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加新网

Exclusive Content

惊悚! 亚裔女子当街遭袭 狂奔逃命呼救 下秒被枪毙 大哥见义勇为也中弹

当街夺命 就在刚刚过去的这周六,美国洛杉矶发生一起骇人听闻的枪杀案,一名亚裔女子在当街被暴打求救,下秒被枪杀,见义勇为的路人也中弹! 世风日下,在大街上杀人,这魔幻的场景发生在洛杉矶的哈佛高地社区。 2025年8月16日晚10点23分,一名亚裔女子在广场的人行道上狂奔,因为跑得太急,途中还踉跄了几下。 就在这个女子的身后,紧跟着一名挥舞拳头的壮年男子。 只见女子不断回头张望,神情害怕,嘴里不断尖叫着"救命",凄厉的叫声划破了夜空。 住在附近公寓3楼的玛利亚·冈萨雷斯回忆,"我听到玻璃碎裂的声音,然后是女人的哭喊。我从窗户看见那个男人把她按在地上殴打。" 这时,一辆白色SUV正巧驶过,42岁的司机发现有人被袭击,立即急刹,跳下车冲向这名施暴的男子,并将妻儿留在车内报警。 这个好心的司机嘴里高喊着,"住手!警察马上就到!" 没想到,下一秒就中弹了! 这个男子突然从腰间掏出手枪,先向司机所在的方向连开两枪,接着把黑漆漆的枪口对倒地女子,补了一枪,当场毙命! 案发后,凶手开着一辆偷来的车,迅速逃离了现场。 警方接到通报之后,立即将死伤人员送医。 好心司机的命保了下来,他的左肩中弹,子弹穿过他的身体,直接击中白色SUV。 法医报告显示,死亡的亚裔女子头颈部遭受严重殴打,直接死因是心脏部位的枪伤。 警方立即展开搜索,隔天清晨7点05分,巡逻警员在距现场仅300米的巷子里,发现了枪手的尸体。 截至发稿前,亚裔女子身份仍未公开。 法医办公室透露,死者指纹匹配南加州某个美容院的工作人员记录,但雇主称她两周前已离职。

恐怖! 客机万米高空机翼断裂脱落 机身疯狂摇晃! 满载航班硬闯4级飓风!

与死神擦肩而过 这周航空业可谓是惊险连连,两起让人心惊肉跳的飞行事故接连发生,乘客们都经历了一辈子难忘的恐怖时刻。 周二,达美航空1893航班正从奥兰多飞往德克萨斯州奥斯汀,结果半路上波音737客机的机翼襟翼居然突然部分脱落了。 乘客沙妮拉·阿里夫(Shanila Arif)说起当时的情况还是心有余悸:“开始我们还以为是遇到了严重颠簸,飞机晃得厉害。” 坐在前排的乘客打开舷窗一看,发现情况不对劲,阿里夫也赶紧往外瞧,这一看可把她吓坏了。 她用手机拍下的视频显示,那块襟翼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在机翼后面摇来摆去,而飞机还在几千英尺的高空中高速飞行。 “我当时就想,要是这块东西完全掉下来撞到飞机尾部,那还不得出大事。”阿里夫的担心也代表了机上其他67名乘客和机组人员的心声。 好在最后有惊无险,飞机平安降落了。达美航空后来发声明承认“左翼襟翼确实有一部分不在正确位置”,这架飞机现在已经停飞检修。联邦航空管理局也开始介入调查了。 除了这起事件外,还有更让人震惊的。Spirit Airlines居然让一架满载乘客的客机直接钻进了4级飓风里! 周一,Spirit航空的NK2298航班从费城飞波多黎各圣胡安,结果半路上就撞进了正在加勒比海发威的超强飓风艾琳。 当时这个飓风正以130多英里的时速在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上空肆虐。这架空客A320最多能坐180个人,下午1点多从费城起飞的时候,谁能想到会遇上这种事。 专门追踪航班的网站Flightradar24把这个离奇的飞行路线发到了社交媒体上,网友们都看傻了。 虽然飞机在飓风里穿行了好几英里,Spirit Airlines坚持说没人受伤,飞机也安全到了目的地。 Spirit Airlines的发言人汤米·弗莱彻(Tommy Fletcher)还在为公司辩护:“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我们的飞行员严格按照程序和空管指示操作。” 可网友们不买账,社交媒体上骂声一片。有人调侃说:“他们这是要对飓风体验单独收费吧。”还有人讽刺:“Spirit真是想给乘客来个低端体验。” 安全专家可不觉得这是开玩笑的事。国家飓风中心明确警告,在130多英里时速的飓风中飞行相当危险。这种强风会造成严重颠簸,飞机可能失控,机身也承受不了这种压力。 更要命的是,飓风里闪电特别频繁,随时可能击中飞机,损坏电子设备、导航系统,甚至油箱。虽然现在的客机都有防雷装置,但飓风里的闪电强度和密度都太高了,系统出故障的风险大大增加。 目前飓风艾琳正朝美国东海岸方向移动,不过预计会转向,应该不会直接登陆。但它带来的影响已经很明显了,预计会有15到20英尺高的巨浪拍打海岸。 气象部门预测今年的飓风季节会比往年更活跃,可能比去年的18个命名风暴还要多。 这两起事件给航空安全敲响了警钟,也让人对一些航空公司的决策程序产生了质疑。

