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惊爆! 新冠疫苗留下后遗症 这些人痛苦至今 美女脑损伤 有人耳聋面瘫

前几天,新冠疫苗大厂被爆出遭集体诉讼,并首次承认副作用,引起轩然大波。 结果今天,美国这边就爆出研究人员也在调查打完新冠疫苗后出现副作用的受害者,这些人因为打了疫苗,一直痛苦到现在。 58岁的病理学家伊尔卡·沃肖斯基(Ilka Warshawsky)也接种了这个疫苗,前几针都没事,但在打完加强针之后,右耳全部听力都丧失了。 68岁的格雷戈里·波兰(Gregory Poland)博士是科学杂志《疫苗》的主编,他注射了第一针疫苗后,耳朵“每时每刻都传来奇怪的声音”,一直到现在。 54岁的肖恩·巴尔卡维奇(Shaun Barcavage)是美国纽约的一名护士,打了疫苗3年多,一直感到耳鸣、心跳加速,眼睛、嘴巴和生殖器有疼痛感。 他就打了1针,然后落下了后遗症,只要站起来就会心跳加速。 种种症状表明,他患上了体位性正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这是一种身体无法正常调节血流的疾病,会导致头晕、昏厥和心跳加速。 “政府也没办法帮我,他们告诉我这些(症状)都不是真实的,”因为POTS更常与感染新冠本身有关。 这波风越吹越大,更多人站出来分享自己的故事。 37岁的米歇尔·齐默尔曼(Michelle Zimmerman)本来是个神经科学家,2021年接种了强生新冠疫苗,之后再也无法长时间站立,最终被诊断为脑损伤,不得不搬回父母家。 原本一个到处演讲、经常骑自行车一骑就是20英里,活力充沛的人,现在连独自生活都做不到。 之前强生疫苗有几批受到污染出问题,被喊停过,齐默尔曼怀疑自己就是打到了坏的疫苗。 “当我去想这件事对生活造成多大破坏、我失去了多少东西时,有时甚至觉得难以理解。” 齐默尔曼在2021年10月正式向美国联邦政府疫苗补偿计划提交了申请,但政府花了2年时间才受理,到现在没有半点帮助或补偿。 49岁的法兰斯(Renee France)来自西雅图,她被诊断出面瘫,一侧脸部下垂,还患上了带状疱疹,严重的皮疹侵袭脸部,让她好几周都无法正常工作。 50岁的巴迪·克里奇(Buddy Creech)本身就在大学里带领了多项新冠疫苗试验的专家,但每次注射后他都会出现耳鸣和心跳加速症状,持续1周左右。 有一部分人表示,身体难受、生活就此被毁是一回事,更让他们委屈的是,自己其实是支持打疫苗的,知道这可能是概率问题,毕竟那么多人打了都没事,只是因为自己有后遗症不再接种或劝别人三思,就被周围的人贴上“反疫苗”的标签。 在美国,主流的新冠疫苗就是辉瑞、莫德纳、强生,还有少数年长者接种的是AZ疫苗。 统计数据指出,全美至今已有超过 13,000 人已向联邦政府提出疫苗伤害索赔。 当然了,现在政府和医学专家还是表示,全球大量数据和科学研究证明新冠疫苗的益处远远大于弊端。仅在美国,疫苗就挽救了至少数十万人的生命,未接种疫苗者死亡、住院和重病率都高于接种疫苗者。 但,疫苗确实也存在副作用风险,就像今天这些人一样,被痛苦折磨至今...

