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
新冠疫情
惊爆! 新冠北美感染潮来了 大批华人病倒 高烧狂咳黄痰 如被车辗过 有人直接"失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最近不知道为什么周围戴口罩的人又多了起来。
有华人朋友因为突然过敏询问有什么药比较好,结果发现很多人PO文求助,大家都挺崩溃的——
“加拿大这波到底又是什么病毒啊?!痛苦到想死…”
“被病毒放倒一周,这又是咋了?!”
“这次闹的又是啥东西,直接病倒了。”
“中病毒的一周,病程如下。”
“终究还是中招了…”
“错峰得新冠是种啥体验。”
“这6月份又是什么新病毒,让我赶上了。”
按照这两年的经验,夏季确实会有新冠感染潮,但一般在7、8月份才开始,今年似乎提前了,5月中旬到现在,不少华人都中招了。
这次除了“新冠全套餐”:高烧、咳嗽、刀片嗓、全身冷汗疲惫之外,很多人表示自己咳黄痰、还有人直接咳出。
不仅如此,整个人的记忆力明显消退!
其中一位网友表示,起初以为就是普通的感冒,谁知道接下来几天各种症状袭来,直呼“感觉快要扛不住了”!
发烧是逃不过的,好在家里备了药,但是从头到脚浑身酸痛,像被车碾过,翻身翻得痛不欲生,喉咙发炎像在吞刀片。
“脑袋巨疼,像是被套了紧箍咒,走几步就要倒,”大夏天的畏冷抱着厚被子睡。
这就算了,这位华人失去味觉,连续3天没有正常进食,肠胃不适,吃两口就要吐,四肢麻痹。
另一位“病友”表示,自己还刚撑过来,39度高烧+吞刀片,味觉和嗅觉“凭空消失”了,吃饭只为活着,病了一周才逐渐缓过来,家里孩子也中招。
下面网友表示:
“坐标温哥华,正在刀片嗓。”
“天啊,一模一样,现在还是公鸭嗓。”
“此时一位窝在被窝的刀片嗓、肺都要咳出来的病友爬出来向姐妹们问好,弱弱问一句,吃布洛芬成吗,太疼了,实在是扛不住了。”
“低烧差不多20天,没查出来是啥。”
“第4天了,身体没那么酸痛,但还是吞刀片。”
“本周喜提强阳。”
“上周才中完,真的生不如死,第二次比第一次痛苦太多。”
“最近中新冠的人有点多。”
“在加拿大这么多年习惯有病熬着了,但真的受不了了,疼得希望被一棒子打晕。”
还有网友是在办公室被感染的,“好久没听说新冠这个话题了,说的就是主打一个错峰感染,好久没见这么红的两条杠…”
炸出加拿大一堆华人“病友”出来——
其中不少人表示自己“失忆越来越严重”
还有人嗅觉一直没回来
也有隔壁美国病友——
据报道,目前这波疫情主导的是KP.2,已经在美国引发新一波“夏季感染浪潮”,占了全国病例25%,2周内上涨10%。
美国疾控中心表示,现在全美国39 个州的病例都可能在激增,全境内没有地方的病例是在减少的,证明夏季浪潮正在袭来。
尤其是加利福尼亚州,废水中冠状病毒水平较高,感染率明显上升,从3%升到了7.5%。
病毒学和疫苗研究中心主任丹·巴罗奇表示,“我们看到感染率开始上升,新变种KP.2、KP.3和LB.1确实比以前的变种更有优势。”
5月份美国的主流变种还是KP.2,这个月就被KP.3取代了,现在LB.1又占了新增感染病例的17.5%。
“这是一种新出现的病毒,我们对它的了解还不多。”
但LB.1似乎比FLiRT变种更具传染性,且可能更善于逃避疫苗或先前感染的保护。
至于加拿大这边,究竟是不是新冠也还不确定,有人接连测了新冠、流感、RSV都是阴性,但就是病了起不来,还有人去了urgent care。家里有孩子的,也似乎更多人生病。
不管这波究竟是什么病毒,希望大家都能注意身体吧,尤其是夏天来了,很多大型集会活动,人一多,传染的机会也多。
加拿大
惊爆! 全球疫后13种传染病爆发 华人1家5口全病倒! 加拿大卫生官警告
新冠疫情过去了,这场夺走成千上万生命的人类浩劫实在是太恐怖,新冠、核酸、封锁、隔离注定成为我们这代人的共同记忆,人们甚至把现在称为“后疫情时代”。
然而,这个“后疫情时代”也蒙着新冠疫情的阴霾,有惊人报告指出:新冠病毒后全球13种传染病的患病率大幅激增,还有大批华人轮番生病!
一名华人凯西(音译,Kathy Xiang)就表示,自己全家接连感染各种传染病,从今年2月到现在一直都“病”着。
凯西表示,12岁的女儿接连感染百日咳、鼻病毒和副流感病毒,一下子就病倒了,连着5周没办法去学校上课;连带日夜照顾女儿的她,也都感染了这3种病毒。
母女双双病倒的时候,这位华人麻烦年迈的父母帮忙照顾10月大的儿子,结果3月份又确诊新冠病毒,祸不单行,父亲紧接着又患上了带状疱疹。
大人病了,小孩儿也逃不过,没多久,儿子也患上了副流感和肺炎,一连输了5天的点滴。
“我们尽了一切努力保护他,但连他都生病后,我真的麻木了,已经身心俱疲。”
6月14日,英文媒体彭博社就报道这个文章——
现在大家生病频率比之前都更高!从普通感冒到麻疹、肺结核,全球至少有13种传染病超过了疫前水平,且还在大幅增加!
根据从60多个组织和公共卫生机构收集的数据显示,目前有44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至少一次传染病复发,且严重程度至少是疫情前的10倍!
这13种传染病包括水痘、霍乱、登革热、麻疹、肺炎支原体、细小病毒 B19、侵袭性A组链球菌、百日咳、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野生脊髓灰质炎病毒1型、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和结核病。
新冠疫情后的两个流感季节,美国感染病例增加了约40%;
今年前四个月,中国百日咳病例比去年增加了45倍;
在澳大利亚部分地区,呼吸道合胞病毒病例比1年前增加了近1倍;
阿根廷正在迎来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登革热疫情;
美国20多个州、英国、欧洲多国的麻疹疫情正在卷土重来;
2022年,全球新增结核病例750万人,这是WHO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监测以来最糟糕的一年!
不仅仅是原本常见、在新冠疫情期间消失的病毒,还有各种细菌和罕见的疾病也迎来爆发期。
就在今天,加拿大曼尼托巴省卫生官员发出警告——侵袭性脑膜炎球菌病 (IMD)的活跃病例正在增加!
加拿大联邦卫生局证实,安大略省和曼尼托巴省今年都出现了侵袭性脑膜炎球菌病病例,其中多伦多的感染人数已经创下来2022年来最高记录!曼省感染病例也翻了2番!
除了这两个省份,加拿大其他省份和地区也接连查出阳性病例,暂时不清楚背后原因是什么。
曼省卫生官员卡比斯(Carol Kurbis)表示,侵袭性脑膜炎球菌病是一种细菌感染,可导致脑膜炎并可能致命。
通常而言,患者的症状出现得很快,有些人会出现颈部僵硬、紫色皮疹和恶心或呕吐等症状,有人会出现败血症型症状,血液受到感染。
“人们会病得很重。高烧、心跳加速、呼吸困难,而且病情在白天会迅速恶化。”
日本还出现罕见“食人菌”,疫情正在蔓延!截止6月7日,日本全国已经累计报告近1000例,是去年同期的2.8倍!
这个“食人菌”指的是链球菌中毒休克综合征,一种由β溶血性链球菌外毒素引起的急性综合征。
细菌会从伤口进入,然后使感染部位坏死,导致患者出现多器官衰竭,感染后48小时即可致命,目前死亡率达10%~40%。
由于这种细菌致死率相对较高,且常伴有手脚坏死,在日本被称为“食人菌”。
链球菌主要通过接触或飞沫传播,虽然许多人感染后不会出现症状,但一旦侵入血液或肌肉等组织,可能引发链球菌中毒休克综合症。
初期症状包括咽喉疼痛、发烧等,而后病情迅速发展为血压下降,在数十小时内就可能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甚至休克。
专家表示,“这一病株最初是在英国被发现的,现在美国、欧洲、澳大利亚等地都引发了剧毒型感染。”
不仅如此,全球的死亡人数也在增加。
对于为什么后疫情时代传染病患病死亡率升高,一部分专家认为是新冠疫情期间各国采取封锁政策,改变了人们的免疫模式,为“常规病毒提供了人工绝缘层”,重新开放之后人们的免疫力更低下。
“这就像是免疫系统的墙壁被打破了,现在各种病毒都更容易进入。”
不少网友也纷纷分享自己的经历——
“自从去年第二次感染新冠以来,我的妻子就出现了一个接一个的免疫疾病,生病了将近1年,真的是太惨了。”
“我每两个月就会出现一次呼吸系统疾病,有时候更加频繁,医生都查不出什么原因,新冠病毒是一种新型疾病,确实有可能摧毁人们。”
“我已经很多年没有生病了,去年8月份感染新冠以来,就一直患有呼吸道感染,这是我2个月内第二次的支气管炎了。”
“新冠前我每年可能会生病一次,新冠后是每几个月就生病一次。”
“我每次出门就戴着口罩,虽然在别人看来可能跟个疯子没有两样,但我已经4年没有生病了。”
“我们公司有少数人多次新冠中招,现在几乎每个月都会生病请假在家。”
“我原来上班都是全勤的,或者一年请2、3天病假,现在每年基本都是6-8天。”
“世另我,我从事的是零售业,疫情期间基本都戴着N95口罩上班,说到消毒洗手虔诚得跟个信徒似的,结果在2023被新冠找上门。本来一个1年最多轻微感冒1、2次的人,半年内感染上呼吸道疾病5次、不明眩晕2次、胃肠道疾病1次,突发性高烧和偏头痛萨湖此、炎症1次(休了6周),心率从之前的68上升到80。”
当然了,并不是所有人都这样,有的人表示自己反过来,新冠之后生病频率下降了,今天这篇报道说的是一个趋势,有人认为是疫苗的问题。
“比新冠更糟糕的是疫苗。”
“把未经测试的疫苗打进人们身体里,才会这样的”。
新冠疫情
新冠来临后 罕见癌症涌现 多人同时患上同种癌症……
新冠疫情已经过去1年多了,话题仍然没有结束。
《华盛顿邮报》报道截图
每周五,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一群癌症医生会一起吃个午餐,然后交流一下治疗经验。
北卡血液和癌症关怀协会的首席执行官Kashyap Patel是这个活动的组织者。
新冠疫情还在肆虐的2021年一个周五,Patel在交流中提到了自己的一个病人。
他才40多岁,却罹患胆管癌。这种癌症通常在70到80岁的人群中发病。这个病人太年轻了。
起初,大家沉默不语,很快就打开了话匣子,他们最近竟然都治疗过类似的病人。
那次会面后1年之内,这个小圈子的医生中竟然又接诊了7名这样的病例。
Patel回忆说,我从业23年,从未见过这样的事情。
Patel医生
另一名肿瘤学家Asutosh Gor也表示:“我们都被震惊了!”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奇怪的现象:多名患者几乎同时患上多种类型的癌症(并非是原发癌症转移),还新增了十几例其他罕见癌症病例。
南卡罗来纳州米尔堡的Bob Krall和 Bonnie Krall夫妇在14个月内被诊断出3种不同的癌症。
2022年,Bob由于罹患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而来找Patel医生诊治。这种癌症非常罕见,每十万人里只有四五例。
后来,Bob发现,几位邻居也患上了同一种癌症。
“这就像感冒一样。好像每个人都得了这种病。”
在一次治疗过程中,妻子Bonnie抱怨自己经常胃痛,吃药也没有帮助。
Patel为她进行检查,发现腹部也有恶性囊肿。几周后进行手术时,肿瘤已经重达8.5磅。
几个月后,丈夫Bob又患上肺癌。
自新冠开始以来,Patel诊所的患者中已经有超过15名同时患有多种癌症、约35名患罕见癌症和15对夫妇同时患上新癌症。
他开始怀疑,是否是冠状病毒导致了这一切。
美国国内的一些数据和大型癌症机构的统计显示,自新冠爆发以来,侵袭性晚期癌症的发病率有所上升。
普遍的看法认为是由于疫情导致医疗服务中断产生的后果。
但包括Patel医生在内的不少研究者持有不同看法。
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人们就知道病毒会加速癌症的发生。
研究人员认为,全球有四分之一的癌症源于人乳头瘤病毒、爱泼斯坦-巴氏病毒和乙型肝炎。
实验室测试表明,冠状病毒蛋白能唤醒休眠的癌细胞并促进其生长,从而增加被诊断为乳腺癌、胃癌和血癌的几率。
由于缺乏丰富的数据,很多美国顶尖癌症医生在新冠病毒是否会导致癌症多发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分歧。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研究员、致癌病毒研究的先驱人物John T. Schiller不认为新冠病毒会致癌。
他表示,已知的致癌病原体会在人体内长期存在。包括流感和 RSV 在内的呼吸道病毒都与新冠病毒一样属于冠状病毒。
它们感染人后通常会消失,不会一直存在在人体中,应该不会致癌。
不过,美国癌症研究协会前主席、现任冷泉港实验室癌症中心(Cancer Center at Cold Spring...
新冠疫情
惊爆! 新冠疫苗留下后遗症 这些人痛苦至今 美女脑损伤 有人耳聋面瘫
前几天,新冠疫苗大厂被爆出遭集体诉讼,并首次承认副作用,引起轩然大波。
结果今天,美国这边就爆出研究人员也在调查打完新冠疫苗后出现副作用的受害者,这些人因为打了疫苗,一直痛苦到现在。
58岁的病理学家伊尔卡·沃肖斯基(Ilka Warshawsky)也接种了这个疫苗,前几针都没事,但在打完加强针之后,右耳全部听力都丧失了。
68岁的格雷戈里·波兰(Gregory Poland)博士是科学杂志《疫苗》的主编,他注射了第一针疫苗后,耳朵“每时每刻都传来奇怪的声音”,一直到现在。
54岁的肖恩·巴尔卡维奇(Shaun Barcavage)是美国纽约的一名护士,打了疫苗3年多,一直感到耳鸣、心跳加速,眼睛、嘴巴和生殖器有疼痛感。
他就打了1针,然后落下了后遗症,只要站起来就会心跳加速。
种种症状表明,他患上了体位性正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这是一种身体无法正常调节血流的疾病,会导致头晕、昏厥和心跳加速。
“政府也没办法帮我,他们告诉我这些(症状)都不是真实的,”因为POTS更常与感染新冠本身有关。
这波风越吹越大,更多人站出来分享自己的故事。
37岁的米歇尔·齐默尔曼(Michelle Zimmerman)本来是个神经科学家,2021年接种了强生新冠疫苗,之后再也无法长时间站立,最终被诊断为脑损伤,不得不搬回父母家。
原本一个到处演讲、经常骑自行车一骑就是20英里,活力充沛的人,现在连独自生活都做不到。
之前强生疫苗有几批受到污染出问题,被喊停过,齐默尔曼怀疑自己就是打到了坏的疫苗。
“当我去想这件事对生活造成多大破坏、我失去了多少东西时,有时甚至觉得难以理解。”
齐默尔曼在2021年10月正式向美国联邦政府疫苗补偿计划提交了申请,但政府花了2年时间才受理,到现在没有半点帮助或补偿。
49岁的法兰斯(Renee France)来自西雅图,她被诊断出面瘫,一侧脸部下垂,还患上了带状疱疹,严重的皮疹侵袭脸部,让她好几周都无法正常工作。
50岁的巴迪·克里奇(Buddy Creech)本身就在大学里带领了多项新冠疫苗试验的专家,但每次注射后他都会出现耳鸣和心跳加速症状,持续1周左右。
有一部分人表示,身体难受、生活就此被毁是一回事,更让他们委屈的是,自己其实是支持打疫苗的,知道这可能是概率问题,毕竟那么多人打了都没事,只是因为自己有后遗症不再接种或劝别人三思,就被周围的人贴上“反疫苗”的标签。
在美国,主流的新冠疫苗就是辉瑞、莫德纳、强生,还有少数年长者接种的是AZ疫苗。
统计数据指出,全美至今已有超过 13,000 人已向联邦政府提出疫苗伤害索赔。
当然了,现在政府和医学专家还是表示,全球大量数据和科学研究证明新冠疫苗的益处远远大于弊端。仅在美国,疫苗就挽救了至少数十万人的生命,未接种疫苗者死亡、住院和重病率都高于接种疫苗者。
但,疫苗确实也存在副作用风险,就像今天这些人一样,被痛苦折磨至今...
新冠疫情
重磅!注射新冠疫苗后 患罕见心脏、血液、神经疾病风险上升 加拿大专家这样说…..
放心了
虽然新冠疫情已经过去,但是对新冠疫苗安全性的争议似乎仍然没有停止。
大部分人都注射了多剂疫苗,还可能是不同牌子的疫苗,新冠疫苗引发恶性副作用的消息也不绝于耳。
那么,新冠疫苗到底是否安全呢,一项最新的研究或许可以为你解开疑惑。
上周,一项新冠疫苗的大型研究公布了结果,研究对象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丹麦、芬兰、法国、新西兰和苏格兰8个国家和地区的9900万疫苗接种者。所接种的疫苗包括辉瑞、莫德纳和阿斯利康(AstraZeneca)。
由于这次的研究样本数量非常庞大,所以数据很具有说服力,也揭示出之前一些不为人所知的信息。
新冠疫苗与一些罕见的心脏、脑部和血液疾病的发生存在关联。
辉瑞和莫德纳疫苗与心肌炎(心肌发炎)和心包炎(覆盖心脏的薄囊肿胀)这两种罕见副作用确实有联系。
阿斯利康疫苗有可能会导致罕见的吉兰-巴雷综合症(免疫系统攻击神经)和脑静脉窦血栓(脑内的一种血栓)。
一名澳洲男子Daniel Shepherd在注射疫苗后就患上了心包炎,2年来生活大受影响。
他是阿德莱德一名政府雇员,在儿童保护部门工作。疫情期间,政府雇员都必须接种疫苗才可以正常上班。
Daniel接种了第三针疫苗后的第二天,因为身体不适被紧急送往医院。
其实,打前两针时,他也感到过不适,但是没有这次这么严重。
他被诊断患上了心包炎,心脏功能受到了严重影响,直到现在也没有治愈。
Daniel正直壮年,但却跟不上自己5岁孩子的脚步。一起玩耍时,他不得不跟孩子说:“对不起,伙计,爸爸累了”。
他形容自己现在的心脏“如同90岁老人”。
他提出工伤赔偿的诉求,在今年一月获批。政府将向他每周支付赔偿金和医疗费用。
研究发现,在接种第一剂莫德纳疫苗后,发生可能致命的脑脊髓炎的风险略有升高。在 1050 多万名接种者中,有七人患上了这种疾病,而在未接种疫苗的类似人群中,只有两人患上这种疾病。
在接种第一、第二和第三针莫德纳疫苗和辉瑞疫苗后,心肌炎的发病率明显上升。接种第二针莫德纳后该病的发病率最高,比预期的发病率增加了六倍多。
罹患心包炎的风险在第一次注射莫德纳疫苗后上升了 1.7 倍,在第四次注射后上升了 2.6 倍。该病在第三次注射阿斯利康疫苗后的风险则增加了 6.9 倍。
此外,首次注射阿斯利康后,格林巴利综合征(一种针对神经的罕见免疫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有所上升。在接种疫苗前,预计 1060 万人中会出现 76 例病例,但注射后的统计却发现出现了 190 例。
在 1060 万名接种者中,首次注射阿斯利康还与...
染疫高峰来了! BC住院人数破纪录 卫生官警告 急诊挤爆! 这里口罩令恢复!
做好防护措施
本周三,BC卫生官员召开了2024年的第一场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出警告——本省这个呼吸疾病疫情正在接近高峰,医院住院人数打破纪录!
在新闻会上,省卫生厅长狄德安(Adrian Dix)公布最新统计数据,截至本周二晚,已经有10435人住院,创下了本省“有史以来”最多一次的记录,其中很多都是感染呼吸道疾病。
狄德安表示,这对本省的医疗保健系统而言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刻,”流感病人正在挤满本省病房。
“所有卫生当局都已为小儿呼吸道疾病患者涌入做好准备,包括卑诗省儿童医院,确保我们能够在这个繁忙的时期继续提供患者所需的护理。”
就连许久没有出现在大众视线中的省首席卫生官邦尼·亨利(Bonnie Henry)也出席了,发出警告:本省现在甲型流感和RSV病例人数很多,预计将在未来一周左右达到顶峰!