恐怖! 旅游天堂惊现6颗人头 遭斩首示众; 爆大规模屠杀 华人最爱度假村成修罗场

大家出去玩千万注意 自从加拿大和美国闹翻之后,很多加拿大人出去度假都绕过美国,本来就深受大家欢迎的墨西哥更是人山人海。 然而,就在近日,墨西哥光天化日之下居然惊现6颗血淋淋的人头,场面惊悚,令人毛骨悚然! 8月12日,墨西哥当局证实——在连接普埃布拉州与特拉斯卡拉州的一条公路上,警方发现了6颗遭到残忍割下的人头,当地居民陷入恐慌中! 这6颗人头最初是被清晨驾车经过的司机发现的,他一眼不小心瞥见路边有血淋淋的头颅,吓得赶紧报警。 警方抵达现场后发现,这些头颅被排列在公路边,有的被装在麻袋中,有的散落在附近的玉米地里,加起来6个。 就在断头旁边,还留有一张小册子,上面写着恐吓文字。 名现场警员表示,这种恐怖程度,是“前所未见”的,就连空气中都弥漫着血腥与恐惧。 警方推测,估计是当地的帮派之间因为“偷油”爆发冲突,其中一方绑了几个人,斩首示众,就是给对方下马威的。 虽然知道墨西哥毒品帮派之间斗争激烈,时不时就有尸体被扔在路边沟里、被吊在天桥上,但一下子丢出6个人头,还是很惊悚的。 事件发生之后,当地立即调动了包括市警、墨西哥陆军和国民警卫队在内的大规模警力,整条公路被封锁。 一位农民表示:“我们曾以为这样的恐怖场景只会出现在北方省份,现在却近在眼前,晚上孩子们都不敢出门了。” 现在还是夏季旅游旺季,成千上万加拿大人趁着暑假去墨西哥度假,这个时候传出这样的案子,还是让人感到不安。 事实上,加拿大近几年几乎每年都会针对墨西哥发布旅游警告,主要就是因为当地的治安越来越差。 不仅是游客较少踏足的省份,就连华人最爱的坎昆度假村,都屡有黑帮从海上骑摩托朝度假村开枪杀人的案件。 原本上一秒大家还在有限晒太阳游泳、享用下午茶,下一秒就在枪林弹雨中疯狂逃命,政府不得不出动警卫队入驻,搞得大家没心情玩了。 一直以来,墨西哥北部和太平洋沿岸都是毒品帮派暴力最频发的地区,普埃布拉和特拉斯卡拉相较而言就比较平静,但这些地方也逐渐变得暴力肆虐。 事实上,2025年以来,这些州的边界区域已陆续传出暴力事件。当地黑帮原本以“偷油”和走私为主,但如今手段升级,借用贩毒集团的恐怖化策略,正向更残酷的暴力演变。 就在6月30日,墨西哥西北部的锡那罗亚州首府,就发生了大规模屠杀事件,4具无头尸体被悬挂在桥梁上! 同一天,警方又在一辆白色货车中发现16具男性尸体,其中一人被斩首,尸体旁一样留下恐吓字条,写着惊悚的“欢迎来到新锡那罗亚”。 墨西哥这个地方,不仅帮派成员、平民百姓会惨遭杀害,就连官员也惨遭毒手。 2023年10月,格雷罗州一名新任市长上任不到一周,就被绑架斩首,头颅被丢弃在皮卡车上,震惊全国。 2022年3月,格雷罗州奇拉帕市街头惊现6颗人头与散落的残肢。 这种“斩首示众”的手段,已成为贩毒集团的标志性暴力方式。 2006年,墨西哥政府动用联邦军队打击毒品集团,至今全国已累计造成约48万人死亡、13万人下落不明。尽管政府多次更换打击策略,但暴力事件并未减少,反而不断蔓延。

