡忡。 对此,卫生官表示,目前成人的疫苗有效性为50%到60%之间,儿童也差不多。迄今为止,校园都被归类为“新冠病毒传播风险较低环境”,且已经采取了足够的防护措施。 家长们可以通过自己接种新冠疫苗,帮助确保孩子的安全,并随时观察孩子的状况,一旦出现症状,留在家中隔离观察,暂时不要返校。 “对于每一个已经接种过新冠疫苗的人,我们关注的是那5天的隔离期;对于儿童而言,感染之后症状可能真的很轻微,如果症状在2天之内消失,他们还是可以回校上课的。” 好有不少家长想知道,5岁以下儿童的新冠疫苗什么时候可以出来。对此亨利透露,目前辉瑞和莫德纳的5岁以下儿童疫苗都碰到了瓶颈,恐怕还得等上一段时间。 疫苗副作用 截至今天为止,BC省并没有出现因接种新冠疫苗而死亡的案例。有极少数人在接种疫苗后1个月内死亡,但经确认死因与疫苗无关。 全省范围内,出现4人接种疫苗后确诊VITT,即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症;少数人在接种疫苗之后换上心肌炎。 “在全省近1000万剂疫苗中,报告了400起严重不良反应报告。” Omicron病毒改变“游戏规则” 疫情爆发2年,亨利宣布——Omicron变异病毒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这波疫情“曲线更加尖锐和陡峭,病毒移动得更快。” 由于Omicron病毒的传播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检测和接触者追踪,卫生厅将继续关注住院率和滚动的7天平均值,而不是每日病例数。 预计未来几周,全省还会有大量快速检测的人涌入,但BC省计划仅在最需要社区提供检测。 与此同时,第2和第3剂疫苗的接种间隔继续保持在6个月。 就在今天,加拿大英文媒体CBC公布了BC省疫情数据图表,希望人们可以更加直观地看见现在疫情的走向—— BC省新冠疫情正式爆发,是在2020年1月28日,首宗感染病例出现。接下来,病毒一发不可收拾,直到今天: 202年1月下旬至3月中旬,BC省只有少数旅行病例; 2020年3月上旬至5月中旬,BC省迎来第一波新冠疫情,病例数量迅速上升,随后迅速下降,至每天10例左右。此后几个月保持相对较低的传播率; 2020年7月中旬至11月下旬,病例再次上升,省府宣布进入“第二波疫情”,11月中旬宣布强制口罩令,并延长禁聚令; 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全省实施限制措施、在长期护理院有限范围内接种疫苗。几周后,病例开始稳定并缓慢下降。3月份,日新增病例和确诊的活跃病例开始上升,4月爆发第三波疫情; 2021年7月,病例再次开始迅速增加,Delta 变体迅速攻占全省,第4波疫情最终爆发。为应对第四波浪潮,省府宣布为长期护理院的所有工作人员接种疫苗,然后重新实施口罩指令,宣布疫苗卡政策; 2021年10月至12 月中旬,全病例总体呈下降趋势,直到 Omicron变种出现,病例再次激增,是前一波高峰的三倍多;由于本省检测能力再次不足,每日病例数不再是传播的可靠指标; 除此之外,BC省的新冠疫苗接种率也随着时间出现了变化。 BC省主要使用的新冠疫苗有三种——辉瑞、莫德纳和牛津,第三剂仅使用了辉瑞和莫德纳。 2021年3月,省府向全体公众开放疫苗诊所,疫苗接种开始加快;4月至7月,有 40,000至60,000 人接种了疫苗, 90%符合条件的BC省人接受第1剂; 2021年8月上旬,每天接种的总剂量开始下降,在疫苗卡政策出台后出现短暂的再次上升; 但在第三针接种上,BC省的速度明显落后其他省份; 新冠住院人数在第3波上升至创纪录的水平,恐怕未来还会再发生; 疫情结束之日遥遥无期,这些曲线,恐怕还会再继续画下去…

重磅! 科学家揭秘Omicron肆虐原因: 与无症状有关! 这环境下病毒能停留20分钟!

福奇:Omicron最终会感染每个人 Omicron感染力惊人已是不争的事实。 就在刚刚,美国传染病专家福奇也放出一个“悲观”言论: “Omicron最终将感染几乎所有人”。 要是放在1个月前,这话说出来可能会觉得危言耸听,或令人紧张害怕。 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加拿大人,包括向来重视防疫的华人,也纷纷中招,看来“人人都会感染Omicron”,恐怕会成为现实…… 那么,Omicron究竟为什么会有如此强大的传染力? 今天路透社发表的一篇报道揭秘了Omicron变种疯狂传播的原因之一:无症状携带者比例非常高。 该研究结果由Omicron的发源地南非的两项临床试验得出。 其中一项临床试验是在上月南非确诊人数激增时所进行,另一项临床试验则是在差不多时间重新采样受试者。 两项研究都发现,确诊而未出现症状的人数,远高于之前其他的变种—— Omicron疫情期间无症状带原率为16%,高于Beta和Delta疫情期间的2.6%。 研究者写道:“更高的无症状带原率可能是这次变异株快速且广泛传播的主要原因。” 通俗点说,在以前的几波疫情中,由于确诊者很快就出现症状,感染容易辨识进而采取隔离措施; 而感染Omicron,有症状的可能就咳嗽头晕两天当成一场感冒就过去了,没症状的人更是不知道自己已经“带毒”,上超市下馆子跑了个遍,导致很多人直到中招都不知道从哪里感染的。 “大量的人被感染,但没有症状,于是他们正常地生活,将病毒迅速地传播给其他人。 甚至很多时候,人们不知不觉就感染了Omicron变种,很久都没有察觉自己曾经被感染过。” 这就是Omicron防不胜防的秘密之一,传播起来甚至都不留痕迹。 另一方面,今天还有一项研究发现,在感染者离开后,新冠病毒能在淋浴室(澡堂子、蒸汽浴室、游泳馆)里逗留并保持传染性至少20分钟。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University of Bristol)的研究员发现,SARS-CoV-2 病毒在潮湿的环境中更容易繁殖。 他们发现,随着病毒颗粒离开肺部的潮湿环境并通过空气传播,它们很快就会变干。  这个过程大大降低了它感染人体细胞的能力。 比如在湿度仅为40%的办公环境中,病毒会在10秒中内失去一半的传染性; 但是,如果周边空气同样也是潮湿的……比如湿度达到90%的蒸汽房、淋浴室, 5分钟后,一半的病毒颗粒依然具有传染性,20分钟,还有10%的病毒仍有传染性。 如果这个研究属实,喜欢游泳的朋友可能就麻烦了,室内游泳馆和淋浴间都是湿度极高的环境,一旦有人带毒,传染力极强。 该研究者由此表示,保持身体距离和戴口罩是预防感染的最有效手段。 通风虽然有一定作用,但产生的影响可能不大。“我认为暴露最大的风险还是当你靠近某人时……”研究的主要作者乔纳森李德教授说。 从外,研究还认为空气的温度对病毒的传染性没有影响,这与人们普遍认为的高温下病毒传播较低的观点相矛盾。影响更大的是湿度。 这样一看,潮湿多雨的温哥华,疫情要短期内好转还真是比较“悬”呢。 今天,卫生官又报道了2239 例新增病例。 活跃病例达到36,087 例,再一次破纪录。这天天都是破纪录的日子,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一个头。 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承诺,已经为各省储备好了足够的新冠疫苗,不仅可以为所有人接种第三针,如果有需要,第四针疫苗也是充足的。 联邦将尽一切努力帮助应对第五波疫情。 本月各省和地区将收到总计1.4亿个快速检测盒。 希望种种努力都能取得成效,疫情已偷走了我们两年,希望Omicron过后,世界能恢复如常。

语出惊人! BC开学首日就爆疫 卫生官: 准备放弃日新增! 省民全傻了!

