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加新网

Exclusive Content

270人死亡空难 机长人为操纵导致飞机失事?! 曾患抑郁症;印度回呛:别乱传播臆测

共270人遇难的印航波音787飞机坠毁已经过去了超过1个月,印度方面也发布了初步调查报告。 今天,《华尔街日报》的一篇独家文章却直接指向是机长人为关闭了燃油供应,导致飞机失事。 文章指出,根据对录音的分析,基本可以确定起飞时是由年纪较轻的副驾驶克莱夫·昆德(Clive Kunder)操纵飞机。他问机长为什么燃油开关拨到“切断”位置,机长表示“我没有”。 昆德作为操作飞机的飞行员,在起飞阶段应当双手紧握控制杆。如果有人切断燃油,一定是机长。 昆德当时很慌,而机长则似乎始终保持冷静。 悼念昆德 《华尔街日报》指出,这些初步细节令一些美国官员认为,应有刑事机构介入调查。 机长萨布哈瓦尔(Sumeet Sabharwal)也成为关注的焦点,很多人生细节被扒出。 56岁的他距离退休仅剩数月。 他温和、寡言少语、性格严肃,加上眼角微微下垂的样子,曾有“悲伤包袱”(Sad Sack)的绰号。 早在90年代在航空学院学习时,他就与众不同。 其他学员房间杂乱无章,但他的宿舍极其简朴,仅有最基本的物品。打开他的衣柜,里面只有两件正装衬衫、两件T恤、两双鞋、一双拖鞋和一个包。 年轻时的萨巴瓦尔 萨巴瓦尔机长曾饱受“心理健康问题和抑郁症”困扰,在印度飞行圈内并不是秘密。他还因此请过假并停飞。 不过,印航母公司塔塔集团的一位内部人士回应,萨巴瓦尔近年来并未因病请假,只是在2022年母亲去世后申请过一次丧假。 该人士还表示,从他提交的健康资料来看,没有发现任何异常情况。 邻居萨维特里·布丹尼亚回忆,萨巴瓦尔是一个“孝顺的儿子”。 母亲于2022年去世后,他计划提前退休,以全身心照顾年迈多病的父亲。 在空难发生前,萨巴瓦尔曾说:“就再飞一两次……然后我就只陪着爸爸了。” 萨巴瓦尔葬礼 每当他不飞行时,他都会在傍晚与父亲手牵手散步。他们对每个人都微笑,是温和、安静的人。 戴眼镜者为萨巴瓦尔父亲 现在到底是人为故意还是飞机故障渐渐成为美印双方争论的焦点。 《华尔街日报》报道发表后,印度航空事故调查局(AAIB)敦促公众和媒体避免传播未经证实的推测性说法,以维护调查过程的公正性。目前阶段,得出明确结论还为时尚早。 印度官员也表示,飞行数据记录器只能记录电信号,无法提供与控制装置位置有关的图像,无法显示开关的物理位置是由人还是由系统扳动。 资料图 初步调查中,也提及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在2018年发布的公告,称波音737机型存在燃油开关锁定功能“可能脱离”的隐患,但印度航空公司并未对失事飞机进行过相关的预防性检查。 此外,据Youtube博主“型男机长疯狂詹姆士”解读,波音公司曾经对失事飞机使用的同型号引擎的燃油控制芯片发出过保养指引,指出其可能由于焊点松脱而导致失效,这也可能成为飞机失事的原因之一。

央行警告! 60%房奴月供暴涨 明年更穷! 贫富差距创新高 买房靠啃老

6月份通胀上升、美国关税威胁仍在,加拿大人肩上的经济负担越来越重。 今天,加拿大央行警告——随着大量抵押贷款即将在2025和2026年到期,约60%加拿大人将面临更高的月供! 最新报告指出,2025年到期续签的房贷将平均上涨约10%,2026年续签的月供涨幅预计放缓至约6%。 然而,这也意味着,许多贷款人仍将承担更高的月供。 在各类贷款中,五年期固定利率贷款者面临的月供波动最为剧烈,平均涨幅预计在15%至20%之间。 举个例子,如果你在2020年买房,那时候的利率还是比较低的。 你在那年贷款买了一套市场均价的房子,今年夏天续约时,月供就可能要涨424加元,年增幅接近5100加元。 尽管整体趋势呈现上行,但并非所有房贷人都将面临“涨供”。 报告指出,多亏了央行先前几次降息,采用浮动利率、且按月调整还款额的贷款人月供还是有望下降5%至7%的。 央行表示,面临月供上涨的贷款人,抵押贷款偿债比率(Mortgage Debt Service ratio, MDS)也会明显上升。 也就是说,他每个月从工资抽出来还房贷的比例会更多,从2024年12月的15.3%,升至2026年底的18%。 预计,未来三年内将有74%的贷款人需要续约,约五分之一的房贷者表示对即将到来的续约持“担忧”态度。 分析人士指出,除非未来利率下调幅度更大、速度更快,否则大多数固定利率贷款人都难以回到疫情期间的“超低利率甜蜜时期”。 但加拿大统计局本周公布了最新通胀数据,6月份通胀率小幅上升至1.9%,央行近期降息的可能性依旧不大。 别说抵押贷款了,还有很多加拿大人连入市的机会都没有。 最新《2025年住房市场状况调查》指出,现在加拿大人如果“不啃老买房”,想拥有一个自己的家基本无望。 在过去两年内买了房的人中,有70%的人坦承,如果没有人帮忙给首付,根本就买不起房子。 说难听点,父母援助、亲友借钱等“外部资金”都成了“刚需”。 加拿大抵押贷款专业人士协会( MPC)首席执行官劳伦·范登伯格表示,“对于许多加拿大人来说,家庭支持已不再是应急选项,而是获取住房的前提条件。” 从首付到房贷,加拿大的住房危机日益恶化,这个议题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重点。 随着房价维持在高位、抵押贷款压力测试门槛上调,越来越多年轻家庭即便有稳定收入,也难以靠自身力量筹足首付。 报告指出,这种结构性障碍可能进一步扩大贫富代际差距。 昨天统计局才爆出最新报告,加拿大财富差距已经在2025年第一季度创下了历史新高! 数据显示,收入分布前40%的家庭与后40%的家庭之间的可支配收入份额差距已扩大至49个百分点!