突发! 加拿大爆致命传染病 确诊首例感染 高烧呕吐 人宠双双中招! 本地恐已扩散

患者没出过省 夏天本来就是大家外出亲近大自然的旺季,但最近加拿大却传出了新的疫情,且不仅仅人会中招,就连宠物狗也感染了!且正在扩散中! 根据加拿大魁北克省公共卫生部门最新通报,东城镇地区发现首例落基山斑点热(Rocky Mountain spotted fever, RMSF)确诊病例!这也是这里第一次发现人类感染! 传染病专家卡里尼昂博士(Dr. Alex Carignan)警告,这次的人类感染病例值得大家注意的一点是,患者未曾离开魁北克。 也就是,这个病毒可能已形成稳定传播链。 落基山斑点热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人类感染的常见症状包括红色皮疹、发热、头痛、恶心或呕吐、腹痛、肌肉疼痛及食欲下降。 一般来说,红色皮疹会在发烧2~4天后出现,表现为针尖大小的小点或大片红斑。如果能及时用多西环素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完全康复。 但据美国诊所统计,即使接受治疗,落基山斑点热的死亡率也在5%~10%之间;若未能及时救治,死亡率可高达25%。 不仅人类,犬只也会感染落基山斑点热。 这次除了魁北克的人类感染病例,安大略省也出现了首批犬只感染病例,一只狗死亡。 落基山斑点热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只能通过蜱虫叮咬感染。最常见的传播媒介是美洲狗蜱(Dermacentor variabilis),分布范围从阿尔伯塔东部延伸到新斯科舍省。 这种蜱虫不仅会叮咬犬只,还会寄生在人类及其他大型哺乳动物身上。 蜱虫常见于草丛、林地及落叶堆中,既可能附着在犬只身上带回家,也可能直接叮咬人类,所以大家出门一定要多加注意,尤其是家中有宠物的。 在美国,每年约有6000例落基山斑点热病例。而在加拿大,此前只在BC省发现过感染病例,但近几年夏季变得更加炎热干燥,蜱虫的活动范围正在向北扩大。 除了加拿大的落基山斑点热,隔壁美国最近还爆出黑死病确诊! 根据美国卫生官员的最新公告,这次黑死病出现在著名的旅游胜地加利福尼亚州太浩湖(Lake Tahoe),一名当地居民确诊,成为这里2020年以来首个病例。 目前,这个患者的身份暂时没有被公开,卫生部门仅透露他是在露营时被受感染的跳蚤叮咬而感染的。 要知道,黑死病可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瘟疫,曾夺走2500万欧洲人的生命,相当于三分之一的人口。好在,现代抗生素可以大幅降低死亡风险。 美国疾控中心CDC数据显示,全美每年平均仅报告约7例鼠疫病例,主要分布在新墨西哥、科罗拉多、亚利桑那和加州部分地区。 虽然病例罕见,但若未能及时治疗,病死率依旧高达30%至60%;一旦病菌扩散至血液或肺部,几乎100%致死。 最近这段时间,美国连续出现病例。上个月,科罗拉多州和亚利桑那州各有一人死于鼠疫,其中1人死于肺鼠疫,这种疾病可通过咳嗽或打喷嚏产生的飞沫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专家警告,游客和居民应避免接触松鼠、花栗鼠等野生啮齿动物,更不要投喂或触摸其尸体。 鼠疫的潜伏期通常为1至8天,典型症状包括高热、寒战、全身乏力和肌肉疼痛。最具特征性的表现是腹股沟或腋下淋巴结肿大。 鼠疫主要通过携带细菌的跳蚤传播,宿主常为野鼠、松鼠、花栗鼠等小型啮齿动物。人类也可能因接触感染的猫等宠物而患病。 大家出门玩不仅要注意看不见的虫子、还得小心松鼠等小动物,千万别把病菌带回家。

慌了! 大片列治文土地被判给原住民 有被回收风险 BC省政府紧急上诉!

未来完全有可能对列治文的私人土地提出权利主张 8月7日,BC省最高法院的一纸判决在大温地区引发了轩然大波。法官芭芭拉·杨(Barbara Young)认定考伊琴部落(Cowichan Tribes)对列治文(Richmond)东南部的一块土地拥有原住民权利,而这块土地中恰恰包含了不少私人物业。这一判决的影响远超预期,直接威胁到了BC省私人土地所有权的根基。 面对如此严重的后果,BC省新民主党政府反应异常迅速。通常情况下,政府在败诉原住民土地权利案件后,会花费数周时间仔细研究判决书的各种影响,然后才会慎重决定是否上诉。但这一次,政府仅用了一个周末就宣布了上诉决定,尽管司法部长妮基·夏尔马(Niki Sharma)坦承她的法律团队还在"深入分析"这份厚达900页的判决书。 省长戴维·伊比(David Eby)的表态透露出政府的紧张情绪:"拥有产权明确的私人财产对于房屋抵押贷款、经济稳定和房地产市场都至关重要。我们承诺保护这一基础,无论是对原住民还是非原住民都是如此。"司法部长更是直言不讳地表示强烈反对这一判决,并立即宣布BC省将提出上诉。 这种紧迫感并非没有道理。杨(Young)法官在判决中提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感到不安的问题:"当在同一块土地上确认了原住民权利后,私人土地所有权还剩下什么?"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答案可能是"所剩无几"。这是BC省法院首次对私人财产权产生如此直接的冲击,完全打破了新民主党政府此前"与原住民和解不会影响私人财产权"的承诺。 更让人担忧的是,考伊琴部落在这次诉讼中采取了一种策略性的做法——他们故意将私人土地排除在起诉范围之外,只针对其他土地提出权利主张。但这很可能只是第一步棋。一旦他们在法庭上确立了对这块土地的原住民权利,下一步很可能就会寻求收回所有历史领土,包括那些现在被私人拥有的土地。 杨(Young)法官对此也没有回避,她明确表示:"他们将来在谈判或诉讼中可能选择做什么,目前只能推测。"换句话说,考伊琴部落未来完全有可能对列治文的私人土地提出权利主张,而这次的判决为他们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先例。 面对私人土地所有者可能遭受的损失,杨(Young)法官的态度颇为冷淡。她在判决书中写道:"实现和解意味着现状必须改变,在这种改变过程中,有些人将承受冲击——有时是原住民,有时是非原住民加拿大人。"对于私人土地所有者来说,这无异于要求他们默默承受可能的财产损失。 列治文(Richmond)市政府对此极为愤怒,认为这一判决将"摧毁土地权利制度、造成经济混乱并伤害BC省每个居民"。但杨(Young)法官毫不客气地回击,称这种说法是"煽动和激化",而非基于事实的理性分析。 司法部长夏尔马(Sharma)承认,这一裁决"可能对BC省的私人财产权产生重大意外后果",政府必须在法庭上为现有的财产权利制度进行辩护。她强调BC省拥有强大的财产权利保护制度,当民众拥有土地产权时,这些权利应该受到法律保护。 政府如此迅速地决定上诉,显然也有政治考量。长期以来,公众对原住民和解进程的支持建立在一个重要前提上——这不会影响普通民众的切身利益。一旦私人财产权受到威胁,民意很可能迅速转向。政府担心的是,如果法院开始将私人财产纳入与原住民和解的谈判范围,整个和解进程的公众支持基础可能会受到严重冲击。 对于列治文(Richmond)和大温地区的华人社区来说,这一判决尤其值得关注。列治文东南部地区有大量华人拥有的住宅和商业物业,如果原住民权利的确立真的影响到私人土地所有权,这些投资和家庭财产都可能面临不确定的前景。虽然考伊琴部落目前声称不会寻求私人土地,但正如法官所说,未来会发生什么"只能推测"。 这个案例也揭示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在承认原住民历史土地权利的同时,如何保护现有私人财产所有者的合法权益?这个矛盾在BC省乃至整个加拿大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随着越来越多的原住民开始通过法律途径争取土地权利,类似的冲突可能会越来越频繁。 目前,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BC省的上诉上。如果上诉法院支持杨法官的判决,那么BC省的土地权利制度可能面临根本性的改变。如果上诉成功,私人财产权暂时得到保护,但原住民土地权利的争议也不会因此结束。无论结果如何,这个案例都已经为未来类似的法律争议开创了先例,也为BC省房地产市场的稳定性蒙上了一层阴影。