不仅如此,最近几周本地的新冠感染病例也显示出上升的迹象,目前有219人住院,26人在重症监护室。最近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BC省已经有83%的人都感染过新冠。
新冠疫情之后的这个冬天,各种呼吸道病毒重新回到大家的生活中,甚至有正在恢复到新冠疫情前之前相似水平的迹象。然而,经历过3、4年疫情的人们,对于这些病毒的抵抗力大大降低了。
亨利强调,“现在我们还没有走出困境,接下来的几周里,我们将继续看到流感和RSV的高发病率,”
“如果它遵循我们之前看到的模式,我们可能会在下周左右达到峰值。”
这个流感季节到目前为止,BC已经有3名10岁以下的儿童因为流感或由此引发的并发症死亡,其中有一名儿童还不到5岁,全省至少有20多个长照机构爆发了流感疫情。
“年轻人本可以避免感染的,我们都知道,任何呼吸道病毒都可能会引起肺部炎症,使人们更容易受到细菌感染。”
不仅仅是BC,隔壁美国的流感和新冠疫情也正在逐渐加重,部分州上周已经宣布医院恢复“口罩强制令。”
两周前北美流感迎来上升趋势,这周就轮到欧洲了。
2024年第一周,欧洲的流感+新冠疫情突然爆发,呼吸道病毒到处肆虐,西班牙部分地区已经宣布恢复医疗院所口罩强制令,政府正考虑将范围扩及全国!
据外媒报道,西班牙部分地区上周就开始要求医院病患、访客及工作人员戴口罩,中央政府8日提议,将这项强制令扩大至全国医疗院所,但目前仍有地方卫生官员反对。
在意大利和葡萄牙等国,呼吸道疾病感染率及加护病房流感患者都创下历史新高。
意大利流感及新冠等流行疾病感染人数在2023年最后2周达到历史新高,甚至超越新冠流行期间,每千人中有17.5例,前一周则为17.7例。
流感病毒也在葡萄牙发威,近几周医院急诊室等待时间已超过10小时,且数据显示去年最后一周加护病房流感病例达到17%新高。
但这个10小时的急诊等候时间,对于加拿大人而言已经很好了。
现在全国各地流感和新冠疫情都在蔓延,部分地区的急诊室等候时间已经到了20个小时或以上!
前阵子,魁北克的医生就警告,没事别往医院急诊室跑,那里已经被流感患者挤满了。
CMA主席凯瑟琳·罗斯(Kathleen Ross)表示,“人员短缺的情况下,医院又人满为患,使急诊科在每年这个时候都严重缺乏资源,根本无法应对流感、新冠和RSV的三重夹击。”
目前,加拿大的许多医院都正在为大量涌入的患者而苦苦挣扎,BC就是其中之一,超1000人住院。
“没有人愿意花20个小时等待护理。”
就在新年之前,加拿大居民萨明戈(Joey Salmingo)带着自己的新生儿来到多伦多一家急诊室就诊,但他没想到孩子要等5个小时才能见到医生,8个小时才能住进医院。
当时,只有两周半大的儿子发烧,他赶紧把孩子带到医院,结果仅在医院接受分诊护士的检查,就等了一个小时。
“最关键、最令人沮丧的是,这种情况已经司空见惯。”
狂潮! 新冠新变种JN1翻倍 统治加拿大 北美超2万人新冠住院 多地重启口罩令
假后染疫高峰来了
进入2024年,北美的呼吸道传染病狂潮仍在继续,流感和RSV持续肆虐,新冠新变种JN1也悄悄成为加拿大传播最广的毒株。
JN.1现在占全加拿大新冠感染数量的51.9%,比例在一个月之内几乎翻了一倍。12月10日时,其比例仅占26.6%。
世界卫生组织和加拿大公共卫生局(PHAC)已经相继将其列为值得关注的变种名单。
JN.1变种今年8月在欧洲首次被发现,10月传入加拿大。
该变种是BA.2.86的一个亚种。BA.2.86是由于一名病人长期感染新冠未能痊愈,病毒在其身体中发生了变异,继而又传染了其他人,导致病毒变种扩散。
比起其他新冠变种,JN.1的感染能力似乎更强。
值得注意的是,该变种会更多导致肠胃问题,例如腹泻等。很多人在圣诞新年假期都感到肠胃不适,偶有发烧咳嗽等,很有可能是感染了JN.1新冠变种。
科学家表示,现在并没有证据显示JN.1会造成更严重的症状。
然而,新冠感染数在最近呈现持续上升的状态。根据BC省疾控中心周四刚刚发布的数据,由于新冠住院的人数已经上升至219人,比上一次统计时的153人上升了43%。
BC省已经开始密切关注新冠的这一上升趋势。
在美国,新冠仍是呼吸系统传染病中导致住院人数最多的一种。仅12月17至23日的这段时间,就有29000人因为新冠住院,而因为流感住院的有14700人。
肆虐的传染病已经使北美的急诊室人满为患,不堪重负。
魁北克省的急诊室系统几乎崩溃。本周一,其平均使用率达到了惊人的125%,前所未见。各个急诊室内的病人都大排长队。
有的医院急诊室的候诊人数超过了设计容量的2倍。
魁北克卫生厅长Christian Dubé直接告诫公众应该完全避免前往急诊室,而在家中休养,或者前往家庭医生诊所或者由职业护士运营的诊所。
在多伦多,本周某些时段急诊室的等候时间已经超过了4小时,在诺省,已经超过了5小时。
因为感冒发烧前往急诊室,很多时候是弊大于利的。大部分情况,在家中休养,症状随着时间会逐渐减弱。前往急诊室反而容易出现交叉感染。
美国的情况也并不比加拿大好。
本周,美国纽约、加利福尼亚、伊利诺伊和马萨诸塞四个州的多个医疗和疗养机构宣布重启口罩令。在这些机构中,病人和医疗服务提供者都必须强制佩戴口罩。
美国现在也面临着新冠、流感和RSV同时爆发的严峻局势。重启口罩令是为了保护病人和医生、护士的健康。
一旦医疗服务从业者发生大规模感染,将导致服务中断,带来更加严重的后果。
加拿大新不伦瑞克省的一家医院在圣诞新年假期就因为护士人手不足而不得不关闭夜间服务。
此外,加拿大的医疗系统也由于新增人口过快而面临巨大压力。家庭医生往往也在超负荷运转,能接受新病人的诊所几乎无法找到。
这也导致一部分病人只能前往急诊室寻求帮助。
在病毒肆虐的当下,还是少去人多的地方,做好预防更重要。
BC爆感染潮 高峰提前来 流感死亡上升 卫生官警告! 大温华人耳鸣发烧狂吐 就医要等6小时
跨年长周末出门多注意
新年长周末到来,大批加拿大人却接连被各种病毒放倒了,急诊都要失控了。
BC疾控中心突然发布公告:本省流感季节正式爆发,在低龄人群中达到高峰!新增2名儿童死于流感相关疾病!
最新数据显示,在过去2周内,BC出现了2宗与流感相关的儿童死亡病例报告。
据悉,这两宗病例都经历了“继发性细菌感染”(secondary bacterial infections),从而导致严重并发症,最终不幸死亡。
卫生官员警告,流感和呼吸道合胞病毒还会增加。
上周,省疾控中心就已经警告过,目前链球菌感染水平很高,让大家都多注意,尤其是家里有孩子的。
截至今天,51岁以下人群中有20例病例,这是去年记录数字的两倍多。
除此之外,BC省卫生厅还给出了各项疫情数据——
截至圣诞节前,全省新冠住院人数增至153人,算是比较平稳的,当周新增358人感染新冠。
更让人担忧的是流感和RSV疫情,流感的阳性率现在已经上升至12.5%,RSV的检测呈阳上升到9.5%。
卫生官员表示,这个数据仅包括了实验室检测出来的人数,并不能准确反映真实的感染总人数。
尤其是在圣诞节过后,加拿大越来越多华人生病——
有人周四确诊甲流,已经烧到第7天了,还有人狂咳咳到上气不接下气,直呼:“这比新冠阳了没有好到哪儿去。”
有网友表示自己就是咳嗽+流鼻涕+嗅觉丧失+头晕,去医院一顿操作下来,说不是肺炎,而是病毒性感染,也没说具体是啥病,就是开了单子买药。
“上个月我也是相同的症状,喜提RSV”。
还有人病得突然失去了嗅觉和味觉,哭着表示“这咋整呀,吃饭失去了意义…”
也有村民症状比较轻,但也病了一周:“发烧2天、退烧后咳了3天。”
有人实惨:从12月11日一直病到现在,“我都快咳出8块腹肌了,拍了 X光说是正常,但是每天睁眼就是咳,什么药都吃了,家庭医生开了抗生素,吃了一周都没用,救命!”
小编本来也觉得没啥,可能是运气或是工作环境的问题,在学校工作的人可能接触到各种病毒的机会多一些,放了假也是该玩玩还浪浪,直到身边朋友一个接一个感染。
有人是喜提新冠第3次,上吐下泻发烧;
有朋友就比较惨,突然出现耳鸣的症状,然后第3天天旋地转狂吐不止,吃个药都给全吐出来了,紧接着就是高烧低烧交替,好不容易好一点了又低血糖犯了,现在是咳嗽+嗅觉失灵+全身疲惫…
关键是,现在年底看医生是真的难。
朋友的家庭医生今年说不干了,让大家重新找,可在温哥华找家庭医生谈何容易,这周生病了想去附近的walk-in诊所,打了4家的电话,人不是说得预约,一问已经排到了1月17日,要不是就是没医生上班,想walk-in得每天打电话去“碰运气”。
因为耳鸣不舒服,她打电话去药房问能不能买药,药剂师说他们不能开,建议去列治文UPCC看医生,结果人说:我们这儿有家庭医生坐诊,等候时间5、6个小时起跳…
打完一轮电话,这个朋友都打消看医生的念头了,“就算我吐得天昏地暗打电话叫救护车,估计也得在医院走廊病床上等2、3个小时…还是算了吧…”
她这还是已经打了流感疫苗的,也不知道是流感还是什么其他的病因。
BC卫生官邦尼·亨利近日就警告过,流感病毒正在迅速传播,这次发威的是甲型流感,也就是H3N2,已经进入高峰,比以往早了将近2周的时间,病例正在快速上升。
她表示,这次流感与往年不同,对年轻人的影响尤为严重,由于长期防疫措施,大部分人这两年都没有接触到流感病毒,抵抗力不足,更加需要注意。
现在正是各种呼吸道疾病流行高峰,患有哮喘、糖尿病、癌症或其他导致免疫系统减弱的慢性疾病的人要多加注意,生病时待在家里,在室内公共场所戴口罩。
希望大家都能健健康康地迎来跨年。
WHO突发! 病毒发威 加拿大华人狂烧"快糊了" 幼儿园空了! 孩子被"毒哑"
年末聚会注意
圣诞节快到了,很多人心早就飞去度假了,年末吃吃吃玩玩玩模式即将开启。
然而,加拿大卫生局之前就警告过了:我们现在正面临多种病毒和细菌的侵袭,处在高峰期之前的阶段,让大家过年聚会小心点。
就在今天(12月19日),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将新冠病毒JN.1变异株列为“需关注变异株”!美国病例正在迅速增多!
同在北美的加拿大目前一股感染潮正在静悄悄地掀起,其中不少是华人,有人出现失声症状!有15岁女孩确诊新冠之后,被诊断出声带瘫痪,不幸变成哑巴!?
根据WHO的最新公告,JN.1变异株现在正式入列“需关注毒株”,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额外风险,但级别目前被评估为“低”。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表示,从11月下旬到 12 月中旬,全美境内的JN.1 感染率增加了一倍以上。截至12月8日,当地新增新冠病例中JN.1变异株已经占了15%-29%。
虽然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这个变异株更加危险或致命,但它的传播速度还是很明显的,尤其是在美国东北部快速增加,估约三分之一的新病例都是由它引起的。
折磨人类3年多的新冠,至今仍在肆意横行。
近日,一宗特殊的病例引起了卫生专家的注意——美国波士顿一名年仅15岁的女孩感染新冠2周之后,因为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转院至马塞诸塞州一家医院的急诊室。
经过进一步检查,医生发现女孩的两个声带都瘫痪了!
医生在经过一系列检查,包括血液检查、脊柱液体分析、精神病学测试等等之后,除了新冠病毒之外,找不到其他原因。
“原本一个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高中生就这样突然失去了一条重要的颅神经,无法说话和呼吸,这是非常不寻常的。”
别无他法,医生只能将她的气管切开,然后插入一根管子。
根据现有报告,成年人偶尔会发现因为感染新冠而导致声带瘫痪的案例,但这出现在青少年身上还是第一次。
有专家认为,这是因为新冠病毒引起的与免疫反应相关的炎症,从而影响了喉咙的神经。
“鉴于这种病毒还在传播,任何在近期确诊新冠之后出现呼吸、说话、吞咽困难的儿童,都应该考虑是并发症。”
随着JN.1快速传播,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新冠感染人数在近期激增。
新加坡卫生部数据显示,截至12月2日当周,新冠感染人数从前一周的约2.2万人跃升至3.2万人,其中JN.1病例占60%。
自11月以来,印尼首都雅加达的新冠感染人数一直在上升,雅加达卫生局确认12月出现2例死亡,此前这里已连续2个月没有出现死亡病例。
马来西亚新冠感染病例在一周内几乎翻了一番:截至12月2日的一周,感染病例从前一周的3626例增加到6796例。
加拿大也好不到哪儿去——
最近这两周,微信朋友圈和小红书等社交平台有不少加拿大华人分享自己的“病程”,一连烧了2周都没好,上网求助。
一位华人妈妈就刚带着孩子回了趟国1个半月,刚好赶上国内支原体肺炎流行,才刚庆幸自己防护做得好没被干倒,结果孩子回来上了2天学就病倒了,而且托儿中心一半的孩子都生病了!
孩子一直喊着头疼,浑身发冷,也没有胃口,第一天吃泰诺退烧效果一般,很快又重新烧了起来,华人跑去Costco买Advil才见效,估计恢复都要一周,让这位妈妈直呼:加拿大这一波又是啥病毒?也太强了!幼儿园基本都没孩子了…
下面有宝妈评论,表示自己女儿也是一模一样的症状,连续高烧40-42度5天,跑了急诊+2趟儿科医生,说是病毒感染,没有药,就是每4个小时一次泰诺,每6个小时一次Advil,刚退烧,但咳嗽还得等2周。
有人是被孩子从学校带回来的病毒传染,一个月就病了3回…
“最近这波太厉害了,感觉孩子肺都快咳出来了。”
“我被老公感染,但俩人症状不同,他发烧咳嗽流鼻涕+味觉没了,我浑身冷热交替,肌肉关节痛,头痛+喉咙痛+鼻塞,痛到睡不着。”
“我们家全倒…”
有人去急诊被确诊肺炎、有人看家庭医生说是A型甲流,咳了一周还没好,有人全家倒下,测了结果是新冠,怎么都退不了高烧,感觉“人都要烧糊了,眼珠子和耳朵都烧熟了”
“我是全身都疼,手指头都疼。”
“全家大小挨了个遍病,发烧+刀片嗓+全身酸痛,我到现在嗅觉和味觉还没有恢复。”
“感觉头皮上的神经都被烧到了,一阵阵的疼,比之前确诊新冠还要难受。”
有华人一病就是10天,中西药都试了,就是不好,去看医生想拿点特效消炎药或是抗生素啥的,结果人说你已经是今天第5个出现这些症状的病人了,看了10几个全是感冒,有的咳了2、3周,没给开。
她只能回去继续上班,然后晚上开始声带嗓子就肿的不行了,去买中成药到现在都没好。
有人刚打完流感疫苗,就中招了,身边朋友也接连中招,结果测出来是新冠。
“周二下午开始难受,周三一天跟死了一样,昨天一测两条杠。”
“是新冠,在家测了好几次都是阴,去医院测了2次猜出来阳。 ”
“三周了!断断续续发烧,上班上到做2休3,欲哭无泪。”
“我7天了,根本下不了床,头快炸了。”
注意,其中还有很多人是参加完学校公司的节前聚会,然后一个接着一个病倒了,有人上班就收到通知说全办公室都倒了,全部在家办公。
“我们办公室也是,holiday party之后就全倒了,我出现前所未有的症状:嗜睡+极其虚弱,洗个澡都得大喘气,半夜出虚汗。”
“我们办公室也被干翻,好不容易烧退了又头晕。”
有人都烧到幻觉了,还以为是自己运气不好被病毒盯上,结果上网一看全是病友,无奈开玩笑:看到大家都在感冒发烧,我就放心了…
“新冠:我好像看见我太奶了;流感:我太奶好像向我招手了;新冠+流感+支原体:我太奶拉我手了…”
“新冠好像那个大佬,直接打开我们的免疫系统,然后各种病毒细菌小兵开始攻陷城池,它在旁边看着,时不时插上一脚捣个乱。”
年末了,希望大家都能保重身体。
3年长新冠 加拿大女子绝望申请安乐死 专家:感染次数越多 后遗症风险越高!
数万人仍在水深火热中
当前,新冠病毒变异株不断出现。虽然新冠病毒的致病性有所减弱,出现重症的情况减少。但是,感染新冠病毒后产生的后遗症——“长新冠”问题不容忽视。
自2020年到现在,新冠爆发将近4年了,就有人被长新冠折磨了整整3年半。
——她基本中了所有的后遗症。
她就是来自多伦多的 55 岁特雷西·汤普森 (Tracey Thompson),在得了长新冠之后,失去了生活的所有乐趣。
“我每天什么都做不了,生活质量为零,我感到深深的孤独。”
2020年,特雷西感染了新冠,从那之后,她的生活变成了只能在床上度过。
出院之后,特雷西的长新冠开始逐渐加重,她的认知能力下降,呼吸困难,无法运动,每天都感觉没有劲。
更可怕的是,她原本是一名专业的厨师,现在她开始对一切过敏。
新冠好像攻击了她的神经,让她的免疫系统彻底混乱,她只能吃药物和代餐奶昔来补充能量。
“集中所有精力爬到洗手间,是我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情。”
因为她长期卧床无法起身,她想听音乐,看电视,读书来充实自己。
她却发现脑雾严重影响了她的一切,她的大脑无法处理任何的信息。
去医院检查后,她被诊断出多种其他疾病,包括肌痛性脑脊髓炎,慢性疲劳综合症,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症和肥大细胞激活综合症。
由于这些病痛,她每天都要在床上躺22小时。
她失业了,无法去工作,她的亲朋好友帮她申请了每个月$1500加元的政府补贴,她照顾不了宠物狗,忍痛把它送走,现在她陷入了深深的孤独。
生不如死,她最终把希望寄托给了加拿大医疗辅助自杀——medical assistance in dying (MAID)。
“我依然喜爱每天早上鸟儿的叫声,它们让我微笑,我也喜欢我的朋友,但是我的经济状况太差了。”
她已经花光了自己所有的积蓄,因为她要支付住房,食物,药物费用。
她已经申请了加拿大的医疗辅助自杀,但是他们无法透露她的申请状态。
据悉,2022年加拿大一共有13,200人使用加拿大医疗辅助自杀,占加拿大所有死亡人数的4.1%。
专家认为,长新冠是一个基本事实,不要回避,不要因为长新冠可能对人类有影响就不敢讲,这不是科学的态度。
“感染次数越多,后遗症风险越高,这是有临床数据的,所以病人该诊断要诊断,该用药要用药。”
美国27.6%成年患者有长新冠
英国69%患者长新冠症状持续至少1年
在美国,截至2023年7月,美国既往感染过新冠的成年人中,27.6%表示曾患有长新冠。目前患有长新冠的人群中,超过四分之一(25.5%)表示日常活动严重受限。
在英国,截至 2023 年 3 月 5 日,英国约有 190 万人(占总人口的 2.9%)自我报告患有长新冠。其中,69%的患者表示症状持续了至少一年,41%的患者持续至少两年。有 150 万人的日常活动受到了不良症状的影响,其中有 38.1 万人(20%)表示他们的日常活动 "受到很大限制"。
在中国,张文宏的团队曾经在对上海感染新冠的2万多名患者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追踪调查。
在参与6个月电话随访的21799名新冠患者中,1939人(8.89%)自述有长新冠症状,其中450 名长新冠患者参加了为期...
惊爆新冠再突变 1周2万人住院! 加拿大华人高烧狂拉+咳到飞起 BC卫生官警告!
“这到底什么病毒”
正当全球多国因为各种呼吸道疾病而手忙脚乱之际,新冠病毒又传出变异的消息,全球迎来新一波感染潮!仅美国一周就新增20万人住院!
今天,BC卫生厅在今早召开新闻会,卫生官员正式发出警告——现在各种呼吸道疾病正在疯狂传播,大家尽量赶在年末聚会之前接种疫苗,并做好预防措施!
许久没有露面的首席卫生官邦妮·亨利表示,“甲型流感和RSV感染真正在增加,越来越多人都生病,正在寻求帮助,不论是成年人还是儿童。我们有可能会在圣诞新年假期之后迎来高峰,现在是时候采取措施了”。
最近这段时间,大批加拿大人都先后病倒,其中就有很多华人,纷纷在朋友圈和小红书PO文分享+求助,很多人最开始怀疑的就是新冠,但是接连测了2、3天都是阴性,于是怀疑是流感,没想到再过几天测又阳了…
在一众“流感+肺炎”的患者中,越来越多华人表示自己是阳了新冠——
“我测出来是新冠,症状第4天开始加重”。
“我跟你差不多,第4天才测出来是新冠。”
“症状一样,我是新冠。”
“全家生病,都是两条杠,头痛+全身发冷,腰好像要断了。”
“嗓子疼+发烧,喜提新冠。”
这波发烧潮估计除了新冠和流感,还混了其他细菌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疾病,大批人出现了其他“怪”症状。
许多华人网友表示,自己一边烧一边拉肚子,每天跑4、5次,嗅觉和味觉都不灵了,甚至有人烧着烧着流鼻血,都快给自己吓死了。
“喉咙痛了一周、咳嗽6天,耳鸣了。”
“全身酸痛、上吐下泻,一直感觉恶心,这到底是什么鬼病毒啊?”