突发! 西海岸7.3级强震 拉响海啸预警 大地狂摇 千人狂奔逃命!

就在刚刚,美国突发7.3级强烈地震,海啸警报立即启动,数千居民紧急疏散撤离! 居民家中的监控拍下地震当时的景象,只见大地突然疯狂摇晃,车辆都左右晃,家具也跟着抖动,甚至卧室的监控器都被晃掉了;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与国家气象局(NWS)最新通报,今天中午12点38分,阿拉斯加半岛外海突发7.3级强烈地震! 从现场视频可以看见,当地居民纷纷逃往高地,海啸警报响彻大地。 大家带着一家大小,顶着风雨往安全地带撤离,逃避海啸,背景不断传来海浪拍打的声音。 此次强震的震央位于位于太平洋、沙马金群岛(Shumagin Islands)以南,距桑德波因特(Sand Point)约80公里,震源深度35公里。 地震发生后,美国国家海啸预警中心第一时间就发布了海啸警报,覆盖阿拉斯加西南沿海广大区域,数千名居民被紧急疏散。 大家先是感受到大地剧烈摇晃,下一秒就被警报声吓到了,都丢下手里的活,拉起亲人纷纷慌忙撤离。 为了让大家安全撤离,当局甚至派出警车,在大街小巷穿行,拿着大喇叭喊着,让所有人立即离开。 还有民众将现场避难的画面拍下来,只见大家沿着坡道向内陆撤离。 “我才刚回阿拉斯加,就碰上海啸警报,希望海啸不会真的来”,声音带着紧张。 地震发生90分钟后,海啸预警中心下调海啸警报,但警告海岸附近仍可能出现强水流与危险波浪,后续恐有更具破坏力的潮水。 “请位于沿海地区的居民立即往内陆或高地转移!海啸风险可持续数小时!” USGS数据显示,7.3级主震发生到现在,还发生了多次余震,震级都在2.7至4.4之间,集中在主震附近区域。 截止至发稿前,同样位于西海岸的美国俄勒冈、华盛顿及加拿大BC省都没有海啸影响,但此次地震再次唤起人们对“大地震”的恐惧。 2025本来就在“大地震”的历史活跃周期,温哥华岛、旧金山,阿拉斯加都是地震热点,再加上“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最近好几座火山躁动。 换句话说,9级大地震随时发生都不奇怪,这也是为什么科学家们都在密切观测,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成为前兆。 阿拉斯加上一次发生这个规模的大地震,还是在1996年。 1964年的“阿拉斯加大地震”更是美国历史上最强的地震之一,规模达9.2级,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并引发了跨洋海啸,波及加利福尼亚州、俄勒冈、夏威夷和日本。

炸裂!相差27岁华人夫妇代孕狂生21娃 婴儿豪宅内被虐至脑出血 被控重罪 所有孩子被带走

在美国的一对中国夫妇在过去24小时内成为英文媒体的热门话题,他们的故事,真是“炸裂”到难以置信。 这对夫妇居住在南加州华人富人聚集城市阿卡迪亚(Arcadia)。 38岁的女子Silvia张(Slivia Zhang, 音译)与65岁的男子宣国俊(Guojun Xuan,音译)被曝通过代孕母亲生下了21个孩子。 如今,因为涉嫌虐童,这些孩子已被全部暂时剥夺监护权,送往寄养家庭。 事件的导火索是5月7日一家医院的报警电话。 当时医院接收了一名仅两个月大的婴儿,孩子脑部有创伤,并出现颅内出血。医生怀疑他遭受了虐待,立即报警。 警方随即前往调查。 监控录像显示,5月5日,这名婴儿在家中被保姆暴力摇晃并击打,导致失去意识、陷入昏迷。 更令人震惊的是,Silvia Zhang与宣国俊当时就已经察觉保姆的行为,但并未立刻将孩子送医。 直到两天后,孩子出现癫痫症状,才被紧急送往医院救治。 保姆为56岁的李春梅(Chunmei Li,音译)。 5月9日,警方对李春梅以及张宣二人发出逮捕令,指控夫妇“使儿童陷入危险之中/忽视儿童重罪”。 张宣二人随即被逮捕,但以每人50万美元保释。而李春梅则畏罪潜逃,目前尚未被捕。 警方在搜查两人住宅时发现屋内竟然有15个孩子,均为张宣二人的子女,并有合法出生证明。 随后,警方又在另一处房屋中找到了他们的另外6个孩子。 这21名孩子年龄从2个月到13岁不等,多数为婴儿与幼童,目前已全数进入寄养系统接受保护性安置。 事件曝光后,在美国引发了连锁反应。 至少四名女性先后爆料,称自己为张宣夫妇代孕,并在过程中遭遇了隐瞒与误导。 其中一位是来自德克萨斯州、年仅27岁的凯拉(Kayla)。她在3月13日刚刚为张宣夫妇代孕生下一个孩子。 得知孩子被送往寄养机构的消息后,她震惊不已。她原以为自己是在帮助一对南加州的不孕夫妇迎来第二个孩子,没想到两人竟然已有这么多孩子。 她已经在GoFundMe发起募款活动,用于筹集法律费用,希望争取自己所生孩子的监护权。 此外,还有两位洛杉矶县的女子表示,她们也曾为这对夫妇代孕:其中一人在今年3月刚刚分娩,另一人则在2022年和2024年分别生下了两个孩子。 甚至还有一位来自宾夕法尼亚州的代孕妈妈目前仍在孕期,尚未生产。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代孕安排皆通过一家名为“Mark Surrogacy”的机构进行。而这家机构的注册地址,正是Silvia Zhang的居住地。 据英国《独立报》报道,Mark Surrogacy就是由Silvia...