华人注意! 跨境汇款单笔超5000元就查 支付宝微信也中招 这样汇会被拦

重磅新规!  最近,一个最新政策引起了不少海外华人的关注——以后跨境汇款监管收紧,单笔超5000元必须严格核实身份了! 2025年8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拟将跨境汇款监管门槛从原有的1万美元大幅下调至5000元人民币(约1000美元)! 也就是说,只要是 单笔≥5000元人民币的跨境汇款,金融机构必须核实客户身份,并完整传递汇款人信息 。 这个最新规定覆盖所有支付渠道,银行、支付宝、微信支付、预付卡机构等都需要执行。 不仅如此,客户身份信息与交易记录还需保存至少10年。 即使金额未达门槛,只要金融机构怀疑存在洗钱风险时,也可以出手拦截交易 。 需要注意的是,这次新规首次明确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纳入反洗钱监管体系,要求其履行与银行同等的义务。 这也意味着,通过支付宝“跨境汇款”或微信“微汇款”等渠道向境外转账,将会面临与银行相同的审核标准。 不过,大家也不需要太担心,因为常规的学费等大额汇款,还是会遵循现有规定执行。 比如说,如果要一次性汇出5万美金学费,只要准备好 学校录取通知书、学费清单▫、汇款人与留学生关系证明▫、资金来源证明(工资流水、存款证明等),还是正常能汇的。 至于相较小额的日常汇款,比如生活费,可以分2-3次汇出,例如2万+2万+1万美元,尽量避免拆分成10次5000美元等刻意规避行为 。 同一收款人频繁接收多笔4999元汇款 、多人向同一境外账户集中汇款 、使用不同支付渠道向同一账户分批转账等汇款方式,估计会被直接拦截。 不仅如此,系统也会集中自动筛查“可疑交易模式”,比如说夜间频繁转账等。 总的来说,变化如下—— 交易类型 新规前 新规后 学费汇款(5万美元) 一次性汇出,材料齐全即可 不变,仍需提供完整证明 生活费汇款(1万美元) 可能无需详细说明用途 需声明用途,可能要求提供消费凭证 5000元以下小额转账 基本无审核 仍可能被拦截(若系统识别风险)
spot_img

惊爆! 大温抢房鏖战白热化 华人妈妈怕儿住公寓感染 破釜沉舟也要买别墅!

