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加新网
Exclusive Content
突发! 特朗普曝加拿大主动”求合作” 参与$1750亿计划 加方需自掏腰包买单!
向加拿大收保护费了?
特朗普(Donald Trump)又有了一个大胆的新想法。
就在今天下午,特朗普在白宫高调宣布,将打造一个名为“黄金穹顶”(Golden Dome)的超级导弹防御系统。
更劲爆的是,特朗普还把目光盯上了邻居加拿大,宣称加拿大已经主动打电话来,表示想加入这个计划,但有个关键条件:加拿大得掏钱!
在美加贸易战硝烟弥漫、两国关系微妙的当下,两国突然要开始合作,这到底是为了保护北美的天空,还是特朗普在向加拿大收“保护费”?
周二,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特朗普兴致勃勃地宣布了他的导弹防御计划细节。这项雄心勃勃的工程预计投入1750亿美元,覆盖陆地、海洋甚至太空,全方位保护北美大陆免受远程导弹、巡航导弹甚至高超音速武器的威胁。
重点来了!特朗普在宣布计划时,多次主动提到加拿大。
特朗普表示,加拿大已经主动提出想加入:“加拿大打电话给我们,说他们想加入这个计划。他们想要得到保护,那当然没问题,但他们得付钱,我们会与他们商讨价格,他们会支付他们的‘公平份额’。”
特朗普的这番话一石激起千层浪,加拿大也在刚刚确认,正在与美国就此事进行磋商。联邦政府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导弹防御谈判是加拿大总理卡尼与特朗普进行的整体贸易和安全谈判的一部分。
但细节方面,到底是谁主动联系的美国政府?具体谈判到哪一步了?甚至加拿大具体要花多少钱,目前都还是个谜。
但有趣的是,加拿大在导弹防御问题上的态度,一直都很纠结。两国从1958年起就通过北美防空司令部(NORAD)一起监控北美天空,加拿大负责提供雷达数据,协助美国追踪潜在威胁。但在导弹防御系统上,加拿大一直有点“冷淡”。
早在2000年代初,加拿大总理保罗·马丁(Paul Martin)就明确拒绝加入美国的弹道导弹防御计划,理由是担心卷入美国的军事决策。
然而如今,加拿大将不只是旁观者,而是要自掏腰包,正式成为系统的一部分。加拿大这突然表现出兴趣,背后原因耐人寻味。
值得注意的是,加拿大总理马克·卡尼(Mark Carney)近期明确表示要降低加拿大对美国的依赖,尤其是在特朗普挑起贸易战并多次提议“吞并加拿大”为美国第51个州后,加拿大国内对于美国的信任跌到了谷底。
即便如此,特朗普却依旧自信满满,强调“加拿大加入这个系统完全合情合理”。
那么,这个“黄金穹顶”到底是什么东西?简单来说,这是一套比以色列“铁穹”(Iron Dome)更复杂、更昂贵、技术要求更高的防御系统。
据悉,美国这次要打造的是“下一代超级防御网”,从陆基导弹到海洋防卫,再到轨道上的太空侦测器与拦截器,目标是精准拦截全球范围甚至太空发射的导弹。特朗普信心满满地声称,整个系统将在三年内初步建成。
然而,批评人士却认为特朗普的计划过于乐观甚至不切实际。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近日指出,仅太空拦截系统的成本可能高达数千亿美元,最终完成整个系统可能需要超过20年,花费将高达5000亿美元。
尽管如此,特朗普丝毫不掩饰他的热情。他甚至特别强调,加拿大必须支付“应有的份额”。这不禁让人想起特朗普一直以来对加拿大的“保护费”说辞,他多次批评加拿大没有履行北约军费占GDP 2%的承诺,抱怨美国长期替加拿大提供军事保护。
加拿大总理卡尼此前承诺,到2030年加拿大将实现北约的军费目标。
然而特朗普显然并不满足于承诺,而是直接点名要加拿大现在就为防御买单。他似乎在暗示,如果加拿大想继续享受美国的保护,就必须在这次的“黄金穹顶”计划中实际出钱。
然而,加拿大也有自己的计划,比如已经承诺斥资386亿升级北极地区的防御雷达,还和澳大利亚合作研发远程雷达系统。
不过,从特朗普此次积极主动向媒体披露加拿大“愿意加入”的消息来看,这场博弈可能才刚刚开始。加拿大是真心想加入,还是被特朗普“点名”后不得不跟?
特朗普看似慷慨地给邻居送保护,但实则可能在下一盘更大的棋:既要加拿大的钱,又要巩固美国在北美防务中的主导地位。
对于加拿大民众来说,问题也变得更加直接和现实:大家是否愿意掏钱,为特朗普的超级防御计划买单?
破防! 汪小菲晒婚纱照 黄金捧花惊艳 婚礼誓词”内涵大S” 网友: 妥妥前任文学
句句不提她 句句都是她
520这天,汪小菲在自己的社交媒体平台公开表白二婚妻子马筱梅,大晒婚纱照。
两人的婚礼是在5月17日举办的,北京初夏的晚风轻拂过郡王府四合院的飞檐,汪小菲牵着马筱梅的手走过那道朱红色门槛,婚礼甜蜜细节拉满.
