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

华人夫妇"浅移民"温哥华 住房买车教育全踩雷 及时止损走人! "不适合中产"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逃离加拿大”(Escape Canada)成了热搜词,时不时就得上一下海外论坛或热搜榜,就连加拿大人自己都受不了,纷纷出走。 土生土长的加拿大小哥表示:如果你有能力走,大胆离开!这里的税已经高得连亲娘都不认得了!真的酸爽! 移民来的黑人小哥被问到“今生最大的遗憾”,直接气得跳起来说: 搬来加拿大!我来了20年,最后啥都没存下来,我回国工作7年,赚的钱直接在这里全款买2套房!我来这混了这么久,赚的钱全付房租了!就是个大雷! 不可否认的,高税收、高物价、高房价等字眼逐渐成为加拿大的新标签,比起生活,人们更加挣扎在生存二字上面。 前段时间,一对华人夫妇来温哥华“体验式移民”失败的经历先是在社交媒体小红书上引发热烈讨论,然后又被本地中文媒体报道。 这对80后华人夫妇带着孩子出国,为孩子教育、也为一家人体验不一样的生活,选择了温哥华这个背靠大海、春暖花开的城市,准备展开新生活,却没想到迎接他们的是一场糟心的经历。 考察过后,夫妇选了在白石镇的一套独立屋,主要是靠近孩子学校,开车5分钟的距离,月租2600刀,租的是2层,独立出入,但也不是整租。 俩人在本地华人论坛上找的房源,房东是个50多岁的阿姨,也是华人,介绍房子的时候挺和善的,但后面种种行径简直奇葩。 但不管怎么样,这房子是定了,也算稳了一点。 但接下来,两人开始找学校、买车、各种忙前忙后,疯狂踩了各种坑,最后觉得温哥华不适合自己,就及时止损离开,去了马来西亚。 短短半年的温哥华“浅移民”经历,夫妻俩总结了自己踩的几大“坑”,高物价还不是最主要的。 首先是租房,2600刀的房子,签的是正经租约,房东老公貌似还是房产经纪,退租的时候不退押金、不让转租、要补之后涨房租的差价,这些都是不合理的。 独立屋大家住过都知道,木头造的房子,隔音差,楼上但凡住个孩子,喜欢清静的人都住不了下面。他们带着一个孩子,整天被投诉。 洗衣服,房东说吵+水费贵不让洗;烙饼吃,被说油烟大不让烙。 更奇葩的是房东在得知他们要提前退租之后,直接未经同意闯进来,在孩子面前对着他们破口大骂,说什么没钱别租、我们的房子很好租的,别来给加拿大人添堵。 其次是车,在温哥华没车,大家都知道是啥样的,靠着慢悠悠、偶尔晚点30分钟的公车和比较准时的天车,出行准时全靠一个佛系。 这对夫妇落地2个月内就买了个二手车,但因为不了解本地行情,被华人车行老板坑了,用买4驱车的价钱买了个2驱车,新车保险也被坑,最后转手卖出去损失6000刀。 再来是孩子的教育,这位陪读妈妈说,女儿在学校被白人小男孩欺负,先是摔破了下巴、然后被掐脖子,学校老师知情,但处理方式就是道歉,然后密切观察,教育局给的方案是转学或给孩子找心理辅导。 最让这位妈妈心疼的是孩子的一句:今天那个男孩没来学校,好开心! 然后是日常开销,加拿大物价高大家都知道,他们终于体验了一把,直呼:就没有能攒下钱这一说。 两人走的是旅转学,拿旅游签入境,孩子上学,夫妻一人上学一人匹配工签,现实是人到年龄了学不下去,工作、学习、家庭三头抓,很考验抗压能力。 本来是为了更加幸福的生活出的国,结果过得一点也不开心,两人讨论了一下,决定及时止损,再换个地方,先后考察了其他国家之后,定在了马来西亚。 两人得出的结论是:温哥华就适合那种特别有钱的人、IT技术工人、无产阶级,但对于中产阶级来说可能就比较难过。 有人走、有人来、有人走了又回来。 最近,本地英文媒体就报道了一对加拿大夫妇移民中国台湾10年、还清2次贷款的故事,引起网友们讨论。 今年45岁的瑞贝卡(Rebecca "Becky" Marie Martin)和丈夫施密特(Craig Wesley Schmidt)家住安大略省,共同开了一家窗户清洁公司。 