“这波房价飙升,可别再甩锅给外国买家了,我们本地人的购买力,也真不是盖的。” 疫情之下,日子飞快。再过3天,就是大年三十儿了。这个春节,对外国游客封锁国境的加拿大,没有了往年的游客购房潮。然而,一群平时默默无闻的本地买家们,却突然用自己的雄厚财力和钢铁手腕,在大温哥华房地产市场炸响了平地惊雷。   自2021开年以来,不少大温华人可能已经从媒体报道或微信消息里依稀了解到$100万级别独立屋市场的火爆。   小编的朋友圈里有人吐槽,一套叫价$105万的独立屋,他加价$25万,出到了$130万,最终却仍然败给了无条件当场成交的现金买房cash offer。 然而,$100万出头的独立屋,加价$20万都难抢,只是现下大温独立屋市场疯狂现状的冰山一角——   实际上,价格$300万以内的独立屋,都已经成了人人争相抢食的香饽饽。甚至一些平时根本卖不出去,在吵闹公路边、高压电线附近、或有路冲的“硬伤房”,现在都纷纷“咸鱼翻身”,上盘即秒卖。 而$300万级别的独立屋,加价$20万只会成为炮灰。   近日,一栋位于温西的独立屋,房龄78年,房子已经相当老旧。然而,以$260多万的价格挂牌后,这栋房子瞬引来37个offer,最终$330万一周内售出——最终成功战胜36个对手,成功抢房入手的买家,加价了近$70万。   这个结果,连卖家本人都惊了——我的房子,竟然这么香?   而除了几乎又加了一栋公寓的价钱才终于抱得大房归的成交买家,剩下的36位,只能在震惊与恐慌等错综复杂的情绪中继续下一轮鏖战。   可想而知,瞄准下一栋房子后,吸取了上次失败教训的他们,大概率会加价加得更狠一些。 只是,如果手里持有的现金首付比例不大,不确定贷款最终是否能审批到所需额度,因此没有能力和胆量出无条件cash offer的买家,恐怕都要不可避免地经历“屡战屡败”的身心摧残。   一对家住本拿比的年轻华人夫妇告诉小编,他们看了两个月的房子,下了10多个正常有条件offer,最终全部被cash offer打败。 目前,温哥华一些银行的5年浮动贷款利率,已低至1.6%左右。这显然是刺激人们借款买房的一大动力。   还有一个重要的诱因,就是人们曾担忧会重挫房地产市场的新冠疫情。   开启远程工作模式、无法外出旅游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渴望更大的居住空间——如果不能出去玩,那在自己家的后院喝个下午茶,搞个BBQ,泡个Jacuzzi,种个菜养个花,无疑会让居家避疫的生活提升N个Level。 这比住在高层公寓里,连坐个电梯,去个洗衣房都有沾染病毒的风险,可要舒服多了。   据报道,近期大温本地抢房潮中,有一批比较特殊的买家——   担心成年子女住公寓感染新冠病毒,因此出资为娃抢独立屋的华人家长们。 一位华人妈妈称,她的孩子就住在公寓里,但她最近得知,孩子所住公寓大楼中,已经有住户确诊了新冠。这一潜在的“定时炸弹”让做母亲的她忧心不已。于是,这位华人妈妈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也要尽全力,帮孩子抢购一栋独立屋,确保孩子安全。   这位华人妈妈的心情可以理解。的确,公寓里的公用空间和多人接触表面实在太多。一些研究甚至表明,公寓里的空调和厕所排水系统,都有可能成为新冠病毒传播的“帮凶”。 就在刚刚过去的周末,加拿大安省一栋公寓,出现了两名感染变种病毒的住户。   当地卫生部门警铃大作,立刻命令这栋公寓所有的住户全部隔离,并进行全员新冠检测,整栋大楼陷入封锁。   此前,加拿大卡尔加里一栋高层公寓,更是全楼疫情爆发,查出52人确诊。卫生官称,该公寓的大门把手、电梯按钮和其他“共用表面”,在传播新冠疫情中发挥了作用。 任何父母恐怕都不希望,这样的噩梦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 疫情催生的抢房鏖战,现已进入白热化。而最高点,恐怕还远远没有到来,毕竟现在BC地产界禁止open house,一栋房子能够预约1对1看房的人数有限。这种情况下,都能出现一栋房子上百组人看房,几十个人下offer。倘若open house重新被允许,又会出现什么样的场景呢? 示意图 拥有加拿大永久居民和公民身份的大温本地居民,用实力证明:   这波温哥华的房价飙升,可别再甩锅给外国买家了,我们本地人的购买力,也不是盖的。

坐车时没做这点 感染风险恐剧增! 一个动作巧防病毒!

疫情迈入第二个年头,我们对新冠病毒的了解也更加全面。近日一项研究就指出,在乘车过程中也会有更有效的防病毒方式! 虽然我们在疫情下乘坐出租车或者共享汽车的机会大幅下降了,但很多人还是需要驾车或乘车出门。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持戴口罩、注意常触摸位置的清洁消毒。 尽量开窗通风,也能有效防止病毒在狭窄的车内空间肆意传播。来自英国利兹大学的学者建议,如果不能将车内四面窗全部打开,那么就尽量保持对角线的两扇窗户敞开! 按照示意图来看,也就是把位于驾驶座后座的窗,和副驾驶侧的窗都打开。这会帮助减少车厢内的病原体负荷,是除了戴口罩外最有效的减少传播风险方法。 另一种由剑桥大学的科学家所推出的互动工具,可以通过一系列科学方程式,计算预估各种室内空间中的感染病毒风险。 比如在一个面积100平方米、高三米的办公室中,有30名员工。如果一人被感染,并且所有人都没有戴口罩,那么从早上9点到下午5点,每人感染病毒的风险为6.06%。 如果办公室里的每个人都整天戴着口罩,在外面休息一个小时的午餐时间,那么感染比例将降至2.13%。 但是,如果三个人在通风不畅的中等大小的餐厅(18平方米)工作,并且有一位确诊患者,那么八小时内其余两位感染病毒的风险高达48.73%! 这个风险检测的网站为Airborne.cam。用户可以自行上去设置房间大小、通风水平、人数、进行的活动和是否戴口罩等数值,从而得出相应的风险估计。 作为该研究的一部分,研究人员还发现,如果两人在通风不良的空间中不戴口罩聊天,所构成的感染风险要比其中一个人咳嗽来得更大! 这是因为一个人说话所呼出的微小气溶胶颗粒,会漂浮在狭窄的空间中,如果没有足够的通风,就可能增大另一个人吸入它们并感染的风险。 而咳嗽产生的液滴则较大颗较重,可能会坠落到附近的表面,而不是悬浮在空气之中。 希望在这些研究和工具的帮助下,人们能对新冠有更好的认识,也作出更明智的日常选择,在各类型公共室内空间时都要注意通风、戴好口罩!

华裔精英耶鲁硕士当街被枪杀 身中数枪 惨死路边! 生前刚求婚成功 枪手还在逃!