马筱梅的头饰重131,.4克,礼服是纯手工缝制的,黄金手捧花、精致的伴手礼,每个细节都藏着巧思。
然而,网友们的关注却在汪小菲的婚礼誓词,句句不提大S,句句都是大S的身影。
看着眼前的这一幕,大家恍惚间仿佛看见2011年那个穿着婚纱的台湾姑娘。
在婚礼誓词环节,汪小菲仰望45度看向天空,感性地说道:
特别感谢你能适应这座城市,适应我的脾气,适应北京的茅台,作为一个素人你承受的这些压力,对我孩子父母的照顾,都谢谢你。
他感谢马筱梅适应关于他的一切,是在说给马筱梅听的,也是说给天上的大S听的。
想当年,大S就是因为不适应北京的气候,说北京天气太干燥了,吃不惯北京菜,水土不服,才带着孩子回台湾定居。
长期两地分居,汪小菲开启了双城生活,变身“空中飞人”,飞了700多次台湾。
他一直想把大S和孩子都带回北京,大S本来答应得好好的,在上飞机之前又变卦,婚姻走到第11年时,两个人的感情彻底破裂了。
大S不适应北京气候,不止一次指责汪小菲没品,也看不惯他的情绪。
三观不合的两个人生活在一起,更像是两个固执的星球勉强维持轨道运行。
那段婚姻消耗了彼此的热情,汪小菲沉默是金,大S回到家乡,后来一次都没有来过北京了。
此后,大S独自带娃过着单亲妈妈的生活,汪小菲在北京独自潇洒,有家和没家一样,婚姻内核出现了问题,两人却没有能力解决。
第二次结婚,汪小菲感谢马筱梅适应北京茅台,因为汪小菲爱喝茅台,大S爱喝红酒。
汪小菲这次婚礼也算是给了马筱梅最高礼遇,婚礼结束后还邀请妻子的朋友和家人一起到北京豪宅内吃烤全羊。
婚礼结束的第一次活动,马筱梅邀请好朋友还有家人一起到北京的新家(新豪宅)之中继续庆祝一番,一起感受北京的生活与文化。
大家一起在汪小菲的豪宅后院内吃烤全羊,大家聚在一起氛围特别好,突显出汪小菲对马筱梅家人的重视程度。
崩溃! 加拿大华裔女孩白死了?! 坐游艇狠撞岩石丧命 船主竟无罪释放
家属心碎
今天,一起“24岁加拿大女孩帆船身亡,船主竟被判无罪”的新闻吸引了无数华人的关注!
悲剧还要从2022年5月31日开始说起,这天午夜刚过不久,安大略湖的平静被一声巨响打破。
一艘载着10人的游艇在返回士嘉堡码头的途中,狠狠撞上了防波堤。船体瞬间倾覆,冰冷的湖水吞没了所有人的尖叫。
最终,24岁的华人女子梅根·吴(Megan Wu)和34岁的男子朱利奥·阿布兰特斯(Julio Abrantes)永远沉入了黑暗的湖底。
就在事故发生前的几个小时,这群年轻人正在多伦多中心岛附近的船上派对狂欢。
酒精、音乐和夏夜的热情让气氛高涨,却也为悲剧埋下了伏笔。
调查显示,船上几乎所有人都喝了酒,包括船主菲利普·格科夫斯基(Filip Grkovski)和另一名男子爱德华·登卡(Edward Denkha)。
也因为如此,当游艇驶入港口时,根本没人注意到防波堤的阴影。撞击来得突然而猛烈,船身翻转,10人全部落水。
尽管附近的救援人员迅速赶到,但梅根和朱利奥仍未能生还。
本案的难点在于,法官们无法确定事故发生时究竟是谁在开船——船主格科夫斯基还是登卡。
这两名男子相互指责,其他幸存的乘客也正醉头上,没人确切看到是谁在驾驶船只。
事实上,当时他们都喝了酒,“任何人”都可能在驾驶船只。
作为船只的主人,41岁的格科夫斯基被指控犯有过失杀人罪、人身伤害罪以及酒后驾驶致人死亡和人身伤害罪。
在漫长的司法拉锯战后,就在今天,安省高等法院法官苏古纳西里裁定,格科夫斯基不是事发时驾驶船只的人,无罪开释。
法官表示,登卡曾作证说,格科夫斯基在驾驶时“拿出可卡因并猛踩油门”,这个描述十分“离奇”、“矛盾”,且没有旁证。
除此之外,被告律师私人调查结果显示,登卡曾因危险驾驶船只而被判有刑事犯罪记录。
关键的是,两名幸存女性乘客均作证称,在事故发生前约2分钟内,确实是登卡在驾驶。
检方表示,即使船主格科夫斯基并非驾驶者,他仍需为这起事故负责。
但法官强调,裁定判定格科夫斯基有罪的唯一途径,就是认定他在事故发生时正在驾驶;
此外也没有证据表明,格科夫斯基知道登卡曾有危险驾驶船只的不良记录,还把舵盘交给他。
在宣判时,法官表达了对死者家属的同情,自己深知受害者的家人和朋友所遭受的“难以想象的悲痛”,他们不仅失去了挚爱的亲人,还不得不在审判过程中重温这场悲剧。
当法官宣布格科夫斯基无罪时,他当场落泪,但未对媒体发表任何言论。
他的律师团队表示,他们一直坚信登卡才是真正的肇事者,并对受害者家属表达了哀悼,但也担忧这一判决会让他们更加痛苦。
悲! 加拿大19岁青年酒驾撞死3名儿童 母亲重伤送医 家属心碎哭诉!
长周末意外
在刚刚过去的长周末,本该充满欢笑与团聚,却因一场惨烈车祸彻底破碎。
在安省怡桃碧谷(Etobicoke),一位年仅19岁的青年酒后驾车,从匝道猛冲下来,轰然撞上停在红灯前的小型厢式车,瞬间夺走了三名无辜儿童的生命。
事发在5月18日深夜接近凌晨12:30,杰德(Jade)和她的四个孩子正由男友驾驶一辆克莱斯勒车,沿Highway 401东行匝道驶入Etobicoke的Renforth Drive出口,车辆停在红灯等待通行。
就在这一刻,一辆银色道奇Caravan以极高的速度冲下匝道,失控撞上他们的车。
15岁的拉蒙(Ramone)和13岁的贾斯(Jace)当场身亡,年仅6岁的玛雅(Maya)经送医抢救后也宣告不治;他们的母亲杰德、仅10岁的弟弟艾弗瑞(Avery)和母亲的男友则受了重伤,分头被送往当地医院救治。
杰德目前因脑震荡和肋骨骨折仍在医院治疗,艾弗瑞伤势较轻,正在恢复,而杰德的男友头部缝了针,眼部也严重肿胀。
孩子的姨妈珍妮尔·加尔维(Jenelle Galve)难掩悲痛地说:“他们是多么可爱的孩子,热爱篮球,玛雅喜欢画画,还会和我的孩子一起跳TikTok舞。”
她沉痛地表示,这些孩子无忧无虑,却因为一个酒醉时刻的错误,瞬间凋零,“我们不是在哀悼一个,而是在哀悼三个孩子。”家属呼吁,全社会都要认识到“酒驾必须彻底根除”的紧迫性。
警方当场将肇事者——来自乔治敦(Georgetown)的19岁伊桑·勒胡利耶(Ethan Lehouillier)逮捕,并对其提出12项指控,包括三项酒后驾车致死和三项酒后驾车致伤罪名。目前所有指控仍在审理中。
这场悲剧不仅让家庭破碎,也深深震撼了孩子们的学校。多伦多天主教教育局(TCDSB)确认,车祸中的四个孩子都是其学校的学生。
教育局在一封邮件中沉痛表示:“这场悲剧让我们心碎,整个学校社区都感受到巨大的失落。”
为了帮助学生和教职员工应对悲痛,学校本周安排了心理健康和信仰支持团队,提供适合孩子们年龄的辅导。教育局还强调,在警方调查期间,他们将全力支持受害者家庭和学校社区,陪伴大家度过这段艰难时光。
为了帮助身陷困境的拉维尼亚(Laviña)一家,社区自发发起线上募捐,截至周一晚已筹集超过10万加元。
更令人唏嘘的是,这起事故让人不由得想起2015年发生在安省旺市(Vaughan)的一起类似悲剧。当时,一名酒驾司机马可·穆佐(Marco Muzzo)撞死三名儿童和他们的外祖父,最终被判10年监禁,并于2021年获假释。
那起事故中的受害家庭,通过社交媒体向拉维尼亚一家发去慰问:“听闻此事,我们心如刀割,与你们同在悲痛与坚强中。”
从血的教训到爱与支持的传递,这场悲剧不仅让人痛惜,也再次敲响警钟:每一次酒后上车,都可能成为无法挽回的最后一刻。
愿所有人都记住——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
突发! 加拿大通胀被扒皮 蔬果牛肉咖啡暴涨 华人哭Costco都吃不起了! 失业率飙破14%
这是要逼死年轻人?