大学毕业后,瑞贝卡身上背着学贷,一个同学说可以试试去台湾教英文,那里生活开支低,或许可以省下一点钱,于是夫妇俩就参加了教英语的课程,在2002年搬到了台湾,结果1年之内就还清了4万刀的债务。 在台湾住了2年半之后,他们回到了加拿大结汇,然后开车从东部过来温哥华度蜜月,在这里住了6个月之后才回去。 搬过几次家之后,两人开了个日托中心,但不久就遇到2009年经济衰退,又开始欠债,两人又搬去了台湾,还是教英文,这次打算长住,这次一待就是7年。 "我们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里还清了4.5万加元的债务。" 前后2年半还完8.5万刀的债,如果他们住的是加拿大,估计是办不到的。 住在台湾,他们每个月租金350加币、住的是4室2厅的公寓,有山景有湖景,每个月水电费100刀,想想在加拿大450刀房租能住啥? 两人出行骑的是摩托车,每周汽油费3刀。(温村人表示已阵亡) 台湾外食文化浓重,很多人都不做饭,两人即便餐餐下馆子,每个月生活费加起来也不到1000刀。 两人看着现在加拿大物价,表示"对比一下,真是可笑"。 另外就是台湾的健保制度,虽然加拿大有全民医疗保健制度,但瑞贝卡表示,这两者都不能比,“简直令人难堪。” "那里的医疗保健服务非常出色,医疗、牙科、处方药,所有一切都包括在内。每个角落都有医生和牙医,等待时间只需几分钟。如果你需要看专科医生,几天之内就能见到。" 当然了,作为外国人生活在任何一个不是母国的地方都有挑战和困难,他们需要经常跑签证、语言文化也不通,除了英语老师也找不到其他工作可以干。 最后,两人还是决定回到自己熟悉的国家,回到熟悉的家人身边。 "我们纠结了很多年,考虑是否要搬回加拿大,与台湾相比,我们无法接受加拿大的生活成本。然而,与家人最终胜过了金钱。" 如今,瑞贝卡和丈夫回到加拿大7年了,她的建议就是:勇敢走出舒适圈吧,你比想象的要强大得多,这是每个人都需要学习的一课。 事实如此,有人试过了,觉得不适合就换地方,及时止损;有人试过了喜欢,但舍弃不了重要的东西,又回来了,不论是哪一种选择,都是自己试出来的,无所谓对错。 正如温哥华,在有的人眼里,这里就是有钱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温水煮青蛙,攒不下几个钱,纯纯挣扎; 但偏偏在有些人眼里,这里好山好水,能养活自己,工作之余上山下海,没有无止尽的内卷和焦虑,慢悠悠生活巴适得很,都是自己的选择。

加拿大移民弃3倍薪水拿国籍后悔了 12万年收都难活! 华人举家搬离! 大批人南下"淘金"

最近这段时间,尤其是疫后这2年,不少移民都开始考虑加拿大的去留问题,现在整体经济环境不乐观,原本抱着“加拿大梦”来的移民面临找工难、租房难、高物价等困境,梦想最终输给了面包。 不仅仅是生活成本的问题,政府移民政策也在发生改变,留下来这件事情似乎正在变得困难。 就在今天,加拿大英文媒体CTV报道了一篇加拿大移民离开这片土地的文章,大家都在讲述自己“逃离加拿大”的心路历程。 有人为了改变选择搬离。 Duncan Yuen是在1979年从香港移民到加拿大的,当时是留学生,毕业之后就留了下来,做着计算机编程的工作,逐渐安定下来,后来和本地人结婚成家,也算是老移民了。 1994年,当时32岁的Yuen被多伦多的公司解雇,隔年就带着妻儿,举家搬到了大洋彼岸的新西兰。 当然,失去工作是一个原因,但也不是全部。 “我们并不是不喜欢加拿大,只是决定尝试一些新事物。当时前妻也想尝试一下,所以我们最终来到了新西兰。” Yuen的前妻是安大略省人,一直觉得多伦多太拥挤了,他们夫妻带着2个孩子住在一栋联排别墅里,邻居都离得很近,于是想搬到一个更加安静的地方,最后选了新西兰。 搬到新西兰之后,Yuen在3个月后就找到了一份软件咨询的工作,学到新技能,并拓展了自己的职业道路,先后还做了计算机系统管理员等岗位。 他们表示,比起加拿大多伦多,奥克兰地方比较小,生活成本也高,人们收入普遍低于加拿大,但这里的天气更加宜人,环境更加友好,前妻和女儿都决定不回加拿大了。 