爆了!欠款超9000w 温哥华地标项目陷破产危机 一人买四套 砸手里了

曾被宣传为“全球最高被动式节能建筑”的温哥华地标项目CURV,如今也陷入了破产危机。这个被称为豪宅市场“天花板”的高端楼盘,不但至今未开工,还因为还不上贷款,已被加拿大皇家银行(RBC)正式申请法院接管。 CURV位于温哥华市中心西区的Nelson街1075号,本来将是妥妥的市中心顶流。 原本计划建造一栋60层超高楼,包含328套豪华分契公寓、50套市场租赁单位和102套社会住房,还请来了曾设计迪拜帆船酒店的建筑师Tom Wright操刀,堪称顶配中的顶配。 Tom Wright 开发商是来自蒙特利尔的Brivia集团,他们原本雄心勃勃,2023年就开始预售单位。一卧起价就高达100万加元,顶层公寓更是标价6000万加元。 但市场不给面子,高价位加上房市低迷,项目销售非常冷清。为了吸引客户,开发商甚至推出“买房送保时捷”的活动,后来还搞出“保价回购”等营销手段,依旧没能打动买家。 今年更传出,一位买家一次性买了四个单位,但交了首付款之后就再没付款,开发商将其告上法庭,至今没有下文。 效果图 而另一边,资金链断裂的情况也暴露出来。 CURV项目的贷款就高达9000万加元,开发商没按时支付展期费用,贷款也没如期偿还。贷款联合体催款未果后,RBC联合BMO和Meridian信用合作社,于7月11日正式启动接管程序,并将在7月25日上庭审理。 法院文件显示,截至7月10日,CURV所欠债务已达9120万加元,利息还在持续滚动。而整个项目至今尚未动工,地块上只有两栋空楼,估值大约3800万加元,远远不够填补债务窟窿。 更雪上加霜的是,CURV去年也没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预售指标,也没有拿到建筑许可证。虽然省政府后来推出新规,将预售有效期从12个月延长到18个月,CURV勉强拿到延期,但项目命运依然不容乐观。 如果法院批准接管,CURV项目很可能被拍卖,寻找新的开发商重新启动。但在当前房市环境下,是否有人愿意接盘,这仍是个大问号。 在房地产开发商频频暴雷的当下,CURV只是众多故事中的又一个。对于那些早早下订、满心期待未来入住高端豪宅的买家而言,这或许是一次现实的警醒——在楼盘动工之前,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突发! 加拿大客机高空冒烟 陡降1万英尺急转弯; 温哥华劫机警报 封锁停飞39分钟

本周才过了2天,就有2架波音接连爆雷,一架载着166人的客机上天25分钟引擎就起火、还有载着华人的737降落起落架断裂,让人心惊。 就在本周二晚7点半,加拿大客机也发生事故,一架原定从安大略省汉密尔顿飞往温哥华的波特航空客机突发异常,机长宣布紧急迫降! 据悉,这架飞机当时载着85名乘客和5名机组人员,在飞越美国蒙大拿州上空时,机组人员发现机舱内冒出烟味,紧急上报给机长。 据航班追踪网站FlightRadar24记录,这时飞机正以38,000英尺高空巡航,突发异常之后,开始以每分钟下降高达1万英尺的速度,急剧降落! 在7,000英尺高空短暂停留、并评估飞机情况后,这架飞机一度再次爬升至14,000英尺的高度,并朝向卡尔加里方向继续飞行。 但没过多久,机长突然急转弯,联系塔台,宣布要在萨斯喀彻温省里贾纳国际机场(YQR)迫降。 当地时间8点33分,这架飞机才平安降落,所幸没有人受伤。 今天早上,波特航空发布最新声明,证实机组人员在飞行途中察觉机舱有“烟味”,“机长出于谨慎考量,决定改降里贾纳机场。” 所有乘客均已在当地安排过夜住宿,预计将于今日搭乘另一架航班继续前往温哥华。 与此同时,昨天下午温哥华国际机场(YVR)突发“劫机警报”,多个航班一度停飞! 本周二下午1点30分左右,一架涉嫌被劫持的小型私人飞机闯入机场空域,被塔台发现,拉响警报,引发短暂“空中安全事件”。 也因为这样,温哥华机场空域关闭39分钟,至少9架航班被迫改道, 一开始,等候登机和飞行的乘客只看见大批警察围着一架飞机,都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随后航班就被宣布停飞了,还有原定降落的飞机被迫改航。 温哥华国际机场透露,当时机场雷达发现一架小型私人飞机在附近空域活动异常,触发安全机制,YVR随即对所有进港航班下达临时“地面停止”(ground stop)命令,暂停任何航班进场降落。 不久后,加拿大皇家骑警就证实,这架飞机为一架Cessna 172型轻型固定翼飞机,早些时候被报告自温哥华岛地区遭劫持。 警方称,接警时间为下午1点10分,他们接到线报说这个飞机正朝YVR方向飞行,全面戒备,空中广播预警周边航班,并迅速协调部署。 同时,飞航管制部门也向周边所有在空飞机发出劫机广播通告,提醒注意这架飞机。 据悉,这架飞机在机场上空盘旋了约20分钟,一度引发现场飞机和旅客的不安。 涉事飞机在下午1:45安全降落在机场北侧跑道,警方迅速控制现场,并将机上唯一人员拘捕。 警方确认机上只有一人,无其他乘客,目前嫌疑人身份及动机尚未公布,事件仍在进一步调查中。 截至周二晚间,YVR机场已全面恢复正常起降运作。 航空安全专家指出,此次事件虽未造成物理性损害,但“此类小型飞机的行为轨迹有可能造成重大威胁,若飞行员不配合或具有破坏意图,后果可能极为严重。”
spot_img