2月6日晚上8:30,美国康乃狄克州纽黑文市发生了一起枪击案,一名男子身中数枪倒在路中间,当场被宣布死亡。 事后证明,死者是一名华裔精英耶鲁硕士,Kevin Jiang,死时只有26岁。 惨案发生在耶鲁大学旁边的居民区,靠近Lawrence路和Nicoll街的交界处。 星期六晚上8:30左右,警方接到多通911报警电话,称有枪击案发生。 等警察赶到现场的时候,他们在路中央看到一人倒在血泊中,旁边停着他的车是一台Toyota Prius,后保险杠有变形,警方认为他可能曾经被追尾。 根据一名住在旁边的邻居称,她当时正在客厅看电视,突然听到了2发枪声。 她立刻警惕起来,片刻的安静后,又听到了5发甚至更多枪声。 她丈夫也和她一起听到了枪声,两人一时不敢向窗边走去。 等了一会,他们才慢慢挪到窗边,这时,他们看到一个人躺在路中间,然后一辆黑色的小轿车迅速驶离了现场。 警方猜测,可能在枪击案发生之前,受害者和枪手之间发生了一起车祸,枪手被激怒后开枪。 随后警方公布,死者是耶鲁大学环境学院的研究生Kevin Jiang。 耶鲁大学历史悠久,于1702年建立,在全球大学排名中位列第二。曾经有5名美国总统,65名诺贝尔奖得主出自耶鲁大学。 今天,耶鲁大学发出了讣告,悼念这名优秀的华裔学生。 从他公开的社交媒体账号可以看出,Kevin Jiang是一个热爱生活的阳光华裔青年,他家在美国西雅图,学业优异的他在20岁曾经去参军磨炼自己的意志,作为军队中的环境工程师,也是一名坦克驾驶员。 随后他又在西雅图考取了地产经纪牌照,成为了一名地产经纪,同时他还考取了健身教练牌照,兼职教课。 但是这样忙碌的他从未停止追逐梦想,终于在2019年他被心心念念的耶鲁大学环境学院录取,他兴奋地写道:“I promise I will never stop growing and helping to make a positive change in other people’s lives."(我保证我不会停止成长,并且帮助别人变得更好!) Kevin的母亲也从西雅图搬到纽黑文市陪伴他,母子二人看起来十分亲近。 最近的一条发文却让人看起来心碎,原来,被杀之前他刚刚和未婚妻求婚成功,两人已经订婚了。 他在社交媒体写道(译文大意):“她说了‘我愿意!’,Zion我的亲爱的。你对我的人生影响太大了,从我遇到你开始,就在每天让我变得更好,让我成为一个更慷慨善良的人。你是我见过最善良,美丽,宽容,耐心,公平的女人。我爱你胜过千言万语,我想要用余生照顾你,交往一年纪念日,你变成了我的未婚妻!” 这样一个乐观,向上的阳光华裔青年,正充满希望打算步入人生的下一个舞台。 但是在一个雪夜,一切美好戛然而止,他被枪杀在了一条静谧的街上。 从Lawrence街望去 目前枪手还逍遥法外,警方正在积极调查,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抓到枪手。 华裔精英在海外被杀,这样的惨剧上个月刚刚发生过。 芝加哥无差别枪击案 北大毕业华人精英当街被爆头 2021年1月9日,美国芝加哥发生了一起无差别的枪击案,一名男子持枪上街随机开枪,见人就杀。4个小时内,他走遍了公寓楼,杂货店,IHOP餐厅,枪击了7人,其中4人惨死,受害者都还没反应过来就中枪倒地。最终这名枪手被警察击毙。 其中一名死者就是中国留学生范一然(Yiran Fan,音译,30岁),生前在芝加哥大学就读经济金融博士四年级,是一名前途光明的好青年。 早年,范一然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学系,后来去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深造,随后他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完成了金融数学课程的硕士学位,后来他又在芝加哥大学修了博士学位,2018年还曾经因为在考试中获得最高分而获奖。 杀了这名前途美好的精英后,枪手继续暴行。 他随后射杀了公寓的女保安,进入公寓射杀了正在取信的老人。 2:45他又去了另一间公寓,抢劫了一名熟知男子的车。 3点,他开车去到一家杂货店,枪杀了一名20岁的男子,和一名81岁的老人。 随后他离开杂货店,边兜风边向旁边的车射击,一名15岁女孩中枪。 最后他在逃窜中射杀了一名人质,在和警方的枪战中被击毙。 整整4个小时,这名丧心病狂的枪手大开杀戒,从城南一路杀到城北。 事后调查,这名枪手竟是一名惯犯,曾被逮捕过5次之多,但是都被放出来了。 美国的暴力和枪击事件越来越严重,枪支管理不利,导致人人自危。 而这些高学历的精英,他们在努力地生活,努力地学习、实现梦想,却因为一起枪击,如天降横祸,人生戛然而止,梦想碎成一片。 短短1个月内,2名华裔名校精英命丧枪下,实在让人惋惜。 华人在外求学不容易,小编在此只能提醒大家保护好自己。 Kevin Jiang...

BC夫妇豪横发飙: 凭啥回加拿大要强制隔离 $2000酒店费给我们免了!