有人表示这波流感是“又怪有毒”:发烧4天,整个人都快蒸熟了,退烧药压不住,躺到第4天骨头不行了…
有人表示自己也是病了3、4天,第一天一直低烧、然后就是味觉丧失+全身疼+失眠,下面网友都快哭了,自己病了2周都还没好。
很多华人一烧就是39度以上,吃了泰诺不行,就换着药怼,还是没好,最后是靠自己免疫力硬撑的,一烧就是5天,就算退了烧还是刀片嗓,怎么样都睡不着,紧接着就进入地狱的“狂咳期”,就是咳到肺都快掉到嗓子眼的那种痛苦阶段。
有人受不了了,发烧5天一直不退,“咳到飞起”,直接到医院去了。
有人表示自己已经“7分熟”,有人表示自己快烧成舍利子。
与加拿大一样,美国现在也同样在经历“多重疫情”,前段时间甚至有人预测这个冬天会有10万人住院。然而,在2023年冬天的这波疫情中,新冠再次杀回了舞台。
根据美国疾控中心CDC最新数据,最近这段时间全美因感染新冠病毒而住院的人数迅速增长,从7月份的历史新低一下子飙到了12月的1.2万,现在更是已经突破了2万人次!
CDC 主任 Mandy Cohen 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新冠病毒感染每周导致约1.5 万人入院,约 1000 人死亡。
此外,废水中的新冠病毒载量也有明显上升的趋势,说明近期新冠病毒流行愈加严重。
这一波感染潮的背后,很可能就是最近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关注的新变异株——JN.1。
这个新毒株 JN.1其实也不“新”,8月份就入境美国了,只是刚好当时正值夏天,传播速度较慢,被主流毒株HV.1压住了。
然而,就在最近几周,JN.1占比上升了,预计从9月初的0.1%飙到12月初的21.4%,即将成为这个冬天的主流毒株。
截至2023年12月2日的当周,全美新冠感染和住院人数分别增长11.5%和17.6%,死亡数增幅达25%,大量婴幼儿和老人正在涌入医院急诊室。
这个JN.1正在全球范围迅速传播,除了美国,欧洲的感染人数也正在上升。
在法国巴黎,JN.1已经占了主流毒株的地位,临近年末各项疫情指标都在往上走。法国流行病学家米尔恰·索福尼亚(Mircea Sofonea)表示,JN.1更具有传播优势,且似乎比BA.2.86更具免疫逃避能力。
11月22日,法国卫生部发布最新公告,提醒民众这个冬天新冠病毒可能会大范围传播。
国内的研究发现,JN.1 与BA.2.86 之间唯一的不同在于携带了刺突蛋白 L455S 突变。与以往毒株相比,L455S迄今为止只在 JN.1 中被发现,这也意味着 JN.1 在现实环境中的免疫逃避能力和感染力增强程度将不好预测。
除此之外,奥地利、荷兰等地的污水中新冠病毒载量也已超过或逼近历史峰值,而英国国家统计局也重新启动随机检测。
远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直接进入第8波疫情,新毒株JN.1登陆后引发一波新的感染潮!
其中澳大利亚维州的新冠死亡人数暴增,且更加年轻化,新冠确诊数恐继续激增。
维州卫生厅表示,“最令人担心的是JN.1,它是目前全球传播速度最快的变异毒株,最近几周在废水中检测到的JN.1越来越多。”
亚洲也好不到哪儿去,中国、泰国、马来西亚、新加披等国家也正在迎来新一波疫情。
12月11日,印尼雅加达报告2例新冠死亡;同期,泰国新增新冠感染500多例。
11月26日至12月2日,新加坡新增新冠感染3.2万多例日均住院数和重症病房人数均在上升,卫生部表示正密切观察感染趋势,确保医疗系统能够应对。
12月9日当周,马来西亚新增确诊12757例,全国多地新冠自测试剂盒已经“告急”,多家连锁药出现缺货潮,且这种情况可能将持续半个月。
与此同时,日本与加拿大一样,多种传染病正在同时爆发。
季节性流感流行,多间学校已宣布停课;咽喉结膜热与A型链球菌感染也在活跃传播,确诊人数创下10年新高。甚至有专家称,现在的情况“异常”。
这年末假期将至,估计还会有一波感染潮,不论是为了防什么病毒,希望大家都能做好预防措施,平安过节吧。
炸! 4000人邮轮爆双重疫情 船长都中招 生不如死! 口罩强制令重现加拿大!
不可掉以轻心
不知不觉,新冠似乎已经不再成为我们生活中关注的焦点了。然而,这种恶魔般的病毒并未走远。一艘承载4000人的邮轮刚刚开启欢乐时光,就成为了牺牲品,船上的人们痛苦煎熬,都快发疯了。
11月,正好是澳大利亚的夏天,2600多名游客登上“至尊公主号”(Grand Princess)邮轮,准备开启一次18天的欢乐之旅。
没想到,开船第二天起,情况就明显不对劲了,船上部分乘客开始出现了不是。症状是那么的熟悉:喉咙疼、鼻塞、发烧和腹泻。
新冠疫情现在正在澳洲再次大面积传播,每天新增病例超过了1000人。不用说,肯定是有感染的人上了船。
原本以为新冠病毒已经越来越弱,但是在邮轮这种密闭集中的环境,一传播开来是不得了的。
邮轮做出的一个决定又雪上加霜。
由于不少旅客出现症状,邮轮工作人员开始给他们送餐到房间中,包括自助餐,这一下,不少工作人员也被传染上了。
船开到一半,连船长也扛不住了,喉咙如刀割般疼痛,唾液都难以下咽,鼻子犹如被水泥封死,空气逃不进一丝一毫。
越来越多的乘客中招,躺在自己的房间里痛苦呻吟。
这下,邮轮管理层才感觉到事情正处于失控的边缘,马上下令中招的游客在房间中隔离。
乘客Monk表示,“我对面房间的人,连续10天没有出门吃饭。”
但是,隔离政策却有很大的漏洞。只有中招的人必须呆在房间里,即使是同住一屋的游客,如果没有症状,也是可以在船上自由行动的。这种隔离简直毫无意义。
被感染的乘客和船员越来越多。更要命的是,船上随后又爆发了肠胃炎,很多人又开始不断跑厕所。
这酸爽的场景大家可以自行脑补一下,身体上半部分如小刀割肉,下半部分一泻千里,一日数次。
本来无忧无虑的沉浸欢乐体验,变成了惊惧恐怖的刑房。据信有上百人在旅程中感染了新冠或者肠胃炎。
据调查,船上一间洗衣房成了病毒传播的热点,谁能想到呢,洗去污渍的地方也是染上病毒的地方。
在经历几天的煎熬后,周一邮轮终于回到了阿德莱德港。数名需要继续医治的旅客被送往医院,其他人自行离开,新冠和肠胃炎的双重爆发被宣布结束。
“至尊公主号”将继续驶往墨尔本,邮轮公司表示现在船上的感染者仅有“个位数”。邮轮将在墨尔本进行大规模的消杀。
夏季的澳洲竟然出现了新冠病例的再次飙升,实在是有些不可思议。与此同时,澳洲肠胃炎的发病率在过去12个内也增长了超过一倍。
在地球另一边的加拿大,整体来说还是比较稳定的,但是进入11月来,新冠在某些地方也出现了明显的上升。
安省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安省的新冠阳性率10月第一周比9月上升了3.5个百分点。
长期护理机构现在是重点关注的区域,那里的新冠病例上升非常明显。安省已经规定从11月7号起,工作人员在室内必须佩戴口罩,也强烈建议来访者也佩戴口罩。
BC省的长期护理机构对口罩的规定也挺严格。上周在大温某老人院中举行了一次钢琴演奏会,工作人员就把前来演出的人员和老人分开,尽量不接触,而且要求所有来宾佩戴口罩,防护措施赞赞的。
冬季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除了新冠,还有流感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等,大家要做好防护。你打疫苗了吗?
加拿大新冠住院反弹 医院告急! 2人确诊严重传染病 卫生部警告
注意病毒来袭
转眼间夏天结束,加拿大又要迎来漫长秋冬季节,对于新冠疫情之后的世界,这也意味着感染高发季节的到来。
本周,加拿大卫生部(PHAC)发布了最新数据,新冠感染住院患者数量正在全国范围内上升!
当然,这并不代表新冠会像最初1、2波那样席卷而来,引起人们恐慌,但卫生专家也提醒大家不要忽视这些数字,尤其是目前医疗系统正面临挑战。
新冠病毒出现之后,每年秋冬季节都会出现感染人数上升。
10月1日到7日,加拿大全国录得新增病例10218宗。截至10月10日,全国范围内新冠住院患者累计3797人,这是自去年冬季以来的最高水平。
由于现在各省和联邦卫生局的检测做法、追踪方法不一致,数据可能不完整。
卫生部最新数据表明,最近全国住院患者增加的大部分是非ICU病房的患者,同时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数量有轻微增加。
每一波新冠感染带来的住院患者增长,都是对全国医院和初级保健系统的挑战 。
在BC三角洲工作的医生卡里表示,他所在的医院从未报告过低于90%的容量水平。在过去的18个月里,这个数字一直在115%左右。
“与世界上许多其他国家相比,加拿大医院的运作容量更满,没有多余的床位和人力资源。正常时期我们也就刚刚够用,非常时期完全无法应对。”
在需求增加、人手不足的情况下,医院最常采取的应对方式就是临时关闭急诊室。仅在2023年,被报道出来关闭的急诊室就超过1284个,通常是在农村社区。
考虑到全国各地的医院每次病例增加时都面临需求难以满足的问题,且无论病例增加多少,人们仍然因新冠而死去,卫生专家还是提醒大家提前小心预防。
除了新冠,秋冬季节本来就是各种呼吸道疾病和传染疾病的高发季。根据以往经验,流感疫情会从12月开始有上升情况,并在来年1月达到高峰,届时可能与新冠同时流行。
新冠、流感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同时传播会更加严重,去年冬天就出现了“三重威胁”,许多孩子住院。
刚过渡到秋天,小编身边就有朋友第3次中招了,一周转阴之后又染上流感,高烧之后就是嗓子疼和全身无力,起个床都费劲。
本周,加拿大还出现麻疹确诊病例,联邦卫生局发出警告!
病例出现在首都渥太华,2位居民从海外返回后确诊了荨麻疹,随后被送往医院接受治疗。渥太华卫生部专家Laura Bourns表示,他们正在联系所有与这2宗病例有过接触的人。
据透露,这两个病例刚从布鲁塞尔返回蒙特利尔后,直接前往渥太华的一家医院就诊,目前可以确定都是境外输入病例。两人同属一个家庭,且都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
需要注意的是,这两个人在传染期期间没有在家隔离,乘坐飞机来到渥太华。卫生部正在尝试直接联系所有接触过病毒的居民,并启动全面调查。
由于麻疹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传染性极强的严重空气传播疾病,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和死亡,他们已经联系到了所有可能的接触者,并通知他们采取了紧急预防措施。
他们还建议大家可以核实自己的免疫记录,查看自己是否注射过疫苗。出现麻疹症状后马上就医。“目前,普通民众面临的风险仍然很低。”
麻疹常见于儿童,潜伏期(从接触到出现皮疹)为7至21天。
不论如何,希望大家都小心一点吧。
1周24死 疫情卷土重来! 加拿大多医院爆大规模感染! BC已开放加强针
加强针今天已开放 注意看短信和邮件
眼看着一阵秋雨一阵凉,气温骤降之后,又到了备受关注的三疫(新冠、RSV、流感)高发期。
目前,新冠疫情在加拿大多省范围内都已经卷土重来。以BC省为例,根据疾控中心(BCCDC)的最新数据,情况非常不容乐观。
自9月21日起的两周内,新冠住院病例已激增58%,而我们更是时隔多日又看到了不少死亡病例。两个月以前,八月的第二周,BC省一共报告9例死亡病例;而九月的最后一周,却报告了24例死亡病例。
报告称,同期新增感染病例从133例增加到877例,翻了6.5倍,其中60岁及以上人群的患者“显著增加”。
10月最新的数据显示,目前省内有422例住院病例,而9月21日的一周仅为267例,同期ICU重症患者也从17人增加到了26人。
周四,有422名患者住院,而9月21日为267人,同期重症监护人数从17人增加到26人。
这还只是严重的、被BCCDC所记录的。关于那些染疫在家隔离,或是症状不明显还未察觉的轻症患者,BC省废水处理厂中监测到的新冠病毒浓度水平也有所上升。
下图是大温地区内的5个废水厂的病毒浓度图。
弗雷泽污水处理区由Annacis Island和Northwest Langeley两家处理厂处理,尤其是Northwest Langeley这家污水处理厂的数据,10月2日的数值是9月13日的足足4倍。
负责列治文的Lulu Island污水处理厂,数据相对稳定,但比一个月前仍有小幅度的增加。
而负责温哥华的Iona Island污水处理厂,其病毒浓度水平也还在可控范围内。
西温和北温的North Shore处理厂,数据飙升4倍以上,情况不容乐观。
由此可见,住在西温、北温、本拿比、高贵林、素里、兰里等区域的居民,外出时一定要做好防疫措施了!
除了BC省外,加拿大其他省份,均爆出了疫情反弹的消息.
甚至,部分区域还爆发了医院感染。
比如,安省的惠灵顿圭尔夫卫生辖区内,圭尔夫综合医院于8天前宣布爆发疫情。该医院七楼东侧爆出大规模感染(病房内有2人以上被传染就可称之为大规模感染),至少3名病患在院内染疫。
在经历一系列的消杀措施后,圭尔夫综合医院于今日宣布了院内感染的结束。
同样是安省,温莎地区的温莎地区医院也爆发了大规模感染。
该医院今早确认,称位于Met Campus住院楼的4楼北侧爆发疫情,一个科室内有3人测出阳性,医院已采取应对措施,若没有更多人感染,将于10月17日解除措施,宣布院内感染结束。
一边是要提防在日常生活中感染,另一边,还要警惕因其他病去看医生时被传染,这个秋天的防疫工作,任重而道远啊!
说回咱们BC省内的疫情政策。
随着新冠疫情和其他呼吸道疾病的上升趋势,目前,省卫生官邦妮·亨利(Bonnie Henry)已经重新启动了口罩令,前往所有医疗机构必须佩戴口罩。
小编因为上周刚刚去诊所见过家庭医生,还得知了一个消息。
医生告诉我:“从下周开始,我们医生每周都需要工作6天了。因为患者数量大大增加了,诊所人手不够,都忙不过来!”
医疗系统当面对如此大的就医压力时,又一次不堪重负,处于崩溃边缘。
正因为如此,加拿大多省今天齐齐官宣了秋季新冠加强针开放的消息,希望大家踊跃的去打疫苗,保护自己,也给医疗系统分担一些压力。
不同于其他省份可能是今天发布消息,下周开放预约;BC省从今天开始,已经在给最易受感染的人群发疫苗接种邀请了——新冠疫苗的最新版加强针和流感疫苗都已经开放。
据省政府介绍,65岁以上的老年人、长期护理机构的居民、原住民、孕妇、医疗工作者和患有慢性疾病的人将最先收到邀请,其他人也会陆续收到。
如果您之前在BC省打过新冠疫苗并在系统中已经注册,您只需要等待邮件或者短信的通知。
或者,如果不清楚自己的注册情况,想要提前注射疫苗的,可以拨打电话833-838-2323,询问并电话预约。
卫生官邦妮·亨利强调,加强针非常非常重要,是保护社区的关键。
她说,“现在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是这个最新的疫苗,它可以帮我们对抗现在正在传播的病毒,这也是为了增强我们现有的长期免疫。
她还提到了“混合免疫”这个词,她说:“几乎每个人都至少打过一针疫苗,许多人已经有了混合免疫。绝大多数人在过去一年中因为接触Omicron变种而获得了混合免疫,这给了我们很好的保护。”
提到Omicron变种,这已经成为BC省当前主要的变种病毒了,亨利博士提醒大家,如果你感觉不舒服,不确定是否感染了新冠,最好还是自己测试一下,药店现在还有免费的快速抗原测试套装。
在此小编有必要强调一下。相信很多华人在之前的疫情浪潮中去领过自测试剂盒,甚至可能一直没用完。
您最好近期检查一下试剂盒的保质期,如果过期了,可能影响测试结果。
建议重新去药房,按需领取新的试剂盒。
但也不要因为过度恐慌而去多领、囤积。
希望这个新的疫情高峰期,我们每个人仍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炸锅! 7天24死! BC新冠住院激增5倍! 急诊室发告示: 只救快死的!
菲沙卫生局3大医院爆发疫情!
秋凉易病,就在大家还在等候最新版的新冠和流感疫苗时,BC疾控中心传来坏消息:
本省新冠住院和感染人数都出现激增,已达今年的最高值。过去2周住院人数增58%,死亡人数也呈上升趋势,9月最后一周有24人因新冠而亡。
根据疾控中心5日的报告,目前,全省有422人因感染新冠而住院,这一数字是8月的5倍还多,是自2022年7月14日以来的最高。
过去2周新增感染病例从133例激增到877例。
这还是在实验室确诊的病例人数,数据不包括在家里用快检盒测的病例,更别说发热只当感冒并没有检测过的案例。
换句话说,真实数据远比我们知道的要多得多……
疾控中心还表示,本省每个受监控的处理厂废水中检测到的COVID-19 水平均有所上升,与新病例激增同时发生。
疫情反扑,BC疾病控制中心将在下周四(12日)再次更新,并计划在本月内恢复每周报告。
与此同时,菲沙卫生局也表示,新西敏皇家哥伦比亚医院、素里纪念医院和奇利瓦克综合医院3家大医院爆发新冠疫情。
温哥华岛卫生局也承认,维多利亚综合医院(Victoria General Hospital)爆发疫情。
形势不容乐观。上周,BC首席卫生官Bonnie Henry宣布,在BC医疗机构恢复口罩令,新版疫苗从本月初开始预约易感群体,并从10月10日向普通人群发出预约邀请。
摆脱不了的疫情,又成了笼罩在人们头上的阴影。
虽然随着病毒的演化和疫苗的加持,我们对感染的恐惧已不像从前,但疫情几年下来导致的医疗紧张、医护短缺、医疗资源的耗尽等问题,必然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其他重大影响。
本周,BC一家医院急诊室门口贴出的告示就掀起了舆论大浪,告示是这样写的:
“除非病人马上要死了,否则急诊室关闭。抱歉给你带来不便。”
这是威廉姆斯湖医院急诊室门口的告示,经过一番发酵,该告示已经取下来了。
省府和内陆卫生局坚称:急诊室没有关闭,有关官员正在对此进行调查。
周四,卫生局道歉了。
当局承认医院存在人员配备方面的挑战,周一晚上医院人手不足,不知道是谁贴出了这样的告示。
威廉姆斯市的市长Surinderpal Rather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得知很多病人被拒之门外,他很难过。
“如果工作人员挂了这个牌子,一定是有原因的——医护人员短缺或有人请病假,或其他什么。”
BC联合党领冯尔干Kevin Falcon表示,这凸显了医疗保健系统的漏洞。
“医护人员已经受够了,无法管理医院的基本急救服务,这就像一场五级火灾。”
在周四的立法会上,BC前卫生厅长庞雪丽当场批评:“医疗系统正在崩溃,我对面的成员想笑——这一点都不好笑。”
省卫生厅长狄德安反驳:急诊室没有关闭,一切正在调查当中。
口水仗再怎么打,民众心里对急诊室的情况却是心知肚明,不到万不得已,几乎没有多少人愿意去到急诊室一等数小时。
CTV就有报道,最新数据显示,到加拿大各地的急诊科就诊,但在得到任何治疗之前就放弃并离开的加拿大人数量增加了五倍多。
去年12月,67 岁的Charlene Snow在新省一家医院的急诊室苦苦等待了 7 个小时仍没等到医生,老妈妈放弃了,离开了医院。
回家不到一个小时后,她就死了。
这样的急诊室漫长等待而造成的悲剧已经越来越多出现在加拿大各地。我们听都听到麻木了。
加拿大健康信息研究所 (CIHI) 的数据显示,2022年医院就诊人数超过 1,400 万人次,其中多达 963,637 名患者在接受护理之前就离开了。
这近乎100万人,肯定不是去急诊室“好玩”的,但凡能得到及时的治疗,都不至于放弃。
华人妈妈陈女士前阵子就历经了这样的漫长等候——孩子晚上在家不小心割伤了自己,几厘米长的大口子,鲜血直流,她心急如焚送到急诊室,想着伤口都这样了肯定不用等太久吧。
结果那晚她等于抱着孩子在急诊室的椅子上睡了一夜——医生一直没来,护士简单包扎后让他们在那等医生,这一等就几乎一整晚。
是什么导致了加拿大医院急诊室不能急诊?
