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周末过去,美国银行倒了三家。
今天早上,更大的危机露出了冰山一角——据《福布斯新闻》报道,瑞士瑞信银行(又称瑞士信贷)财报中存在重大缺陷。
此消息甚至引来专家预言:下一个要倒闭的大银行,很可能就是瑞信。而随着多米诺骨牌第一张的颤动,接下来还有近200家银行摇摇欲坠。
论规模,瑞信几乎是前几天倒闭的硅谷银行、第一共和国银行以及签字银行的几千几万倍。
瑞信银行隶属于瑞信财团,是一家全球投行和金融服务公司,其最早成立于1856年,已有近200年历史。它成立于瑞士,总部位于苏黎世,是瑞士第二大银行,而瑞信财团也是全球第5大财团,拥有超过5万名员工和1.62万亿美元的管理资产。
而论投行圈里的地位,瑞信更是位列九大投行之一。
与之齐名的,是高盛、摩根史坦利、摩根大通、瑞士银行、德意志银行、巴克莱资本、美银美林以及花旗银行。
这么一个顶级投行,却出现了重大缺陷。
据悉,瑞信原计划在上周公布2022年财报,但却遭到美国监管机构质疑,直至今早才迟迟公开,并坦诚:“2022和2021财年的报告中发现重大缺陷,正采取补救计划。”
这两年,该公司到底报告了什么呢?
2021年,亏损17.2亿美元,还因为合作伙伴倒闭遭受55亿美元的打击;2022年整个财年,再创新高,亏损80亿美元。
连续5个季度疯狂亏钱,这已创下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大年度亏损。
而事实上,它在2008年的浑水中,还是少数独善其人、亏损不多的银行。
更何况,它除了财报中存在缺陷,近几年还深陷洗钱、高管贪腐等丑闻。
今早财报一出,股价暴跌4%;自3月9日以来,股价已跌12.4%,若拉长时间线,自2021年多重丑闻爆发以来,股价累积下跌80%——不禁让人怀疑:再跌,真要破产了吧?
并不是只有小编这样的外行人怀疑破产。比如澳洲广播公司商业记者大卫·泰勒称,已得到可靠消息,一家大型投行濒临破产(九大行之一)。该银行被暗示是瑞信。
而美国华尔街知名投资人与分析师,《富爸爸穷爸爸》一书的作者罗伯特·清崎甚至在今早《福克斯》商业新闻节目中直言不讳:
“我预测,下一个倒闭会是美国大银行——瑞信。”
罗伯特·清崎在2008年一语成谶,成功预测了国际投行雷曼兄弟的倒闭。
1850年创立的庞然大物,于2008年9月15日宣布倒闭,负债6130亿美元。
这一次,他为瑞信立下了暴雷倒计时。
瑞信摇摇欲坠的消息,则令更多居民加入了挤兑潮,纷纷前往各个银行取出自己的钱——原因很简单,现在倒闭的是3家小银行、体量小,拜登发话说有政府兜底,可如果更大的银行、更多的银行接连倒下呢?
今天,美国各地街头,依然人潮涌动。
有些是前往倒闭的三家银行取钱的——因为昨天支票已经兑空,达到当日限制,焦急的客户不得不今天赶了个大早,只为了早点把钱拿出来。
而还有一些是其他银行的。
一些推特网友称,自己疯狂给银行打电话,询问它们的ESG评分,企图将钱转移到更安全的地方。
还有网友想要将自己的数字货币从cointbase取出,却收到了一封更新取款限制条件的邮件。
还有网友说,他的大部分钱仍在退休金计划当中,但他的确考虑从摩根大通转移到当地的信用合作社。
这种从大投行撤资的想法,已经在网友中迅速蔓延开来。
情况愈演愈烈,而一些专家也给出了警告——如果居民继续大量从银行取钱,很可能恶性循环,造成更严重的后果,而近200家银行很可能随之受到牵连倒闭。
美国南加州大学的Erica Xuewei Jiang、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的Gregor Matvos、哥伦比亚商学院的Tomasz Piskorski以及斯坦福大学的Amit Seru,这四位学者共同发表研究。
该研究指出,由于引发硅谷银行倒闭的“未实现损失”,美国银行系统持有的资产价值比其账户中显示的少了惊人的2万亿美元。
简单而言,就是账面上显示的数字和真正能取出来的钞票之间,有2万亿的差额。如果所有人在恐慌下都去取钱,那必然有人取不到钱。
这也是为什么,大量居民涌入银行取钱,生怕自己去晚了,成了最后的倒霉蛋!
专家称,居民在银行的挤兑行为如果得不到安抚和稳定控制,会使近200家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客户面临高达3000亿美元的损失。
以已经凉凉的硅谷银行来说,它本来的规模在2000亿美元左右,绝对不算小了,可倒腾来倒腾去,竟然把自己玩出了1935亿的负债,导致偌大银行只剩下78亿现金,根本无法流动,只能破产。
那比它规模更小的银行,可能面对几十亿、几百亿的负债,就已经要崩溃了。
预言瑞信倒闭的罗伯特·清崎指出:“这一次,是美国债券市场带来的危机。”
他说,当前市场环境恶劣,很可能养老金计划和退休账户都会遭到波及。而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纳税人将受到银行救助的最大打击。
如果这场危机真的来临,恐怕不亚于2008年。
当蝴蝶扇动翅膀,恐怕全球都难以幸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