疫情尚未结束! BE省目前的疫情,都让人快没眼看了。本周一(1月11日),BC省卫生厅公布过去3天的最新数据——全省6966人感染新冠,累计确诊人数来到28.3万人次! 更重要的是,全省现在活跃病例有34551宗,打破上周记录!431人住院、95人在ICU!新增7人死亡! BC省新冠住院人数比上周五增加了82人,ICU患者人数增加2人、且60%的人没有接种疫苗。 就在本周一晚上,BC省首席卫生官员邦妮·亨利(Bonnie Henry)和卫生厅长狄德安(Adrian Dix)面对媒体,回答了省民数十个关于疫情应对的问题。 面对这一波疫情,许多人还是有一肚子的问题,比如打疫苗究竟有没有用、如何防疫等等——   即将到来的疫苗规定 目前,BC省已经的规定了几个特定的工作场所实施强制疫苗措施,但是省府现在正在考虑强制医院之外的医疗工作者,如牙医、物理治疗师、按摩师接种疫苗。 另外,大学校园也是推广强制疫苗令的重要场所之一。 加强剂选哪一款比较好 亨利表示,“辉瑞和莫德纳都很好,但有证据表明,莫德纳的Spikevax的防护力更加持久。我的建议是,有什么打什么,但是如果可以选择莫德纳,就打莫德纳。” 她也强调,所有符合接种资格的省民都将获得加强剂。 孩子们开学问题 本周一,BC省学校开学,成千上万孩子返回校园,却没想到在第一天就爆出确诊,现在很多孩子还没有打疫苗、或者只接种了1剂,防护力不够,家长们忧心忡忡。 对此,卫生官表示,目前成人的疫苗有效性为50%到60%之间,儿童也差不多。迄今为止,校园都被归类为“新冠病毒传播风险较低环境”,且已经采取了足够的防护措施。 家长们可以通过自己接种新冠疫苗,帮助确保孩子的安全,并随时观察孩子的状况,一旦出现症状,留在家中隔离观察,暂时不要返校。 “对于每一个已经接种过新冠疫苗的人,我们关注的是那5天的隔离期;对于儿童而言,感染之后症状可能真的很轻微,如果症状在2天之内消失,他们还是可以回校上课的。” 好有不少家长想知道,5岁以下儿童的新冠疫苗什么时候可以出来。对此亨利透露,目前辉瑞和莫德纳的5岁以下儿童疫苗都碰到了瓶颈,恐怕还得等上一段时间。 疫苗副作用 截至今天为止,BC省并没有出现因接种新冠疫苗而死亡的案例。有极少数人在接种疫苗后1个月内死亡,但经确认死因与疫苗无关。 全省范围内,出现4人接种疫苗后确诊VITT,即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症;少数人在接种疫苗之后换上心肌炎。 “在全省近1000万剂疫苗中,报告了400起严重不良反应报告。” Omicron病毒改变“游戏规则” 疫情爆发2年,亨利宣布——Omicron变异病毒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这波疫情“曲线更加尖锐和陡峭,病毒移动得更快。” 由于Omicron病毒的传播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检测和接触者追踪,卫生厅将继续关注住院率和滚动的7天平均值,而不是每日病例数。 预计未来几周,全省还会有大量快速检测的人涌入,但BC省计划仅在最需要社区提供检测。 与此同时,第2和第3剂疫苗的接种间隔继续保持在6个月。 就在今天,加拿大英文媒体CBC公布了BC省疫情数据图表,希望人们可以更加直观地看见现在疫情的走向—— BC省新冠疫情正式爆发,是在2020年1月28日,首宗感染病例出现。接下来,病毒一发不可收拾,直到今天: 202年1月下旬至3月中旬,BC省只有少数旅行病例; 2020年3月上旬至5月中旬,BC省迎来第一波新冠疫情,病例数量迅速上升,随后迅速下降,至每天10例左右。此后几个月保持相对较低的传播率; 2020年7月中旬至11月下旬,病例再次上升,省府宣布进入“第二波疫情”,11月中旬宣布强制口罩令,并延长禁聚令; 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全省实施限制措施、在长期护理院有限范围内接种疫苗。几周后,病例开始稳定并缓慢下降。3月份,日新增病例和确诊的活跃病例开始上升,4月爆发第三波疫情; 2021年7月,病例再次开始迅速增加,Delta 变体迅速攻占全省,第4波疫情最终爆发。为应对第四波浪潮,省府宣布为长期护理院的所有工作人员接种疫苗,然后重新实施口罩指令,宣布疫苗卡政策; 2021年10月至12 月中旬,全病例总体呈下降趋势,直到 Omicron变种出现,病例再次激增,是前一波高峰的三倍多;由于本省检测能力再次不足,每日病例数不再是传播的可靠指标; 除此之外,BC省的新冠疫苗接种率也随着时间出现了变化。 BC省主要使用的新冠疫苗有三种——辉瑞、莫德纳和牛津,第三剂仅使用了辉瑞和莫德纳。 2021年3月,省府向全体公众开放疫苗诊所,疫苗接种开始加快;4月至7月,有 40,000至60,000 人接种了疫苗, 90%符合条件的BC省人接受第1剂; 2021年8月上旬,每天接种的总剂量开始下降,在疫苗卡政策出台后出现短暂的再次上升; 但在第三针接种上,BC省的速度明显落后其他省份; 新冠住院人数在第3波上升至创纪录的水平,恐怕未来还会再发生; 疫情结束之日遥遥无期,这些曲线,恐怕还会再继续画下去…

灾难! 加拿大200万儿童被”官方放弃” 不公布+不检测+不通知! 家长急疯 这省开征疫苗税!

救救孩子吧! 现在加拿大疫苗接种率最低的恐怕就是12岁以下的儿童了,由于是最晚一批接种疫苗的人群,很多孩子可能甚至还没有接种完两剂疫苗,加之各省均准备在近期开学,学校里的疫情恐怕不容乐观。   然而,安大略省昨天刚刚公布的一份7页的开学指导文件,直接引爆网络,让学生家长大惊失色! 根据这份文件,几乎可以相信,安省已经不打算在学校里防控疫情了!而被官方放弃的,则是206万加拿大学童!   安省的206万中小学学生危险了 据CP24报道,在安省福特政府确认下周一1月17日开学前几个小时,才发布了这份文件。文件要求学校不对疑似感染病毒的孩子做检测,不公布学校感染病例,如果校内出现疫情,也不会通知家长!   公布的指导文件 根据文件,开学后,除非学校里有师生出现明显的新冠感染症状,否则不会在学校为孩子提供PCR核酸检测试剂盒。   “这些PCR检测盒只提供给有明显症状的中小学生和教工人员。”   “PCR检测盒不会提供给仅出现单一症状的人,这些人只需要自我隔离24-48小时直到症状减轻,另外检测盒也不会用于给学校内全体师生做检测” 而即使班里有老师、学生,或其他教工确诊感染病毒,对于曾与他们有过密切接触的学生,只要孩子没有症状,学校也不会通知孩子家长。   另外,学校被要求,不用公布校内的确诊病例了。   “鉴于新冠病毒的广泛传播和无法跟踪到所有有症状的人,学校将不会定期通知班上的阳性病例,也不会告知是否有,有多少师生因感染病毒而缺勤。”   这些新的开学指导和上个学期大相径庭,在上一学期,学校还被要求向家长汇报疫情,同时在学校爆发疫情时,向全体学生发放PCR检测盒。   现在这些全没了。 文件还将症状分为两个级别:如果学校里有师生出现发烧、呼吸困难、发冷或失去味觉或嗅觉的,可以立即获得检测。   但如果只是流鼻涕、极度疲劳、头疼或喉咙痛等其他症状,且要求有两种以上的这一级别的症状,学校会提供PCR检测试剂盒。   当然,和一般成年人一样,所有这些在家中自行做检测的结果,无论阴阳,都不用告知学校或当地卫生部门。 安省教育厅早前就通知过各教育局,称省府也不会再从学校收集或发布关于确诊感染的数据了。   在安省发布这项极其不负责任的指导文件的他同时,加拿大的一项最新研究现实化,与其他病毒相比,因新冠病毒住院的儿童出现危重症状的风险更高! 据CTV News报道,于今天发表在同行评审医学刊物JAMA Network Open上的这项研究显示,3221名在急诊室内确诊感染病毒的未成年人中,3.3%在14天内出现了危重症状,22.8%需要住院治疗。 “与因其他类似疾病(如流感、支气管炎或呼吸道合胞病毒)而病重到需要住院的孩子相比,感染新冠病毒造成孩子住院的风险要大得多!”研究负责人卡尔加里大学卡明医学院儿科教授弗里德曼博士说道。 研究还显示,样本中年龄较大的未成年人出现危重病症的风险更大,年龄较小的孩子,尤其是非常年幼的儿童,风险较低。 一个不幸感染病毒后住院的五岁女孩 研究将危重结局定义为患者出现并发症,包括心脏病发作或心力衰竭、中风、感染性休克、脑炎、呼吸衰竭和死亡,或者进行了胸腔引流和体外膜肺氧合 ECMO(插管)等主要干预措施。 这上面的每一个症状,都是让父母亲听了会心碎会流泪的症状。 “很多孩子会住院,这(新冠)不是小病!”弗里德曼博士说。 所以安省政府到底要干嘛?! 而且最令人无语的是,安省还对自己作出的决定振振有词,说:别的省都是这么做的。 根据媒体从安省省府办公室获得的资料,包括BC省、阿尔伯塔省、魁省、纽芬兰省、爱德华王子岛等都不再上报学校中感染的病例了。   “这太荒谬了!”安省自由党领导人史蒂文·德尔·杜卡(Steven Del Duca)称,不通知家庭学校内的疫情情况的决定实在过于离谱。   “对父母来说这是最可怕的事,他们不会知道他们的孩子是不是就坐在另一个已经确诊的孩子身边!”   “想都不敢想!” 同样,安省对待疫情的开学政策立刻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家长们几乎都在怒骂: “这是什么东西?!家长有权知道学校里发生的疫情!” “所以不仅孩子和老师会被感染, 他们还会把病毒悄悄带回家, 传染给父母祖父母。棒。” “所以学校会通知家长孩子身上有虱子, 但不会通知班里出了新冠确诊呗?” “只有我觉得这是不合理的吗?” “教育法说如果学校爆发传染病疫情, 社区有权知道,现在是怎木回事?” “我家孩子戴不了口罩, 如果我不能知道学校有多少感染, 我就不会是送她去学校!” “要是私人企业有这种东西,肯定会被起诉。” “全省都封了,为什么会觉得开学校就是安全的呢? 孩子们就是政府的小白鼠!” 别的省要是都跳楼了, 所以我们也要跳? “别的省都跳楼了, 所以安省也要跳?神逻辑。” “蠢人做蠢事” 而且事实上,别的省虽然不将学校的感染病例上报到全省的确诊数据中去,但是别的省都非常重视防疫啊! 同样是在今天,魁省省长表示,将在未来几周内对仍然拒绝接种第一剂新冠疫苗的魁省人征税! 任性不打疫苗?那就交税吧! 虽然没有明确要交多少钱,但是省长佛朗索瓦表示,希望税收的金额足够大。 另外,在BC省,虽然同样不计算确诊病例,但是省府会通知可能与感染病例出现密接的孩子家长,检测孩子的健康。 BC省从昨天开始正式开学,省府安排的防疫措施和对出现疫情后的各种应对方案,可以保证孩子们在学校有健康安全的体验。家长可以放心。 疫情早点结束,祝愿不要有更多的孩子感染,住院了。谁家的孩子都是父母的宝贝,看着孩子被送进ICU,接受插管治疗,忍受那些痛苦,家长的心情政客们能体会得到吗?