随着变种病毒病例增多,加拿大最新出台了更严格的旅行禁令,要求入境旅客接受新冠检测、自费酒店隔离3天,最快从2月4日开始实施。 但是,部分加国旅行者对此却十分不满,觉得自己的权利受到了侵犯,而且凭啥要大家自掏腰包付一大笔隔离费! 一对BC省帕克斯维尔 (Parksville)的大爷大妈就声称,他们现在被“困在”国外,等什么时候进加拿大不用一人花$2000住酒店隔离了,再考虑回来。 名叫莫舒克(Ray Moschuk)的大爷很不理解加拿大的旅行禁令。据大爷表示,他和妻子不是在疫情下随便出门溜达的人,而是作为“雪鸟一族”(snowbirds)去其他住处暂住。年年都是如此,现在怎么回趟家还要收费了! 加拿大有很多“雪鸟”居民,大多是55岁以上的退休人士,会在严寒冬季飞到美国加州、佛州等气候宜人的地区住上一段时间,等到天气变暖再回来。 这对老夫妇正是如此。他们如今人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在那里还有一套房子,每年隔段时间就来住上几个月,总共加起来呆个半年,剩余时间则在加拿大生活。 两人是在12月20日离开加拿大的。因为发现有人试图闯入他们在亚利桑那州科茨代尔(Scottsdale)的空屋中偷窃,夫妇俩就急匆匆赶了过去。 大爷大妈辩白说,他们在美国也十分遵守防疫规定:“我们不打匹克球(Pickleball),也不再打喜欢的高尔夫了,不出门购物,甚至不去公寓的泳池,就像在帕克斯维尔生活时一样小心。” 到了最近要启程返回BC省时,他们原打算像去年3月份时一样,从落地的机场一路开回住处,在家里自我隔离14天,让朋友来送食物日用品就行; 没想到加拿大因为国际旅行者导致变种病毒案例增多,入境规定也更新成了入境后强制在酒店隔离3天。 一听到这种新规定,大爷大妈就急了。每人要花大约$2000加币隔离,他们两人加起来就是$4000,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够他们来回飞好几趟了! 夫妇俩觉得,如果把旅行者都隔离在狭窄的酒店房间内,更可能增加新冠感染几率。他们还举了养老院作为例子,那里有很多老人密集生活,是疫情爆发最严重的地方之一。 而且这老两口认为,没证据表明国际旅客在散播新冠,大部分病例都是社区传播导致的! 大爷还愤懑地表示,当初出国的时候政府啥话都没说就允许了,现在回加拿大却要强制隔离,这是“对老年人的不公平待遇,侵犯了加拿大公民的合法权利”! “我们现在被困在(美国)这里了,我们在等加拿大恢复常规!” 有这种想法的加拿大人还不少,他们要么已经在2月4日前赶回加拿大,避免酒店隔离;要么就继续留在境外,坐等加拿大放宽政策后才回来。 比如魁省的杜兰德(Claudine Durand)和丈夫在去年12月就飞去了美国,本想3月回加拿大,现在干脆继续享受佛州的阳光海滩:“每人为一个酒店房间花2000块?我还不如拿这笔钱在佛罗里达多住一个月!” 被疫情打破正常生活、遭遇艰难处境的人可太多了,而这些旅行者还能自在地飞去别处避寒度假。奉劝各位大爷大妈,还是少抱怨几句,乖乖履行旅行隔离规定吧!

加拿大这省1天发现103个变种病毒! BC翻倍 多例源头不明! 过年悠着点!

加拿大人不懈的抗疫和政府颁出的居家令似乎取得一定成效。最近,全国新增确诊数可见明显的下降。只是,好消息之外,依然一个因素令人不安——变种新毒株仍在迅速扩散! BC卫生官Bonnie Henry 5日通报,全省已经发现了28起变种毒株个案,比上周的公布的14起翻倍,其中包括19起英国毒株和9起南非毒株。 Bonnie Henry宣布,或将无期限延长全省防疫限令,借此遏止新变种的扩散,争取时间让疫苗接种重回正轨。 她还表示,这28起变种案例中,英国变种病例有5起没有旅行史,是在省内感染的新毒株;而9起南非毒株病例更糟糕,只有1起与旅游有关,其他8起都是本地感染。更令人担忧的是,8起中有5起,至今不知感染的源头! 安省的情况也不明朗。周六报告新增确诊1388,新增死亡45。 安省英国新变种案例已达164例,南非变种1例。比昨天的155人又增加了9例。 多伦多公共卫生部门5日确认,已经在多伦多市发现5名感染了变异毒株的新冠患者,这5名感染者均来自医疗机构。 值得留意的是,安省公共卫生局下属的微生物和实验科学部门近日公布了变种病毒的分布情况,他们在1月20日采集了1,880个确诊个案样本中,发现103个(即占总数5.5%)属于英国或南非其中一种变种病毒。 负责人Vanessa Allen表示,英国变种病毒每隔一至两周便会翻一倍。未来需要更多监测来追踪其蔓延趋势。 当变种病毒主导本地疫情,而疫苗暂时还不能生效时候,现存的防疫措施将要延长甚至加强,才能遏止扩散。 铁道镇商场再爆疫情 变种病毒的快速传播让安省政府十分犹豫,封锁已经实施1个月,紧急令和居家令即将到期,政府考虑延长居家令,看来,这个春节对华人来说将会有点冷清。 不能相聚就多备点年货自家过大年。不过,华人需要注意的是,去超市购物也要多留意,早前安省约克区卫生官就指出,有居民去超市购物,甚至不到1-2分钟,就感染了变种毒株。 在BC,超市疫情也一直不断。 大温本拿比铁道镇商场近日就出现第二起疫情爆发事件。商场内Real Canadian Superstore超市的两名员工确诊,他们最后一次上班是在1月31日。在过去几个月内,这家超市已经发生了多次员工染疫的事件。 此外,铁道镇kingsway的wholesale也有2名员工确诊,最后上班时间是1月28日和30日。 根据Loblaws的官网更新,其他爆疫情的门店还有: 素里104街RealCanadian Superstore,员工最后一天上班是1月22日; 三角洲120街8195号的Real Canadian Superstore,员工最后一天上班是1月16日; 阿伯斯福Gladwin 路RealCanadian Superstore,员工最后一天工作是1月27日; 阿伯斯福南菲沙公路的Shoppers Drug Mart,员工最后一天上班时间2月2日; 兰里Willoughby大道的Hakam’s Your Independent Grocery,员工最后一天上班是2月2日; 此外,新西敏Carnarvon 街Safeway两个员工感染病毒,最后一次工作是1月24日和29日。 值得留意的是,华人众多的列治文,依然是大温感染率最低的地区,过去一周新增45起,比上周的59例数字再跌。 列治文从疫情至今共1863起,列治文督学Scott Robinson 更指,虽然有学校报告确诊案例,但学校内部并没有出现病毒传播个案。 大温确诊最多的城市是素里,目前共录得19295例确诊,占全省总病例的29%。2021年1月一个月新增3186例,不过相比去年11月(6486例)和12月(5630),疫情呈现下降趋势。 这些成绩来之不易,疫苗供应不稳定,华人们还需继续小心,安安全全过大年。