加拿大终于活成印度的样子! 大群印度人上铁轨逛大街 以为来错国家

一觉醒来,不少加拿大人以为穿越了,去坐个车结果看见一堆人直接横跨铁轨,瞬间以为到了印度! 这个视频被PO上网,直接炸了:加拿大总算癫成了印度的样子… 废话不多说了,先上视频 这段视频是一名多伦多网友在联合火车站(Union GO Station)拍到的场景,只见人头拥挤的站台上,大部分人都在乖乖等候列车进站。 就在这个时候,一群人似乎是没看见眼前的黄线,当场大摇大摆地横穿铁轨,看起来很多是印度人。 车站的一名保安在后面追着,试图阻止这些人接着往前走,嘴里还大声喊着“不要横穿铁轨”! 短短38秒的视频,一下子就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疯传,引来大批加拿大网友围观。 有人哭笑不得,一阵见血地吐槽: “现在的多伦多DT,比印度更像印度!” “还以为是印度电影中的场景”。 “这到底是什么国家?” “开玩笑吧?这是多伦多?” “这个车站很快就会变成孟买吧。” “这里是印度的多伦多。” 有人指责:“穿越轨道是违法的!” 有人是无奈中带着抑制不住的愤怒: “这些人需要回去,他们的加拿大假期应该要结束了,加拿大是时候发声了!” “无话可说” “这已经不是我长大的加拿大了,基本价值观、信仰和尊重荡然无存,无法无天。太丢人了!” “这不可能是加拿大。” “无语了,真可悲。” “这绝对不是真的吧…” “10年之后,多伦多将会以小孟买而出名,这里的人口最终有一半都是印度人。” 更多人直接把特鲁多和政府拿出来“鞭”—— “你可干得太好了!特鲁多。” “希望他们全部被驱逐,我受够这些鬼东西的。” “感谢疯子特鲁多,把加拿大变成第三世界国家。” “说什么都太晚了,加拿大已经是一个新印度了。” 网友们由此延伸,纷纷吐槽现在加拿大印度人泛滥,简直走哪儿都能看见,走在街上都快产生幻觉,以为自己到了印度… 比如说,每次多伦多有什么大活动,大家出趟门都是这样的: 印度的排灯节,多伦多乱成这样: 但凡哪个餐厅招人了,外面应聘的长龙长这样: 额…就很难评。 这次也有网友直接说:“我们需要大规模驱逐而不是大规模移民。” 还真别说,加拿大政府还真说驱逐了。 就在最近,加拿大政府悄悄宣布了拟议的改变庇护申请制度修正案,其中一条写道: “2024年预算案提议对《移民和难民保护法》进行修改,简化申请流程,以支持更快决定和遣返。” 但也就是这么短短一句话,移民局没有提供更多明确的信息和举措,仅表示“新措施将会提高庇护系统的效率,同时不损害对需要保护的人的公平和同情。” 有移民律师表示:每次政府说要精简或是提高效率,就知道有人的权利会被牺牲,“政府对实际计划改变的内容守口如瓶,这也让我有点紧张。” 数据表明,2024年3月份到现在,已经有46736人申请庇护,比2023年同期增长62%,临时移民已经影响到加拿大住房了,特鲁多前阵子警告过:这种情况需要得到控制了! 当然,这个修正案针对的是难民,拿着学签和工签进来的印度人应该大部分不算在里面。 除了多伦多,也有温哥华居民表示,虽然我们比他们好一点,但也看地方,去素里走一圈,估计也差不了多少,有的超市一走进去,还以为进了印度市场… 当然了,今天这条视频也不只是炸出了“应激”的加拿大人,也有人感觉这么明摆着“种族歧视”人家不太好,车站的设计也有问题。 对此,大家怎么看呢?

捡大漏! 只花$19 小伙竟买到$1.9万卡地亚钻石耳环! 官方想反悔 结果…

一个平凡的下午,墨西哥一名27岁的医学住院医生罗赫里奥(Rogelio Villarreal),正在厕所利用休息时间随便地刷手机,意外发现了卡地亚官网的一个天大的错误。 本应标价19000加元(237,000比索)的卡地亚耳环,竟然只卖19加元(237 比索)!罗赫里奥立刻就来了精神,他毫不犹豫地抓住了这次难得的机会,下单购买了两对耳环。 这对耳环由18K玫瑰金制成,镶着142颗钻石,原本是奢侈品中的奢侈品,竟能以如此低廉的价格入手。可是,事情真的能这么顺利吗? 卡地亚公司很快发现了这个价格上的大失误,并试图取消这笔看似已经成交的订单。他们甚至试图用一瓶昂贵的香槟来补偿罗赫里奥,希望他能自动放弃购买。 但我们的主角不是容易妥协的人,他拒绝了这种“封口费”,而是坚持自己的消费者权利,向墨西哥联邦消费者保护检察官办公室提起了诉讼。 在与卡地亚及消费者保护官员几个月的交涉后,公司最终放弃了争执,屈服于法律的规定,不得不按照错误的价格销售这两对耳环。 罗赫里奥在社交媒体上兴奋地宣布:“战争结束,卡地亚屈服了。”他晒出了精美的耳环盒子,盒子用白纸包裹,封印着卡地亚的蜡封,而他自己也戴上了那对闪耀的钻石金耳环,看起来异常兴奋。 在这整个过程中,卡地亚的态度从一开始的尝试回避到最终的接受错误,这一转变不得不说是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一大胜利。 墨西哥消费者保护机构的发言人耶稣·蒙塔尼奥表示,企业必须尊重已公布的价格,一旦公布即视为承诺。即便是错误,也应该由企业自己承担,而不是转嫁给消费者。 这件事在网上引发了热烈的讨论。一些人批评罗赫里奥利用了卡地亚的错误,认为这是不道德的行为;但更多的网友支持罗赫里奥,认为他只是在合法维护自己的权利。 正如罗赫里奥自己在社交媒体上所言:“或许有人会说我贪婪,但在这种情况下,你们中的大多数人也会抓住这样的机会吧?” 类似的事情,小编之前在加拿大也遇到过,可小编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去年的时候,小编在一个群聊当中,看到有人表示加拿大戴尔官网的电脑出现了巨大的折扣,原价要3000多的高端电脑,在最新的折扣下只要1500块钱。 看到这则消息的小编也抓住了机会,立刻下单了一台。 正当小编美滋滋地等着新电脑送货上门的时候,没想到第二天上午就收到了来自戴尔的邮件,邮件里直接把小编的订单给取消了。 小编气不过,便去找戴尔客服理论,客服只是轻描淡写地表示,昨天的折扣那是系统错误,所以今天就把所有订单都给砍了。 想要补偿?不存在的!听到这话,小编也就没再多说什么,放弃了和客服的争辩。 但看了罗赫里奥的经历,给了小编以及所有消费者一个重要的启示:在面对消费争议时,坚持自己的权利是值得的。 与此同时,这起事件也提醒着所有的企业,在数字化和全球化的商业环境下,确保信息的准确无误变得尤为重要。