急诊科医生Trevor Jain 表示,人们有一种误解,认为大量带着小问题来到急诊室的患者是导致急诊室过度拥挤的原因。但其实很大原因是因为医院本身已经满载。
Jain医生说:如果没有足够的人员能力和空间将病人转移到其他部门,急诊室医生就无能为力。
说到底,加拿大医疗要跟上需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接下来疫情若继续恶化,大家问医只会更不方便。
脱下的口罩,也许是该戴起了。
刚刚! BC重启口罩令 下周生效! 每周1.5万医护病倒 辉瑞新疫苗获批
来势汹汹
秋季的到来再一次让医院和急诊室拥挤不堪,流感+新冠的卷土重来,似乎又将人们从阳光里拉回阴郁的疫情中。
9月28日,加拿大BC省卫生厅重磅宣布,10月3日起,将重启部分口罩令。
10月10日起,全省新冠疫苗和感冒疫苗接种活动开始,省民将在10月陆续收到预约邀请!
在今天的发布会上,BC首席卫生官Bonnie Henry表示,我们看到了BC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不断增加,包括新冠,现在,是时候记住我们所有人都可以采取行动来保护自己,家人和我们的社区。
咳嗽时请捂住嘴巴,定期洗手,咳嗽发烧远离他人。
Bonnie Henry指出,从10月3日下周二起,患者护理区所有的医护人员、志愿者、承包商和房客,都必须戴口罩。
长期护理中心的访客在公共区域以及参加护理院公共区域的活动、聚会时都将被要求佩戴医用口罩。
事实上,有关恢复口罩令的呼声已经喊了很久。
皇家哥伦比亚医院 (RCH) 的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医生表示,他已经再次戴口罩有一段时间了,因为他亲眼目睹了新冠传播的增加。
卫生厅长狄德安表示,目前平均每周有1.5万名医护人员因病请假,而大流行前约为9000人。
BC疾病控制中心 (BCCDC) 的数据显示,8 月 20 日至 9 月16 日的四个星期内,COVID-19 病例、住院人数和死亡人数全部有所增加。
在此期间,确诊病例几乎翻了一番,从第一周的366 例增加到最后一周的 628 例。上周还有 178 例新冠肺炎住院病例报告。死亡人数也在上升,第一周有10 人死亡,上周有 22 人死亡。
疫情现状如何,从这些数据完全可以窥见一斑。
今天的发布会也公布了秋季新冠和疫苗接种的情况。
卫生厅长狄德安指,疫苗将于10月初开始抵达BC,将先邀请优先人群预约疫苗接种。
这包括最有可能罹患严重疾病和并发症的人群,例如 65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长期护理机构的居民、原住民、孕妇和患有慢性疾病(例如癌症、艾滋病毒、丙型肝炎、糖尿病)的人,以及医护人员。
其他所有人的免疫预约邀请将于 2023 年 10 月 10 日开始,如果人们愿意,他们将能够同时接种流感和 COVID-19 疫苗。
邀请将在整个十月份逐步推出。
全省许多参与计划的药房、卫生当局诊所和一些初级保健提供者办公室将随时提供疫苗。这些疫苗仍然免费,可供六个月及以上的所有人使用,包括针对老年人的增强型流感疫苗。
此外,CTV今天报道,加拿大卫生部也已批准了辉瑞Pfizer-BioNTech的新型新冠疫苗,该疫苗针对的是 Omicron XBB.1.5 亚型变种。
卫生部门表示,他们在今年6月29日收到了辉瑞提交的材料,并在“对证据进行彻底、独立的审查”后,决定授权给该疫苗。
5岁以上的人群,不论之前的新冠疫苗接种史如何,都可以以此疫苗作为首针。
距离最后一次接种或最近的感染已经过去6个月的人士,都建议接种更新版的疫苗,尤其是“弱势群体”,比如65岁以上的老人,养老院居民和有潜在健康风险的个人。
卫生官员也不再称新版疫苗为“加强针”,而改为“更新疫苗”。
国家免疫咨询委员会 (NACI) 预计将在未来几个月内就新批准的COVID-19 疫苗的推出提供指导。
上周,加拿大魁省就已经率先就医院、长期护理院的工作人员和访客重启了口罩令。
周三,魁北克市卫生中心还要求医院工作人员和患者在体检和咨询室期间佩戴口罩。
进入患者房间的亲属和访客也必须佩戴口罩。
魁省也在今天更新疫苗接种详情,预计也将在10月10日启动。
东边,加拿大人口大省安省疫情也不容乐观。
安省医生Steve Findall在评论BC口罩令时称,“这是一个明智之举。”
他敦促安省也跟进,“我们的检测阳性率正急剧上升。”
Findall医生说,许多医疗机构挤满了寻求治疗的“极其脆弱”的人,感染率上升。
他并警告,“我们肯定会看到病例的激增。”
无法否认,我们似乎又开始回到“被新冠支配”的生活。
不过,相信最黑暗的时候已经走过,保护好自己,戴好口罩,不给新冠后遗症留机会,挺过去就是一切。
加拿大再次隐瞒疫情? 卫生官一夜全戴口罩 喊话防疫 医院新冠已疯传
加拿大140万人有长新冠
9月金秋,大温骄阳甚好,然而平静之下,病毒仍在蓄势发威。
CBC报道,BC省一家医院近日新冠疯传,新冠入院患者已占医院总床位的30%,但由于“‘疫情’这个词对公众有负面影响,会引起媒体关注,”医院不会对外宣布疫情大爆发。
另一边,加拿大首席卫生官谭咏诗及其他公共卫生官员昨日召开记者会,公布批准使用莫德纳新疫苗时,所有人集体重新戴上了口罩,并保持了社交距离。
这一变化,被现场记者捕捉到了。
13日,加拿大首席卫生官谭咏诗和其他高级卫生官员在出席记者会时,再一次戴上了口罩。
在记者会上,谭咏诗宣布由莫德纳研发的最新版本新冠疫苗Spikevax已获得加拿大卫生部的批准,该疫苗是针对 Omicron 变种的 XBB.1.5 谱系,而目前加拿大几乎所有的 COVID-19 病例都是XBB 谱系。
有记者现场发问:为什么今天都戴上了口罩?
谭咏诗坦言:最近病例和住院人数都在增加,她又补充:她的一些同事最近都被确诊新冠。
新冠回来了,或者说它其实一直没有离开。只是这个美好的夏天,当我们丢弃戴了两年口罩的时候,我们是真的不愿意再戴回来了。
但,现实总残酷,这个秋冬,我们或许依然绕不开一张张被遮挡的脸。
“这是一层保护。我们希望在呼吸道病毒季节期间,能够根据需要使用口罩,不仅仅是针对新冠,而且是针对所有其他呼吸道病原体。”谭咏诗说。
“我认为,如果你还没有口罩,现在是时候准备好口罩了。”
另一边,加拿大首席医疗顾问夏尔马博士也在记者会上强调了新版疫苗的作用:“强有力的证据表明,这种疫苗的好处超过了潜在的风险。”
莫德纳也在一份声明中表示,第一批疫苗在9月13日运抵加拿大,更多的疫苗将在下个月抵达。
国家免疫咨询委员会NACI就谁应该接种该款疫苗作出了指导:如果成人和5岁以下的儿童,距离上次接种或最近一次感染,至少已经过去了6个月,就应该在今年秋天接种一剂新疫苗。
6个月到4岁的儿童,如果之前接种过新冠疫苗,则应该接种一剂,如果之前从未接种过,则应该接种2针。
谭咏诗也补充,“我认为目前国内病例增加的原因之一,是免疫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
她表示,在全国范围内,有迹象表明因新冠导致的阳性病例和住院人数有所增加。加拿大卫生部跟踪的废水检测城市中,有10个城市的病毒水平上升。
不过,病毒的卷土重来似乎没有在民间引发太大波浪。有人发热,有人咳嗽,但没有人隔离,没有人戴口罩。人们已告别新冠,就连卫生机构也不愿引发恐慌。
温哥华岛一家医院,过去几周里新冠在医院内快速传播,阳性患者已经占用了医院30%的床位,但是公共卫生官员表示,由于“疫情”这个词的“负面含义”,他们不会宣布该院疫情爆发。
急诊医生昂格尔见证了这个夏末医院新冠病例的狂增,在一封给卫生机构的电子邮件中,他阐述了他的担忧,且工作人员和患者都没有充分意识到,病毒的传播正在不断升级,是时候改变现有方案。
但是,该院的主任回应,他们了解医院内的疫情,可能会将患者转移到其他医院,但不会对外宣布疫情爆发。
“很明显,‘疫情’这个词对公众来说具有非常负面的含义,会引起媒体关注。”
曾在BC 省各卫生部门工作过的急诊医生兼全科医生Anthony Fong 博士预计,随着公共卫生措施的放松,随着 COVID-19 和其他呼吸道疾病的激增,未来的疫情将变得困难。
FONG说:“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注意到医护人员戴口罩的次数比以前少了。”
“一些卫生当局几乎已经将在患者护理期间佩戴口罩作为可选做法。”
SFU流行病学家卡罗琳科林说,我们需要向公众公开疫情,特别是在公共卫生措施放松的情况下。
“公众需要了解新冠病毒的情况、感染的风险以及感染后的风险。”
加拿大首席科学顾问五月份的一份报告指出,长新冠“有可能成为大规模致残事件”。
截至 2022 年 8 月,加拿大有超过 140 万人(约占感染COVID-19 的人的 15%)表示,他们在感染后三个月或更长时间出现了症状。
没啥事则万事皆好,但我们真的能次次都赢吗?
最后,如果家里还有没用过的快速检测包,盒子上的有效期显示过期,大家也别急着丢,BC药房协会主席提醒,一些制造商已延长了快检的有效期,大家可以上BC疾控中心网站BCCDC核实实际的过期日。
如果快检过了新的有效期,则应该丢弃,现在药房仍在免费提供快检包,出现喉咙痛、发烧等症状,大家都应测测。
该打疫苗了! 加拿大新冠狂飙 卫生部紧急批准新疫苗! 建议所有人接种!
只有6%的加拿大人在过去六个月内接受了新冠疫苗接种
进入秋季后,加拿大全国新冠确诊病例数上升,全国住院人数也在攀升。为了避免在这波秋冬季的新冠浪潮中再次中招,接种新冠疫苗变得尤为重要。
据加拿大卫生部消息,由莫德纳研发的最新版本新冠疫苗已获得批准,所有6个月及以上的加拿大人都可以接种。
与此同时,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也在今天表示,建议6个月以上人群接种新版疫苗。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的疫苗和之前的不太一样,加拿大官方并没有称其为“加强剂”。
加拿大今天批准的这个“秋季升级版”莫德纳疫苗主要针对Omicron XBB.1.5亚型病毒,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应对目前正在广泛传播的毒株。
夏尔马医生(Dr. Supriya Sharma)解释道:“我们的目标是使新冠疫苗更像流感疫苗,大家能按照固定时间表接种新版本。”
莫德纳表示首批新疫苗即将在明天抵达加拿大,并将在整个9月份陆续到货。
今天,加拿大国家疫苗咨询机构还重申了今年夏天早些时候提出的建议,强调疫苗接种对于任何罹患严重疾病风险较高的人来说都尤为重要,其中包括 65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长期护理机构等集中居住环境中的居民、孕妇以及任何患有潜在疾病、可能会增加患病风险的人。
至于再次接种疫苗的最佳时间,加拿大卫生部建议在最后一剂疫苗接种六个月后再接种,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感染的保护作用会逐渐减弱,不过科学家们表示,对严重疾病的保护作用会更持久。
卫生部表示,5岁及以上的加拿大人无论是否有新冠疫苗接种史,都应接种一剂疫苗。同时,六个月至四岁的儿童如果以前没有接种过新冠疫苗,则应接种两剂;如果以前至少接种过一剂,则应再接种一剂。
相比于加拿大,美国的疫情要更加严重一些,在截至9月2日的一周内,有18871人因感染新冠而住院,这一数字比前一周增加了8.7%。
因此同样是在今天,美国的CDC也发出建议,6个月及以上的人群,都应在今年秋季接种更新版的新冠疫苗。
CDC表示:“疫苗接种仍然是预防与新冠相关的住院和死亡的最佳保护措施,疫苗还可以减少您遭受新冠病毒长期影响的机会。”
疫苗会在接下来的48小时内在某些地区上市。和加拿大不同,除了莫德纳的疫苗,辉瑞的疫苗在美国也已经得到了批准。
然而,虽说新的疫苗已经新鲜出炉,但公众的接种意愿似乎并不高,在去年,美国符合要求的人群当中只有17%的人接种了增强针,至于加拿大,只有6%的加拿大人在过去六个月内接种了新冠疫苗。
这其中最让人担心的,还是疫苗安全问题,有人担心疫苗接种后会出现心肌炎的情况,尤其是青少年男孩。但专家认为,接种疫苗的好处大大超过了心肌炎的风险。
还有专家担心,之前用于宣传、教育和确保低收入地区接种的资金已经用完了。这意味着,这些地区的人可能不知道有疫苗可以打,或者无法到达接种地点。
最后,还有一个小提示。研究发现,新冠病毒疫苗和流感疫苗可以同时接种,安全又有效。
为了一起控制住阴魂不散的新冠病毒,大家准备好接种新的疫苗吧!
BC省新冠病例突然翻3倍! 死亡增加 急诊关门! 注意! 家里快检盒过期了 要这样处理!
谁都不想再阳一次了
根据BC省刚刚公布的数据显示,本省新冠病例再次上升,过去一个月内的感染人数增加了3倍多!
毫无疑问,新冠疫情正在卷土重来。
再过去四周里,BC省新冠相关的各个数据都有所增加。
8月初,一周感染病例还只有133,到了9月初的那周,新增病例就翻了3倍变成了447人。
8月初,全省因新冠住院的人数只有95人,现在竟然增加到了241人!
阳性率也从8.5%上升到了18%。(所有实验室检测新冠呈阳性的百分比)
BC省首席卫生官邦妮·亨利博士表示,“疫情正在慢慢蔓延,不光北美,还有非洲,欧洲,病例数都在慢慢增加。”
当然,亨利也表示,这些数字仍然远远低于之前的峰值,甚至低于去年这个时候。
疾控中心的废水监测也反应了新冠死灰复燃的情况。
据了解,BC省各个废水厂里的新冠病毒含量都有所增加,持续处于一个上升的趋势。
“随着我们进入秋季,这是难以避免的。而且人们也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接种疫苗或者感染了,因为夏天的感染水平通常比较低。”
“从现在开始,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的病毒。”
其实,新冠导致的死亡人数也有上升。
8月初还是每周8个人死亡的数据,到了8月中旬就变成了每周15人死亡。
在过去的6个月里,有45人因为新冠而死亡。
2023年4月,BC省刚刚结束了医院的强制口罩令,但是现在这项政策可能又要恢复了。
目前BC省主要流行的2个毒株为EG.5和XBB.1.16,上周刚发现的BA.2.86目前还没有成为主流。
不过,最近专家发现,很多人家里囤的新冠快检盒可能要过期了。
对此,专家提议可以这样处理。
今年3月,联邦政府停止向各省的药店发放免费的新冠快检盒,这意味着这一批发完可能就要去买了!
第一个问题,现在快检盒还有效吗?
答案是有效的。
安省皇后大学的传染病专家 Gerald Evans 博士解释:“新冠的病毒脱落的时间比其他的呼吸道感染病毒要长,所以测试是有价值的。”
如果你一直显示阳性,证明你可能需要在家休息更长一段时间。
快检盒主要制造商BTNX表示,除非加拿大卫生部延长产品的保质期,否则它们的保质期就是24个月,产品不应该在过期后使用。
小编家里的这一份2023年就过期了,万一手里只有过期的试纸该怎么办?
专家表示,如果过期试纸显示结果是阳性,那是可靠的,不管过期与否是阳性你就是阳性。但是阴性却不是很可靠。
如果你的试纸濒临过期,你身体很不舒服,但是测试显示阴性的话——
专家建议你多测几次。
连续至少3天反复进行检测,这样可以增强结果的可靠性。
因为临近保质期的快检盒的敏感度可能会降低。
虽然对于我们身体健康的年轻人来说,感染新冠不太可能致命或者住院,但是也没人想生病,因为新冠所导向的后遗症的不确定性太多了。
小编每次感染一次,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虚弱,要养大半年才能好。
然而,只要病毒再次扩散,住院甚至死亡的人会越来越多。
而加拿大原本就脆弱的医疗系统很难再承受一次疫情的袭击。
最近,多个医院的急诊被迫在深夜关闭,主要是因为人手不足。
有3个青少年在聚会上被捅了之后没有医院可以去。
安省的克林顿公立医院的急诊在下午6点就关门了,因为人手不够!
这3名只有十几岁的少年不得不捂着伤口被送往更远的其他医院,甚至动用了直升飞机。
上周,一名多伦多女子胆囊出现紧急问题,却在急诊室里等了48个小时才安排了手术。
在医院的走廊里,满满当当都是人,有的比她还要紧急,照片里的景象除了震惊,更是绝望。
因为关闭急诊室这种事情,相当于把人命放在赌桌上,救人这种分秒必争的情况,怎么能如此草率关门了之。
大温素里纪念医院最近也因为人手不足,病人太多,而不得不把需要抢救的患者转移到温哥华去。
对这种情况,医生们怨声载道,他们计划发起示威。
吉尔医生在素里纪念医院已经当了10年的急诊医生,他表示,这个医院现在需要更多的关注。
但是BC省卫生部长却告诉他们,没办法解决。
不光不能解决,急诊室的高需求以后可能会变成常态。
这样的态度实在太让人气愤了。
改变是必须的,但是在他们改变之前,同胞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多补充维生素,做好防护措施。
拜登夫人二阳 多地恢复口罩令! 加拿大住院率激增55% 华人自述发烧测不出阳
华人发烧测不出阳性
一场秋风秋雨迅速浇灭了炎炎夏日,随之而来的除了凉爽,还有再次卷土重来的新冠疫情。
据多家美媒报道,美国第一夫人吉尔·拜登于周一晚间接受新冠检测,第二次查出阳性。
白宫发布声明称,72岁的吉尔目前症状轻微,而80岁的拜登也接受了检测,仍测出阴性。他将于前往新德里参加G20峰会,不会影响行程,而吉尔将留在特拉华州里霍博斯比奇的家中。
拜登也是自口罩令结束后首次破天荒的在室内戴上了口罩。
据悉,吉尔上一次感染新冠是在去年8月。根据其通讯总监在去年的声明,吉尔当时接种了2针新冠疫苗,后来又补了2针加强针,纵有4针加持外加1次感染抗体的保护,第一夫人还是再次中招了。
这或许说明,一方面,新冠疫情再次杀了个回马枪,感染风险增加;另一方面,咱们体内抗体的浓度不够了,该补针了。
关于新冠疫情即将到来的新一波高峰,美国CDC已监控多地数据,新墨西哥州、德克萨斯州、俄克拉荷马州、阿肯色州和路易斯安那州感染率极高,部分地区甚至已经突破20%,平均每5个人中就有1个人中招。
住院率同样激增。截止8月19日的一周内,美国全国近1.5万人住院,住院人数在一周内翻了一番,最近一周更是增加了19.9%。
在一些感染率激增的地区,部分公司和机构已经私下开始执行非官方的口罩令,并请求当地卫生部门考虑恢复口罩令。
以佐治亚州亚特兰大的莫里斯·布朗学院为例,该校开学后恢复了要求学生和校职工佩戴口罩的要求,并在开学前14天内禁止所有的派对和大型聚集活动,学校还将对所有人进行体温检查。
好莱坞电影制片厂狮门影业上个月也短暂恢复了戴口罩的要求,不过因为遭到抗议,很快又改变了决定。
不少医疗机构和医院,如加州的凯撒医院、纽约州的多家医院,也开始恢复了口罩令的的强制规定。
除此之外,美国内科医师学会也发表社论,呼吁要求医疗机构重新佩戴口罩。西雅图政府医生和公共卫生专家集体上书联名,要求恢复强制口罩令。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 (CDC) 的最新指南,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的人应在家自我隔离并与其他人分开至少五天,无论疫苗接种情况如何。
美国疫情不容乐观,相比之下,加拿大的数据可谓更加糟糕!
据加拿大政府官网的公示,截止8月29日的一周,全国住院床数超过2845床,相比一周前的1836床增加了55%,而这还是算的床数——没有考虑到因为床位不足没被算进去的患者。
疫情杀来的回马枪对于原本就医疗系统濒临瘫痪的加拿大来说,无异于是雪上加霜。
加拿大医学协会杂志的副编辑、急诊医生凯特琳·瓦纳尔(Catherine Varner)表示,BC省的数据显示,以往寻求急诊护理的患者浪潮从流感季的持续几天到几周的时间,变成了现在的几周到几个月的时间。
“这意味着急诊科必须在这种应急能力状态下运作更长的时间,这对员工来说是非常疲惫的。”
目前加拿大的医院床位与人口比例在发达国家中排名倒数,政府必须急增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并添加更多的床位,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
咱们今天早上也刚刚写到过:加拿大医疗告急! 1200+急诊室关闭 3人被捅 送医20公里外! 多伦多女子排队48小时。
在这种情况下,哪怕不是感染新冠,得了别的病,都非常麻烦!