今天(5月20日),加拿大统计局公布最新数据——4月份全国通胀下降,超市食品杂货价格却涨疯了!
报告指出,由于4月初取消了联邦碳税,消费者通胀大幅下降,年通胀率降至1.7%,低于3月份的2.3%,但核心通胀指标仍居高不下。
尽管如此,这个数字还是比经济学家普遍预测的1.6%略高。
统计局指出,加拿大碳税取消、全球石油价格需求下降,汽油价格同比下跌18.1%;天然气价格也下滑14.1%。
如果不考虑能源价格这个因素,加拿大4月的通胀率实际上是2.9%,比3月的2.5%更高,逼近央行3%的警戒线。
这意味着,非能源类消费压力仍在上升。虽然大家开车去加油变便宜了,食品杂货的价格却在蹭蹭往上涨。
4月份,加拿大超市食品价格同比上涨了3.8%,高于3月份的3.2%。
来具体看看大家菜篮子里有哪些东西涨价了——
新鲜蔬菜价格上涨3.7%;
新鲜及冷冻牛肉价格涨16.2%;
咖啡和茶价格涨13.4%;
这已经是食品杂货通胀连续第三个月超过总体通胀水平。
已经有大批华人感受到涨价,纷纷抱怨:
“都快买不起Costco的牛肉了,羊肩肉都从$14.99飙到$18.99了”、“肉类全涨,鸡肉、牛肉、海鲜都涨了不少,前天去沃尔玛,一盒鸡肉$20,两块牛肉$30,吓都吓死了。”
此外,加拿大旅行者也感受到压力:旅行团费用在4月环比上涨3.7%,扭转了3月份的下跌趋势。
6月4日就是加拿大央行下次利率会议的时间,4月央行维持基准利率在2.75%不变,当时行长表示还需要更多时间观察加美贸易战对经济的影响。
上周,加拿大和美国超市巨头先后宣布食品杂货价格即将大规模涨价,光是Lawson就有6000+种商品要变得更贵。
CIBC高级经济学家安德鲁·格兰瑟姆指出:"就业市场疲软与核心通胀抬升形成矛盾,也使6月初的议息会议决策异常艰难。"
数据显示,受贸易战冲击的制造业拖累,4月加拿大失业率已升至6.9%。
事实上,今年夏天,随着更多年轻人毕业走进社会,他们也将面临加拿大几十年以来最严峻的就业市场。
根据就业搜索引擎Indeed的最新分析,2025年暑期工作岗位数量相比去年同期骤减22%,整体青年就业市场正在急剧收缩!
Indeed高级经济学家伯纳德指出,露营辅导员等传统暑期岗位的需求锐减,连带影响到油漆工、救生员和健身培训师等一系列季节性工种。
加拿大统计局的最新数据也表明,今年4月份,全国15至24岁青年的失业率已飙升至14.1%,成年人失业率为5.7%。
相比2年前,青年失业率增长超过4个百分点,在职场竞争中愈发处于劣势。
“虽然所有年龄段的失业率都在上升,但年轻人与其他群体之间的就业差距正在不断扩大”。
不仅如此,数据指出,今年第一季度,加拿大大专和大学毕业生的平均失业率达到了11.2%,创下疫情期间以外20多年来同期新高。
伯纳德警告,当前就业市场正处于“堵塞状态”——
“职场老鸟”面临难晋升、跳槽也难的困境,可能会接受低薪、非理想的职位,加上加拿大大量接受外来劳工,进一步压缩年轻人的就业空间。
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也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困局。
牛津经济研究院最新预测,加拿大将在2025年底前减少12万个工作岗位,失业率将升至7.4%!
就算特朗普最终决定放过加拿大,放宽部分关税政策,加拿大暂停实施反制措施,也难以完全阻止经济衰退的到来。
经济学家Tu Nguyen指出,加美关税虽未第一时间就推高物价,但已开始冲击就业市场。
统计显示,4月制造业岗位减少1.2万个,创年内最大跌幅。若关税效应通过供应链传导,可能在未来数月引发新一轮价格波动。
魔幻! 温哥华登顶北美最幸福城市 居民不服 生活压力山大 “幸福在哪!?”
近日,一份全球最新的城市幸福指数出炉,温哥华被评为北美地区最幸福的城市,同时也是全球排名第11位。
然而,温哥华的居民却觉得这个“幸福”来得有些不真实。
最近几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感受到的压力反而越来越大,烦心事一个接着一个,让很多人忍不住抱怨:“这种生活,也算幸福吗?”