史上最惨! 加拿大Omicron感染飙破纪录 开学首日连爆疫 美CDC红色警告: 危险 别去!

加拿大又被美国嫌弃了 毫无疑问,Omicron已经将世界搅得翻天覆地。 就在今天,加拿大似乎又创了一个疫情历史纪录——CTV报道,根据病例追踪数据,加拿大自去年 11 月 29 日发现首例 Omicron病例以来,短短40天,已有777,609 例确诊新感染病例,直接超过了2020年全年,成为了加拿大疫情以来的最惨时刻。 目前,全加拿大感染病例超过258万,活跃病例近40万,死亡超过3万。 自2020年1月25日加拿大发现了首例新冠病例以来,花了370天的时间达到总确诊超过77万,但是现在,一个Omicron,只要40天,就让加拿大积累了相同的数字。 不说别的,与第二波和第三波高峰相比,现在的活跃病例数也增加到4倍以上。 而且,上面这些,还只是官宣的数字。由于大量Omicron感染者没能约到核酸检测,更多人只是在家快检,这些数字没被统计,就连BC卫生官自己都承认,实际病例或是报告5倍。而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废水数据也表明实际数字要高得多。 说数字意义似乎已经不大。在人人自危的环境中,很多人思考的已经不是怎么才能避开Omicron,而是,到底什么时候会被Omicron感染上的问题。 今天是加拿大开学的第一天,超过 100 万的学生在经历了由 Omicron 变种带来的漫长假期后,在今天重返学校。 然而,这可能也是加拿大最冷清的一个“开学首日”。 在BC,一大批华人家长处于对孩子感染病毒的担忧,决定将孩子留在家中。“现在送孩子回学校,等于羊入虎口。” 一位大温华人妈妈今天早上送完孩子后特别数了一下,原本22人的班级只到了不到一半。 即算如此,开学的第一天,疫情还是炸了——今天大温地区已有家长收到学校来信,通知爆疫情况。 上周,学校只对essential worker家庭的有需要的学生开放,绝大部分学生依然在家休寒假,可即使是这样的情况,还是出现了疫情。 不只如此,根据BC School Covid Tracker,全省已有超过半数(53.2%)的学校已爆过疫情。仅仅8号和9号两天,就有10所学校出现了确诊病例,其中大部分都在大温,以列治文、温哥华所在的温哥华沿岸卫生局,和素里、本拿比及新西敏所在的菲沙卫生局为主。 都是华人比较集中的城市。 就在刚刚,BC卫生厅通报了最新疫情数据。 过去3天,全省共报告了6966例新增病例,使得全省总病例达到283841例。活跃病例34,551例,打破上周纪录。 过去 72 小时报告了7 例新增死亡,目前有 431 人住院,95 人在重症监护室。其余的3万多活跃病例都正在家中自我隔离。 此外,完全接种者的突破感染比例也越来越高:过去一周新增的2.1万病例中,还有近1.8万已经完全接种两针——突破感染比例达到了82.2%。 Omicron的感染力有多强,仅这一个数字就可以说明了。 令人讽刺的是,也是在今天,美国疾控中心CDC发出警告,建议国民不要前往加拿大! CDC将加拿大的旅行建议提升到最高级别的血红色四级: “COVID-19疫情非常高”,应避免前往加拿大! 警告中还提到,就加拿大目前的疫情情况来看,即使是双重接种也难免感染或传染新冠变种! CDC一共列出了全球大约80个四级目的地。 加拿大政府暂时没有对此发表评论。 不过,加拿大竟然被重疫的美国给“嫌弃”了,这让很多加拿大网友“愤愤不平”。 有网友开始摆事实: “让我看看,我们昨天是新增2.6万感染,而他们有73万。考虑到他们的人口是咱们的10倍……这简直是锅子嫌弃水壶黑,五十步笑百步。” 有人讽刺加拿大病例激增美国人要负责: “是时候,加拿大应该在两年前就阻止美国人进入我们的国家!如果美国人听从他们疾控中心的话,也许我们可以减缓感染传播!” 有人给美国人支招: “为了更安全,应该是‘由于新冠病例激增,建议美国人离开美国。’” 有网友也自嘲了一把:“所以,避免来加拿大的原因,是因为疫情呢,还是因为太无聊?” 更有网友YY此刻特鲁多的表情:“特鲁多会是这种反应吗?” 好吧,恶搞归恶搞,虽然加拿大又双叒叕遭到了美国人的嫌弃,但加拿大的疫情恶化也是不争的事实。 全民感染代价太大,全民抗疫从我做起。 希望华人朋友们都注意防疫,平平安安过大年。

警钟! 双毒合一 Deltacron诞生! 以色列已确诊多例 Omicron和Delta真的结合了!

Delta和Omicron真的结合了 早前,因为印度媒体的一次误报,让Delta+Omicron的合体Delmicron引发轰动,随后遭打脸。然而,当大家刚刚松了口气,庆幸这两大毒王尚未合体之时,以色列却传来了噩耗。 Delta和Omicron真的结合了。 以色列《耶路撒冷邮报》9日援引塞浦路斯媒体报道,塞浦路斯大学研究人员在当地25名新冠患者体内发现了一种新的结合了Delta和Omicron的重组新冠毒株,并将此新变种命名为Deltacron。 这25名患者的基因序列虽与Delta毒株接近,却有10个Omicron毒株的特有变异。一共带有30种突变。 值得注意的是,这25例Deltacron病例中,其中11例是已经住院治疗的患者。赛普勒斯大学生物科技及分子病毒实验室主任LeondiosKostrikis表示,住院患者比例更高显示Deltacron和住院之间可能存在“关联性”。 不过他也说,目前还无法判定Deltacron是否更具传染力,或是威力是否比Omicron或Delta更强。 赛普勒斯卫生局长Michalis Hadjipantelas表示,目前还不需要担心Deltacron,并表示本周将放出更多与Deltacron有关的讯息。 可能是因为有了“印媒Delmicron事件”的先例,以色列的这一发现也引发了不少专家的质疑,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传染病学博士后研究员Tom Peacock在推特中称,所谓“Deltacron”有可能是基因测序时受到污染的结果。 就连小编本人也希望,这又是一次乌龙,没有什么“双毒合一”,可惜…… 彭博社随即发表报道,称这不是误报,样本已经在一个以上的国家进行了多次测序。 Deltcron真的已诞生。 现在,尽管卫生局长称Deltacron的危险性还有待观察,但如果它真的会导致住院比例更高,那么早前“Omicron或是疫情终结者”的说法将被推翻! 而一点,旧金山加大医学院院长Bob Wachter在日前接受采访时刚刚提出过担忧。 许多专家都认为,Omicron变异病毒株的活跃已临近尾声,或许会在下周或后周达到高峰后开始下降,且将在二月初之前摆脱这种情况。 但是Bob Wachter警告,目前要问的,已不是下一个变异株会不会来,而是何时来的问题。最好的情况是,它们是Omicron的变异株,这将使它们更容易对抗;最坏的情况是,它们是一个对疫苗有抵抗力的全新毒株。 至此,全新毒株会是什么还无人能知,但仅就目前的情况,如果Deltacron结合了Delta的最强毒性,和Omicron的最强传染速度……后果将不堪设想。 上个月,莫德纳的首席医疗官Paul Burton博士就曾提出过警告,Delta和 Omicron 感染的高数量使两者结合成为可能。 “它们肯定有可能交换基因并引发更危险的变异。” 研究者指出,重组在冠状病毒中非常常见,并在新冠病毒进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糟糕的事情还没有完,就在近日,Delta的发源地,印度,疫情又爆了。 印度最近一周的日增感染病例激增,仅昨天(周六)一天就报告了141,986 例病例,比前一天增加了近21%。 日增14万的庞大数据不禁令人想起去年Delta在印度肆虐时的噩梦场景。 日前,印度方面已经紧急实施了周末和夜间宵禁,以阻止Omicron的快速传播。 这个有着庞大的Delta感染病例的国家,随着Detlaron的横空出世,不知道会否酿造灾难性的感染。 (印度上周二举办的一次集会) 不说遥远的印度,在加拿大,Omicron导致的新一波疫情也将本国住院和ICU人数不断推高。 据温哥华综合医院,该院新冠病房的病人在短短两周之内增加了超过10倍,导致该院值班医生人手严重短缺; 在日增1.2万病例的安省,对重症监护室ICU的需求也在近期猛增。目前已有 385 人在重症监护病房,在这些人中,有 219 人使用呼吸机。 九死一生的ICU,这样的数据显然不容乐观。 如今,Omicron推动的疫情还没结束,Deltacron又来…… 希望这款双毒组合能被扼杀在摇篮吧。

重大研究! 天生自带抗体? 46岁护士密接数千位新冠患者 竟从未感染 同事全中招!