为了尽可能避免咱们需要面对求医问诊在急诊室等足足两三天的困扰,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感染新冠,限制疾病的传播,与此同时保重自己的身体。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首先需要知道,现在流行的毒株究竟是哪一种,它的威力如何,会给大家带来怎样的风险。
目前,在北美掀起惊涛骇浪的毒株有两种,一种是EG.5,俗名Eris,另一种是BA.2.86,俗名Pirola,这两种都是变异株,也都是世卫密切关注的毒株。
EG.5是奥密克戎XBB的后代,它在全球流行毒株中的占比增长较快,展现出更强的传播优势。国内外研究显示,EG.5变异株的流行优势主要由于其免疫逃逸能力增强,既往感染产生的中和抗体对EG.5变异株的中和能力出现降低。
而BA.2.86则不同,专家们普遍担忧,它会像Delta一样导致重症。
BA.2.86变种毒株是相对比较早发现的BA.2毒株的一个子支,还积累了和当下主流XBB极为不同的突变。BA.2.86和它的“父辈”BA.2相比,S蛋白上积累了34个突变;和XBB.1.5相比有36个突变;它的变异程度相较于XBB和BA.2而言,相当于原始毒株与初代Omicron之间的差距。
多伦多传染病专家伊萨克·波哥池(Isaac Bogoch)博士说:“这种突变令人惊讶,让人直皱眉头。它让人想到BA.2,我们在Omicron时代早期就看到过类似情况,更关键的是,它还有类似于Delta突变的成分。”
不同于Omicron主攻击上呼吸道,Delta当年可是以闻风丧胆的伤肺、重症能力出名的。
目前,国际上对于BA.2.86的致重症能力还有待评估,目前已知的感染症状包括流鼻涕、头痛、头晕、嗓子痛、发烧、持续咳嗽等等。
由于加拿大在上周已经发现了首例感染者,就在BC省的大温地区,患者没有出省旅行史,因此我们合理怀疑,该毒株已经在BC省内传播开来。
尤其是BC省居民,最近要好好重视防疫,避免感染。若出现上述可疑症状,建议赶紧去领取自测试剂盒,看看自己是否再次中招。
小编在小红书看到,几个温哥华的华人妈妈发帖,称全家人亦或是孩子的朋友家庭最近都有出现发烧的现象,但很奇怪,他们测不出阳性。
帖主妈妈表示:
其中一个孩子陆陆续续烧了一个星期,测不出阳性,也没有传染给家人。
还有一个孩子发烧到39.5,反复用药才降温,有一点肚子不舒服和感觉疲惫,并没有咳嗽流鼻涕。也是测不出阳性。
暂时无法确定,这些患者的发烧是否与新冠有关,又是否是BA.2.86产生了什么变异,能够绕开试剂的检测。
总而言之,大家近期都是要多多注重防疫措施的。
另外,今年秋天,加拿大全新的加强针也要马上投入使用了,大家体内的抗体浓度差不多都弱下来了,今年秋天,一定要赶紧去补针啊!
警惕! 新冠"皮罗拉"全球病例翻倍! 35个突变震惊专家 加拿大华人: 孩子"神秘发热"!
“似乎每个人都感染了,数据比官方显示的更糟糕”
横扫世界的新冠最新变种BA.2.86,在这个众生寻欢的夏天经悄然蛰伏,酝酿发威,到如今已经有了自己的新名字——
皮罗拉Pirola
35个突变堪称自奥密克戎以来变异最多的的变种,上周,全球皮罗拉病例增加一倍,在美国已然使得“人人都感染新冠”。不动声色只兀自发威的皮罗拉,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这个夏天,新冠病毒确实没有放假,但几乎被人们遗忘的新冠,于夏末秋初返场时,也是直到身边人被“纷纷放倒”,大家才惊觉“大意”了。
CNN报道,“似乎每个人到感染了新冠。这波浪潮可能比官方数据显示的更糟!”
美国疾控中心CDC 几个月前正式停止报告Covid-19 病例总数,数据已不再能代表实际感染或传播水平。尽管如此,目前的数据依然显示,
截至 8 月 19 日的一周内,约有 15,000 人因新冠新入院,且数据的上升趋势足以引起警惕——
过去一个月,每周入院人数几乎翻了一番,其中最近一周增加了 19%。
令专家担忧的还不只是皮罗拉的迅速传播能力,传染病专家Scott Roberts表示,“刺突蛋白高达30多个,如此多的突变值得注意,令人担忧。”
上周,全球“皮罗拉”病例增加了一倍,目前已在英国、美国、加拿大、以色列、丹麦、南非、葡萄牙、瑞典、法国、泰国和瑞士等地发现。
卫生专家担心这种新毒株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但是没有被发现。
针对来势汹汹的皮罗拉,纽约卫生局已经呼吁人们在这个劳工节长周末期间,戴上口罩。
加拿大首例皮罗拉病例早前已在BC省被发现。病患位于菲沙卫生局辖区,近期并无出省旅游——
这也意味着,皮罗拉说不定早已在社区中传播,而下周即将开学,孩子们重新返校,等于给了病毒再传播的绝佳良机。
事实上,不用等到开学,就在近几周,许多省民已经纷纷“中招”,还有一些孩子出现奇怪情况,“我们开始看到病例和住院人数增加。”专家表示。
温哥华一个华人妈妈近期“中招”,她透露自己的症状不算重,“发了点烧,嗓子哑了,咳嗽,偶尔有虚汗和疲惫。
不过,比较蹊跷的是,她身边许多朋友的孩子纷纷出现了“只发烧,没有别的症状,新冠也测不出来的神秘情况”。
一个孩子陆陆续续烧了一个星期,测不出,也没有传染给家人。
一个孩子发烧到39.5,反复用药才降温,“有一点肚子不舒服,和感觉疲惫,并没有咳嗽流鼻涕。”
面对新冠卷土重来的趋势,疫苗似乎并不是唯一的答案,尤其是皮罗拉,目前基本没有一款疫苗,能有效针对皮罗拉。
加拿大卫生部虽然在“加强针”上发声,信息却“确实令人困惑”。
按照计划,今秋将推出更新后的加强针,但目前仍在等待加拿大卫生部的批准,这款新疫苗主要能针对奥密克戎XBB.1.5。
然而,病毒变异的速度显然超越了疫苗更新速度,这边我们还在等待新的加强针,那头皮罗拉已经逐渐取代了地狱犬XBB.1.5。
有人建议等到秋天新疫苗通过再打,也有人建议应该及时接种,
现在打还是等候几个月再打?这是个问题。
加强针对皮罗拉是否有效?这也是问题。
加拿大卫生部在回应这个问题时,回答显然很官腔:“鼓励所有加拿大人确保他们的 COVID-19 疫苗接种是最新的”。
“疫苗接种是预防 COVID-19 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加拿大使用的所有已批准的COVID-19 疫苗在预防因 COVID-19 导致的严重疾病、住院治疗和死亡方面仍然非常有效。”
好像说了,但又好像没说,而且卫生部并没有具体说明加拿大人是否应该等到更新的疫苗上市。
一切还得靠自己,这是过去3年多疫情来大家总结出来的一个观点。
现在我们知道的是,皮罗拉可能导致人出现的症状包括:
流鼻涕和打喷嚏、头痛、疲劳、咽喉痛、发烧、持续咳嗽
根据丹麦权威机构,目前没有证据表明“皮罗拉”会导致更严重的疾病。
但是值得警惕的是,感染了新冠病毒并开始咳出黄色或绿色的痰,那么有可能是肺部出现额外细菌感染的迹象,需要治疗。
最后,还是希望大家不要轻视新冠,科学杂志8月31日报道,英国牛津大学最新研究,找到了染疫后“脑子不好使”的可能原因。
研究者发现,染疫住院出现认知能力后遗症的患者,可能肇因于血栓。
感染病毒期间凝血过量可能导致长期损伤,而且可能持续超过2年。
16%长新冠患者在染疫恢复后至少半年内思维、注意力、记忆力有困难,轻度患者也可能出现问题。
小编身边就有朋友,新冠康复后,依然时不时出现原因未明的阵痛和“迷糊”状况,目前已从先前的高薪岗位上离职,陷入迷茫和痛苦中。
或许这也是为什么,明明知道口罩强制令已几乎不可能重来,但专家仍然认为这不失为一个好主意的原因。
这不是让你恐慌,但在流行病面前,多点防范总没错。
突发! BC确诊加拿大首例新变种! 突变像Delta 卫生官警告 感染率激增
新变种来袭
就在今天中午,加拿大出了一条非常令人焦虑的新闻。
BC省卫生官员确认首例感染BA.2.86变种毒株的病例,这既是BC省内首例确认的病例,也是加拿大首例。
疫情三年后,鲜少再登新闻的省卫生官邦尼·亨利(Bonnie Henry)博士与卫生部长阿德里安·迪克斯(Adrian Dix)发表联合声明,介绍患者状况。
听了更是让人心慌!
“BC省疾控中心表示,该患者来自Fraser Health卫生辖区,且从未出过省外。不过,好消息是,此人病情目前没有严重到住院的程度。”
众所周知,Fraser Health包括高贵林、本拿比、兰里、素里、新西敏等多个城市,若患者没有出过省外,势必意味着其在省内感染。
那么BA.2.86变种毒株早已在大温地区流传开来了!
你说让人慌不慌?
BA.2.86变种毒株最早由以色列于7月24日在一个名叫“狂野”的新冠病毒标本中发现,刚出现没多久,8月17日,该毒株就被世卫列入“监测中的变异株”名单。
它是相对比较早发现的BA.2毒株的一个子支,还积累了和当下主流XBB极为不同的突变。BA.2.86和它的“父辈”BA.2相比,S蛋白上积累了34个突变;和XBB.1.5相比有36个突变;它的变异程度相较于XBB和BA.2而言,相当于原始毒株与初代Omicron之间的差距。
尽管BA.2.86尚未导致欧美国家的感染率大幅上升,但正是它异常多的突变令人惊讶与担忧。
多伦多传染病专家伊萨克·波哥池(Isaac Bogoch)博士说:“这种突变令人惊讶,让人直皱眉头。它让人想到BA.2,我们在Omicron时代早期就看到过类似情况,更关键的是,它还有类似于Delta突变的成分。”
不知道大家对Delta毒株还有多少印象,Omicron的进化和突变使其传染力更强,毒性降低,主要攻击支气管,而Delta当年可是以闻风丧胆的伤肺、重症能力出名的。
目前,由于缺乏大量病例,各国对于BA.2.86的毒性还有待评估。
英国卫生安全局在8月18日的报告中强调,其大量突变预示着免疫逃逸发生了重大变化,可能使其更容易感染细胞。
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系斯图亚特·雷(Stuart Ray)博士乐观表示:“即使突变很多,可能也不见得会造成住院和死亡人数的激增。”
加拿大目前也持一致观点,现在它对加拿大新冠疫情的传播影响尚且无法判断。
邦尼·亨利博士强调,“必须为今秋可能面临的新疫情浪潮做好准备。我们敦促所有省民继续遵循公共卫生建议,如果染疫,请待在家中隔离,适当时仍佩戴口罩,遵守呼吸礼仪,保持距离,经常洗手。最重要的是,要及时了解最新的疫苗接种情况。”
即使BA.2.86没有替代XBB成为主流,现在美加各地的废水监测数据和住院数据也明确显示出了疫情新浪潮潜在发生的可能性。
感染正在增加——这一点,身边以及社交媒体上的华人朋友已经有所交流。
小编身边的一个华人朋友,就在上周刚刚中招。他无法确认自己感染的是什么毒株,也没觉得有特别严重的症状,但“久违”的发烧、嗓子疼症状再次到来,仍让他感觉身体有些吃不消。
同样是今天,加拿大global news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标题为《加拿大医生正在面临新的三疫季节——新冠、RSV和流感》
随着夏日阳光的流逝,多地开始降温,温哥华一夜之间电闪雷鸣,大雨瓢泼,这彰示着秋季的到来。
而秋季,加拿大医疗系统可能再次面临“三疫齐发”。
加拿大卫生部参考已经过完冬天的南半球澳洲的疫情状况,对接下来几个月的加拿大疫情做出了预估。
专家认为,从9月底开始,可以具体判断今年疫情的严重程度。“随着气温下降和人们呆在室内的时间增加,我们看到这些病毒的发病率在秋季增加。”
去年,三大疫情令加拿大医疗系统濒临崩溃,尤其是儿科,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两种药物严重短缺,ICU人满为患。
目前,卫生部已经在考虑制定计划应对,确保医疗系统的正常运转。
与此同时,今年秋天,针对这三种病毒的疫苗将得以投入各大诊所。
有针对成年人的RSV病毒,给高危婴幼儿的抗体注射剂,流感疫苗,以及即将可以接种的针对新冠新变种的加强针。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目前没有针对儿童的RSV疫苗,各位华人朋友还是要多注意自家孩子的健康和安全。
希望这个秋天,大家都平安健康、顺利渡过。
CDC警告 又现2新冠变异体! 席卷52个国家 感染+住院人数飙升! 专家: 高危人戴口罩
取代XBB成为主要毒株
世卫宣布新冠结束紧急状态后还不到3个月,两种新的传染性极强的变异毒株突然出现,目前正在全球疯狂传播!
这两个变异毒株分别是BA2.86和EG.5,是Omicron的XBB毒株的后代。
在美国,新冠检测已经远远不如疫情的时候频繁,所以发现疫情也变得十分困难。
但是目前所有的指标都证明感染人数正在迅速上升:
阳性患者几天内就翻倍了(黄色线),住院人数(蓝色)也在上升:
目前,这两种高度传播的新毒株正在交叉感染,他们的速度太快了。
在华人聚集的加州,阳性率更是攀升到了11.8%,住院率比上个月增加了63%,从7月中旬的每日163人,变成现在的每日266人!
美国CDC表示,从7月15日到8月12日,全美住院人数从7,175人增加到12,613人,比前一周多出了21.6%,死亡人数也增加了8.3%。
因为大家都恢复正常了,在人潮拥挤的音乐节里,只要有一个新毒株,传播起来速度惊人,何况现在还有2个新毒株一起传!
加拿大的病例数也在急剧增加。
加拿大公共卫生局报告称,8月15日,与新冠病毒相关的住院人数比前一周增加了 11%。
而且不是突发性的。
其实自去年春季以来,与新冠病毒相关的住院人数一直在回升。
安省的传染病专家更是断言:“我们现在就正处于新的一波疫情之中!”
截止8月17日,EG.5毒株已经在全球至少52个国家或地区被检测发现。
为什么EG.5可以传播的这么快?
还记得它的母体XBB吗?WHO于8月9日将EG.5与XBB.1.5和XBB.1.16等其他高传染性Omicron变体一同列为“需要留意”的毒株。
EG.5与其XBB母体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刺突蛋白内部发生了一种单一变化。刺突蛋白从病毒表面突出。
当它与人类细胞新冠受体ACE2蛋白结合时,病毒便能进入鼻腔和肺部。目前大多数经过测序的EG.5变体的刺突蛋白出现了第二次突变,这些变体被命名为EG.5.1。
日本的一项基础研究表明,EG.5的传染性甚至比XBB.1.5还要高约20%。这项研究由东京大学病毒学家佐藤惠(Sato Kei)主持,尚未经过同行评审。
EG.5是目前的主要毒株,但是它的另一个兄弟BA.2.86更危险。
CDC今天(8月23日)警告,这可能是目前最具传染性的毒株,比就变种更有可能导致已经感染的人和接种过疫苗的人感染。但是不一定会引起更严重的感染。
但是BA.2.86的谱系中检测到了大量突变,人们担心它会对疫苗和先前感染的免疫力产生影响。
然而,CDC 表示,目前美国住院人数的增加不太可能是由 BA.2.86 推动的,应该是他的“哥哥”EG.5造成的。
经过和Omicron和Delta的对比后,CDC发现,BA.2.86有很多突变让人担忧,这种变种可能会更大程度地逃避疫苗和先前感染产生的免疫力。
由于BA.2.86是最近刚发现的,所以人们对他知道的还不是很多,让我们等科学家们继续对其进行研究。
但是CNN却已经敲了警钟,专家提醒高危人群再次戴上口罩!
乔治盛顿大学医学与健康学院教授雷纳表示:“如果你是感染后并发症风险增加的人的护理人员,那么我认为你也应该考虑在公共场所戴上口罩。”
“由于最有效的口罩是现在很容易买到的 N95 口罩,所以你应该戴这种口罩。”
斯克里普斯转化研究所的心脏病专家埃里克·托波尔 (Eric Topol)表示:
“在室内,当人很多、拥挤、通风不良时,我现在仍然持怀疑态度,尤其是我们现在开始看到感染人数上升的情况,我不知道这种情况何时会趋于稳定,”
他认为,病毒还在不断进化,情况看起来并不是很好。
因为新冠病毒一直在不断寻找新的方式挑战人类,寻找新宿主,甚至重复的宿主,狠毒无情。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系教授兼系主任(Dr. Robert Wachter)罗伯特·瓦切特目前非常担忧。
因为他在厕所废水里看到了新冠病毒的含量飙升。增加了至少一倍。
“毫无疑问,你现在被感染的风险比前两个月高,而且可能是高两倍,如果你想小心一点,就该戴起口罩了。”
“此外,大多数人有一段时间没有接种加强疫苗了,因此集体免疫力比六个月前要低,”
“病毒很可能已经看到了这一漏洞!它在利用这个机会。”
秋天马上来了,天气变冷,人们的活动范围更偏向室内,新的一波流行可能已经在我们身边了。
小心! 新冠感染2年后仍有风险 轻症患者未能幸免! 糖尿病威胁增加20%!
也许你已经忘记了新冠病毒感染,但病毒并没有忘记你
自从新冠开始肆虐,已经过去了三年多的时间,在这期间,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新冠病毒对人的影响。
虽说新冠疫情似乎已经离我们远去,然而就在今天有新研究表明,即使只是新冠轻症,患者在两年后仍有患上肺部问题、疲劳、糖尿病等健康问题风险。
不仅如此,BC省还有一份研究数据显示,曾经感染过新冠的患者,罹患糖尿病的风险要比确诊过的人高出17%至22%。
周一,发表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杂志上的一份分析,首次详细记录了患者在感染冠状病毒后,最初几个月或一年后可能出现的一系列后遗症的程度,揭示了新冠的真实影响。
根据研究结果,新冠病毒感染后,曾经因病情严重而住院的患者,在两年后特别容易出现持久的健康问题和死亡风险。
但是,与未感染新冠病毒的人相比,即使只是有轻度或中度症状的人,也难逃厄运,他们在分析中显示出,患上二十多种疾病的风险都有所上升。
这份研究强调,尽管三个月前美国联邦政府就已经取消了新冠病毒公共卫生紧急状态,世界卫生组织已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是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但仍然有数百万美国人及医疗保健系统需要继续面对这一负担。
该研究的高级作者、华盛顿大学医学院临床流行病学家阿尔-阿里(Ziyad Al-Aly)表示:“很多人认为,‘我感染了新冠病毒,康复了,我没事了。’对于他们来说,这只是小事一桩。但事实并非如此。”
阿尔-阿里表示:“也许你已经忘记了新冠病毒感染,但病毒并没有忘记你。它仍然在你的身体中制造混乱。”
这项研究以近13.9万名军人退伍军人的电子病历数据库为基础,对比了近600万名未感染新冠的群体。两组人被追踪了两年,以此来观察那些感染过病毒的人是否有更高比例患上约80种典型的长期病症,研究还调查了住院和死亡情况。
结果显示,感染新冠并住院的患者两年后死亡和医疗问题风险升高,其中包括心血管问题、凝血障碍、糖尿病、胃肠问题和肾脏疾病等。
而研究开始时,这些感染过的人和未感染的人在健康状况上相似,所以结果表明,病毒实际上确实导致了健康问题风险的升高。
对于研究中病情较轻的患者,他们的长期风险较小,但并没有完全消失。
他们六个月后的死亡风险与未感染人群相当,两年后的风险在大多数医疗问题中几乎消失,但仍然存在心血管、胃肠、凝血障碍、糖尿病、疲劳和肺部问题等风险。
这项研究的资深作者之一博多因(Francesca Beaudoin)表示,这些发现捕捉到了患者的真实叙述,表明长期新冠影响多种系统,影响生活质量和工作。
虽然一些病情较轻的患者随时间的推移,后遗症减少了,但这并不乐观。一直从事冠状病毒研究的托波尔(Eric Topol)表示:“从这些数据中你看不到太多乐观的因素。这基本上是我们一年来所看到的情况的延续。”
对于已经感染过的人来说,不管之前症状是轻是重,都不能太掉以轻心,BC省最近的一项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在这一项研究中,詹努亚博士(Naveed Janjua)及其团队分析了BC省近63万名成年人的健康数据,对比了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和阴性的人。
他们发现,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约高出17%到22%。男性的风险稍高于女性,病情较重的人(包括住院或需要重症监护的人)的风险也较高。
研究人员估计,在Omicron亚种占主导并大多数加拿大人已接种疫苗的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糖尿病的发病率会增加 3%至 5%。换句话说,每100例新糖尿病病例中,高达5例可能与新冠病毒有关。
曾经症状严重的新冠患者,应注意自己是否出现糖尿病迹象,而其他被感染者,特别是那些有糖尿病风险因素(如肥胖)的人,也应该接受监测。
糖尿病有不同的类型,最常见的是2型糖尿病和1型糖尿病,前者是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不正常,后者是胰腺不能制造足够的胰岛素。
詹努亚博士他的研究主要针对2型糖尿病,但其他研究表明,新冠病毒能让两种糖尿病的发病率都增加。
美国心脏专科医生关博士(Alan Kwan,音译)也表示,民众预防感染新冠仍然至关重要,他与其他科学家正在努力了解这种疾病对感染者的长期影响。
关博士与其团队在今年早些时候发表在医学期刊《JAMA Network Open》上的研究中发现,感染新冠后患上糖尿病的风险显著增加。
他指出,与感染其他病毒可能存在很大差异,例如季节性感冒等,感染新冠后的潜在风险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保护自己免受新冠感染至关重要。
如今,EG.5变种正在加拿大广泛传播,秋季新一轮的疫情已经开始抬头,大家一定要注意保护好自己!