惊! 世卫称或有“重大危害”别用美国这款新冠药! 加拿大卫生部早已批准!

疫情“火烧房子”的11月,一边是火箭般上升的感染数据,一边是几款疫苗捷报频传。加拿大最大的城市多伦多,下周一就要开始封城28天,零售业只允许路边取货。特鲁多回到自家官邸通报疫情,十分煽情地表示:“现在的行动,可能会决定加拿大子孙后代的命运。” 无情的现实已经让加拿大民众意识到,病毒不是政府发几个亿就会消失;普罗大众也要到明年底才种得上疫苗,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了面前:如果不幸感染,有药可治吗? 世界卫生组织11月20日发布建议,反对使用瑞德西韦作为新冠住院患者的治疗药物,无论病情多么严重!目前没有证据显示它能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和其他结果。 世卫组织表示,这是根据4个涉及逾7,000名新冠患者的数据得出的结论。专家们认为:瑞德西韦对死亡率或患者的其他重要后果,如对呼吸机或临床改善时间的需求,没有有意义的效果。 鉴于仍然存在重大危害的可能性(the possibility of importantharm remains),以及瑞德西韦相对较高的成本和资源方面的复杂性,如这种药必须静脉注射,专家团认为这是一个适当的建议。 “瑞德西韦是一种昂贵的药物,必须静脉注射5至10天,因此世卫的建议将节省资金和其他医疗资源。”牛津大学教授Peter Horby在接受CNN的采访时如此评论。 然而,值得留意的是,美国FDA在上个月刚刚全面批准瑞德西韦用来治疗新冠病例。负责研发及生产的吉列德药厂指出,瑞德西韦是唯一一个获得官方全面批准的治疗新冠药物。今年5月,FDA也有条件批准瑞德西韦作紧急治疗用途。 甚至连美国总统特朗普,确诊新冠肺炎后也曾使用瑞德西韦。 早前,瑞德西韦已在欧洲、日本、新加坡和澳大利亚获得了紧急或有条件的授权。 瑞德西韦也是加拿大卫生部批准用于治疗新冠的首例药物,有一定数量的患者已经接受了瑞德西韦的治疗。 可惜,这款在欧美世界堪称“神药”的瑞德西韦,却不被世卫看好。 10月,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赛表示,瑞德西韦在防止新冠患者死亡或缩短住院时间上几乎没有效果。世卫认为,对于新冠重症患者来说,地塞米松仍然是唯一有效的药物。 11月20日世卫的最新建议出来后,瑞德西韦股盘走低,股价一度跌近2%。 瑞德西韦研发公司吉利德称对世界卫生组织的此项建议感到失望。 “在许多可信的国家中,瑞德西韦被公认为治疗新冠住院患者的标准。在世界范围内病例急剧增加的时候,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南似乎没有理会这一证据,医生们正在依赖瑞德西韦作为在大约50个国家中对新冠肺炎患者进行的首个,也是唯一的抗病毒治疗。” 一边是治疗了总统还获得了批准,一边是世界卫生组织不建议使用。世界在瑞德西韦上的态度似乎有点撕裂。 不知道是否因为世卫闹的这一出,美国卫生部长20日表示,再生元公司Regeneron的鸡尾酒抗体疗法,现在也已经进入FDA等待审核。 川普10月确诊的时候,也采用过该治疗方法。 此外,由美国礼来公司Lilly与位于加拿大BC省温哥华的AbCellera联合研发的新冠单株抗体疗法Bamlanivimab也在11月9日获得了FDA的紧急使用授权。 美国政府购买了30万剂该药物,用于治疗近期确诊的12岁以上成人和儿童轻中度高风险新冠患者。 Bamlanivimab是在10月7日向FDA递交的申请,到获批不过一个月的时间。 而就在世界卫生组织不建议使用瑞德西韦的11月20日当天,AbCellera宣布,加拿大卫生部已通过了Bamlanivimab的临时授权,批准其用于治疗加拿大新冠病患。 防控+治疗,是我们目前抵抗新冠的主要手段。 防不胜防的病毒狡黠地攻击每一个“猎物”,轻易夺走人们脆弱的生命。在这场战疫中,如果暂时不能赢在起点,那么至少让每一个入院的人挺下来。希望除了疫苗,真正有效的治疗药也传来更多佳音吧。

太惨! 男子感染新冠 登革热 疟疾 又遭蛇咬 如今瘫痪+失明!