可能会研究出新疫苗! 疫情以来2年,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故事:一个家庭暴发新冠疫情,但有一个家庭成员如同天选之子,从来没有检测出阳性,也没有任何症状。 同时,也有那种打了两针疫苗,接受强化治疗,但仍然一次又一次地感染新冠的可怜人。 在Omicron疯狂传播的今天,英国国家统计局发现,在英国,每2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感染新冠,在这种天罗地网下,完全不感染新冠的人越发地引人注目—— 这是纯粹的运气吗?还是一种基因优势? 如今科学家们可能有了答案: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有些人天生对新冠就有抗体! 由于尚未完全理解的原因,人们认为这些人对新冠早已有了抗体,即使病毒发生了变异,抗体仍然强劲。 这一现象目前是全世界研究最火热的课题。 专家们希望,通过研究这些幸运的人,他们可能会发现一些线索,帮助他们创造一种防变异的疫苗! 丽莎斯托克韦尔就是这样一位幸运儿,她是来自英国萨默塞特的一名34岁的护士,在急诊室工作。 从2020年开始,她一直在发热部门上班,这个部门正是那些发烧的患者来医院到达的第一个关卡,在这里病人们会被测试分类,她每天都能见到上百名疑似新冠患者。 2020年年底,她与一家医院签订了合同,该院为她安排了全部的新冠病房值班。 她身边其他的同事,在整个疫情期间的不同阶段,都纷纷中招,无一幸免。 只有她,是不一样的。 她说:"我根本没有生病,我在2020年底接种疫苗之前进行的抗体测试是阴性的,我体内没有抗体说明我没得过病。” “我预估有一天我会感染新冠,但是这一天一直没有来。我不知道我是否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免疫系统,但我只是感谢没有生病。” 不光如此,疫情期间丽莎的枕边人都感染了新冠,她作为密接居然一点事都没有。 她补充说:“我丈夫病了两个星期,体温很高,神志不清。他真的病的很重,但他拒绝去医院。” “尽管我每晚与他同床共枕,但我从未感染过。”   就算如此,丽莎也已经注射了两次疫苗,并将进行一次加强注射。   更夸张的是,丽莎每天都在新冠病房工作,穿着并不是最完美的个人防护设备。 刚开始的时候,丽莎很害怕感染新冠。 但是她每次都是那个不会感染的幸运儿。 “现在我开始想,也许我永远不会感染新冠。” 丽莎并不是英国的个例。 46岁的纳西姆-福罗吉(Nasim Forooghi)是伦敦市中心圣巴塞洛缪医院的心脏研究护士,她的故事和丽莎类似。 她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丈夫是英国的一名医生。 接种疫苗之前,她做过抗体测试,她没有感染过新冠的痕迹。 她表示,新冠以来2年,她接触了成千上万名新冠患者,穿着普通的防护服和他们面对面,却一次也没有感染过。 她全家,丈夫和孩子都一次都没有感染过。 她俩的经历引起了UCL(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研究人员的兴趣,研究人员取了他们的血液样本,发现她们和新冠康复的人身上发现的T细胞相似的细胞。 与抗体一样,T细胞是由免疫系统创造的,用于抵御入侵者。但是,当新冠病毒细胞进入身体时,T细胞则攻击并摧毁它们。 随后UCL团队拿出了2011年的旧血液样本,并且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研究。 他们发现,早在疫情开始之前,这些样本里有很多人都拥有对抗新冠的抗体。 其中,儿童身上采集的样本水平最高。 科学家们说,这也许就是刚开始为什么儿童很少染病的原因。 如今,科学家们正在研究,这些幸运儿的细胞能不能帮助他们开发出一种防变异的疫苗? 答案可能是在免疫系统的工作方式上。 另一个合理的假设是,对新冠的天生抗体,以及潜在的预防治疗,存在于基因中。   遗传耐药性在其他病毒中也曾出现过。   20世纪90年代中期,医生发现一名美国男子斯蒂芬-克罗恩(Stephen Crohn)尽管接触过许多HIV阳性的伴侣,却没有感染HIV的迹象。    研究人员发现他携带了一种基因突变,这种突变阻碍了艾滋病毒渗入身体细胞的能力。 卡萨诺瓦博士建议,"基因阻断 "治疗有一天可能会提供给那些没有自然抵抗力的人。 而且与标准疫苗不同,理论上,这些疫苗对未来的变种仍然有效,不需要频繁地注射加强针。 希望这项研究可以早日出结果,这样我们就不用每年接种一针疫苗了。

美国日增78万呈下降 专家发积极信号! 以色列第四针抗体增5倍 多伦多开打!

半数人拒打莫德纳!? 今天,1月7日,疫情重灾区美国日增确诊数字为786,824 例,距离突破100万确诊的日子已经过去了4天。 同时,CDC却发布了一个“好消息”——美国的感染虽然还没有到达峰值,但是一旦Omicron变种退去,疫情将就此终结! 本周美国经历了3次破纪录的新增,周一,超过100万例,周二直逼90万例,今天又降到了78万例。 可以看到,数字似乎已经在缓慢减少了。 周五一早(1月7日),美国CDC主任罗谢尔·瓦伦斯基 (Rochelle Walensky) 接受采访表示: “美国病例数虽然还没到顶峰,但一旦达到顶峰就会像其他国家一样,迅速下降。” “到了未来,新冠会成为地方性疾病,大流行将结束。”(She said COVID will become endemic) 路透社新闻截图   她强调:“涨势越凶,线条越陡,跌的速度也会越快。” Omicron的消退将会和他的涨势一样快速! 但是,她话锋一转: “如今我们还处于病例激增中,我们需要付出一切努力来对应这种激增。” 她还举例了Omicron变种的发源地,南非的现状。 其实,全球专家都一直在密切地关注南非的数据,因为它是最早发现Omicron的地方,如今研究院认为,南非的病例已经过了顶峰时期,目前的下降速度非常惊人。 而实际的新增病例数示意图也符合研究人员的说法,如今的平均日增为8289,比顶峰时期的2万5+要下降了不少:   与南非一样,英国目前也受到了全球的密切关注,因为英国是继南非之后收到Omicron强烈打击的欧洲国家。 今天,英国的每日新增病例连续第二天下降,在过去的24小时内,英国有178,250例确诊,比上周的数字下降了6%,。 尽管不明显,但是总比连续上涨1个月要好一些了。 不过,英国之前的疫情爆发已经导致了医疗系统的崩溃,国防部已经开始部署军队,用来支持因为狂增病例而面临人员短缺的医院。   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也认为,他们的确低估了Omicron变种的严重程度,英国在疫苗接种率低下的情况下承受了激增,目前员工都在自我隔离,医院用人极其短缺。 好消息是,如今英国新冠死亡人数少了很多,比去年1月份的死亡人数少了7倍! 一些专家认为:“随着全世界接种疫苗,或者人们感染后自愈产生抗体,新冠最后会演变成季节性感冒病毒。如今,Omicron的出现仿佛加快了这一进程。” 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对疫情的建模表示,预计Omicron会比Delta死亡人数少99%。   所以,兜兜转转,根据专家的说法,接种疫苗并且拥有抗体变成了结束疫情的推进器。 昨天(1月6日),加拿大多伦多的长期护理院正式开始为符合条件的居民接种第四针新冠疫苗! 这是安省宣布向养老院提供第四针之后开始的行动,据了解,多伦多10家养老院里有1800名居民拥有接种第四针的资格。 前两天,最开始打第四针的以色列也发表了他们的研究结果。 以色列总理纳夫塔利·贝内特 (Naftali Bennett) 表示,根据他们的研究,打完第四针疫苗后抗体可以提高5倍! “在接种完第四针一周后,我们更加确定,第四针是安全的。” Sheba医疗中心的Bennett告诉记者。 “并且,在接种第四针一周后,我们看到人们体内的抗体数量增加了5倍!” 不过,Bennett坦言,这次研究使用的是辉瑞,他们将在下周开始使用莫德纳做第四针的实验。 就在第四针提上日程的时候,不少华人最近还在想办法预约第三针疫苗。 似乎去年刚开打疫苗的情况再次重现—— 约不上时间,约上了要排队1个小时才能打上,人们更是争相发帖询问:哪里有辉瑞可以打? 今天更是有新闻出来,安省药剂师表示,有一半的人都拒绝接种莫德纳作为第三针!   “他们看到是莫德纳,有的直接取消预约,甚至有的转身就走。” 安省药剂师协会首席执行官贾斯汀贝茨说。  然而,人们的选择却越来越少,在多伦多、达勒姆和滑铁卢地区,30岁以上的人只能打莫德纳,因为辉瑞要为年轻人留着。 去年开始,安省就建议18-24岁的年轻人接种辉瑞疫苗,因为有罕见的心肌炎风险。 “他们只想要辉瑞。”一名疫苗管理者说。 近日,小编附近很多人都收到了第三针的预约短信,那么问题来了,请问你们是否愿意接种莫德纳作为第三针呢?

突发! 刚刚 BC宣布下周返校 疫情通报有变! 检测盒优先给他们! 温哥华接种站爆满!