血案! 47岁男子开20枪射杀邻居夫妇后自尽 竟只因一场雪…

何必呢 冬季暴风雪“奥琳娜”(Winter Storm Orlena)登陆美国东部,一连两天,外面都飘着鹅毛大雪。 大雪纷飞的世界中,人们仿佛忘记新冠已经变异,四处横飞,抢着打起雪仗。因居家令和隔离令而安静了整个冬天的世界,一时间躁动了起来。 银装素裹的世界里,一抹血色悄然融进洁白的雪中,凝结成绝望而悲伤的红色雪球。 砰——砰——砰—— 2月1日上午9点半左右,接连的枪声在宾夕法尼亚州普莱恩斯镇(Plains Township)上空响起,惨叫声随之而来,尔后一切回归平静。 47岁的居民杰弗里(JeffreySpaide)正拿着铲子在家门外铲雪,下雪天很美是事实,但铲雪是个麻烦活。 正当杰弗里一铲一铲地铲着雪,街道这头,50岁的詹姆斯•戈伊(James Goy)和48岁的妻子丽莎(Lisa)也拿着雪铲准备除雪。 大雪的日子里,镇民们总是这样不约而同地出来一起除雪。在如今新冠疫情尚在延烧的时期,出来活动一下也未必不是好事,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 只可惜,这份宁静并没有维持多久。 杰弗里和戈伊夫妇住对街,两家隔街相望,三人就这么有一下没一下地铲着雪。没想到,戈伊夫妇把从自家门前和车上铲下来的雪一股脑地扫到对面杰弗里的门前。 发现自己努力挥汗铲了半天的雪,不知不觉又回到自己脚下,杰弗里瞬间一股怒气中烧,跟戈伊夫妇吵了起来,主要是戈伊口头上侮辱杰弗里,杰弗里回击。戈伊越骂越难听,“我会把你打倒!让你的生活变成地狱!” 这一吵,矛盾升级。 本来就是个糟心的星期一早晨,班不能好好上,在家还不能休息,出来铲雪还遇到这样的事,杰弗里心中的郁闷一下子大爆发。 这期间,戈伊夫妇的骂声就没停过,丽莎更是手指杰弗里破口大骂,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她家门前被倒雪了。 争吵间,双方的火气很大,见对方不肯让步,杰弗里冲回家中,找出手枪,对着戈伊夫妇就是几枪。 由于毫无防备,戈伊夫妇眼看着黑漆漆的枪口就这么对着自己扫来,根本没有躲闪的时间。 随着几声震天的枪响,戈伊夫妇就这么倒地,血沿着雪地静静地流淌,直到凝结。看着邻居倒下,失去理智的杰弗里思绪尚未回笼,不知道是不是怕对方没死透,他回家找了把AR-15式来福枪,回到现场,再对着戈伊夫妇开了几枪,前后开了15-20枪,才停手。 确认对方不再动弹,杰弗里回到家中,找到第三把来福枪,了结了自己的生命。 这一切,都被也在铲雪的居民蜜雪儿(Michelle)目睹,她回忆自己正准备出门铲雪,就听见有人大声喊叫,随后是十多发枪响。 望向窗外,她就看见杰弗里举着枪,立即拨打了911报案。 警方随后赶到命案现场,先是发现一人横尸路中央、一人倒在两车中间,后确认两人为被害者戈伊夫妇,杰弗里的尸体则在自家被发现,警方初步判定这起为先谋杀后自杀案件,动机是邻居间冲突。 据警方透露,戈伊夫妇育有一子,今年15岁,患有自闭症。夫妇死后,儿子将由家中的老人抚养。 本应是颐养天年的年纪,又是新冠病毒的高危群体,却在这个时候听闻儿子夫妇的噩耗,还要照顾孙子,不知老人家心理该是如何悲痛。 一场暴风雪,两家人的冲突,三条人命,无言而绝望的悲剧。 “奥琳娜”暴风雪席卷了整个东岸,大雪像倾盆大雨倒下,部分地区积雪达30英寸(相当于76.2厘米)! 也是受这场暴风雪的影响,美国东北部许多地区的新冠检测站点关闭、新冠疫苗的运送和接种延后。 这起邻居间的铲雪命案,也不是这场暴风雪中唯一的悲剧。同在宾州,阿伦敦 (Allentown)一名67岁、患有阿兹海默症(Alzheimer)的老人帕特里夏•贝克尔(Patricia A. Becker)在同一天走失,在离家4个街区的一条街上被找到,不幸因失温而死亡。 白雪皑皑,本应是冬季最美的风景,却因新冠疫情、铲雪、争吵而变得凄凉,希望大家都能心平气和的面对所有可能的困难,携手共度难关,让悲剧不再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