炸! 新冠卷土重来 加拿大感染上升 卫生部密切关注! EG.5凶猛
秋季或有新浪潮
虽说新冠疫情已经过去,但新冠病毒却始终在我们身边。加拿大公共卫生局(PHAC)的最新数据显示,加拿大的新冠病毒感染可能正在逐渐上升。
周二,卫生局在网上更新的消息中表示:“有迹象表明,一些新冠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缓慢下降,又出现了持续的波动,这可能是活动增加的早期迹象。”
疫情数据虽然在加拿大各省仍然保持在中等水平,但多伦多的传染病专家麦克吉尔(Allison McGeer)博士警告说,美国和其他地区的疫情已经开始蠢蠢欲动了。
麦克吉尔说:“我认为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新冠正在(加拿大)卷土重来。”不过真正的确诊人数大涨,可能还要等“几周时间”。
那我们怎么知道疫情的走势呢?公共卫生专家正用污水监测和新冠检测阳性率来判断。
虽然对普通公众的PCR检测基本上已经停了,但如果有人进医院或有症状且可能需要接受Paxlovid药物治疗,他们还是会被检测。
为什么确诊人数会再次上升呢?麦克吉尔说,疫苗的免疫效果逐渐减弱、新变种的出现、以及秋天大家开始多待在室内,都是病例上升的原因。
加拿大公共卫生局表示,Omicron变种的XBB亚型在7月16日那周,几乎占了所有病例的99%。
而Omicron的“女儿”——EG.5可能在接下来的几周内会成为主流。EG.5似乎具有更强的破坏免疫力的特性,所以传播能力更强。
但是,好消息是,EG.5虽然传播快,目前还没有迹象表明 EG.5 的毒性更强。
然而,McMaster大学的免疫学家鲍迪什(Dawn Bowdish)提醒,像EG.5这种传播能力强但致病力较弱的病毒,实际上可能导致更多的死亡和残疾,因为它更容易找到身体虚弱的人。
鲍迪什担心,今年秋天可能会有更多的人感染,因为很多加拿大人没有打二价加强针,而这种疫苗可以预防Omicron及其亚变种。
两位专家都表示,高风险人群,如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的人,再次面临最大的威胁。
麦克吉尔博士说:“今年秋天,打疫苗可以保护老人的生命和健康。”
好消息是,秋天推出的新疫苗针对Omicron的XBB亚种系列,效果应该会很棒。
但坏消息是,新的疫苗何时会上市,目前还是个未知数。此外,加拿大公共卫生局也说,现在还不清楚病例何时会大幅上升。
对此,公共卫生局发言人说:“虽然新冠病毒的季节性尚未确定,但其他呼吸道病毒,如流感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通常会在秋冬季节增多。”
“接种新冠疫苗有助于在这些其他病毒流行时加强保护,减少对卫生系统的影响。”
除了打疫苗,全国的公共卫生部门还建议,感到不舒服时,请待在家里,以防止病毒传播。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加拿大大部分地方的口罩要求已经解除,但在许多医院的病人护理区,特别是在大多伦多地区,仍然需要佩戴口罩。
四分之三加拿大人感染新冠;“混合免疫”效力大;即将再次施打疫苗
新冠疫苗越来越像流感疫苗
今天(8月14日),最新的《加拿大医学会杂志》(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发表的一篇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3月,已经有3/4的加拿大人通过感染对SARS-CoV-2(导致 COVID-19 的病毒)具有一定程度的免疫力。
这些获得新冠免疫力的人均感染过新冠病毒,但不包括由于注射疫苗而获得抗体的人群。
新冠刚刚发生的前两个阶段,很少有人的血液中有证据表明曾感染过 SARS-CoV-2。
截至 2020 年 5 月,加拿大感染者不到 0.3%,到 2021 年 11 月,感染者只有 9%。其比例与北美和欧洲的其他高收入国家持平。
尽管加拿大的疫苗覆盖率很高,但高传染性的 Omicron 变种来袭后,感染率迅速上升。
2022 年 6 月中旬,在Omicron在加拿大流行了 6 个月后,感染血清流行率(seroprevalence)上升到 47%,平均每月上升 6.4%。到 2023 年 3 月,感染率最终超过 75%。
Omicron 导致加拿大的年轻群体以及从曼省到BC省的西部省份感染率快速增长。
到 2023 年 3 月,大约 80% 年龄在 18-25 岁的成年人都有证据表明曾经感染过病毒,比例高于其他年龄段。
相比之下,25-39 岁人群中约有75%、40-59 岁人群中约有 70%、60 岁及以上人群中约有 60%感染过新冠病毒。
报告显示,自今年春季以来,新冠感染率已明显放缓,但仍有人患病,尤其是老年人。
加拿大广播公司(CBC)报道指出,在新冠刚刚发生时,曾有医学专家认为这种病毒的致死率可能高达20%。但由于广泛的免疫和不断更新的疫苗,新冠病毒已经不再那么可怕。
虽然仍有小规模的疫情来临,而且病毒仍在不断地进化变异,但是现在其更像季节性的流感和普通感冒。
虽然人类现在看上去不可能完全摆脱这类病毒,但新冠也没有摧毁每个人的免疫系统,人类似乎与病毒进入了一种“僵持状态”(Stalemate)。
BC疾控中心流感和新兴呼吸道病原体流行病学负责人Danuta Skowronski博士表示,这种病毒已经在人群中扎根,它不会消失。
"我们现在的目标是防止感染造成严重后果"。
她指出,既接种过疫苗又感染过新冠所产生的“混合免疫”的保护力更加强大,提供更强大、更持久,可针对不同变种的免疫保护。
2023年1 月份发表在《柳叶刀-传染病》上的一项针对魁北克医护人员的加拿大研究发现,接种两剂 mRNA 疫苗和之前感染过一次 Omicron 病毒,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止未来感染现有的 Omicron 亚变种。
秋季即将到来,加拿大将开始新一轮的疫苗接种,这次将施打更加针对现有变异毒株的改良疫苗。
辉瑞、莫德纳和Novavax都已宣布它们正在针对XBB.1.5变异调整各自的疫苗。XBB.1.5是EG.5的表亲,而EG.5是Omicron的一个分支。
根据加拿大公共卫生署的数据,在7月30日至8月5日期间,EG.5约占加拿大病例的36%。
BC省首席医疗官亨利博士(Dr. Bonnie Henry)指出,新一轮的新冠疫苗注射将不仅仅是一针加强剂,而更应该被看作是一种类似流感疫苗似的年度免疫行为。
加拿大国家免疫咨询委员会(NACI) 表示,如果加拿大人距离上次接种 COVID-19 疫苗或感染 COVID-19 已经有 6 个月或更长时间,那么他们应该在今年秋季接种最新疫苗。
专家小组表示,新疫苗对于65岁及以上人群、长期照护人士、孕妇和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尤为重要。
BC省将为任何想要接种疫苗的人提供疫苗,但会将重点放在风险最高的人群上。
卑诗省疾病控制中心(BC Centre for Disease Control)发布的 COVID-19 情况报告显示,今年7月,新冠病毒导致的住院人数达到了自 2021 年 7 月以来的最低点,平均每周约 8.8 人。
最新的数据显示,在7月23至29日一周内,全国共记录新冠病例1546例,其中BC省152例,全国死亡27例,BC省7人。
亨利博士说,BC省计划确保接种过程尽可能简单。人们可以预先登记,同时接种COVID和流感疫苗。
不过,目前还没有包含两种疫苗的单一疫苗,需要注射两针。
大家早点行动起来吧,防患于未然。
全球新冠飙升80%! WHO警告 BC信号不妙 华人纷纷复阳 专家: 警惕新"三重流行"!
新变种潜伏半年大爆发 列治文又赢了
今年5月,世卫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是全球卫生紧急事件,人们崩了3年多的心此时终于放下,并尝试回到2019年前的生活。
然而,就在近日,“噩耗”再次传来,新冠新变种正大反扑,在世界各地迅速扩散!根据WHO最新数据,过去一个月,各国报告了近 150 万例新病例,比前28 天增加了 80%。
世界卫生组织并警告,报告的病例数并不反映真实数字,部分原因是因为各国进行的检测和监测远远少于大流行的早期阶段。
换而言之,实际确诊人数可能更高!
世卫并指,许多新病例来自西太阳洋地区,感染人数猛增137%。
不只如此,最近几周,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在内的北半球几个国家的病例都在增加!
而“始作俑者”,便是被网友命名为Eris的EG.5新冠新毒株,随着该变种流行率的稳步上升,本周三,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其指定为“感兴趣的变体”。
根据加拿大卫生部门估计,过去一周的新冠病例中,EG.5感染超过三分之一。
而在中国,7月17日至23日这一周里,EG.5的流行率从一个月前的24.7%上升到了45%。
在美国,纽约时报报道,该变种已经在本周成为美国的主流毒株。
简单认识一下EG.5:
它于2023年2月被发现,是奥密克戎XBB 谱系的后代,由于刺突蛋白的突变,它似乎比其他变种更具传染性。
世界卫生组织表示,它已表现出逃避免疫的能力。虽然目前没有迹象表明 EG.5 会导致更严重的新冠症状,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警告,“出现更危险的变种的风险仍然存在,可能导致病例和死亡人数突然增加”。
现实中,一些华人也纷纷再次被新冠“放倒”……
有华人发朋友圈:孩子突然发起了高烧,腿疼肚子疼,折腾一通宵早上去看了医生,结果抗原阳性。
第二晚又是一通宵的折腾,疼到趴在大人身上哭得稀里哗啦,哭累到睡着,又疼到醒来,继续哭。
也有华人表示,EG.5的攻击力似乎没那么大,就是发烧咳嗽,挺一挺就好了。
不过,BC省一些医生发出警告,眼看着要进入秋冬呼吸道疾病季节,我们应该警惕另一场“三重流行”的到来。
一个医护联盟指出,去年,因为新冠、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和流感的三重威胁,本省有6名儿童不幸去世。
今年,有批评人士指出,眼看着马上进入秋天,本省却并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我们有望重蹈去年的覆辙。”
另一边,BC省疾控中心发布的废水报道显示,数月以来首次,全省大多数受监测的处理厂都出现了新冠浓度不断增加的情况。
报道指出,整个大温哥华地区,只有列治文的露露岛的处理厂没有出现病毒浓度上升,其他全部出现增长。
以此看来,今年秋冬,我们所期待的告别新冠,回归平常的生活可能要再次打上折扣。
这个欢声笑语的自由夏天,可能将再次被我们深深怀念。
加拿大一位流行病专家建议,大家应该在秋季接种3种疫苗:
第一种是流感疫苗
第二是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RSV),建议60岁以上人群接种
第三是XBB单价疫苗,这是专门针对XBB病毒及其变异株,与之前针对原始病毒株的疫苗不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在今年六月批准了这款疫苗,相信加拿大卫生部门也应该会很快批准。
不过小编觉得,趁着夏天还在,大家多多享受一下户外和阳光,加强免疫力为上。
新冠新变种Eris“横扫”;“最多变异”、“最极端”新冠变种出现
随着新冠全球大流行渐渐成为过去时,人们终于过上了久违的正常生活,这个夏天可以说是四年来最平静的一个夏天。
然而,新冠病毒并未从地球上消失,而且其变异也仍未停止。
就在几天前,英国刚刚官宣,确定了一种新的新冠变种Eris。
这种病毒被科学家称为 EG.5.1,是 Omicron 变种的后代。
这种新变种5月已经出现,在欧洲、亚洲和北美均有传播。不久前,日本还报告国内出现了“第九波”新冠感染潮。
英国卫生安全局(UKHSA)称,从7月10日开始,英国确诊的每9个病例中就有一个是Eris,而且它的传播速度正在加快。
最新数据显示,该变种目前占病例总数的 14.6%,已经占到新病例的七分之一,是英国第二大流行病毒。
现在英国的第一大新冠变种是Arcturus XBB.1.16变种,占所有病例的 39.4%。
英国所有年龄段的新冠感染率都出现了上升,Eris已经引起了英国卫生当局的关注。
2周前,世界卫生组织(WHO)也开始追踪这个EG.5.1变体。
专家认为有几个原因导致了新冠变体在英国传播速度的提高,一个是天气原因,由于最近英国天气恶劣,更多人选择呆在家中。狭小空间中的多人聚会增多,助长了病毒的传播。
另一个原因竟是因为两部新上映的电影《芭比》和《奥本海默》。由于这两部片子的人气都非常高,产生了被称为“芭本海默效应” (Barbenheimer effect)的新现象。
英国人蜂拥前往影院观影,增加了人口聚集。
早在两部电影在美国上映时,国家热带医学学院的系主任Peter Hotez博士就表示,在《芭比》和《奥本海默》上映结束后,可能出现新冠感染的小高峰。
英国病毒专家,华威大学的Lawrence Young博士也对这种说法表示认可。
英国卫生安全局(UKHSA)估计,在7 月 31 日之前的一周内,新冠感染率上升了 5.4%,"电影院入场人数增加 "和恶劣天气导致的 "更多室内混合感染 "可能是原因之一。
另一个原因是随着疫苗保护能力的衰减,人们对新冠的免疫力出现了下降。
最新的Eris变种现在看来并没有太大的危险,UKHSA表示因为新冠入院治疗的总体水平仍然 "极低",政府机构也没有观察到重症监护室入院人数有任何增加。
不过,于此同时,科学家在印度尼西亚一名病人体内发现了一种“最多变异”的新冠病毒。
这种毒株是Delta变种的一个,存在于雅加达一名新冠病人体。
相比来说,致死性奥密克戎变种仅有大约50个独特的突变,而这个毒株携带113个独特的突变。
其中 37 个变异影响病毒的刺突蛋白,这种蛋白存在于 SARS-CoV-2 病毒的表面,帮助病毒附着并进入人体细胞,导致人们感染新冠。
刺突蛋白也是许多新冠疫苗的针对目标,这些疫苗通过训练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它们来发挥作用。
专家认为印尼发现的新变种可能是我们遇到的 "最极端 "的变种,但现在还不足为惧。只有当它迅速传播时才会令人担忧。
这种新病毒的携带者已经患新冠几个月,仍没有痊愈。
Lawrence...
刚刚! 加拿大宣布延长中国旅客入境限制! "双头犬"新毒株杀出 携带Delta突变! 攻破60国!
就在刚刚,加拿大政府正式宣布——针对中国内地和港澳地区旅客的入境新冠限制措施,再延长2个月!直到4月5日!
这也就意味着,从国内入境加拿大的人,不论是探亲还是回加拿大,只要年满2岁或以上的人,通过航空入境都需要接受新冠检测,登机前出示48小时内阴性报告。
这个规定原本是从2023年1月5日开生效,到2月5日,也就是这周日为止。
在一份最新声明中,加拿大卫生局决定,这个规定现延长2个月,至4月份。
根据这项限制政策,不限国籍、疫苗接种情况,只要是从以上地点出发的,包括在其他国家及城市中转和过境的旅客,都需要遵守规定。
检测证明由航空公司负责检查,若不配合会被拒绝登机。
中转旅客比如:航班从中国出发,经德国中转入境加拿大;
过境旅客比如:航班从中国出发,过境加拿大,然后前往另一个国家;
旅客需要确认最终目的地的检测要求。
政策不适用于过境中国大陆、香港或澳门、且逗留时间不超过 24 小时的旅客。
换句话说,如果从澳大利亚起飞,在中国转机后,前往加拿大,中途在中国停留时间不超过24小时,就不需要提供新冠检测阴性证明。
消息一出,立即引起各方网友的讨论。
事实上,在今天加拿大决定延长新冠入境措施之前,新冠变种已经传来了“坏消息”——
1月30日,美国疾控中心CDC公布最新数据,境内出现新兴毒株“双头犬”(Orthrus),也就是CH.1.1,目前已经占了全美新增病例的1.5%,排名第5,传播速度惊人,引起专家注意!
2022年11月份,“双头犬”的传播流行率就已经开始急剧上升。
现阶段,它已经开始在全世界超过60个国家和美国51个州现踪。
疫情追踪网站Outbreak.info的数据表明,新西兰目前出现了许多CH.1.1感染病例,其他热点地区还包括巴布亚新几内亚、柬埔寨、爱尔兰等。
英国卫生安全局(UKHSA)上周一份报告显示,CH.1.1可能已占英格兰地区所有新增新冠病例的23%,在部分地区占100%!
目前,这个CH.1.1毒株也是世界卫生组织密切监测的Omicron亚变种之一。
有最新研究指出,CH.1.1携带了名为L452R的突变,通常在Omicron毒株中是没有的,但在Delta毒株中出现过。
相信大家都还记得Delta毒株掀起过怎样的“腥风血雨”,这也是为什么专家们害怕的原因。
研究人员指出,CH.1.1与ACE2受体结合良好,就表示这个病毒恐怕会部分覆盖此前感染或接种疫苗产生的抗体。所谓ACE2受体,就是介导新冠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受体,
CDC警告,CH.1.1病毒变体有一定的免疫逃逸能力,可能会引起新一轮感染,但致死率和重症率没有明显上升。
就在近日,《国际传染病杂志》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新冠患者嗅觉和味觉出现变化,很可能是病毒入侵神经系统的标志!
临床研究发现,在Omicron流行时期,味嗅觉变化的患病率没有明显下降,但严重程度有所减轻。味嗅觉出现变化,很可能就证明了病毒入侵人体神经系统。
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相关嗅觉功能障碍发生率为3.2%至98.3%,味觉功能障碍发生率为5.6%至62.7%。
初期症状为头痛和肌肉疼痛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味嗅觉变化。
最后来看看加拿大国内各省的最新消息——
加拿大联邦统计局今天公布最新数据,过去这3年,阿尔伯塔省的死亡人数明显高于正常水平!
2020年初到2022年11月的第1周,有9,821人额外死亡!
然而,在疫情后期,官方放弃追踪感染和死亡人数,真实数字可能比这个更高。
除此之外,魁北克正在悄悄改变疫苗接种策略!
在今天下午的新闻发布会上,魁省公共卫生官员正式更新接种建议——将只为从未感染过新冠病毒的弱势人群注射加强针!
“如果截至目前为止已经接种过至少2剂疫苗、且已感染过新冠病毒,无需再接种疫苗。”
现在,魁省公共卫生部门仅建议从未感染过新冠的“高风险人群”在最后1剂疫苗接种后6个月,接受加强针注射。
换句话说,今年冬天或春天,“健康的人”不需再接种加强剂。
就在刚刚,BC也公布了最新疫情数据——新冠住院人数再次下降,目前204名感染患者住院,创下1年多来的最低水平!
2023年,新冠疫情爆发3年多,全球各国已经陆续解封,美国也宣布将在5月11日正式取消新冠紧急状态,逐渐回到正常生活的轨道,但并没有放开手里最后的一条线,生怕重蹈覆辙,WHO日前将“全球公共卫生紧急事件”维持不变,也是这个原因。
回归正常,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但总归是在往这个方向走。
2023,希望大家都能顺利度过。
警钟! "新晋毒王"发威 WHO改口: 戴口罩! 原始疫苗几乎失效!? 这里学生阳性不返校!
2023年开年第二周,全球新冠疫情仍在蔓延,被WHO称作“迄今为止传播力最强变种”的XBB.1.5正在北美迅速传播——
美国多个地区重拾防疫限制措施,学生们上课强制戴口罩,还有高校要求学生上课前提供阴性检验报告!
不仅如此,就在国际旅行放开的现在,WHO紧急呼吁:长途搭飞机,最好还是把口罩戴上!
中港香港防疫专家提醒:原始新冠疫苗对XBB.1.5已几乎无效了!
这个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将召开会议,重新评估全球目前新冠疫情,决定是否将新冠列为“全球公共卫生紧急事件”!
与此同时,加拿大呼吸道疾病浪潮尚未过去,全国各地都出现不同程度药荒。
上周才宣布重新启动紧急中心的BC,现阶段全省医疗保健系统已接近极限,十几家医院受到影响,病床不足!
XBB.1.5此次最先攻陷的北美国家,是美国。
根据美国联邦卫生部门的最新数据,XBB.1.5正在引发另一波感染浪潮,目前纽约和新泽西的新冠住院人数飙升至11个月高点。
截至1月5日,纽约州7天平均住院人数为522人、新泽西州为244人,两者均为11个月以来的峰值;
令人更加担心的,是这两个地区的新冠死亡人数也在攀升,均处于2022年初以来的最高水平!