根据生活质量研究所发布的2025年幸福城市指数,温哥华是唯一获得金奖的加拿大城市,在全球排名第11位,总幸福指数高达919分。
该研究所由全球200名志愿研究人员组成,他们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现代城市运作数据库,从公民、环境、治理、健康、经济和流动性六个方面评估城市幸福度。
研究所特别强调温哥华“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环境和前瞻性的城市政策”,并称其为“加拿大最具活力和多元化的大都市之一”。
报告还指出,教育和创新是温哥华成功的核心,而健康和福祉则是该地区高品质生活的关键,“预期寿命为84.4岁,是全球最高的城市之一”。
然而,这份光鲜的排名与当地居民的真实感受似乎存在巨大落差。
油价的上涨,就是最近最让温哥华市民头疼的事之一。本周,上班族们刚准备去加油时发现,一夜之间汽油价格又飙升了,每升汽油超过1.77加元。
据石油分析专家帕特里克(Patrick De Haan)表示,这次油价上涨主要是因为美国西海岸炼油厂的供应问题,虽然比去年同期低一些,但仍然给很多市民带来经济压力。
如果只是油价上涨,或许还能忍受,但房价问题更是让温哥华市民心痛不已。一份房地产网站RateHub.ca的最新报告显示,温哥华在1月至2月这短短一个月内,房价就上涨了1万零700加元。
尽管抵押贷款利率有所下降,购房者所需的收入略微降低,但整体房价依然高得惊人,普通市民只能望而兴叹。
除了房价和油价,让市民们更焦虑的是城市的安全问题。就在前段时间,一场悲剧再次震惊了整个城市。
在Lapu Lapu日庆典上,一名男子驾驶奥迪SUV冲进人群,造成11人死亡,多人受伤。这起事件让整个城市的安全问题再度成为焦点。
事实上,这并不是孤立事件。最近这段时间,温哥华发生了多起令人不安的随机暴力事件,比如4月15日,在海港步道上散步的一名多伦多女性被陌生人袭击致伤,3月18日,一名92岁的老人遭到暴力攻击不幸去世,4月10日,还有警察在街头巡逻时被纵火或袭击……
尽管警方数据显示整体犯罪率有所下降,但这些恶性事件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安全感。
温哥华市长沈观健(Ken Sim)一直强调:“温哥华仍然是一座安全的城市。”但不少市民却并不买账,认为安全感早已被频繁发生的恶性事件所侵蚀。
警方也坦言,问题的根本不在于是否增加警力,而在于如何解决背后的精神健康和司法系统问题。
高昂的生活成本、令人不安的治安状况,让很多居民内心的幸福感并没有如研究报告所述那么强烈。
“幸福?可能只是外表看起来幸福吧,”长期生活在温哥华的高女士无奈地表示,“每天为房贷、物价和安全问题发愁,实在很难体会到那种真正的幸福。”
也许正如这座城市本身一样,美丽的外表下隐藏着诸多挑战。
虽然温哥华被授予了“北美最幸福城市”的光环,但真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却要面对一个更为复杂、更现实的问题:在温哥华,到底如何才能真正幸福起来?
40cm! 温哥华被雪埋了! 海陆空交通全瘫 车祸满城 环境部警告狂响 省府跪求民众别出门!
温哥华的朋友们,今天早晨起来有没有被这“十年来最疯狂”的暴雪惊掉下巴? 铲雪可还酸爽?
尽管环境部早已预警特大暴雪来袭,但今天早晨,雪量之大还是颠覆了温哥华人的想象,朋友圈纷纷目测超过40厘米!现在,公路交通惨不忍睹,机场、渡轮停摆、天车挤爆、YVR航班大面积取消,一大群候机乘客被困在黑暗的机舱里,于狂风暴雪中等候了几个小时甚至10几个小时!
现在,出门人的内心是崩溃,居家人的内心是敬畏的。省府已经急喊话:今天,没事真的不要出门了!
今天,加拿大环境部警告狂响,地图上西部地区一片血红!
受极地外流等影响,BC省、阿省、曼省等绝大多数地区全部处于“极寒”、“暴雪”等警告中。
对温哥华人来说,今天早上,打开门见到的是这样的:
超过25厘米的厚雪几乎将车子埋成小山包。必须出门的疯狂挖车,成果斐然:
门可以打开,就是不知道路在哪。
有人挖了一半就壮胆出门
刚出小区门就遭警察叔叔开罚单:
列治文皇家骑警提醒,3小时就截停了100辆车。
壮士们,雪不清理干净=马路杀手啊。
(BC交通厅警告:没事别出门!)
其实别说小巧的私家车,这暴雪天“吨位级”的公交也常常无法控制自己,
真的,就这样的路况,敢问你要去哪?!
欲哭无泪的还有坐飞机的人,温哥华国际机场YVR,一夜下了24厘米的雪!这竟是列治文?
早上7点30分,温哥华国际机场YVR,一架架的铁鸟们被困在停车坪上无法动弹,同样动弹不得的是此时在黑暗的机舱中等候了数小时甚至十几小时的乘客们。
乘客Garrett Forester乘坐的航班是昨晚12点30分从卡尔加里抵达的,直到早上7点,满机乘客还在等候放人。
一些幸运儿终于走下飞机,却是望眼欲穿提不到行李。
是啊,谁能想象等个行李也是5小时+ 的等候?
原因??答案请看这里……行李车司机在呐喊:我也很无奈啊!!!!
YVR声明:“如果不是绝对需要,请不要来 YVR!!”
(悲催旅客昨晚5点的飞机,今天早上5点多还在机场,光在飞机上就坐了9.5小时)
想要问航空乘客的悲催谁人能懂?
今天坐渡轮坐天车的全都高举双手。
BC Ferries 周二早上取消了所有南部航线的航行。发言人 Deb Marshall 说它不会去任何地方。
而此时此刻,温哥华的天车站,人潮拥挤
天车一次停滞15分钟以上,列治文Bridgeport排队的长龙,在零下10度的天气里瑟瑟。
感觉这时候想上车都得拼体力,而此时的列车内部,看着同样寒意逼人。
作为一名 “优秀打工人”,此时,可能最正确的出行方式是这样的:
然而,依然禁不住有技艺高超者,可以在雪地里骑自行车稳而不倒:
不要问他们为何如此勇猛,看了昨天大温交通大型车祸和堵车现场,你一定会明白这些苦行人:
救护车
在暴雪面前,人们甚至都要忘记寒冷了,但你敢信?BC Williams Lane地区竟然达到-46.8℃。
而Quesnel地区则打破了78年前的低温记录,达到了-37.5摄氏度。
气象局并表示,Chilcotin、Quesnel、WIlliams Lake、Prince George、Stuart-Nechako、100 Mile、McGregor、Yellowhead、Bulkley Valley 和 Lakes District 地区的气温预计接近或低于 –40℃,伴有风寒。
温哥华今晚也将迎来-20℃到-25℃的风寒值!