家长注意! 就在刚刚,BC省教育厅长韦瑞珍(Jennifer Whiteside)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最新返校计划—— 下周一,全省学校按计划开学!且将新进的快速病毒检测盒分发给各个学校,最晚下周就会到!校园疫情通报模式有变! 省首席卫生官员邦妮·亨利(Bonnie Henry)和卫生厅长狄德安(Adrian Dix)也参与了这场发布会,他们表示,孩子们将按计划返校,现在将尽可能多的测试盒分发给K至12年级的学校,提供给有症状的教职员工! “保持学校与日托中心正常开放很重要,这将会是充满挑战的一个月,但并不意味生活就要停止。” 目前,卫生厅还在制定校园快速病毒快速检测的具体细节,但最终计划是将其扩展至校园,为出现症状的孩子提供检测! 目前,这些检测盒什么时候会到、够不够用、怎么用,都还没有公布。 更令不少家长傻眼的是,卫生厅将改变校园疫情通报模式——不再像之前那样报告个例,而是在全班出勤率明显低于平均水平时,才会上报! 教育厅长的说法是,校园感染病例增多是必然,一一通报可能没什么意义,如果班上的孩子感染人数太多,出勤率明显降低,才会向省府报告,触发应急机制。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会接到通知,学校会发放快速检测盒,并加强校园防疫措施。 “我们还是会通知家长,这一点没有改变,只是现在病毒参数发生了变化,我们将不再追踪社区传播感染个案和密接者!” 如果发现孩子已经完全接种了疫苗,快速检测呈阳性或出现症状,家长应在孩子出现症状后自行隔离5天,或直到症状减轻才返校。 一般而言,只接种了1剂的儿童感染后只需在家隔离10天,未接种儿童隔离期为10天,至于延长隔离期,家长可视情况决定。 由于Omicron变异病毒席卷全省,卫生厅先前已经宣布将新学期开学推迟到下周二,且校方必须采取额外的防疫措施,暂停课外运动、集体活动转为线上、错开上课时间、限制访客等等。 然而,这一切在许多家长眼中,根本不够。 温哥华妈妈马丁斯(Kyenta Martins)直接表示,不会将2个孩子送回学校。 虽然这个决定“令人心碎”,但是在开完全家会议之后,所有人都认为,在疫情真正开始消退、或省府真的能够拿出强有力的安全返校计划之前,坚决不送孩子回学校! “孩子们真的很沮丧,他们也想见到学校的朋友,但这是我们现在必须做的,这不会是永远。” 全省学生共有55万余人,但是BC省现在每天新增动辄3000+,真实数字想都不敢想,校园环境没保障,家长也不敢贸贸然把孩子送回去。 省教师联合会主席泰利·莫林(Teri Mooring)表示,在全省病例激增的情况下,省府推迟开学为老师们做好规划争取了更多的时间,但是还有很多措施是可以采取的,包括为所有师生提供N95口罩、为教师提供加强剂、改善通风系统、为5至11岁儿童接种等等。 现在,小学校园的病例也出现了激增,菲沙卫生局积极为符合资格的学龄儿童接种疫苗,接种率为35%,但远远不够。预计下个月,会有更多小学被迫关校。 各个学区也都在紧锣密鼓地为即将到来的开学做准备,素里学区负责人表示随时准备转网课,温哥华学区已经为所有师生准备好了N95口罩和一次性3层口罩,并改善了通风系统。 就在过去2周之内,已经宣布转网课的安大略省出现2名10岁以下的孩子感染新冠死亡。校园检测规定有变化,不少家长急忙把孩子从托儿中心接回来,不敢冒险。加上现在加拿大儿童新冠疫苗接种的不够快,风险还是在的。 根据本省最新疫情数据,5日至6日,BC省24小时内新增感染病例3223人,累计新冠感染27.3万! 更重要的是,新冠住院人数、重症患者人数和活跃病例均在上升!本省新冠住院人数升至324人,其中90人在重症病房,活跃病例增至31817人,超过3万人! 由于病例激增,全省检测能力不足,每日新增病例数字已不可考,专家们现在更加关注住院和重症人数走向。与上周四,也就是7天前相比,BC省新冠住院人数增加53.6%,比一个月前增加了34.4%。 过去两周内新增的新冠感染住院患者中,37.5%未接种疫苗,58.9%已完全接种2剂新冠疫苗。 与此同时, 全省共有16个辅助生活机构和长期护理中心爆发新冠疫情,现存活跃疫情37起; 鲁珀特王子港爆疫,现在只有12人在执勤,其中5名才刚刚结束隔离,隔壁的爱德华港消防局随时准备支援; 素里警方也因疫情陷入困境,42名警察和12名文职人员确诊新冠或正在等待结果; 除此之外,刚刚重新开放的温哥华会议中心疫苗接种点在今天大排长龙,现场人潮满满,甚至有市民排队2小时才等到1针,不少人都感到郁闷。 冬季风暴还在作怪,大雪还没有完全融化,BC省又迎来强风,前来接种疫苗的市民队伍都排到了会议中心门口外面。 有人拍下现场的照片,抱怨自己等了足足2个小时! 还有人根本排不进去,200+多人直接站在了外面,“这么多人到底是要怎么在45分钟之内全部打完啊?还有些人没预约都进去了,什么鬼?P.S.,不愧是雨歌华,又下雨了…” 温哥华沿岸卫生局随后在官推致歉,表示辖区内部分疫苗诊所正在经历“服务中断”。 那么问题来了,下周一孩子们就要返回校园了,各位家长会怎么做呢?

新冠封城! 加拿大人被疫情逼疯 大批华人中招 雪中排队打3针 专家: 可能群体免疫 但代价惨重!

人人感染, 疫情终结? Omicron掀起的病毒海啸迅速吞没加拿大,BC等地在真实日增感染可能破万的情况下,依旧没有宣布封城计划。 但另一个残酷的现实已经摆在加拿大人面前:政府不封城,新冠来变相封城了! CBC报道,新冠病例的激增导致越来越多的人被隔离,导致一些原本就员工紧缺的行业现在更是遇到大范围的用人荒。 一些商场因为招不到员工而关门,航空公司缺乏空乘而取消航班; 药店提前打烊,餐馆改卖外卖; 有超市员工透露,请病假的同事越来越多,有时候一天甚至就是11通病假电话,有的是自己中招,有的是家人接触到病毒需要隔离…… 更有甚者,一家名叫Exceldor Co-operative的屠宰场,因为找不到工人,不得不对数千只无法及时处理的鸡实施“安乐死”。 在大温,素里皇家骑警证实已有31人感染新冠病毒,当中包括前线警员及文职人员。 发言人称,局方已采取措施,确保警力充足。 话虽如此,如果疫情继续扩散,谁也无法保证包括警察、救护车、消防队等基础服务的继续。 就在昨天,温尼伯警察局长宣布警察局进入“紧急状态”, “当前的 COVID-19 情况严重影响了我们的人力资源。” 在埃德蒙顿,大约8%的警察因感染而暂时休假,还有5%的消防人员确诊。 在蒙特利尔,过去2周内就有200多名消防员感染,“只要有一个病例出现,同站点就会有三四人感染,这是我们从未遇到过的人力挑战,有时候为了应急,我们只能将那些仅隔离5天的人喊回来上班。” 最糟糕的可能是医疗系统——在魁省,有2万医疗工作人员因为感染而缺勤;在BC,医护人员允许带阳上班,只要没有出现症状。 但允许上班是一回事,护士辞工潮却又是另一个故事……抗疫两年,护士们早已疲惫不堪,很多人已经到了极限…… 是的,现在我们没有封城,但加拿大很多城市正一步步,陷入因为“缺人”而导致的停滞危机当中。 没有工人,机器无法开动;没有店员,商店只能关门;没有员工,餐馆靠老板勉强支撑; 一些华人甚至反映,也不知是因为天气还是因为人力不足,收垃圾的工人都没有来…… 没有封锁,胜似封锁。Omicron真是太“强”了。 与此相应的,近期越来越多的华人相继“中招”: 有大温华人表示,这两周身边不断有同事和朋友测出阳性,每天出门上班都是战战兢兢。老板已经将大部分办公室等人员重新转回在家上班了,但生产线上的工人却没有太多选择。 大温列治文一个有500名员工的工厂近日也爆疫。有华人员工透露,疫情以来,该厂从未有人感染,但从上周五开始便陆续出现病例。 多伦多论坛也有人爆料,一个肉厂师傅告诉他:全厂56个员工,全是华人,全部被感染。 但是“没办法,该上班还是要上班,生活不易。” 另有一个华人网友声称,这两天身边至少有20位认识的朋友全部出现症状。包括公寓楼的前台,“前台的嗓子跟结了网一样说不了话。” 疯狂的感染速度让人们都慌了。 今天,温哥华市中心排队打3针的人,硬是在雨加雪中等了2个多小时…… 有素里华人表示,早上收到第三针预约,结果搜索方圆20公里,1月份都没有位置,最后只能约在月底在YVR打。 “太难了,第三针太难了!” 还有网友称,照这样的速度,北美就只有“群体免疫”这条路了——最终人人都会感染,疫情得以过去。 这一情景,真的会出现吗? 美国的一些专家们恰好在近期作出了相应的评论。 休斯顿德克萨斯大学传染专家Dr. Luis Ostrosky表示,美国日增已破百万,很多人最近都在谈论,“大流行最终会让大多数人感染,通过Omicron,我们可能会达到一定程度的群体免疫。” 但是,Ostrosky博士认为,群体免疫的关键问题在于,可能会败给时间或其他无法预知的突变。 换句话说,就算我们建立了群体免疫,但这种免疫力可能并不能持续太久,而且,一旦病毒再次变异,人们依然无法防范。 他并补充,群体免疫的一个现实缺点是,很多人会感染,但中间会有人最终可能住院并死亡。“这是有代价的。” 因此,专家们依然认为,获得一定程度免疫力的最佳方法是接种疫苗。 另一方面,加拿大安省新冠科学咨询组主任 Peter Jüni 博士也发出预测:“新冠不会消失,它会一直存在。” “大流行的终结,并不是病毒消失,而是它会从我们的意识中消失。” 我们最终将像适应感冒一样适应新冠。 唉,这形势,还是赶紧去打第3针吧。

警钟炸响! O变种攻陷儿童 7天增32万 4个月婴儿呼吸困难! 医生发警告!