每人最多领$200! 科技巨头赔钱了 加拿大这些用户现可索赔 详解申请流程!

在数字时代,我们的个人信息如同裸奔在网络世界。而当这些信息被巨头们用来牟利时,我们又能做什么? 现在,加拿大的Facebook用户有机会对这种隐私侵犯行为说“不”。 在经历了长达11年的诉讼之后,Facebook(现隶属于Meta公司)终于就侵犯用户隐私一事,向BC省、萨斯喀彻温、曼尼托巴和纽芬兰及拉布拉多加拿大省份的用户做出赔偿。 根据和解协议,Facebook将支付5100万加元的和解费用。那么,有哪些人有资格获得这笔和解金呢?具体又该如何申请索赔呢? 先让我们来看下,Facebook的集体诉讼索赔是怎么一回事。事件回到2012年,BC省的杜埃兹(Deborah Douez)发现她无意中成了Facebook广告的“主角”。 一则名为“赞助故事”的广告擅自使用了她的名字和照片,为一个障碍赛事公司做宣传。杜埃兹并未对此广告给予授权,她的个人信息被未经允许地公开展示给了成百上千的网友。 这样的做法在2011年至2014年期间一直存在,直至2014年Facebook改变了相关政策。因此,杜埃兹代表自己和其他受影响者提起了集体诉讼,控诉Facebook违反了几个省份的隐私法。 这场官司历经多年,直至2023年初,Facebook的母公司Meta与原告律师宣布达成和解,尽管Meta并未承认任何法律责任。根据和解协议,Facebook将支付5100万加元,用来和解涉嫌在其广告中侵犯用户隐私的指控。 谁有资格申请这笔赔偿? 如果你在2011年1月1日至2014年5月30日期间,曾在BC、萨斯喀彻温、曼尼托巴和纽芬兰与拉布拉多省注册并使用了真实姓名,或带有可识别个人照片的Facebook账户,那么你可能有资格获得这笔赔偿。根据估算,涉及的用户高达430万人。 法院认为,虽然无法精确查证每位用户是否真的出现在赞助故事中,不过,但凡是符合上述条件的用户,均被视为有权分享这笔和解款项。 每位符合条件的用户最多可以获得200加元的赔偿,但具体数额将取决于最终提交索赔的人数。预计每人可能获得20至55加元,平均约为35加元。 如何提交赔偿申请? 提交索赔的截止日期定于2024年8月20日下午5点(太平洋时间)。申请人需要在mnp.ca/facebooksettlement网站上填写表格,提供自己的姓名、联系方式、Facebook用户名、大约注册日期以及关联账户的电子邮件地址,并证明自己符合索赔资格。 这起集体诉讼最初只针对BC省,2019年后扩大范围,包括了其他几个地区的用户。代表原告的律师罗恩(Christopher Rhone)表示,这起案件警示了那些在加拿大运营,但总部不在加拿大的大型社交媒体公司,在展开业务前应当考虑并遵守加拿大各省的隐私法。 Facebook此举可能会激发更多关于如何平衡公司运营和个人隐私权的讨论。在全球范围内,隐私权的保护已经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议题,本案的和解可能成为未来其他案件的参考。 所以,如果你符合条件,不妨尝试提交一份索赔,这不仅是为了赔偿,更是为了捍卫自己的隐私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