CDC新冠指南指出,鉴于XBB.1.5病毒的高传播率,纽约市、长岛和哈德逊河谷的大部分地区居民都应该佩戴口罩,州府和卫生官员建议人们遵循指导方针。
上周,XBB.1.5就已成为纽约州感染病例的50%以上,实际比例可能更高,新泽西州也是如此。
全美“重灾区”东北部地区上周XBB.1.5占比为75%,今天就升到了81%。
从本周一开始,美国马萨诸塞州和密歇根州的中小学要求:所有学生在室内必须佩戴口罩!
此外,芝加哥也有学校要求:只有提供了新冠阴性检测报告,才能在假期结束之后返回校园!
美国这一股“反常的口罩风”,也吹到了其他地区,北卡州的杜克大学也表示,如果接下来两周本地的新冠感染病例没有减少,将会把强制口罩令重新带回到校园内。
上周开始,新泽西州和宾夕法尼亚州有约超60万名学生受最新措施影响,必须佩戴口罩上学。
短短一周之内,全美新冠感染病例就增加了16%,每天约有6.7万人确诊,这背后的“推手”,就是XBB.1.5。
就在今天(1月10日),世界卫生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各国应该要考虑建议所有搭乘长途飞机的旅客佩戴口罩!
虽然目前XBB.1.5的检测数量还较少,但正在不断增加,长途飞机属于“高风险环境”,乘客应该佩戴口罩,“这应该是对从新冠病毒广泛传播的任何地方抵达乘客的建议。”
作为“新晋毒王”的XBB.1.5,目前虽没有证据表明它会导致更多重症和死亡的出现,但超强的传播力和免疫逃避能力摆在那里,还是令人担心。
香港中文大学呼吸系统科教授许树昌表示,XBB.1.5的突刺蛋白突变是的病毒更容易黏着在人体呼吸道上,使其成为现有Omicron毒株中,传播力最强的之一。
辉瑞/BioNTech药厂测试结果表明,新冠二价疫苗仍然对XBB.1.5有一定作用,但原始疫苗效力就近乎于“零”。
1月27日,WHO将举行会议,检视当前全球新冠疫情,并决定是否将其列为“全球公共卫生紧急事件。”
再来看看加拿大,联邦卫生局先前表示,目前全国XBB.1.5感染数量较少,要等到更多数据出来,才会公布。
然而,包括新冠在内的呼吸道疾病感染潮,已席卷全国多省,药荒、病房爆满、病人候诊等到死层出不穷,形势不容乐观。
圣诞新年假期结束,冬季流感和疫情再次肆虐,加拿大各地药店的感冒和流感药物供不应求,超过四分之一药房的感冒药及流感药断货。
药剂师协会透露,现在有四分之一药房的成人感冒药完全断货,6成药房只有少量现货。
虽然卫生局为了解决问题,一直从国外进货,但面对感冒药需求居高不下,药品很快就被一扫而空。
由于省级医疗保健系统的压力已经达到了极限,十多家医院受到影响,医护人力和资源都跟不上需求。
从今天开始,BC就重新开放紧急行动中心!
省卫生厅长狄德安 (Adrian Dix)表示,紧急行动中心将在全省20家最繁忙的医院(皇家哥伦比亚医院、温哥华圣保罗医院、BC儿童医院、素里纪念医院等)开放,至少持续6周,目标是减少医院的整体容量,同时确保为出现在急诊室的其他人提供床位。
卫生系统的需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1月份通常是住院人数增加的时候。”
截至2023年1月7日,全球已在35个国家和地区检测到XBB.1.5,比上周的29个多了6个国家。
XBB.1.5正在悄悄接近,希望加拿大不会像专家悲观预测的那样,“迎来又一场新冠暴风雨”,也希望大家做好基本防疫措施,健康安全过新年。
5000人死亡! 加拿大新冠官司开打 法官裁"重大过失" 医疗崩溃 3娃妈急诊室惨死 BC出手!
3年新冠疫情等于将加拿大医疗拉向深渊。战役还没有结束,但加拿大人已经开始反思“血的教训”。
今天,国家邮报报道,疫情初期安省5000多名疗养院居民死亡的事件近期引发了一场集体诉讼,安省被指控未能阻止大规模死亡是“严重疏忽”。
一位律师表示,此案可能会影响整个加拿大。
众所周知,在疫情中,老人是脆弱群体,尤其在疫情之初,原始毒株、Delta变种等杀伤力极强。
但在加拿大,这个被誉为“老人天堂”的地方,却惊爆一桩桩“养老院丑闻”。
在魁省,在一名老人被紧急送院后惨死医院后,当地卫生区派出了官员前往他所居住的护理院查看,却令人痛心地发现:
这家养老院,竟然在短短3周里死了31人,有的甚至陈尸数日无人知!
活下来老人,有的因为长时间没有进食进水而毫无生气地躺在床上,
粪便从尿布中渗出,整个房间里充斥着恶臭。
几近瘫痪的老人,只能在绝望中自生自灭。
原来,自疫情在该院爆发后,一些护工害怕感染而纷纷离职。一家150人的养老院,竟只有2名护工。
更离谱的是,最终的尸检报告显示,这31名离世的老人中,只有5人死于新冠,绝大多数老人的真实死因竟然是“活活饿死”。
在安省,这样的“地狱养老院”同样存在——
联邦派出军队驻扎安省疫情最严重的5家养老院,在一份军方文件中,我们看到了惨不忍睹的一幕:
房间里蟑螂肆意爬行、苍蝇在已经腐烂的食物上嗡嗡,老人的尿布已经很久没有人来换了,他们就坐在或躺在自己的屎尿里,哭着求助了很长的时间,却等不到人过来帮忙。
老人无法按时得到一日三餐,写信投诉时却被工作人员记上黑名单。
有些老人得到了喂食,但他们被强行喂食,导致窒息。
有老人人都已经睡着了,食物还留在嘴里,根本没有人过来清理。
在一家老人院,护工们在患者房间穿梭服务时,就戴着同样的一幅手套,给这个老人注射、喂饭、换尿布后直接给下一个老人注射、喂饭、换尿布。
更恐怖的是,还有员工在老人中重复使用注射器。
一系列报道出来后,加拿大这个昔日的老人天堂被啪啪打脸。
据统计,截至去年7月,在加拿大各省减少对数据的公开报道后,安省疗养院一共记录了5044例新冠死亡,而魁省是8000多例。
“这原本是可以预防的,”发起这场集体诉讼的原告专家证人Dick Zoutman博士表示,“如果安省采取,强制和执行及时的、慎重的和一致的步骤,来实施可用和可接受的控制感染的做法,这些死亡都可以避免。”
通常,政府对新冠民事诉讼具有豁免权,2020年安省的一项法律明确禁止几乎所有类型的与新冠相关的法律诉讼。
但一名法官在近期的裁定:疗养院受害者的家属可以起诉长期护理厅长,理由是原告认为政府表现出恶意和严重的疏忽。
有律师认为,这一裁决对加拿大意义深远。
“我们知道还会有另一场大流行,无论是明年、10 年还是 20 年后,”律师说。“这种诉讼将向政府发出重要信息,不仅在安大略省,而且在全国范围内,他们必须真正认真对待预防原则。”
事实上,大流行到现在,受害者何止是养老院居民,疫情导致的医疗崩溃,几乎每一天都有悲剧上演。
多家媒体报道,加拿大一名37岁的女性、3个孩子的妈妈Alison死在急诊室。
据她的丈夫透露,他当天上午11点多将妻子送到医院后,妻子一直在候诊,期间有被采集血液和尿液样本,但一直没有得到治疗。
眼看妻子脸色越来越差,后来竟然痛到像一个婴儿一样蜷缩在地板上,就连其他候诊病人都忍不住提醒工作人员了,但忙碌的护士只能将她搬回到轮椅上。没有医生,没有进一步动作。
一直到下午3点,候诊近4小时后,Alison终于进入了检查室,开始采集血样。没有医生。
“我觉得我快要死了。” 下午5点半后,Alison开始痛苦地尖叫,这距离她进急诊已经7小时了。
这时候,一个新的轮班护士过来给她量血压、她的血压已经降到了40-60,也是直到这时候,围绕Alison的活动才开始加快,医生给她静脉注射、心电图、X光,Alison去做检查时,广播突然响起了“蓝色代码”——她的房间里立即挤满了医务人员。
但一切都晚了,这位3娃妈妈在经过3次抢救后,于当晚11点30分左右去世。
进入急诊室12小时,走完了她最后的一段路。
如果急诊室不那么忙,她能早点得到诊断和治疗,结果会不会不一样呢?
“系统显然已经崩坏了。”Alison的丈夫痛苦地说到,真的要改变了。
但在当前的大流行下,护工缺、护士缺,医疗资源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又能如何?
今天,为了解决护士荒的问题,BC出手了:
省长尹大卫和卫生厅长狄德安召开记者会,宣布多项应对护士短缺的政策,包括简化国际受训护士本地从业的注册流程等。
省府宣布,在加拿大境外接受培训的护士将不再需要预先支付申请和评估费用——通常总计超过 3,700 元。BC 省府将替他们支付这些费用。
如果是曾经离开该行业又回来的护士,将不再需要支付 300 元的申请费,并且将有超过4,000 元用于帮助他们支付评估和重新进入工作岗位的差旅费用。
返回的护士还可以获得高达 10,000 元的助学金,用于所需的任何额外教育。
省长并表示,他的目标,是将注册等待期从目前的3年缩短到4-9个月。
换句话说,如果大家是在加拿大境外接受的护士培训,以前可能要花费数千元来在BC注册从业,还要等候3年才能真正通过。
现在,省府正扫除这一障碍,加上联邦快速通道移民政策的修改,两级政府联手抢医护人才,希望这些举措,能多少改善医护荒的问题。
加拿大人苦医疗久矣。疫情前还能硬撑着,3年疫情下来医疗系统几乎已游走在崩溃的边缘。政府行动起来,才能给民众些许希望吧。
刚刚! BC宣布重启20个应急中心: 超10000人住院 医疗告急! 马拉松女跑者感染2天病逝
今天(1月6日),BC省卫生部长Adrian Dix召开记者会,宣布重启20个紧急行动中心,以应对目前空前增长的住院需求!
最新毒王变种Kraken已经入境、新冠和其他呼吸道疾病导致的住院激增,继儿童感冒药告缺后,如今药房成人感冒药也短缺!
“冬天”似乎还没有过去,病毒海啸又要重来吗?
今天下午,卫生部长狄德安表示,本省将从下周一开始重启应急中心ECO,为期至少6周。
“一月通常是我们看到住院人数增加的时候,今年1月也不例外。”狄德安表示,应急中心ECO在去年1月时也曾开放过,以应对因Omicron带来的病例激增。
今年秋天,随着RSV和流感的广泛传播,BC再次开放了应急中心。
现在,类似的危机时刻又来了——
截至本周四,BC的急症护理床位有10,226 名患者,已经达到了总床位的 88%,这其中还包括了临时加的2500张床位。等于占到了基本床位容量的111%。
“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数字,”狄德安表示。
狄德安还称,除了 COVID-19 和流感病例的数量不断增加外,自假期结束以来,其他疾病的求医人数也普遍增加——
“在医院,呼吸道疾病、流感和 RSV 等其他呼吸道疾病显然已经影响并严重影响了该省各地的医院。”
预计本省未来几周医院将承受更大的压力。
大温地区设计了应急中心的医院有:
卑诗省儿童医院、狮门医院(北温)、列治文医院、圣保罗医院(温哥华)、温哥华综合医院、皇家哥伦比亚医院(新西敏)、素里纪念医院。
另有Abbotsford Regional,, East Kootenay Regional, Kelowna General, Kootenay Boundary Regional, Penticton Regional, Royal Inland, Vernon Jubilee, Fort...
"新晋毒王"! 全国感染狂飙110%! 290万人中招 扰乱加拿大! 研究: 病毒入侵全身 大脑也不放过
2023年开局,谁也没有想到,“一炮打响”的竟然是XBB.1.5,这款在去年10月就被发现,却几乎被专家忽略的Omicron新变种,超越前辈BQ.1 、BA.5于近期疯狂发威,引发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关注,并有了自己的名字——
Kraken。这是北欧神话中挪威海怪的名字,其庞大的身影、令人畏惧的外表,的确像极了如今不可一世的新冠病毒。
在加拿大BC,卫生官员表示已经发现12例感染,与前一天公布的5例相比一下子翻了倍,病例全部在菲沙卫生局和温哥华沿岸卫生局辖区。
首席卫生官Bonnie Henry并表示:不知道XBB.1.5究竟是如何进入BC的。
温哥华国际机场开始了飞机废水检测,以评估世界各地新冠病毒的流行情况,然后对样本进行测序,以监测是否有新的变异。
在全国范围内,加拿大卫生局早前公布的是21例感染,但据西部大学病毒进化和生物信息学教授 Art Poon ,他知道迄今已在全国范围内提交了24 个 XBB.1.5 基因组。
这些样本主要来自安大略省,还有很多省份尚在跟进中。Poon直言,我预计它最终会在加拿大超过目前的主流毒株BA.5。
而在美国,Kraken已经在宣告它的“赢家”地位了——
白宫新冠专家Ashish Jha博士日前就发推称,XBB.1.5在美国的迅速崛起“令人震惊”。
“几个星期里就从4%增长到40%。”
随着XBB.1.5的迅速蔓延,纽约市的传播率在过去五天内上升7%。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预计,该变种在纽约地区所有新增病例中占比高达80.8%。
专家表示,在全国范围内,与该变种相关的感染至少每两周增加一倍。
英国的疫情也不乐观。
太阳报报道,最新数据显示,圣诞节期间,全国新冠感染病例飙升了110%,达到了夏季以来的最高水平。
在截至 12 月 28 日的一周内,共有 290 万英国人感染了新冠病毒。大多数感染都发生在节日期间的家庭团聚。
病例的狂飙让公卫专家再次担忧医疗系统面临瘫痪。
而与此同时,Kraken的肆虐(专家估计目前占英国病例的5%)可能导致新的感染浪潮,带来新的威胁。
XBB.1.5或者说Kraken,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让它如此值得关注?
也许它“胜”在了突变混搭上,也可以说重组。
Kraken是XBB的后代,而XBB本身就是两种不同的Omicron 亚变体的组合。
当两种病毒株同时感染某人并混合遗传物质时,就会发生重组。当它们一起发生突变,等于又是一次“进化”。
UBC 传染病学专家Horacio Bach就称 ,Kraken有一种与细胞结合特别紧密的方式,使其更难摆脱。
由此,新出现的这种亚变体可能会进一步损害当前疫苗的功效,并导致突破性感染和再感染激增。
真是一代强过一代,“混搭更厉害”。
专家说,从来没有感染过新冠的人,可能会败倒在Kraken下,已经感染过的人,也难以幸免再感染。
它不但传播力是最强,抗药性也比其他变种高,现有的检测手段和治疗方法恐怕也失效。因为Kraken的出现,现有疫苗急需再次更新。
不过,WHO专家表示,目前还没有迹象表明,Kraken会让人病情更为严重。(Omicron刚出现时,也是这样的说法,仁者见仁吧。)
面对病毒,太过恐慌和太过放松都有点过了。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时,了解更多研究,作出自己的判断其实也很重要。
12月发表在《自然期刊》上的一份研究,就显示了新冠感染的深远影响,研究称,新冠病毒可以传播到整个身体,包括大脑。
这是研究人员对44名新冠死亡患者进行尸检后得出的惊人发现。
这些死者都没有接种疫苗。
研究人员发现,该病毒能够侵入了体内不同系统的超过 35 种细胞类型和细胞膜。
11名接受全身和大脑检查的患者中,有10人在中枢神经系统或脑组织发现了新冠病毒,还有人在心血管系统和视神经组织中也发现了高水平的病毒RNA。
症状发作后最晚死亡的人,在出现新冠症状230天后,他的身体的各部分都有病毒的痕迹,包括呼吸系统、心脏、眼睛组织和大脑。
研究人员还指出,这表明该病毒可以在某些患者体内逗留数月。
病毒在进化,我们对病毒的认知也不能停留在原地。
有专家指出,随着病毒的进化,患者出现的症状也在变化。
比如Omicron更容易引发疲劳、流鼻涕、打喷嚏和肌肉酸痛等类感冒症状,而delta和 alpha 更常引发嗅觉丧失和味觉丧失。
感染XBB.1.5的症状如何?
斯坦福医疗保健的传染病专家朱莉帕森内特博士说:“我认为人们会更加疼痛,会有充血和头痛,可能还会看到其他常见症状如,发烧、发冷、咳嗽和喉咙痛。”
专家也指出,虽然疫苗不能完全防止感染,但有一件事可以肯定:接种疫苗总比不接种有益,特别是65岁以上的或有其他风险的人。
2023,继续奋战吧。别让Kraken继续嚣张,所有人保护好自己。
警惕! XBB.1.5感染1周翻倍 BC卫生官急了: 不知从哪进来的! "出现症状赶紧测"!
这两天,北美新冠疫情亮起2023年第一个红灯——“迄今为止传播力最强的亚变种” XBB.1.5开始迅速传播,成为美国部分州的主流毒株,加拿大未能逃过,至少确诊21宗病例!
首先爆出XBB.1.5确诊的BC,才公布境内检测出5例感染,今天数据更新,一下子上升至12人!翻了一番!
面对新亚变种的来势汹汹,许久没有露面的卫生官员紧急发声:病毒已经进来了,且(感染)开始增加,大家千万做好防疫准备!
与此同时,不久前宣布的加拿大入境限制措施,也将从今天开始正式生效!新规定生效前的最后一个来自香港航班已经抵达温哥华国际机场YVR!
先来说说这个XBB.1.5,本周三(4日)下午,加拿大联邦卫生局证实,全国检测出至少21人确诊这种亚变种新冠,但由于目前数据较少,还不能准确预测传播走向。
BC是最先检测出XBB.1.5的,周二公布的数据是5人,周四就升至至少12人,直接翻倍,且全部集中在温哥华沿岸卫生局和菲沙卫生局辖区内。
对此,省卫生厅长狄德安(Adrian Dix)表示,这12例是实验室检测出来、且经过基因排序的病例,实际病例更多。
“这个数字告诉我们,XBB.1.5已经进入BC,虽然现在还不是主流毒株,但数量正在开始增加!”
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WHO新冠疫情负责人就表示,XBB.1.5是“当局迄今以来所检测到传播力最高的亚变种病毒”,虽然目前证据显示它会导致重症和死亡增加,但其传染性之强,正使美国住院患者数量上升。
本周,就有专家指出,在美国东北部地区爆发XBB.1.5疫情的当下,与其边境接壤的加拿大省份难免受波及。
早在2021年底,BC省就宣布停止大规模进行核酸检测,因此追踪新变种的确实个案已不太可能。
在接受加拿大媒体CTV一对一采访时,亨利(Bonnie Henry)自己也承认,他们不知道XBB.1.5究竟是如何进入BC的,因为目前的监测路径已经不同了。
“我们也说不清楚XBB.1.5是不是被入境旅客带进来的,因为现在的监测手段比较多,有实验室监测、也有城市废水检测。”
在疫情趋于平稳,大家都在关注流感疫情的现在,XBB.1.5能把卫生官员一下子炸出来,可见这个毒株还是有一定威胁的。
WHO也提到,XBB.1.5不仅仅传播力是最强,就连抗药性也比其他变种更高,现有部分检测和治疗手段恐怕也会失效。
更令人担心的是,XBB.1.5传播优势太强,扩散范围越广、感染的人越多,病毒再变异的风险就越高,不知道下一个变种是什么。
此外,人们二次感染的可能性也会上升。
温哥华传染病中心负责人布莱恩·康威就表示,“XBB.1.5更容易与细胞结合,对当前疫苗所提供的保护力也有一定的抵抗力,可能会成为加拿大未来的主流毒株。”
根据美国疾控中心CDC的数据,上个月初,XBB.1.5仅占全美所有确诊病例的1.3%,但到月底一周内,就飙到了21.7%,现在更是直接翻倍到41%,重灾区东北部新增病例中,75%都是它!
已经现踪全球29个国家的XBB.1.5,最早是在哪里出现的,WHO尚未公布,但早有科学家在2022年秋天就警告会有新的Omicron亚变种出现。
XBB变种是Omicron BA.2.10.1和BA.2.75的混合版,2个变体交换了遗传物质,并变异出一个新版本。
目前,科学家对XBB.1.5所知不多,但初期研究显示,疫苗及阳康明显未能防止感染XBB及其变种病毒。
康威提醒所有BC省民:“如果你们觉得自己生病了,赶紧快筛。出现症状越多,检测就越敏感。”
狄德安表示,当局正在密切注意本地疫情,并敦促所有民众做足防预措施,包括洗手、生病时留在家里、室内公共场所戴口罩、打疫苗。
本省XBB.1.5确诊病例一周之内就翻了一倍,亨利对此也警告——
“这是需要引起关注的,虽然目前占比较少,本省也没有出现像美国那样急速上升的情况,但我们知道新冠病毒会改变,我预期我们会再发现更多(病例)。”
也有卫生专家猜测,此次美国XBB.1.5感染激增,也有可能是与年末假期聚会和旅行相关;
要知道XBB.1.5会不会造成下一波疫情,还需要再观察几周,看看它会不会一路直线上升。
最近这一段时间,东部的安大略省宣布允许药剂师向民众发放新冠口服药Paxlovid,不需要处方签就能拿药,不少人抢药。
BC目前还不需要担心这个药不够的问题,去年4月份,卫生厅承认本省有3万个疗程的储备,仅发放了2500个,库存是够的。
我们的问题不在储备不够,而在政府允许使用的门槛太高,就连老年人和弱势群体都被拒之门外。
与此同时,加拿大于12月31日宣布的入境新措施,已经在东部时间凌晨12点开始正式实施——
所有来自中国内地、香港和澳门的航空旅客,都需要提供出发前48小时内新冠检测阴性报告,方可登机。
在此之前,新规生效前最后一班从香港起飞的国泰航班,已在昨天上午11点30分顺利抵达温哥华国际机场YVR,旅客庆幸自己赶在最后一班回来。
农历新年即将到来,不论这个XBB.1.5会不会成为下一波疫情的推手,希望大家基本的防疫做好,健健康康迎新年!