有大鹅裹大鹅,有电热毯的裹电热毯,都没有的滚床单吧。。。
每次暴雪一来,温哥华都几乎被封城,但她通常“隔两天就好了”。然而,这一次,情况有点不同——
环境部预告,BC的雪还会接着下!!周二晚上和周三早上,乔治亚海峡南部,从维多利亚到奎里库姆湾和Sechelt 附近,还会有 5 到 10 厘米的降雪。
一场特大暴雪,让无数温哥华老移民们活久见:
“来了十多二十年,觉得自己还是‘年轻’了,第一见到温哥华这样的面貌!”
一大堆“加拿大好邻居”纷纷现身——你才醒来,你家车道就已经被隔壁邻居清理完了。
暴雪无情人有情啊。温哥华的天再冷,村民的心也是暖的。
在家里的人,不如好好enjoy这个假日;必须出门的人,注意安全!一切顺利!
愁死!加拿大买房者惨遭多重打击 损失30万+ 3个月睡不着觉
加拿大自从今年3月就开始了疯狂升息的步伐,不到9个月时间,央行利率从当时的0.25%升至4.25%。而且,央行行长放话明年还将继续升息。
升息的本意是抑制通货膨胀,不过直到现在,加拿大的通货膨胀率仍然保持在7%,但是浮动房贷利率已经从平均大约1.45%上涨了将近4倍,达到5.45%。最先受冲击的,是普通买房族。
安省就有一群人深受其害,他们在房价最高的时段购入了独立屋期房,现在建好,马上要交房了,他们却发现房屋价值已经大跌,而且很难贷到款成交。部分人寝食难安,已经3个月没睡个好觉。
ValleyOak社区是当地一家开发商新开发的独立屋小区,位于Valleyway Drive和James Potter Road交界处。根据项目介绍,该小区的新房面积在2350呎至3535呎之间,140万元起售。
2021年底至2022年初,由于超低利率和疫情的缓解,加拿大房价迎来了一波疯涨,很多期房楼花项目也迎来春天。21年10月,一名叫Gurcharan Rehal的买家签下合同购买了一套ValleyOak的独立屋期房,房价为195万,另加9万元升级费用,总价接近210万元。
虽然房价超过了疫情前该地区独立屋的房价水平,但是来自印度的Rehal并不是太担心。他有多个收入来源,是Uber司机,还有一个物业经理的副业,家乡还有个生意的收入。他期望房子建成后,跟自己的老婆和两个孩子,还有妈妈住在一块。
项目效果图
当时预批贷款时,显示月供款额是5000块。这个数字在他的预算之内。他也考虑到了可能的风险,留有一定的余地。他的想法是,即使以后生活紧张一点,也能够负担。
不过,计划没有变化快,加拿大的升息节奏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现在,他的房子已经建好,下个月就要成交,本来的喜事却给他造成了多重打击。
首先,要成交的房子的价值大大缩水。由于加拿大全境的房屋销售自升息以来连连下滑,导致房价下跌。Rehal新房的评估值也非常低,仅有170万,比签约价低了30多万。这也意味着他不可能贷到足够的钱完成交易。
第二,即使能拿到部分贷款,由于利率飙升,月供款也从5000涨到了12000至15000。
Rehal已经支付了26万元的首期款,如果不能成交将面临损失这笔巨款的风险。巨大的压力让Rehal夫妇从三个月前就开始失眠,超过原计划2至3倍的月供款使他们喘不过气来,每天都非常焦虑。甚至他们的两个孩子都能从两人闷闷不乐的表情上感受到同样的压力。
跟他们面临同样问题的还有大约100人。
Poornima Malisetty也在这个新开发社区购买了一栋独立屋期房,签约价190万,但是现在的评估价只有160万。
她表示自己和家人现在寝食难安,即使中了彩票都无法成交。
买家们要求开发商延迟交屋,或者降低售价,一些人还在开发商办公室外示威表示抗议。
平心而论,开发商其实并没做错什么。没有任何买家指出开发商在签约时有什么不当的行为,购房合约也是在双方同意的基础上签订的。
开发商最近同意,如果购房者愿意多增加一些首付,可以将交房时间延期3个月。不过这对于很多买家来说仍是杯水车薪,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只能说,这些买家是在错误的时间做出了错误的决定。
安省尤其是布兰普顿的房价最近下降的特别厉害。独立屋的均价从今年2月160万8894的高点已经下降超过40万元,现在仅有119万7119元,降幅高达25.5%。独立屋的销售量也大减,11月仅售出了142栋,而去年同期的销量为460栋。
一个布兰普顿联排别墅在三年被转手4次,从70万暴涨至126万再降至92万,就生动体现了当地房价自2019年以来的大幅起落。
据报道,位于布兰普顿8 Pennycross Crescent的3+2卧室联排在2019年7月以 70.4万元的价格售出。
仅仅两年后, 2021年9月,该单位以110.5万元的价格转手,屋主持有两年大赚一笔。想不到新屋主只持有3个月就在2021年12月以126万元的价格再次出售,同样赚一笔。持有此物业一年降价26万以100万的价格挂牌上市,最终以92万的价格成交,账面亏损34万,实际亏损可能达到40多万。
这也意味着,那些购买了ValleyOak小区房子的人,也无法及时将自己现有的房子卖个好价钱,真是雪上加霜。
加拿大住宅建筑商协会(Canadian Home Builders Association)CEO Kevin Lee表示,通货膨胀导致了建筑和人力成本的增加,而且高企的利率也增加了开发项目的开销,开发商现在几乎很难有空间降价。
地产业内人士也提醒消费者在购买期房楼花时提前考虑其中的风险。期房的实质是买家和开发商签订一个合同,以约定的价格购买未来建成的房屋。即使房价出现下降,买家也需要以约定的高价格成交。
如果买家选择不成交,就要面临极大的风险,他们可能损失所有的预付款。如果毁约涉及的单位以低价卖出,开发商有可能起诉买家,让他们支付差价损失。