救人心切 却救不了自己 世界纷纷扰扰,岁月不再静好。2020充斥了太多难以言喻的悲伤,90%关乎生死。一场新冠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破碎了千万个家庭,放大了无数个令人动容的瞬间。 在这场前所未有的浩劫面前,医护成了守护人类的天使,日日夜夜战斗在前线,跟死神抢人。离疫情正式爆发已经过了近一年,大家抗疫疲乏,但医护人员依旧奋斗在各国前线,日以继夜。 对于49岁的英国男子伊恩·琼斯(Ian Jones)而言,新冠只是他医务生涯中一场“大病”,丝毫不能阻止他救人的心。 琼斯曾经是英国的一名医务工作者,新冠疫情爆发之前,他决定到医疗系统更加艰难的地方,支援贫苦人民。于是,他远走他乡,来到了印度西北部的一个村庄。 这是一个生活条件极差的村庄,琼斯不在乎,打入当地人的生活,尽自己所有心血,只为改善当地人的生活,直至疫情袭来。 大家都知道,印度的新冠疫情不比美国好多少。截至今日,全印度累计确诊人数已超904万,离1000万确诊不远了。 印度的医疗条件,可想而知,大城市或许还能好一些,但琼斯所在的这个村庄,条件就一般。 长期与当地人生活、工作在一起,琼斯接触新冠病毒的几率也高。果不其然,第一波疫情期间琼斯不幸染上新冠肺炎,但老天保佑,经过治疗,琼斯顺利康复。 然而不幸再次找上门,这天,琼斯偷得半日闲,在繁忙的工作日常中休息一下。与新冠病毒的斗争已经夺取他太多精力,同在慈善机构工作的同事让他到仓库休息一下。 正当琼斯躺下休息的片刻,一只国王眼镜蛇悄悄滑进仓库,闭目静养的琼斯并没有注意到蛇的存在,在一旁休息。 这时的他,并想不到死亡正在悄然接近。 眼镜蛇慢慢靠近琼斯,可能是咳嗽声,也可能是翻身的声响,惊动到蛇。眼镜蛇张开血盆大口,咬向琼斯的手,接连咬了两口! 国王眼镜蛇学名Ophiophagus hanna,属毒蛇的一种,含有致命的毒液,攻击神经系统、导致猎物神经麻痹,平均排毒量为80毫克。要知道,15毫克的眼镜蛇毒素即能致人死亡。 咬一口即可杀死一头大象、20个人,最长能长到18英尺(约5.4米)! 被咬伤的琼斯被立即送往当地医院,虽然命救回来了,但现在双目失明、半身瘫痪,躺在医院不得动弹。 噩耗传回英国,琼斯的家人简直不敢相信,琼斯竟遭遇这样的事情。心急如焚,家人们想让琼斯回家,但印度和欧洲疫情严重,封城、封国令限制人们出行,琼斯被困在了印度。 琼斯的儿子塞布·琼斯(Seb Jones)表示,这已经不是父亲第一次遭遇人生大劫,琼斯曾患过癌症,康复后又在印度染上疟疾和登革热,现在又是新冠、被蛇咬。 家人们苦心劝过琼斯好几次,让他回英国修养,但他就是不肯,坚持留在印度,一心想帮助当地人。 作为他的家人,塞布虽然理解,但还是希望父亲能先回英国治疗,往后的事情之后再说。“虽然他现在双腿瘫痪,双眼失明,但情况还算稳定,希望这些症状都是暂时的,”他担心道。 目前,琼斯所在的慈善机构已在网上发起募捐活动,筹得12750美元,希望能够减轻一点琼斯的负担,让他能够支付医药费和回到故乡——英国怀特岛郡(Isle of Wight)的机票。 距离完全恢复健康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但相信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希望琼斯能平安度过难关,回到家乡。

突发! 特鲁多警告 加拿大命运已危在旦夕! 日增恐破6万 全国将哀鸿遍野!