重磅! 加拿大研究: 75%长新冠患者症状1年内消失! 维生素D能降低感染和死亡风险!
新冠3年,很多人都做好了与大流行说再见的准备,不曾想却有XBB.1.5杀了回来,这款被称迄今最强变种引起了世卫的关注,且在加拿大发现了12例。
新冠的狡黠不只在于不断的逃避免疫和变异,另一个被人们关注且至今几乎无解的就是新冠后遗症,也称长新冠——人是转阴了,但头还晕,身体依然疲惫,真是太痛苦了。
不过,近日,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一项新研究显示,75%的长新冠患者表示,在首次出现症状1年后,病毒的迹象就完全消失了。
这项发表在欧洲呼吸杂志上的研究,作者为麦马斯特教授Manali Mukherjee。
研究主要对106名新冠患者,在感染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后的身体情况展开调查。
研究最后得出结论——75% 的患者会在12个月内完全康复,不过,依然有25%的患者在1年后会出现咳嗽、疲劳、呼吸困难这3种症状中的一种。
研究人员还发现,长新冠患者体内存在与自身免疫疾病相关的抗体。
“一般来说,如果患者在感染后立即感到不适,不必担心,因为在 12 个月内康复的机会非常高。仅仅因为你在三个月内出现典型的长新冠症状并不意味着它们会永远存在,”Mukherjee 说。
不过,他也表示“在 12 个月时,如果您仍然感到不适并且症状持续存在或恶化,您绝对应该寻求医疗帮助。”
但Mukherjee说,有长期 COVID 症状的患者应该去看风湿病学家,而不是接受呼吸病学家或传染病专家的治疗。
因为后者不擅长自身免疫方面。
“有时,当身体与病毒作斗争时,免疫系统会变得如此强大,以至于除了产生杀死病毒的抗体外,还可以产生攻击宿主的抗体,”
“然而,身体在与新冠病毒等严重病毒作斗争后的总体趋势是恢复,而且通常因人而异。”
简单来说,如果患者转阴后3个月内出现脑雾、疲劳等后遗症状,且一些症状仍在消失后又重新出现,对于原本健康的人来说,这可能不是什么大问题,这些症状可能在1年内都会消失。
事实上,去年11月发表在医学期刊JAMA上的一份法国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随访1年后,有89.9%的患者症状完全缓解,有10.1%的患者反映了一些症状。
研究者发现,症状持续时间久的患者有一些相关的风险因素:
年龄大于60岁、抽烟、肥胖、癌症史、高BMI、急性症状多等。
不过,两位研究者都肯定,依然有10%-25%的患者在1年后没能完全康复,这依然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
加拿大卫生机构认为,接种两剂或更多剂疫苗可能有助于降低感染新冠后产生疾病的风险;然而,目前还没有普遍认可的诊断和治疗长新冠的方法。
此外,近期的研究还有一个“迟到的发现”——维生素D或可降低新冠感染和死亡风险。
看看这则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在《科学报告》上的研究——
长期以来,维生素 D 缺乏与可导致病毒感染的免疫功能下降有关。几项研究表明,维生素 D 缺乏与感染新冠的风险增加有关。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通过补充维生素 D 2和 D 3,可将新冠感染率分别降低 28% 和 20%。
在感染后30天内,维生素D3组死亡率降低33%,D2组死亡率降低25%。
这项研究结果表明,作为一种安全、广泛可用和负担得起的治疗方法,维生素D(尤其是维生素D3)可能有助于减轻新冠大流行的严重程度。
此外,晒太阳、多吃海鱼、蛋类、牛奶、蘑菇,都能够补充维生素D。
这算是为鸡蛋牛奶正名了。
相关研究可看: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2-24053-4
https://erj.ersjournals.com/content/early/2022/08/04/13993003.00970-2022
希望所有人都能战胜新冠大恶魔。
突发! WHO警告: XBB.1.5传播力最强! 加拿大感染翻倍! 华人全家阳 亲述领Paxlovid!
就在刚刚(1月4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目前正在全美迅速传播的新冠毒株XBB.1.5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传播性最强亚变种!”
短短几天,美国东北部州和地区的新增病例中,XBB.1.5就占了高达70%!引起白宫戒备!
昨天才爆出确诊5例XBB.1.5的加拿大,今天感染病例一下子飙到21宗!
安大略省政府已批准发放新冠口服药Paxlovid,不少华人居民都到药店领药!有人全家中招,亲述领药过程!
先来说说这个XBB.1.5,在今天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WHO新冠负责人玛丽亚(Maria Van Kerkhove)忧心忡忡地表示——
“我们现在担心XBB.1.5的增长优势,特别是在欧洲和美国。美国东北部的主流毒株已经被它所取代了。”
现在传播的新冠毒株何止一种,“地狱犬”也还在疯狂蔓延,世卫尤其担心的,是XBB.1.5的超强传播力.
“这种病毒传播得越多、越广泛,它变异机会也就越大。”
与原始毒株相比,XBB.1.5病毒的刺突蛋白发生了14种新变异,增强了病毒的抗体抗性。
WHO现在还没有将XBB.1.5列为“值得关注毒株”,但也很紧张,原因就是害怕它成为“更加可怕变种的门户。”感染新冠的人越多,病毒变异和进化的机会就越多。
XBB.1.5传播蔓延态势迅猛,短短几周之内,这种毒株占全美新增感染比例就从4%,一下子跃升至40%以上,重灾区更是高达70%。
美国现在全国新冠感染率正在显著上升,从一个月之前的30万,增至现在的每周40万人确诊,住院率也有所增长,是2022年11月份的2倍!
由于美国现在已经没有每天检测追踪了,这个全球首个新冠感染破亿的国家,当下每日感染恐怕也被低估了。
白宫新冠负责官员随后表示,XBB 1.5感染者正在“惊人地增加”,除非大家最近感染过新冠或是接种了二价疫苗,否则对这种毒株的抵抗力“可能没有那么好。”
美国运输安全管理局TSA在今天悄悄延长了原本在本周末就到期的入境限制措施——
所有非美国公民的航空旅客,必须提供至少接种了2剂新冠疫苗的证明,此限制令延长至4月10日!
WHO也补充,目前没有迹象表明XBB 1.5会导致感染程度更加严重。
总干事谭德赛透露,XBB.1.5亚变种最早在2022年10月被检测到,是Omicron两个BA.2子变体的重组体,目前已扩散至全球超过25个国家和地区,WHO正在密切关注和评估风险。
也就在今天,加拿大联邦卫生局证实,截至本周三(1月4日)为止,全国检测到XBB.1.5感染病例21宗,是昨天公布数字的4倍!
在一份正式声明中,卫生局明确表示,“他们将仔细检测XBB.1.5的传播情况,但在没有足够数据之前,不会向公众报告感染比例和增长率。”
已经完全放开防疫措施的加拿大,目前虽然已经检测到XBB.1.5入境,但也透露仅仅是“偶尔被发现”,需要更多的数据,才能准确评估疫情。
尽管本国的XBB 1.5的病例数很少,但有卫生专家认为,加拿大与美国毗邻,XBB 1.5在加拿大大范围传播也只是时间问题。
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健康中心的医学微生物学家Donald Vinh就直言:“老实说,XBB.1.5现在是美国东北部流行的主要毒株,几乎就在我们家门口了!”
新冠病毒从未走远,加拿大各省各地陆续开放,但也没有完全放弃推广疫苗接种和药物治疗,东部的安大略省最近就掀起一波“抢药潮”。
上个月,安省府正式批准药剂师向民众发放新冠口服药Paxlovid。
消息一出,Paxlovid的处方签数量就增加了1倍多!
省府数据表明,就在卫生厅长宣布发药的一周之内,就有4342个Paxlovid疗程被发放出去,是前一周的2倍!
年底放假这段时间,12月12日至29日,安省社区每天开出的Paxlovid处方签暴增129%,药房应接不暇。
这项新规是,从2022年12月12日起,安省允许药剂师亲自或通过远程视频电话的方式,免费向符合条件的病人开出Paxlovid。
也就是说,病人不必再找医生开处方。
但是,符合条件的病人必须有新冠症状,且通过PCR或快速检测呈阳性,还需满足以下其中一项条件:
60岁及以上的人;
18岁及以上免疫功能低下的人;
18-59岁患糖尿病、心脏病或肺病等慢性病的有高风险染重症的人;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Paxlovid应在症状出现后的5天内服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且不是“神药”,不可随意服用。
最近就有住在多伦多的华人因为全家都确诊,想到药房领药,结果一波三折。
根据媒体报道,新年伊始,华人小M全家都出现新冠症状,并检测出阳性,其中包括60多岁的老父亲和3名子女。
1月1日,他们到家附近的Shoppers领Paxlovid,结果药剂师说没药了,也没有安排检测。
别无他法,这位华人拖着生病的身体,又回到家上省府官网,预约做检测,才顺利拿到处方签。
隔了1天,1月3日,他们回到同一家药房,最终才拿到了药。
这位网友表示,他们到政府指定的诊所做了新冠检测,医生确定基础病史和现在服用的药物,简单检查了身体情况,才给年轻人开了处方签,但是60岁的父亲没有拿到。
由于年龄较大,医生要求这位父亲先去验血检查,确保肾脏功能没有问题,才给开药。
Paxlovid有副作用,对肾脏伤害较大,且不能与部分药物同时服用,
药剂师也提醒所有民众,确诊患者请不要亲自前往药房领药,最好让家人或朋友代领,去之前打电话咨询,免得白跑一趟。
2023年才刚开始,新冠病毒又整这么一出,小编身边最近也全是小阳人,有全家中招的、有二次感染的,这个“新常态”实在是适应不过来…
不论这个XBB.1.5究竟是不是“大魔王”吧,大家都多加保重,农历新年即将到来,希望大家都能健康度过!
XBB1.5杀进加拿大! BC感染5例 卫生官急发声! 检测治疗恐失效 "地狱犬"也要让位!?
2023年第3天,大家结束短暂的假期,开始今年第一个正式工作周。原以为新的一年,新的开始,可现实似乎并没有放过人们。
新年伊始,新冠病毒就给北美人们带来开年第一个“坏消息”——
攻陷亚洲多国的XBB1.5正式杀进北美,恐在美国掀起新一轮病毒潮,已直接占了新增感染40%以上!
多种病毒轮番折磨,美国多州学校宣布从今天开始重启口罩措施!孩子们强制戴口罩上学!
这个XBB1.5早就引起了加拿大卫生专家的担忧,各个省份政府密切监测,没想到防不胜防,还是让它进来了,BC证实确诊5人!卫生官紧急发声!
就在今天(1月3日),BC卫生厅公布最新疫情数据,2022年最后一周,全省新冠住院病例一下子攀升至8月初以来最高水平!12月28日增至399例!
12月30日,也就是入境新规宣布的前一天,BC新冠住院稍为回落到386例,但仍比前一周同期高出10%,上升趋势明显。
省卫生官员表示,2023年1月份,本省可能会出现更高的数字,他们正在“做好准备”!
美国疾控中心日前公布最新数据,目前正在全美传播扩散的新亚变种——XBB 1.5(绰号Kraken)已证实入境BC!现在已有5例感染!
BC首席卫生官邦妮·亨利表示,卫生部门目前正在密切监测XBB1.5,暂时还没有出现感染激增的情况,但他们正在做应对准备。
“我们也不知道,这种毒株是否会导致重症和住院。”‘
这个XBB 1.5亚变种,是XBB毒株的分支(2022年在新加坡和印度广泛传播),现在亚洲蔓延,取代了BQ.1和BQ.1.1,直接延烧到北美大陆了。
XBB 1.5正在美国传播,引发卫生官员对新一波感染浪潮的担忧。
现阶段,全美每10例新增感染中,就有4例是XBB 1.5,比例从一周前21%急升至41%,全国范围内新冠住院病例开始上升。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病毒学家Andrew Pekosz解释,XBB.1.5之所以具有高传染性,是因为它有一个额外突变,使其免疫逃逸能力变高,更好地与人体细胞结合,加速感染人类。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XBB是Omicron亚型变异株BA.2的分支,目前已在加拿大、美国等全球70个国家被发现,更已成为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主流毒株。
感染XBB的症状包括呼吸困难、头痛、喉咙痛、鼻塞、全身疼痛、疲劳和发烧等。
美国公卫专家警告,XBB.1.5是迄今逃脱免疫及入侵细胞能力最强的变种病毒之一,与其他毒株相比传播速度快得多,恐引发下一波大规模疫情。
现阶段,全美多地污废水新冠病毒浓度飙高,仅次于2021-2022年度Omicron第一波疫情的纪录,且仍在攀升中。
他指出,XBB.1.5若真的掀起新一轮疫情高峰,这次不会像Omicron一样迅速消退,"因为XBB.1.5不是典型的Omicron,而是进一步突变的特殊重组混合变异株"。
从数据上来看,2022年11月,XBB毒株在美国新增感染占比只有2.7%;短短一个月,就上升至18.3%,现在直接飙到40.5%!
两周内,美国重症监护病房的新冠患者人数增加了11%,达到5350人;阳性率攀升至15%,两周内增加23%。
疫情数据模型预测,XBB可能在未来2、3周内,超越当前主流毒株地狱犬——BQ.1.1和BQ.1。
北美边境早就开放,XBB 1.5在美国现踪,登陆加拿大也是早晚的事情,卫生官员密切关注。
温哥华传染病中心医学主任布莱恩·康威(Brian Conway)昨天接受采访时表示,这种变种正在美国东部和亚洲迅速传播,有可能很快成为加拿大主流毒株。
“与原本的Omicron及其他变种不同,XBB有个特殊突变,更容易附着在细胞上,我们需要密切关注这一点。”
话音未落,病毒就来了——BC确诊5宗案例。
《细胞》杂志在12月份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表明,与其他变种相比,XBB 1.5更加善于逃避疫苗和先前感染产生的免疫系统,增加了人们再次感染的风险,就连WHO都曾发出过警告。
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家们警告,XBB变体的出现,可能会“导致突破性感染和再感染激增!”
明尼苏达大学传染病专家奥斯特霍姆(Michael Osterholm)表示,"世界正在面临的最糟糕变异株,实际上可能是XBB.1.5!"
最令人担心的,是XBB.1.5可能不像其他毒株那样,能对抗体治疗产生很好的反应。康奈尔大流行病预防和应对中心的 Jay Varma 博士透露,单克隆抗体治疗“不再有效”。
与此同时,常规的唾液新冠检测可能无法探测出XBB.1.5!
上周,美国疾控中心表示,一种家用唾液检测试剂盒——DxTerity 被发现对部分Omicron 变体的“敏感性显著降低”,其中就包括了 XBB。
话是这么说,但XBB.1.5会不会导致新冠死亡和重症,专家们也还不知道,只能先警惕着。
本周也是美国的开学周,全美数十万学生将结束假期,重返校园上课。2023年第一天上学,他们可能就要被迫戴上口罩了!
根据外媒最新消息,尽管美国这几个月来的新冠感染率趋于平稳,卫生官似乎“嗅到了不对劲”,新泽西州、马萨诸塞州、宾夕法尼亚州中小学正式恢复口罩措施!
目前,美国每周有40万人左右感染新冠,这些地区的流感、新冠和RSV病例正在激增,政府和学区首先采取了行动。
在新泽西州一个学区给家长的信中,负责人写道:“我知道大家对于口罩有着不同的态度,但不管你的立场是什么,都请你配合!”
从今天开始,这个学区学前班到12年级的所有学生,统统戴口罩上学!至少到1月17日!
与此同时,华盛顿州、洛杉矶和纽约市政府也在上周末发布最新建议,敦促居民在室内公共场所戴上口罩。
不论如何,新冠病毒没有消失,而是陪伴着人类再一次跨入新年,大家已开始习惯并接受这个现实了。
2023年已经到来,希望大家各自保重!
警惕! BC新冠住院飙新高! 新变种登陆 卫生官急发声! YVR测航班废水! 这里口罩令重启!
2023年第3天,大家结束短暂的假期,开始今年第一个正式工作周。原以为新的一年,新的开始,可现实似乎并没有放过人们。
整个假期,北美寒流、新年前夕各种枪击、烟花火灾命案、新冠疫情持续,“一切照旧”。
加拿大政府宣布最新入境限制规定,本周四(1月5日)开始实施,激起千层浪。然而现实是,不仅仅是入境航班限制措施,北美正在面临新一轮病毒潮,口罩令也正在逐渐重返。
BC卫生厅在今天公布了最新疫情数据,2022年最后一周,全省新冠住院病例一下子攀升至8月初以来的最高水平!12月28日增至399例!
12月30日,也就是入境新规宣布的前一天,BC新冠住院稍回落到386例,但仍比前一周同期高出10%,上升趋势明显。
省卫生官员表示,2023年1月份,本省可能会出现更高的数字,他们正在“做好准备”!
更令人担心的是,美国疾控中心日前公布最新数据,目前正在全美传播扩散的新亚变种——XBB 1.5(也叫Kraken)已证实入境BC!现在已有5例感染!
BC首席卫生官邦妮·亨利表示,他们正在密切监测Kraken,随时做好应对的准备。
“现在我们也不知道,这种毒株是否会导致重症和住院。”
这个XBB 1.5亚变种,是XBB毒株的分支(2022年在新加坡和印度广泛传播),现在亚洲蔓延,取代了BQ.1和BQ.1.1,直接延烧到北美大陆了。
XBB 1.5正在美国传播,引发卫生官员对新一波感染浪潮的担忧。
现阶段,全美每10例新增感染中,就有4例是XBB 1.5,比例从一周前21%急升至41%,全国范围内新冠住院病例开始上升。
北美边境早就开放,XBB 1.5在美国现踪,登陆加拿大也是早晚的事情,卫生官员密切关注。
温哥华传染病中心医学主任布莱恩·康威昨天接受采访时表示,这种变种正在美国东部和亚洲迅速传播,有可能很快成为加拿大主流毒株。
“与原本的Omicron及其他变种不同,XBB有个特殊突变,更容易附着在细胞上,我们需要密切关注这一点。”
不出所料,病毒还是来了——BC证实确诊5宗案例!
《细胞》杂志在12月份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表明,与其他变种相比,XBB 1.5更加善于逃避疫苗和先前感染产生的免疫系统,增加了人们再次感染的风险,就连WHO都曾发出过警告。
哥伦比亚大学的科学家们警告,XBB变体的出现,可能会“导致突破性感染和再感染激增!”
与此同时,本周也是美国的开学周,全美数十万学生将结束假期,重返校园上课。
2023年第一天上学,他们可能就要被迫戴上口罩了!
根据外媒最新消息,尽管美国这几个月来的新冠感染率趋于平稳,卫生官似乎“嗅到了不对劲”,新泽西州、马萨诸塞州、宾夕法尼亚州中小学正式恢复口罩措施!
目前,美国每周有40万人左右感染新冠,这些地区的流感、新冠和RSV病例正在激增,政府和学区首先采取了行动。
在新泽西州一个学区给家长的信中,负责人写道:“我知道大家对于口罩有着不同的态度,但不管你的立场是什么,都请你配合!”
从今天开始,这个学区学前班到12年级的所有学生,统统戴口罩上学!至少到1月17日!
与此同时,华盛顿州、洛杉矶和纽约市政府也在上周末发布最新建议,敦促居民在室内公共场所戴上口罩。
根据加拿大政府最新宣布的入境限制规定,从本周四(1月5日)开始,所有从中国内地、香港和澳门出发航班的2岁及以上乘客,须在登机前提供48小时内新冠检测阴性报告。
温哥华国际机场YVR也将正式开展部分航班废水检测项目!
YVR表示,他们正在与加拿大卫生部和BC省疾控中心合作,进行废水监测,目的就是追踪正在本省传播的新冠变体病毒,项目将在本月最后2周进行,重点检查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的航班。
当然,加拿大的这个入境新冠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忧虑——
有人认为中国和加拿大现在的主流毒株都是Omicron,限制了也没什么用;有人担心此举会加剧原本就存在仇亚情绪;此外,中国也可能会反制。
不论如何,新冠病毒没有消失,而是陪伴着人类再一次跨入新年,大家已开始习惯并接受这个现实了。
唯一的好消息是,BC的流感病例,尤其是幼儿和年轻人病例人数正在趋于平稳,且有下降的迹象,但RSV依旧威胁孩子们的健康,新冠卷土重来,这次主攻老年人和未接种疫苗人群。
2023年已经到来,希望大家各自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