住院率真的低吗? 今天,美国新增病例突破100万,95%都是Omicron变种。 BC省发布警告,1/3的员工将染疫无法上班; 中国大使馆紧急发布回国核酸检查新政,双检变成三检! 在这场和新冠病毒持久的战斗中,人们已经疲惫不堪,但是病毒却每天都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惊吓。 今天,大量儿童感染Omicron住院的消息传来,其中有一名仅4个月大的婴儿已经病情恶化到呼吸困难。 她的母亲在病房外哭成泪人,她从怀孕起就小心翼翼,谁知道孩子还是惨遭新冠毒手,小小的他还吃着奶嘴,就被戴上了呼吸机。   根据美国儿科学会周一公布的数据,美国儿童的新冠病例比前一周增加了64%。 截止12月30日,7天新增的儿童病例高达325,000例!这是自疫情以来最高的病例数,是两周前的2倍! 目前,在住院人数中,有高达4.1%都是儿童,这是“惊人的数字”。   在德克萨斯儿童医院,每天都有数百个儿童入院检查新冠,目前有70名儿童因为新冠肺炎住院。 在ICU里面,4个月大的Graysen Perry正在艰难地呼吸。 他的母亲Gayvielle Goff哽咽地高速记者:“这真的很可怕很可怕”。 Goff回忆,他儿子应该是在一次家庭圣诞聚会上感染了病毒。 这名目前现在什么都做不了,看着孩子因为呼吸不畅导致青紫的小胳膊小腿,她只能轻轻抚摸,给他唱一些儿歌。 “我唱的不好听,可是我希望他知道,我在这里陪着他。” “Omicron真的很可怕,我有3个孩子,他们都很强壮,以前连感冒都不会得,现在却被新冠打倒了。” 这名只有24岁的母亲试图忍住泪水: “自从怀孕之后,我就待在家里,除了看医生,或者真的需要买菜的时候才出门,除此以外我都没有去别的地方。” 一直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没想到一场圣诞聚会,成了病毒的温床,更没想到,大家说着温和的Omicron变种,会让小儿子变成这样。 然而,圣诞节酿成的恶果,才刚刚开始开花。 另一名在休斯顿医院ICU里抢救的是17岁的Halie Mulanax,她已经医学昏迷了1个月,在呼吸机上和新冠病毒搏斗着。 他同时也是一个妈妈,怀孕29周的她,和父亲一起测出了新冠阳性。 谁承想,年迈的父亲没什么事,年仅17岁的她居然倒下了,她渐渐无法呼吸,血氧水平低到无法支撑体内的婴儿。 住院后,在医学昏迷期间,她进行了剖腹产,剩下了一名3磅的婴儿,奇迹的是,这个婴儿并没有携带新冠病毒。 但是,17岁的Halie仍然在昏迷,三周了,她都无法睁眼看一眼亲生孩子。 德克萨斯儿童医院的主任彼得·霍特兹博士说: “随着Omicron变种的传播,情况只会越来越糟糕。到目前为止,这是新冠的病毒之王,我们看到前所未见超大数量的儿童病例,入院病例一直在破纪录。” 同时,博士也驳斥了网络上的言论: “他们说住院率低,当你的确诊数字突破100万的时候,再低的住院率也是个大数字!这无疑给我们的医疗系统带来了压力” 今天(1月4日),是放完圣诞和元旦长假恢复上班的第一天,下周,部分学校就会恢复上学,问题来了,家长们,你们会送孩子回学校吗?

曙光! Omicron高峰已过? WHO称不主攻肺部! 专家: 2个月内恢复正常生活!

曙光再现! Omicron有多厉害?最近朋友圈有“段子”为证: 的确,美国日增感染已经突破100万了,95%都是Omicron. 今天BC疫情发布,首席卫生官也指,本省新增疫情中80%为Omicron。 感觉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什么能阻挡Omicron的步伐了!但是,一片哀鸿中,依然尚存微光: 继Omicron发源地南非病例骤降之后,英国也宣布将不再封锁!卫生部门在查看数据后发现: 尽管病例数量飙升至历史最高纪录,但ICU住院人数已下降,死亡率亦低于疫情其他阶段。 英国疫苗部署大臣扎哈维说:“这是一个好消息。” 英国国家医疗服务NHS负责人ChrisHopson更表示,伦敦的新增新冠住院人数出现“显著下降”,这可能意味着伦敦Omicron疫情“已过顶峰”。 Chris Hopson说:“伦敦一直是疫情的中心,而在过去两天里,伦敦医院新冠病例涨幅仅为1%和2%。我们很可能看到的是疫情高峰已过,进入了稳定期。” 与此同时,与大流行的前几个高峰相比,伦敦医院中需要使用呼吸机的新冠患者比例明显更少,目前相当于约6%的住院患者需要辅助呼吸,相比之下,去年夏季时的比例约为20%。 美国方面,彭博社报道,Omicron并没有挤占医院ICU的使用。目前仅为去年冬天高峰时期使用率的63%,且奥密变种导致的重症情况很少。 英美之外,世界卫生组织WHO也放出了积极信号:有官员在今天公开表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Omicron新冠变种主要影响上呼吸道,不太可能深入肺部,因此导致的症状更温和。 世卫组织流行病学家Abdi Mahamud说:“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Omicron正在影响身体的上半部分,与其他攻击肺部、造成严重肺炎的变种不同。” 他补充道:“这可能是一个好消息,但我们真的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明这一点。” 世卫组织的数据显示,自去年11月南非首次报告Omicron变种以来,它已蔓延到至少128个国家,使许多地区的新冠感染病例再度飙升,但是住院率和死亡率却低于疫情的其他阶段。 Abdi Mahamud称,“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病例数和死亡人数之间的脱节。” 不过,他也提醒道,南非是一个“异类”,因为该国有大量年轻人口。 事实上,世卫这一论断也和早前香港大学的研究类似:来自香港的研究小组在去年提出, Omicron在支气管中的繁殖速度比 Delta 快 70 倍,但在肺部的速度比Delta慢 10 倍。这一发现 可能解释了为什么Omicron传播速度凶猛,且比过去的变种更温和。 另一方面,辉瑞出品的新冠口服药Paxlovid再次被看好,政府加倍下订单。 这个两周前刚被授权使用于12岁以上的新冠重症患者的口服药,据悉将进驻沃尔玛药柜,更方便民众获得。 不只是Paxlovid,以色列卫生部近日也已批准美国默克公司研发的用于治疗轻症至中症新冠患者的口服药——莫那比拉韦。 这是以色列批准使用的第二款抗新冠口服药。 声明说,莫那比拉韦旨在防止病毒在体内复制,预计其疗效不会受变异毒株的影响,因此也可用于针对Omicron的治疗。 在疫苗+口服药的双重保护下,人们即使无法逃避病毒的攻击,只要能降低入院和重症率,这场疫情或将像专家说的那样,成为像感冒一样的地方性流行病。   丹麦首席流行病专家Tyra Grove Krause就在近日发表言论称,Omicron或将消除其他突变,世界各地的人们将“在两个月内恢复正常生活。”     Tyra Grove Krause表示,在查看完南非的案例后,她认为Omicron的疫情走势将是病例数会急剧增加,但随后会迅速减少。 “Omicron 将在 1 月底达到顶峰,而在2 月份,我们将看到感染压力和医疗保健系统压力的下降,” “我认为我们将在接下来的两个月内实现这一目标,然后我希望感染会开始消退,我们可以恢复正常生活。” 加拿大目前还处于感染病例急剧增加的阶段,明天联邦政府将召开疫情发布会,加拿大的Omicron疫情走势如何,将在什么时候迎来拐点,希望明天能有答案。 不管怎样,华人都需要注意防疫,不因轻症而忽视病毒,保护好自己和家人。

新年首日 新冠+流感组合”flurona”现世! 欧洲确诊破1亿! 美国竟成这样了!