必须重拳出击了! 新冠疫情在加拿大的第二次爆发来势汹汹,各省确诊数字越来越令人胆战心惊。很多民众都期盼着本地疫情能像半年多前的第一波那样尽快得到控制,然而加拿大政府在今天公布的疫情预测数据,却让人看后如坠冰窟! 据加拿大公共卫生局的最新疫情模型显示,若加拿大人继续不顾疫情增加与他人的接触,比如在即将到来的圣诞节与大群亲友相聚,那么到今年12月底,全国日增新冠病例总数将暴涨至每天60,000人! 如果按照这样的失控状态,预计到11月30日,加拿大的新冠病例总数就将达到366,500至378,600例,死亡人数将为11,870至12,120例。 而且,即使人们保持现有的日常,每天接触他人的数量不变,情况还是会继续恶化,到12月底全国也将有每日20000的新增感染人数,远远超过现在平均日增的4800例! 谭咏诗在今天(20日)就新冠模型透露道:“从全国的疫情曲线来看,现在的病例数量已经远远超过第一波疫情期间的峰值。况且疫情还在快速增长,本周报告病例已经比上周增长了近15%。” 如果要控制疫情到日增一万以下,加拿大人就必须限制自己与他人的接触为仅限必要活动,保持社交距离,遵守其他防疫守则。 不过,想像第一波疫情那样,在事态刚变严重时就把疫情控制下来,恐怕已非易事。在上一次10月末公布的模型中,卫生局就已建议人们减少25%的社交活动,然而疫情曲线不降反升,很显然很多加拿大民众根本就没把继续防疫当回事! 对此,特鲁多也在今天一早站在户外的寒风中进行了讲话。特鲁多一开场就说:“我不想今早站在这里,你也不想看见我在这里。但现实就是这样,全国的新冠病例激增,医院不堪重负,更多值得珍惜的人面临死亡。因此,我们需要立即采取一切措施,减慢新冠病毒的传播速度,阻止疫情高峰的到来!” 特鲁多表示,他知道加拿大人在过去的10个月中做出了各种牺牲,也明白人们已经对疫情及其对生活的限制感到厌烦,但遵守公共卫生措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 “如果你打算在这个周末和朋友见面,最好别了;如果你要举行生日聚会或聚餐,不要这么做。” 随着年末假期的临近,特鲁多还警告说,今年圣诞节也将与以往不同:“坦率地说,过一个正常的圣诞节,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特鲁多在上周已经和各省省长通过电话,要求立即实施封锁措施,控制疫情。然而,各省近日病例仍在上升;卫生局的模型数据也显示,BC省、阿省、安省、魁省、曼省和萨省这6个省份的疫情指数也在逐日猛增! 目前加拿大的确诊病例总数已达到31.9万,死亡病例11313例。 在这其中,BC省连日来屡破日增病例纪录,在昨天新增538例,新增死亡1人。BC省卫生官邦妮·亨利宣布将大温地区封城令延长至12月7日,且范围扩大至BC全省;并首次扩大强制口罩令范围,要求所有省民在室内公共场所(包括零售店和政府设施等)佩戴口罩,只有进食和喝水除外。 安省今天新增1418例,令全省确诊总数已超过10万例,形势不容乐观;省长福特宣布再次封锁多伦多和皮尔地区,几乎所有非必要商业设施都将关闭,也禁止在餐厅的室内和室外用餐! 魁省的日增病例则再次增多,新增1259例确诊病例,并新增加了32例死亡病例。 曼省新增确诊438例,死亡9例,其中出现一位20岁年龄段的省内最年轻死者。目前,曼省人均新冠感染率为全国最高,正处于全省封锁的状态。省长布帕利斯特称将加强本省社交聚会和外出购物的限制规定。 针对越来越多加拿大人放弃遵守卫生安全规定,导致病例上涨、各省进入更严格的防疫状态,特鲁多再次恳请人们尽可能减少与他人的接触,尽量在家工作。 特鲁多严肃地表示,第二波疫情已令加拿大的未来危在旦夕:“这关乎我们国家的未来、我们孩子的未来、我们所爱的人和老年人的未来,也有关我们的经济,是我们的事业,是一切的一切。”

恐怖! 一公司1000人感染 5人惨死 高管们现金下注 将员工性命推上赌桌!

员工哭着倒下,高管笑着数钱 美国新冠疫情野火燎原,截至发稿前,全美已有1197万人感染,超过25万人死亡。仅昨天1天,美国就死了1800人,平均每48秒钟就有1个美国人因新冠丧命。 11月18日,纽约市民在一家诊所外排队等待 全美50个州病例集体激增的情况下,不堪重负的医院,被迫将停车场、自助餐厅、教堂改造成临时“医院”,在那里对排队数小时的患者进行诊治。 内华达州一家医院的停车场被改成临时病房 疫情灾难中,今天的一则新闻格外刺眼—— 美国最大食品公司,泰森食品公司(Tyson Foods),在其工厂成百上千名员工感染的情况下,不仅故意淡化病毒威胁,鼓励员工带病工作,称新冠是“被美化了的流感”,其高层管理人员还组织了以确诊员工数量为赌注的赌局,用无数员工的病痛甚至生命,换取白花花的银子和贪婪狡诈的笑声。 根据一份联邦诉讼书,泰森食品公司位于爱荷华州的猪肉加工厂,在多名员工感染新冠死亡的情况下,一位名叫汤姆(Tom Hart)组织了一个残酷的赌局,请各位公司主管们下注,赌工厂最终会有多少可怜虫感染新冠。 赌局的规则是,“现金买入,赢家通吃”。 截至目前,这间共拥有2800名员工的猪肉加工厂,已有超过1000名员工感染新冠,5名员工死亡。不知最后是哪位高管成为了“赢家”。 死亡泰森员工Sedika Buljic   死亡泰森员工Reberiano Garcia 起诉书指出,这家爱荷华州的泰森猪肉加工厂,员工都不戴口罩,工作环境十分拥挤恶劣。 一名工人在工厂感染新冠死亡。该死亡工人的儿子称,工厂疫情爆发时,高管们一方面欺骗工人们说,工厂并没有疫情,新冠也只是流感,另一方面,他们自己却全部避开了工厂房间,“因为他们害怕感染病毒”。 工人们为了养家糊口,冒着生命危险在早已布满病毒的工厂里一刻不停地工作;高管们在办公室里谈笑风生,用工人们的命运生死赌钱取乐。 一名叫西拉(Sheila)的员工透露,疫情期间泰森工厂的工作环境十分恶劣:“大家都白天夜里地不停工作,绝大多数人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没有任何口罩可以保护我们,员工与员工之间没有2米距离。” “工厂里的厨师,在给工人们做饭时,脸上也没有口罩。” “公司高层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西拉这样形容公司的管理人员:“如果他们走路时看到一个可能把人绊倒导致受伤的东西,他们也会视而不见地直接绕过去。因为他们根本就不在乎。” 最新针对泰森的诉讼中还揭露,一名员工在出现新冠症状后,想要去进行新冠检测,结果半路被工厂的“最高管理者”拦截。该高管不仅阻止这名生病员工进行检测,还命令其立即回到岗位,继续工作。该高管当时义正言辞地说:“我们大家都有症状,但是记住,你有工作要做。” 这名高管还曾对所有员工说:“新冠就是被美化了的流感,没什么大不了的,每个人都会得的。” 蕾克莎(Lakesha Charles)是5个孩子的妈妈,在泰森工厂工作的每一分每一秒,她都担心自己会染上致命的病毒,并在回家后传染给所有的孩子。最后,她由于在工作中焦虑症发作,无法控制地发抖和呕吐,被公司允许回家。蕾克莎说,她的同事们都担心各自的安全,“他们都很害怕,但他们不敢说出来,因为他们不想丢掉工作,如果他们说错话,可能会遭到报复。 在当地官员多次呼吁泰森关闭该猪肉厂的情况下,工厂仍然不管不顾继续开放,甚至还激励已经染病的员工继续工作,向连续3个月全勤的员工提供500美元的“谢谢你奖金”(Thank you bonuses)。 泰森食品公司是全球第二大鸡肉、牛肉、猪肉的加工商和销售商。其公司旗下产品众多,包括北美家庭耳熟能详的各大品牌。 该公司生产的肉类产品,供应于肯德基,麦当劳,沃尔玛,汉堡王,Wendy’s,Taco Bell,以及各种小型餐馆、企业,甚至监狱。泰森旗下品牌食品,在加拿大各大超市也广泛销售。 如果不是这场疫情,恐怕在超市里轻松买到新鲜牛肉或冷冻炸鸡块的我们,永远也不会想到,这些美味食品背后的“血汗工厂”,隐藏了多少罪恶。

