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到非常羞耻。我想过自杀。”
生活在加拿大的华人,对电信诈骗应该都不陌生。在骗子们“冲业绩”的高峰期,一个人好好在家坐着就能收到五六个诈骗电话,有的来自“大使馆”,有的来自“快递公司”,分分钟把人忽悠瘸了。
骗子们为什么这么勤奋?因为1000个人里,只要有1个被骗到,就够骗子“开单吃三年”的了。
一位生活在加拿大温哥华的华人女子,全家人毕生的积蓄,34万加元(约合174万人民币),就这么不幸地成为了骗子的“盘中餐”。
该华人女子叫Vivien Zheng。2006年移居加拿大,2010年成为加拿大公民。原本,她在温哥华的生活虽算不上大富大贵,但也有滋有味——
郑女士在温哥华downtown的一家商场里担任销售,负责卖珠宝。她的父亲刚刚给她转了一大笔钱,供她在温哥华全款购买公寓。郑女士的母亲早年已经去世。父亲为帮女儿买房,卖掉了自己唯一的房子,将毕生积蓄交给女儿,希望自己日后可以来温哥华,到女儿买的新房子里同住。
然而,充满希望的美好生活,一夜之间被改变。一通陌生的来电,让郑女士坠入了倾家荡产的深渊。
2018年5月的一天,43岁的郑女士在去商场上班的路上,突然接到一通电话。
来电者称,她是温哥华中国领事馆的员工,并正确地说出了郑女士的驾照号码,接着声称,郑女士是国际洗钱骗局的嫌疑人。
受害者郑女士
郑女士如遭晴天霹雳——她的驾照才1个月新,对方就知道了她的驾照号码,这让她对对方的“权威”深信不疑。
“我吓得快死了。”郑女士告诉CBC。
电话里的人继续说,要将电话转接给香港警察调查员。随后,“调查员”告诉郑女士,如果她不乖乖配合,那么她将被逮捕,并将被送往香港,无限期关进监狱,她的银行账号也将被“冻结3年”。
郑女士同时收到了一条短信,里面有一张“逮捕令”,上面印着郑女士驾照上的照片。
郑女士当场就哭了。“我陷入了恐慌,做了他们要求我做的一切事情。”
骗子警告郑女士不许上网,还说他们是香港廉政公署的人,正在监视郑女士的一举一动。
骗子有板有眼地说,他们将检查郑女士的财产,确信她不是犯罪活动中的一员后,就会将钱返还给她。
在“巨大的恐惧”支配下,郑女士在2018年5月16日前往RBC分行,向欺诈者汇款6万加元。
在接下来的两周中,郑女士又通过3家不同的银行,电汇了3笔钱到香港,直到耗尽她年迈父亲一生积蓄的最后一分钱。
结局可想而知,在郑女士打完最后一笔钱,银行账户分文不剩后,骗子们消失了。
郑女士后知后觉,五雷轰顶。
“我这一辈子,从来没有经历过如此可怕的犯罪行为。”
“我感到非常羞耻。我不想跟任何人讲起这段经历,因为我知道,他们会觉得我太蠢了。”郑女士坦诚,她想过自杀。
除了羞耻外,郑女士还感到深深的愤怒:为什么她当初进行转账交易的4家银行,都没有采取更多措施来保护她?
事发时,郑女士分别从RBC、BMO、TD、中国银行向骗子汇款了$6万、$3.2万、$17.8万、$6.9万——没有任何一家银行认为自己对郑女士的损失负有责任。
目前,郑女士已对这4家银行提起了诉讼。
被骗走$34万,几乎让郑女士的生活一夜崩塌。直到今天,事发近3年后,郑女士依然没有告诉父亲这件事。她担心,父亲知道后,身体会承受不了。
“即使是10美元,他都会看得很重。你能想象如果我告诉他我已经失去了所有的钱,会发生什么吗?”
然而,独自一人承受压力的郑女士,很快也不堪重负。因为情绪上的重担,她丢掉了原本的工作。原本应该全款支付的公寓,现在连贷款都还不上了。
就在上周,郑女士回到家,发现家门前的一则来自ScotiaBank的通知——这家放贷给郑女士的银行,正准备没收郑女士的公寓。
“我们要失去所有的一切了。”郑女士绝望称。
郑女士的经历令人同情。但实际上,郑女士并不是唯一一个受害者——
2018年,加拿大反欺诈中心(CAFC)共收到1100份电信诈骗报告,人们汇报的损失达到了$4800万。2017年之前,该组织收到了1260份电信诈骗报告,损失约$4600万。
直到今天,形形色色的诈骗电话和短信仍然活跃在加拿大全国各地,在我们不胜其扰挂断其中一个电话的同时,可能就有另一个人不明所以地上当受骗。
骗子们像是贪婪的苍蝇,瓜分着坠入陷阱的食物,丝毫不关心他们毁掉的是某个人一天的心情,还是一个人的一生。
最后提醒大家,对于陌生电话、短信、邮件,务必小心甄别,谨防诈骗。遇到任何需要你输入银行卡账号密码、或直接要求你付款的信息,都要保持高度警惕。加拿大反欺诈中心官网https://www.antifraudcentre-centreantifraude.ca/scams-fraudes/azindex-eng.htm,从A到Z,列出了各种常见诈骗形式,大家都可以看看,尤其对家中的老人,更要多加叮嘱,千万不要落入骗子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