6人死亡!加拿大突发大规模枪击 定死亡目标挨家敲门屠杀! 凶手竟住在同一公寓……
周日晚上,加拿大多伦多北部旺市的一栋公寓大楼内突发大规模枪击。枪手在公寓楼内疯狂扫射,造成6死1重伤。十几辆警车、救护车、特种部队集体出动,迅速包围现场。
这样震撼的场景无疑是恐怖的:路上全部都是警车、救护车。整个晚上,刺耳的警笛声响彻云霄,而周边路段也全部被封锁。
附近的居民则更直观地看到,警方一直源源不断地往外运送裹尸袋。一些居民也被要求紧急撤离。
一名女性居民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哭诉:“昨晚我正在遛狗,突然听见警笛大响,我看见大量人群从公寓楼里冲了出来……”
一名该公寓的男性住户则说:“我听见砰砰枪响,吓得赶紧反锁了大门。”
还有人说:“我听到走廊上骚动声不断。当我打开门查看时,我看到了警察,还在大厅近距离看到了持步枪的特警。”
在一番对峙和交涉后,警方在晚上7点20分左右冲进公寓走廊,向枪手多次开火。40分钟后,枪手被宣布死亡。
至此,这起大规模枪击以6死1重伤画上句号。
圣诞节前自家公寓突发如此恐怖的枪击案,许多住户彻夜难眠。镜头扫近这栋大型公寓楼时,可以看到许多将自己反锁家中的居民一直守在窗边,仔细辨别着情况。
今天早上,约克区警察局提供了昨夜枪案的许多细节。
枪案发生在Rutherford Road与Jane Street交汇处的Balleria Condo。这是一栋大型高端公寓,共有236个单元,设有多种娱乐设施,并配备有24小时监控和保安。据悉,其一居室的价格约为$65万加币。
并且,这里走路范围内就有小学和大型的购物广场。离加拿大知名的游乐园Canada's Wonderland也很近。
谁都不曾想到,这里会发生血腥枪案。
据警方介绍,枪手名为弗朗西斯科·威利(Francesco Villi),今年73岁,正是该公寓的一名业主,他在这栋公寓已经居住了十几年。
案发时,他手持一把半自动手枪。
警方发言人称:“据我所知,他似乎是挨家挨户去敲门然后开枪,好几个楼层都有多名死者。”
有认识他的邻居描述道:“他并不是一个怪物,而是一个有趣的人。”
可老爷子为何在此安居了十几年,如今选择大开杀戒呢?
目前警方初步掌握的一些细节已经大致描摹出了整起案件的经过。首先,5名死者均为公寓的业主委员会成员,而1名伤者则是委员会成员的妻子。显然,他的目标就是业主委员会。
业主委员会,顾名思义,指针对于受公寓法(Strata Law)管辖的联合产权公寓(Strata Condo)而组成的委员会。每年物业费缴多少钱、能不能出租公寓、批不批维修、让不让养宠物等等事项,都归他们管。
前业主委员会成员约翰·桑托罗 (John Santoro) 接受了采访。他在几年前曾作为业主当选,任职1年后辞职。
他说,案件背后的原因很悲惨。
威利从很久以前就对这5名死者颇有不满,原因是:大约12年前(2010年),业主委员会同意在威利价值$65万加币的一居室公寓(他家住在底层)下方建造了一个电气室。威利认为,电气室释放的电磁波会对他的健康产生威胁,并使他经常疼痛。
威利的医生也曾出示过签名信,称他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和其他肺部疾病,必须保证生活环境清洁,避免长期暴露于污染物和灰尘中。
理论也好、投诉也罢,威利这么多年的不满一直没有得到业主委员会的妥善解决。威利尝试使用法律手段维权,但他败诉了。
从法院的文件中可以看到,威利是在7月27日提起的诉讼,要求大楼赔偿近$810万加币的损失。
威利指出,被告自2010年起以个人利益为目的,故意地、疏忽地,对威利造成身心健康与财务状况上的损害。
威利还指出,被告自2018年11月起通过各种手段阻挠他合法维权的行为,并将合法维权的行为混淆为“骚扰”。手段包括且不限于作伪证、勒索、敲诈、恐吓等等。威利因此认为,这5个人都犯有刑事罪。
8月,法庭判定威利的控诉缺乏事实依据,因此败诉,并且需要支付所有法庭费用。
这令威利非常恼怒,他多次在自己的Facebook账号上发布帖子和视频,指责业主委员会。
“我从未伤害你们,但近7年以来,你们一直在伤害我。你们的行为是对我的谋杀,你们禁止我在自己家过舒适的生活……”
“你们这些混蛋,你们所有人。你们这些下流的混蛋和罪犯。”
威利还在一则视频中提到:“以前我觉得疼,最近我甚至觉得电磁波灼伤了我的皮肤。”
根据媒体公开的威利最近一次录制的视频,他痛斥业主委员会对他长达13年的“迫害”(从2010年建立电气室开始算起),并提到了“谋杀”的字眼——这或许提前透露了他准备开枪的意图。
威利认为他是被逼上了绝路。
但电磁波真的对他的健康造成了伤害吗?法官认为不是。处理案件的法官称,“该索赔轻率且无理取闹,完全没有提供任何事实依据作为证据。”
或许,威利存在精神或心理健康问题,导致他内心执着于“电磁波伤人”的妄想。这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当然,这也都是对现有信息的猜测。
目前,这起枪击案已轰动全国,加拿大总理特鲁多也在今天早上发帖致哀。警方还将进一步调查这起案件。
“双疫情”夺命! 10月婴儿狂喷鲜血 大学生宿舍暴毙! 每年致死高达50万人 多国发病激增
这个寒冬,多种病毒再次“齐聚一堂”。除新冠、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外,近几日,又有两种病毒引发疫情。“双疫情”齐发,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年龄层,实在是令人忧虑!