突发! 刚刚 牛津疫苗报99%出现抗体! 免疫反应强烈 加拿大这回稳了!

感觉加拿大这次稳了! 近两周,加拿大预订的两款疫苗——辉瑞(Pfizer)疫苗和Moderna疫苗接连宣告重大突破,为仍受疫情所苦的加国人民终于带来了崭新的希望。 而在刚刚,又一加拿大订购的疫苗传来捷报——声名远播的牛津疫苗宣布,已有99%的受试者在接种疫苗后出现抗体,而作为易感染新冠高危人群的老年人,也出现强烈免疫反应! 今天(19日),联合研发疫苗的英国制药公司阿斯利康(AstraZeneca)和牛津大学在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表报告,表示在疫苗的二期研究中,560名健康的成年受试者(包括240名70岁以上老者)有99%出现抗体。 而易出现严重新冠症状的老年人也在接种牛津疫苗后产生了强大的抗体和T细胞反应,很可能为这种高危人群带来更好的保护! 该疫苗在18至55岁的受试者和56岁以上的受试者中都产生了相似的免疫反应,并且无论哪个年龄段的人群在接种了低剂量和标准剂量的疫苗后,几乎都没有引起副作用! 对于已经预订了牛津疫苗的加拿大来说,这无疑又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牛津疫苗预计在今年圣诞节前进一步完善研究结果,即将更新第三期试验报告;而另外两个被加拿大“押中”的疫苗,则是辉瑞和Moderna生产的疫苗。 来自美国制药厂的辉瑞曾在上周发布中期报告,宣布辉瑞疫苗对新冠高达90%的有效率,令全球舆论惊叹不已; 没想到仅在一个多星期后,辉瑞疫苗就宣布更大的好消息:第三期人体试验结果显示,疫苗对预防新冠感染的有效率达到了95%!即使在老年人群体中,该疫苗也有超过94%的保护效果,并且没有任何严重安全隐患! 联合开发新冠疫苗的辉瑞与BioTech已宣布,将在本周五(20日),向美国食品药监局(FDA)申请疫苗使用的紧急授权。据预测,辉瑞和BioTech将于2020年在全球范围内生产5000万剂新冠疫苗,并在2021年生产13亿剂,这其中就包含了给加拿大的部分! 而在本周一(16日),辉瑞的竞争对手Moderna也宣称其疫苗达到了94.5%的有效率! Moderna公司CEO更表示,他们已经在美国生产了数百万剂Moderna新冠疫苗! 加拿大早前花费10亿加元,订购了7种最有希望的疫苗。其中就包括近来接连传出积极结果的7600万剂辉瑞疫苗、5600万剂Moderna疫苗、以及2000万剂牛津疫苗。 无论这7种疫苗中的哪一种率先完成了三个阶段的试验并获批生产,加拿大都已预订共计4.14亿剂疫苗。加国人口总数是3790万,也就是说,加拿大民众人均能拥有超过10剂疫苗,远远高过了每人接种所需要的数量! 对此,安省卫生部长已放话,称安省有望在明年3月份之前,收到160万剂辉瑞疫苗,和80万剂Moderna疫苗。 对于目前累计已有近10万确诊病例的安省来说,得到有效疫苗的希望十分迫切;而加拿大的其他省份,包括近来新增病例猛涨的BC省,相信也在对接收疫苗进行着全面准备! 眼看预订的疫苗捷报频传,相信不惜斥巨资采购大量疫苗的特鲁多和整个联邦政府都会松了一口气。不过,如同特鲁多在近日讲话中所呼吁的那样,疫苗有效,但也只有接种之后才能起到作用。在此之前,我们所有人都需要在这个严酷的冬季加倍努力控制第二波疫情,静候明年春天的来临!