双重感染并不一定是坏事?! 突发,今天,以色列媒体发布了重大发现,再次震惊全球。 近日,以色列发现了首例“Flurona”,顾名思义,就是流感(Flu)和新冠(Coronavirus) 两种病毒的结合。 新冠,一个累计2.9亿人感染,545万人死亡的病毒。 流感,一个每年在全世界造成300万重症病例,20-50万人死亡的病毒。 如今已经出现了双重感染的案例! 这种新冠和流感的双重感染是在以色列佩塔提克瓦市一位怀孕的女性身上发现的。 以色列Beilinson医院的妇科医生 Petah Tikva 表示:“这名新手妈妈在两种病毒的检测中都呈现阳性。” 一些报道认为这是世界首例同时确诊两种病毒的病例,但是也有人认为美国早前就有过类似案例。 2年前的冬天,2020年2月下旬,一名咳嗽和发烧都非常严重的男子出现在纽约的医院里。 当时纽约还没有爆发新冠疫情。 急诊医生仍然小心翼翼地穿戴着防护设备,给该男子做了鼻拭子测试,结果鼻拭子检测结果是流感阳性。 几个医护人员松了一口气,纷纷脱下了防护服。 然而这时,一名传染病医生说:“万一他也同时感染了新冠怎么办?” 于是他们再次做了测试,发现这名男子确实同时感染了新冠和流感,而且他们一家四口全部沦陷。 如果两个病毒同时爆发,医疗系统恐面临崩溃,而以色列,现在就在面临这样的危机! 据悉,目前以色列有将近2000人因为感染流感而住院,医院病人爆满,新冠病人和流感病人很可能交叉感染,疫情或将继续恶化。 以色列卫生部表示,目前有1849名以色列人因为流感住院,其中包括605名儿童,124名孕妇。 而且病例还在持续上升。 上周,以色列耶路撒冷还有一名31岁的妇女在感染流感后死亡,当时她已经怀孕9个月了,新冠疫苗和流感疫苗都没打。 据悉,该女子当时病情急速恶化,已经上了呼吸机,剖腹产生下儿子后便不治身亡了。 因此,卫生部建议以色列人接种流感疫苗。 去年冬天,流感在新冠的威胁下仿佛消失了,但是今年不同。 如今,以色列已经有多名患者因为流感造成的呼吸系统并发症而开始使用呼吸机,更有多人死亡。 专家认为,流感的症状通常比普通感冒更严重,并且在患有流感的时候,免疫系统比任何时候都要弱,所以感染两个病毒的可能性会越来越高。 有时候双重感染就是双重打击。 但是有的时候,双重感染并不总是坏的。 研究人员认为,某些情况下,病毒会互相竞争,争夺宿主的细胞,有时一方会败,或者两败俱伤。 目前我们还不知道,Flurona会带来好消息还是坏消息,研究人员正在观察研究,以判断这种组合是否会导致更严重的疾病。   奥密克戎在欧美掀起疫情海啸 近日,Omicron新冠变种疯狂传播,已经导致欧美新增病例数呈指数级上涨,不断打破疫情爆发以来的最高记录! 更有多国表示,由于检测不足,统计滞后,真实数据可能比官方发布的数据要大很多。 上周,美国4次打破记录,日增确诊一度超过50万例,7天平均每日新增病例竟然高达386,000,创下历史新高。 目前,美国已经陷入了混乱。 在纽约,3条地铁线路已经被迫停止服务,因为工作人员都染疫休息了。 在俄亥俄州,国家部署了1250名国民警卫队员,因为医院人手短缺,医疗系统告急。 更不必说,由于机组人员生病请假,数千个航班被取消延误! 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表示,其“越来越多”的员工新冠检测为阳性,不得不为了安全,取消航班。 新泽西医院州长表示,医院里的病人和去年冬天最糟糕的时候是一样多的,没有任何的好转现象。 贝勒大学热带疾病学院院长彼得·霍茨博士(Dr. Peter Hotez)告诉 CNN:“做好准备,在接下来几周,美国将会出现前所未有的社会动荡!”("Get ready. We have to remember, in the next few weeks, there's going to be an unprecedented...

突发! BC元旦3天暴增近万例 这里恢复限制 检测点重开! IHU新毒株传噩耗 惊现46个突变 12人中招!

注定没完没了 不管乐意不乐意,2022年最终还是到来。经过一个新年周末,不少BC省民伸着脖子等待今天的最新数据。 就在刚刚,BC省卫生厅公布了过去3天的最新疫情数据——除夕夜到今天,全省估计暴增9332例确诊! 除夕夜到元旦,新增确诊4033例;周六至周日新增3069;昨天到今天新增2230例! 注意,是“初步估计”新增! 原本预计在今天公布的数据,突然改到了明天,连着死亡、住院和疫苗接种数据一起,具体的新增数字也将在明天予以确定。 过去这一周的数字足以表明,Omicron已经在BC全省爆炸,别说是日增1000了,照着形势,日增5000的日子恐怕都不远了。 2022年的第3天,全球被Omicron变种病毒攻陷,日新增感染病例接连冲破历史新高纪录。任谁都没有想到,在2年后的今天,人类跨入“疫后新年”的愿望会再一次狠狠破碎。 然而,坏消息并没有就此打住—— 就在今天(1月3日),全新变种病株B.1.640.2的更多细节被披露!初步确认,这种变种比原始病株更具抗疫苗性和传染性!且已有12人确定感染! 2021年12月10日,地中海传染病防治研究所 (MéditerranéeInfection Foundation)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全新的新冠变异毒株,但是当时并没有太多细节,也没有爆出有多少人感染,病毒变异程度如何。 现在,最新研究出来了! B.1.640.2(法国科学家暂时命名IHU)有别于现在正掀起新一波疫情的Omicron,内含46个突变,其中携带E484K突变,这种突变使得病毒更具抗疫苗性;除此之外,B.1.640.2还携带了N501Y 突变,更具传播性! E484K突变最早是在出现在Beta变异株之中,而N501Y突变则是Alpha变异株传播之快的原因之一。 法国科学家表明,虽然现在他们发现了12例确诊病例,但是目前还没有证据证明这个变异株值得人们担心,传播并没有迅速扩大。 但大家记得吗,在Omicron正式开始大范围传播之前,专家们也曾经说过一样的话:还没有严重到需要担心的地步。 现在呢? Omicron正在全球各个角落攻城略地,正在以极快的速度取代Delta的地位,成为主流传播病株。Omicron传播速度之快,从每天的新增感染数字就能看出。 当然,人们眼前最急迫需要抑制的,还是Omicron的传播,BC省疫情已经爆炸了。 多个检测点重开 温哥华沿岸卫生局(VCH)宣布,位于圣文森特(St. Vincent)和温哥华国际机场(YVR)的新冠检测点已经重新开放!   由于本地新冠检测人数激增,早在圣诞新年假期前,大温地区各大检测点早已爆满,很多人排几个小时都等不到,出现症状都被一个快速检测包打发回家。 卫生官更是“无情警告”,已经完全接种的人,即便是出现症状,知道自己大概率是感染了,也不要接受检测,立即回家隔离,别浪费检测包。 圣诞节前后,本地天气环境恶劣,几个检测点更是直接关门。就在今天,这两个检测点重新开放,人们可以前往。 列治文感染病例翻倍 华人聚居城市列治文疫情也急速向下,根据本地卫生部门的最新统计,12月22日至29日当周,全市新增468宗病例,是前一周的4倍! 位于威廉姆斯路9580号的Fraserview长期护理院宣布爆疫,1、2层疫情爆发,10名居民病毒检测呈阳性!目前已经封锁相关楼层,控疫小组介入! 也就在今天,温哥华沿岸卫生局宣布恢复所有长期护理机构的限制措施!禁止所有非必要访问活动,直至1月18日!配合全省最新禁令时间! 为了防止病毒进一步扩散—— 加强对长照机构居民、工作人员和医生的新冠症状监测; 加强内外部清洁消毒程序; 尽可能将工作人员集中到爆疫单位; 关闭所有爆疫机构,暂停接收和转移病人; 航空公司取消2天航班 BC本地航空公司PacificCoastal Airlines最新宣布,取消1月2日和3日两天的航班! 在一份正式声明中,公司表示“由于Omicron正在快速传播,为配合政府控疫,将取消这两天的所有飞往BC省17个机场的航班”,所有旅客可以选择择日再飞或获得全额退款! 除此之外,所有确诊的乘客和工作人员将全部进入2周的自我监测阶段。 法院取消当面庭审 本周一,BC省最高法院宣布,经卫生部门指示,他们本周开始暂停面对面庭审! 由于疫情爆炸,原定于1月4日至7日举行的所有民事和家庭事务庭审都将被推迟,所有律师和被告将重新安排时间出庭,线上诉讼案子继续进行。 除夕夜和跨年夜周末过后,加拿大多个省份也都纷纷亮起了红灯—— 曾经信誓旦旦说过“不再封城”的安大略省省长福特,在今天早上宣布紧急封城!关闭学校、健身房、禁堂食,并推出17大限制新规!一天1.3万的新增感染,医疗系统再次面临崩溃的绝境! 魁省一天狂增1.5万宗确诊病例,活跃病例到达10.3万的高峰!一家医院发现443名医护人员感染新冠病毒,从本周三开始,这家医院的承受能力将受到重创,预约和手术减半!联邦军队再次进驻,帮助缓解疫苗接种压力! 除夕夜以来,育空领地就新增了158人感染新冠病毒,病毒传播正在加速,活跃病例回升至245人,阳性率高达32%!最新禁令将在本周五(1月7日)开始生效! 新不伦瑞克省新增2548例、2人死亡,500名医护人员遭隔离! 在Omicron的冲击下,并不是每一个社区都有应对的能力,加拿大安大略省的边远社区已经开始了“自救”,自行封锁,禁止一切外来人员进入! 原住民社区Bearskin Lake First Nation在12月30日宣布进入紧急状态,40%人口确诊新冠。酋长表示,“这是一场危机”! 这里没有医院,只有一个护理站,2名护士轮班,光是直升机出入都需要3个多小时,还得是天气够好才能降落。 圣诞新年假期之后,孩子们开学的问题也是大众关心的重点,目前加拿大安省、魁省和BC省已经宣布了推迟开学的计划。 同在美西、离温哥华不远的西雅图,今天关闭了所有公立学校,进行大规模新冠快速检测筛查! 2022年到现在也才3天的时间,人们每天看到的除了疫情还是疫情,唯一的好消息,或许就是疫苗为人体提供的T细胞免疫系统还是有效,能够对抗Omicron了吧。 由香港和澳大利亚研究人员联合发表的最新研究指出,通过接种疫苗和感染过新冠而产生的T细胞将有助于人们限制Omicron的入侵,具有应对这种病株的能力! “尽管这只是初步研究,我们还是认为这是一个好消息,也是一个希望。” 希望,明天BC省即将公布的一系列最新数字,不会太恐怖吧…

振奋! Omicron发源地疫情突然转好 专家: 它将成终结疫情的”天然疫苗” 2022春是希望!