先说说第一种病毒——它叫做A组链球菌 (GAS或StrepA) 。感染此病毒,轻则引起呼吸道或皮肤炎症,重则进入血液,形成侵入性感染(iGAS),并引发多种致死性的并发症,如败血症、心肌炎等。
这种侵入性感染高发于免疫力薄弱的婴幼儿与老年人。据统计,每年在全球范围内杀死近50万人,并且目前尚无有效疫苗。治疗手段多为服用抗生素。
今年大面积的疫情爆发最早可追溯于9月的英国。在英国,疫情已导致超过74人死亡,其中19例死者为4岁以下儿童。
世界卫生组织已发出提醒,警告侵袭性的A组链球菌感染与猩红热正在多国范围内发病率激增,部分国家病例较去年同期已上涨27%。
比数据更令人震撼的,是一组组儿童患者照片与家长们撕心裂肺的自述剖白。
下面这组照片来自英国网红苏·拉德福德(Sue Radford)的Instagram。苏育有22名子女,是英国最大家庭规模记录的保持者。今年2月,苏迎来了自己的长孙切斯特,升级成为奶奶——照片中,她的喜悦溢于言表。
然而本周五午夜,10个月大的切斯特突然血流不止。鲜血像是喷泉一样从他小小的鼻腔喷薄而出,怎么也止不住。他的脸颊红肿,耳朵发炎,并且皮肤上爆出多个密密麻麻的红疹。
周六早上,切斯特被紧急送往急诊室,目前生死未卜。
很多稍大一些的患病儿童,更是在看起来精神状态良好的情况下,突然暴毙。
据报道,台湾一名6岁男童感染后高烧入院治疗。该男童看起来很乖巧,不哭不闹,并且精神气还不错,能在病房外站立,等待各项检查结果。
男童当时只是在病房外说了一句:“妈妈我好渴,妈妈我好累。”紧接着,突然倒地休克猝死。
同样的情况在英国也有发生。
来自威尔士的7岁女童汉娜·罗普(Hanna Roap) 自11月24日起感到不适,怀疑感染此病毒。起初,她的症状只是轻微咳嗽。一天后,她的情况恶化,父母将她带去医院就诊,医生开了抗组织胺药和呼吸器。
然而,当天晚上8点,汉娜突然不省人事,抢救30分钟仍不治身亡。
感染对于这些孩子们来说就像是隐形的定时炸弹,不知何时就迅速从轻症恶化到重症,猝不及防。
另一名4岁男童阿里的病情转折更急剧。他的母亲表示,儿子最初只是背上有红疹,还以为是湿疹之类的,并且服用抗生素后已经好转。可两周后,病情杀了个回马枪,阿里腹痛不止,即使家人叫了救护车,生命仍中止在了半路上。
专家指出,像是喉咙痛、“草莓舌”、红疹这些细微症状,都是身体释放出的求救信号,很可能指向了猩红热和侵入性A组链球菌感染。
目前,疫情已迅速扩散至北美地区。
据加拿大本周五最新数据统计,全国已有3名儿童死亡,其中2名儿童来自蒙特利尔省,1名儿童来自BC省。
BC省9岁死者生前照片
作为一种多产生呼吸道疾病的疫情,A组链球菌病毒的主要携带载体包括痰液、唾液、体液渗出物、皮屑等,可在空气或被污染的环境中传播。它的传播方式,与猴痘病毒和新冠病毒有部分相似之处,这也给未来疫情发展增添了许多不确定因素。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另一种多发于青少年和青壮年群体的病毒出现在了加拿大。
周五,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官方宣布脑膜炎疫情爆发,1名大学生在宿舍内暴毙。
据当地公共卫生部门介绍,一间宿舍里发现了2例脑膜炎病例,其中一名学生死亡,另一名学生仍在治疗当中。两人被确认感染了同一种属于B血清群的脑膜炎球菌菌株。
据悉,这种脑膜炎球菌可通过唾液和体液传播,接吻、分享食物和饮品、共用餐具或牙刷、共吸香烟或电子烟都可能导致感染。
感染后的症状包括发烧、疼痛、关节炎、头痛、颈部僵硬、畏光等等。起初症状并不明显,但恶化会非常迅速,患者会突然变得昏昏欲睡,并且皮肤出现红色或紫色皮疹。
随后,致命的并发症在几小时内迅速爆发,可导致低血压、癫痫、听力丧失、截肢、脑损伤,或死亡。
澳大利亚一名18岁女孩在参加音乐节后几天后不幸去世,据悉,感染原因可能是和其他人共同饮酒、吸烟。
尽管这种病毒相比针对婴幼儿和老年人的A组链球菌造成的死亡人数更少,每年约有5万人死亡,死亡率约在4%-6%左右,但它的重症率却高得多——多达20%的患者永久性听力丧失、智力障碍或癫痫发作。
新冠尚未远去,又突然多了两大疫情负担,这个冬天,实在令人揪心!
不论是哪一种疫情,希望大家始终能保持积极的防疫态度!
遍地死亡惨状 8层楼高水族馆突然爆裂 百万升海水致“人造海啸” 旅游胜地秒变灾难现场
周五早上,又一个地方崩了!
一阵地震似的颤动后,1百万升海水喷涌而出,将德国一家酒店的底层全部淹没。大水夹杂着碎片残骸,冲上柏林街头。
这不是电影特效。
事发在早上5点50分左右的柏林著名酒店Raddison Collection Blu Hotel。该酒店大堂中有一座引以为傲的25米高的巨型圆柱水族缸Aquadom,直径超过了12米,被称为“全球最大的圆柱形独立水族馆”。按照每层楼3米的高度,这个水族缸几乎是8层楼的高度。
里面养殖了80多种、1500余条各式各样的热带鱼类,是柏林的一个著名景点。旁边有一座透明的观景电梯,买票的游客可以坐电梯从下到上慢慢欣赏鱼群,整个过程大约持续10分钟。没想到一瞬间,巨大的玻璃外壳轰然破裂,引发“海啸”般的冲击力。
水族箱里的水外泄,一度填满了周围的空间,最高水位甚至达到3层楼高。
水族馆的外壳已经完全破碎,满地都是碎玻璃和鱼的尸体。1500条鱼已经全数死亡。大水将酒店一层冲毁,家具、装饰品的残片遍地都是。
酒店外的街道上也犹如战区一样,强大的水流将酒店的玻璃门冲出去10几米,昔日厚重的玻璃正门跟其他残骸一样无力的躺在马路中央,周围一篇狼藉,好像遭到了轰炸。
警察不得已封锁了整个街区。
大水导致酒店的电力线路遭到严重破坏,整个建筑已经全部断电。
酒店的地下一层还有停车场和一个博物馆,也遭到严重的破坏。
事情发生时,酒店里大约有350名住客,大多数都被吓到了。
一名女住客说出事时整个大楼都感到了震动,第一感觉是地震了。事发后水族馆陷入一片黑暗,满地都是水,死鱼到处都是。
另一名女住客在水族缸爆裂时吓得从床上跳了起来。“听上去像是放鞭炮,其实是酒店内部在震动!”