突发! 辉瑞疫苗宣布最终结果 95%有效预防新冠感染 48小时后申请紧急使用!

希望这已经是黑夜的终点。愿黎明到来前,所有人都平安。 重磅突发!刚刚,辉瑞公司宣布,辉瑞新冠疫苗的第3期人体试验的最终分析出炉!结果显示,辉瑞疫苗对预防新冠感染的有效率,达到了95%!即使在老年人群体中,该疫苗也有超过94%的保护效果,并且没有任何严重安全隐患! 联合开发新冠疫苗的辉瑞与BioTech已宣布,将在本周五,也就是后天,向美国食品药监局(FDA)申请疫苗使用的紧急授权! 辉瑞公司对3期试验4万志愿者中感染了新冠的170人进行分析,发现有162名感染者,都来自注射安慰剂的一组。而仅有8名感染者,当初接种的是真正的疫苗。 根据此数据,辉瑞宣称,其新冠疫苗的功效高达95%。 上周,辉瑞刚刚公布一份显示其疫苗有效性超90%的中期报告。当时,辉瑞分析了94名感染新冠的3期试验志愿者,发现仅有不到10%的感染者,接种的是真实疫苗,而超过90%的感染者,当初注射的是安慰剂。 当时,90%的有效率已经令科学界惊叹,没想到,一个多星期过后,辉瑞就传出了更好的消息。 值得一提的是,总部位于加拿大温哥华的生物技术公司Acuitas Therapeutics,也为辉瑞疫苗的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该温哥华公司提供了一种至关重要的输送技术,将辉瑞疫苗中一个关键但脆弱的部分,携带进入人体细胞中。 辉瑞和BioTech在一份联合声明中说:“在不同年龄,不同族裔的人口中,辉瑞疫苗的效果是一致的。在65岁以上成年人中,我们观察到的疫苗有效率超过了94%。” 辉瑞称,大约42%的海外志愿者和30%的美国志愿者,有族裔多样化背景;大约41%的海外志愿者和45%的美国志愿者,年龄在56岁至85岁之间。 “在志愿者中,共发现了10例新冠重症病例,其中9例发生在安慰剂组,仅1例发生在疫苗接种组。” 一个独立小组一直在观测辉瑞疫苗的试验结果和副作用。“迄今为止,数据监测委员会没有报告任何与疫苗相关的严重安全隐患。”辉瑞和BioTech表示。 “唯一频率大于等于2%的严重不良反应,是在注射第一剂或第二剂后,有3.7%的人出现疲劳。” 不过,两家公司指出,老年人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更少,且症状更轻微。 辉瑞称,疫苗的试验数据也将交给全球其他监管机构,并且计划将数据发布在经过同行审议的科学期刊上。 根据目前的预测,辉瑞和BioTech将于2020年在全球范围内生产5000万剂新冠疫苗,并在2021年生产13亿剂。 关于此前多方对辉瑞疫苗-75℃严苛储存条件的担忧,辉瑞和BioTech也给出了回复。 两家公司表示,他们专门为辉瑞疫苗设计的定制包装将帮助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已经开发出了一种经过特别设计的、温度可控的保温托运箱,利用干冰来维持-70℃的低温环境。” “通过重新填充干冰,它们可以充当临时储存箱,将疫苗保存15天。” 最新疫苗分析结果公布后,辉瑞和BioTech的股价纷纷上涨。 此外,本周一,辉瑞的竞争对手Moderna刚刚宣称自己的新冠疫苗94.5%有效。昨夜,Moderna公司CEO放出最新消息,称已经在美国生产了数百万剂Moderna新冠疫苗。 对于已经预定了7600万剂辉瑞疫苗和5600万剂Moderna疫苗的加拿大来说,这一周接踵而来的疫苗突破消息,终于让苦困疫情中的加拿大人看到了黎明的曙光。加拿大安省卫生部长已放话,称安省有望在明年3月份之前,收到160万剂辉瑞疫苗,和80万剂Moderna疫苗。相信BC省的情况也差不多。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好消息是,据《纽约时报》报道,最新研究指出,人体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力可能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这无疑为广泛疫苗接种计划带来了巨大的希望。 这份研究数据显示,感染新冠病毒8个月后,大多数康复者仍然拥有足够的免疫细胞,来对抗病毒,并预防疾病。短期内免疫细胞缓慢下降的速度显示,这些细胞可能可以在人体内存在很长的时间。 该研究发布于预印本网站Biorxiv,未经过同行审议也未发表在科学期刊上,但《纽约时报》指出,该研究是迄今为止,对新冠病毒免疫记忆最全面、最广泛的研究。 该研究主要作者之一,来自拉荷亚过敏和免疫学研究院(La Jolla Institute of Immunology)的病毒学ShaneCrotty表示:“如此数量的记忆细胞,足以让大多数民众在多年内都不会患重症或住院治疗。” 该研究与最近的另一发现相吻合:一名同样由冠状病毒引发的SARS的幸存者,在康复17年后,体内仍携带某些重要的免疫细胞。 这一研究结果,或许会让很多人松一口气。此前,不少专家担忧人体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力恐怕只能维持很短的时间,即使有了疫苗也必须频繁反复接种。 截至发稿前,全球已有5640万人感染新冠,135万人死亡。 希望这已经是黑夜的终点。愿黎明到来前,所有人都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