疫情要结束了?! 今天是2021年的最后一天,很快将迎来2022新年了。虽然疫情看着每天十分严重,加拿大各地纷纷“弃疗”,但是又有种种迹象表明,疫情可能在2022年消失,给许多人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首先,最先发现Omicron变种的南非,疫情似乎已经过了拐点! 南非疫情缓解放松疫情限制 据报道,南非7天内的感染数降低了30%,日均死亡人数从一周前的65人降至50人左右,不到南非1月第二波疫情期间577人的十分之一。 而且住院率不高,并未给医疗系统造成负担,甚至在常规医疗服务中也有多余的收治病人的能力。 南非总统在周四表示:“所有指标都表明,南非可能已经度过了第四次经济浪潮的顶峰。” 南非医学研究理事会(South African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的阿卜杜拉(Fareed Abdullah)表示:“Omicron驱动的第四波疫情骤然上升,达到顶峰、然后下降的速度令人震惊。” 因此在一些欧美国家采取限制的政策的时候,疫情缓解的南非开始放松一些疫情政策。 除了室内口罩令之外,南非政府取消了一些限制:取消宵禁,取消了对无症状新冠肺炎病例的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和隔离。 持有酒牌的店现在可以在晚11点后继续营业,室内聚会的容量限制也在严格遵守社交距离的情况下增加到1000人。 不过,南非政府也继续强调谨慎和接种疫苗的必要性。 研究表明:Omicron感染或可增强对delta的免疫力 除此之外,据路透社及《纽约时报》等主流媒体12月28日报道,南非一项实验室研究表明,Omicron变体会“以毒攻毒”,也就是说感染Omicron可能会增强对Delta变种的免疫力! 该实验招募了33名在南非感染Omicron变种的接种疫苗和未接种疫苗的人。 这些受试者在感染Omicron后,他们对Omicron变种的中和作用14天内增加了14倍;对Delta变种中和作用增加了4.4倍,并且接种过疫苗的几位中和作增加尤其明显。 科学家们说:“在感染Omicron的个体中,Delta变体中和作用的增加可能导致Delta病毒再次感染这些个体的能力下降。” 而这意味着,容易导致高重症率和住院率的Delta病毒很有可能被“赶出去”。 Omicron或是终结疫情的“天然疫苗” 还有一些英国的专家甚至认为,根本不需要加强针,Omicron会成为终结疫情的“天然疫苗”…… 雷丁大学病毒学家伊恩·琼斯教授说,“天然疫苗”的描述是正确的。 这种说法的逻辑是,由于Omicron具有高度传染性,但比其他变种更温和,因此它可以在不引起严重疾病的情况下增强免疫力;甚至有一些数据表明,从长远来看,与疫苗相比,混合感染能提供最好的免疫类型。 他表示:“无论你感染了哪种病毒,你的免疫力都会被增强。这种温和的程度很适合我们,因为它意味着我们可以在没有风险或风险更低的情况下获得免疫力。” 然而,他也警告人们不要故意试图感染Omicron。 他说:“你必须小心,因为总会有少数弱势群体,鼓励感染会让他们处于危险之中。” 专家乐观预测2022加拿大疫情发展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他仍然“乐观地认为,2022年我们不仅能结束大流行的急性阶段,而且还能开辟一条加强卫生安全的道路。” 加拿大的专家们也对疫情做出了种种乐观的预测。 专家们普遍认为,通过接种疫苗提高免疫力是结束疫情的一种方法。 虽然加拿大最近每日病例激增,但只要完全接种疫苗,疾病程度就会大大减轻。 传染病专家Kalina医生指出,尽管在加拿大第三针的接种正在顺利进行,但世界各地仍有数百万人尚未接受第一剂疫苗。 “我认为第三针对接种的人很有帮助,但没有接种前两针的人需要迈出第一步,这是非常重要的。” 也有专家认为,人们需要改变心态,接受新冠成为一种像感冒一样常见流行病这个事实。 儿科传染病学专家Fulford认为,新冠病毒消失是一种“美好的幻想”。 而比起一般的无症状传播,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高风险人群,比如那些在长期护理设施中生活的人。 还有专家表示,大流行会结束,但是需要时间。萨省的病毒学家Rasmussen表示,鉴于其他的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疫史,比如1918年流感大流行,最后都结束了。 但她说,这些大流行并非一下结束的,而是更倾向于“呜咽着走出去”,她也认为新冠病例清零的想法不切实际。 不仅因为仍有大量的人没接种疫苗,还因为病毒非常“多面手”,可以在动物中传播;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获得免疫,无论是通过接种疫苗、加强针还是感染新冠,都将有助于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 新冠大流行或在2022春结束 除了专家之外,一些加拿大的卫生官也对2022年疫情持乐观态度。 BC省卫生官员邦妮·亨利博士在年终采访中告诉媒体,她认为,新冠有可能在2022年春结束大流行,成为地方性疾病。 她说:“Omicron病毒的传播将使新冠更快地从大流行阶段转化为地方性流行病。” 地方性流行病意味着新冠病毒将持续存在,并有可预测的传播,类似于疟疾或流感,但不会是大流行的状态了。 但亨利博士也表示,未来仍有不确定性,但她相信“我们正在接近目标”,而且“我们总要从中吸取一些教训。” 而加拿大有超过一半民众似乎对这一说法比较认同。 据一项民意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受访者乐观地认为,2022年新冠会被击败。52%的加拿大人认为,通过接种疫苗和培养良好清洁习惯,加拿大会在2022年年底前摆脱疫情。 近75%的受访者担心,未接种疫苗的人会让加拿大进入疫情大流行的巡还,但也有60%的人认为,没有接种疫苗的人不会有太多后果。 疫情发展到现在,每天都有好恶不同的声音,在2021的最后时刻,就让我们期待所有积极的说法都成真吧。

炸了! BC缩短隔离时间 感染者5天就能出门! 加强针推广加速 这些人都能接种!

5天连感冒都没办法彻底恢复 最近这两天,BC省病例爆炸性地激增,昨天新增病例更是高达4,383例,全省的总确诊数也正式突破了25万。 今天是2021年的最后一天,BC省首席卫生官亨利博士在上午时更新了有关隔离时间,加强针,以及长期护理设施的诸多重要消息。 本以为Omicron肆虐,亨利博士会针对即将到来的新年假期宣布一些更严格的限制措施,然而让大家失望的是,今天非但没有什么新的限制措施,反而还将新冠患者的隔离时间缩短了。 亨利博士在今天宣布,对于打完两针疫苗的新冠阳性患者,如果没有出现症状或症状减弱,自我隔离期将缩短到5天。 人们在结束5天的自我隔离后,即使症状消失,在接下来的5天时间里身边如果有其他人,还是必须要戴上口罩。 对于没有接种过疫苗的人,如果检测出新冠阳性,依旧和原来的规定一样,必须自我隔离10天。 尽管隔离期缩短了,亨利博士还是敦促确诊新冠的市民继续采取一切必要的预防措施,以减少传播的风险。 对于缩短隔离期决定,亨利博士表示,这是在得知Omicron变种潜伏期较短的情况下做出的。 亨利博士说,感染Omicron变种的人往往会比先前的变种病毒更早出现症状,大约只需要1到2天。同时她还指出,感染Omicron变种后自愈的速度也更快,因此才缩短了隔离时间。 话虽如此,但是只隔离5天还是让人感到有些不安全,毕竟平时得个小感冒都没办法在5天内彻底恢复,更别说是恐怖的Omicron变种了。 除了缩短隔离时间之外,亨利博士今天还宣布要加快加强针的注射,尽快为孕妇以及必要工作的员工接种,孕妇在接种第二针疫苗的6个月后,就可以去接种加强针。 除了孕妇之外,BC省疫苗接种工作的负责人巴勒姆(Penny Ballem)博士强调,所有60岁及以上的人现在都有资格在第二针的6个月后接种加强针。 到目前为止,BC省市民已经接种了905,784支加强针,不过还是有很多被邀请接种的人没有回应。 至于60岁以下的人群,BC省将改变加强针的接种策略,市民接种加强针的时间将基于与第二针的间隔时间。现在的目标是让每个人在接种第二针疫苗的六个月后都能进行加强针注射。 巴勒姆博士说,这将基于当地社区的疫苗接种能力,如果有可能的话,人们也应该到社区以外的地方去预约接种。 巴勒姆博士 目前打了第二针后超过6个月的人数已经达到了80万,巴勒姆博士补充到,首要任务就是先邀请这部分人。 在本周,大温有多个长期护理设施爆发了疫情,本拿比的New Vista Care Center和Chartwell Carlton Gardens,南素里的Chartwell Crescent Gardens、素里的Guildford Seniors Village和兰利的Chartwell Langley Gardens都纷纷爆疫。 随着这些长期护理机构的疫情爆发,为了保证工作人员和居民的安全,亨利博士今天还宣布,将从1月1日开始限制对长期护理机构的探访,只有必要的访客才允许进入这些机构,至少到1月18日为止。 BC省周四新增的病例比周三时高出近50%,考虑到多个新冠检测点因为寒潮而关闭,并且检测能力已经达到极限,这样的新增病例可能和实际病例还差得远。 亨利博士昨天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对于BC卫生当局来说,Omicron的传播速度“出乎意料地快”,可今天却依旧没有给出任何的限制措施。 希望在这个元旦假期后,病例不会再度出现激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