酒店暂时无法再营业,现有的住客当天上午已经收拾行李,坐上酒店提供的巴士,被分散安置在其他酒店里。
两名酒店的工作人员在这次事故中被玻璃碎片划伤,已经被送往医院。
不过幸运的是,爆裂发生在早上不到6点的时候,当时大堂内并没有什么人,游客也还没有到来。
这个水族馆是柏林的知名网红景点,每天都有很多国内外游客前来打卡。酒店工作人员略显欣慰的表示,如果事故在一小时后发生,就会导致大量人员伤亡。这也算不幸中的万幸了。
该水族馆建于2004年,2020年刚刚进行过翻新。
现在事故的具体原因还在调查中,但是有媒体猜测由于柏林当晚的气温仅有零下10度,可能是低温使玻璃产生了裂纹,强大的水压随后导致整个外壳爆裂。也有媒体猜测事故是由于水族缸的结构设计问题导致。
除了水族馆里的1500条热带鱼之外,在未爆裂的缸体底部还有400-500条其他鱼类。由于事故导致断电,氧气供应已经完全中断。消防人员正在尽力拯救这些幸存的鱼,把他们安置到柏林动物园等其他地方。
突发悲剧! 已21死! 露营地半夜山崩 游客惨遭活埋! 大批师生遇难 华人亲述恐怖经历
临近圣诞再发惨烈悲剧!
16日凌晨,一处度假胜地遭遇山崩,狂泻而下的泥土、山石瞬间吞没了在此处露营的学校师生和其他游客。
到发稿时间为止,已有21人死亡,包括5名儿童,还有12人失踪!
当地官员早前指出,恐有51名游客遭活埋……
这起惨烈悲剧发生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北方的巴当加里镇,以度假村、瀑布与自然美景闻名的旅游胜地云顶高原(Genting Highlands)。
这里风景宜人,也是一个备受欢迎的露营胜地。
悲剧的到来总是那样让人猝不及防。
16日凌晨3点,突然之间天崩地裂,泥土和石头从天而降,伴随着巨响,将整个露营地“活埋”。
(山体滑坡示意图)
这天,正是一间中文小学举办的三天两夜露营活动的最后一天,20多名师生、家长原计划在今天上午10点下山,不料,死神竟在最后一刻来临。
马来西亚官员在最初的通报中指出,山崩发生时,至少有94人在营地,79人被困在土石中,他们最初从泥土中找到3具遇难者遗体,其中两人是一对母女,被发现时紧紧相拥。画面令人心酸。
还有51人下落不明,可能被掩埋在土石下方。
消防单位负责人哈米斯(Norazam Khamis)指出:“这场土石流是从营地上方约30层楼高的地方冲下,覆盖面积达约4046平方米!”
挖人!时间就是生命!
600名救灾人员及多只搜救犬同时出动。搜救工作紧锣密鼓进行。
当局表示,不排除现场再发生山崩的可能,而并未停歇的雨势也可能影响搜救进度。“整个搜救非常困难,现场情况骇人,柏油路可能随时崩塌。”
最新情况通报:罹难人数21人,包括5孩童,仍有12人失踪待寻。
华人郑先生是这场劫难的幸存者。
他回忆道,凌晨2点多,他突然听到有东西滚动的声音,声音越来越大,一点点逼近他们一家3口及友人所在的帐篷。
“像下冰雹一样的巨响,朝着我们的帐篷涌来。”
“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用身体遮盖保护我三岁女儿。声音很快就结束,我的帐篷没事,然后我听到朋友大声呼救。”
郑先生急忙跑出帐篷查看,眼前的一切让他惊呆了,原本井然有序的营地全成黄土,朋友正在挖泥救人,他赶紧过去帮忙。
另一名幸存者xuan表示,她和母亲幸免遇难,但她的兄弟已经死了——
“我们感觉帐篷变得不稳定,泥土在周围掉落。我和妈妈赶紧爬了出来,救了自己。”
57岁的孟先生也是在事故发生前被“巨大的爆炸声惊醒”,一开始,他们的帐篷被泥土覆盖住,把他和家人困在了里面。
“天太黑了,看不清发生了什么。”但是一种直觉让他们不顾一切逃离了现场,也由此逃离劫难。
“我从未见过如此可怕的事件。我太震惊太恐惧了。”35岁的幸存者U是被营地上的隔壁帐篷里的人叫醒的,“我们紧急奔跑,什么都没带,疯狂逃命。”
综合媒体报道,当局表示,初判山崩是由地下水流削弱山坡所导致。
而发生事故的露营地,是一家有露营设施的有机农场,业者只有农场执照,并没有取得经营露营地的执照。
有媒体指出,该农场的经营者,就是学校露营活动的一名老师的配偶。
原本是一次要留下美好回忆的师生家庭联谊露营活动,如今却变成了所有人的噩梦。
当局还表示,虽然登记在册的共94人,但由于4岁以下的孩童不需要登记,实际人数可能要高得多。
“例如,在一个5口之家中,也许只有妻子注册了。”
如此,这场灾难的最终遇难人数,恐怕比如今公布的还要高,而被泥土掩埋的一切,我们暂无法获知所有。
事发后,马来西亚当局已下令全国所有“高风险”露营地——那些位于河流、瀑布和山坡上的露营地——立即关闭 7 天。
马来西亚首相拿督斯里安华宣布,政府将向每名罹难者家属发放1万令吉(约3000多加币)援助补偿金。
在灾难面前,生命如此脆弱。
前一刻还在露营地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下一秒就被大自然的威力吞没。
人何其渺小,生命何其短暂。
灾难,让许多家庭,从充满欢声笑语,到分崩离析,只能黯然追思逝者。
我们究竟能在汲取什么教训,又能做些什么,也许是现在开始应该思考的问题。
愿逝者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