有人为了“加拿大梦”而来,但被现实打败,入籍之后就想放弃了。 Nadia Bilal一家来自巴基斯坦,如众多涌入的新移民一样,他们是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和未来,来到了加拿大。 今年40岁的Bilal现在是一名机器人编程教师,住在安大略省密西沙加市,丈夫以前在沙特阿拉伯是一名信息技术专业人员,薪水是加拿大的3倍。 为了一个“加拿大梦”,追求更具包容性和宗教自由的生活,舍弃了以前的生活,在2017年8月全家移民到这里。 一开始,他们离梦想确实越来越近,丈夫在5个月内就找到了一份IT行业高薪工作。这么多年过去,全家人也都拿到了加拿大公民身份。 但最近,这个梦想正在变得模糊。Bilal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感到很失望,以前在加拿大的生活的确相当愉快,我们本以为可以在这个国家安享晚年,但现在不得不重新考虑这个问题。" 首先是生活成本,现在东西越来越贵,他们一家5口人买不起房只能租房住。 今年1月份,房东想不遵守规定,一下子把租金从2700刀涨到3000刀,他们一家人被迫搬出三居室的出租屋。 “ 我们甚至买不起一栋房子,还要为房租而挣扎。” Bilal的丈夫年收入超12万,依旧很难存下什么钱,不仅要养孩子、还要养公婆。 除此之外,加拿大的税收水平和医疗条件已经不成正比。 “ 当你被征收高额税收时,就会期望得到这些东西,对吧?但疫情之后这些方面有越变越差的趋势。” Bilal最小的孩子现在22个月大,怀孕期间她患上贲门失弛缓症,让她"非常难受",但这里的医疗系统并没有帮上什么忙。 还有人为了追爱来到加拿大,最后又为了家庭选择离开。 2023年9月,Henriëtte Breunis离开了生活了25年的加拿大。 Breunis本来是荷兰人,在1999年遇到加拿大人Breunis Kamphorst,为了爱情来到了加拿大,并在2005年成为了加拿大公民。 好景不长,Breunis来加拿大没多久,Kamphorst就在1999年11月被诊断出患有第四期癌症。一年后,他去世了。 Breunis已经爱上了这个国家,留下来工作生活。 然而在2018年,留在家乡的儿子Marco脑部受损,左半身瘫痪,只能坐轮椅,朋友照顾到2023年就搬到乡下了,于是Breunis就回去了。 她不是没有想过把儿子借来加拿大,但"在加拿大,他的护理费用非常昂贵,我根本负担不起。" 迫于现实,Breunis选择了离开。 其实,移民离开加拿大,大家都有各自的理由和苦衷,但Bilal家的情况可能更加符合目前更多年轻人逃离加拿大的现状,不仅仅许多人逃离,还有人是把加拿大当成跳板,直接南下美国或是反润回国! 最近,麦吉尔加拿大研究所(McGill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Canada)发布了一份海外加拿大人分布的研究报告,海外加拿大人口1990年以来显著增加约36%,标志着加拿大人选择迁往海外的趋势越来越大! 报告发现,居住在国外的加拿大人中,加拿大公民后代占51%,在加拿大出生的人占33%,移民后入籍加拿大的人占15%。入籍加拿大人在抵达4-7年后,继续移居或移民到其它国家的人数有所增加。 林林总总数据一大堆,简而言之,就是部分移民来到加拿大之后,加入加拿大国籍,然后又移民到其它国家去了。 比如有人是先移民加拿大,入籍后南下美国找工作、或回流国内吃香的喝辣的去了,不在这儿慢慢熬,甚至对于其中一部分人而言,一开始移民加拿大的动机就是把加籍做跳板。 有人就表示,加拿大的环境今时不如往日,留不住新移民了。 确实,加拿大统计局近日也公布了一份最新报告:如果本国经济能保持2015年的发展势头,加拿大人每年将多赚$4200! 说人话,就是如果加拿大过去这9年的经济表现仅维持普遍的增长率,加拿大人工资增长都能超过特鲁多到现在为止发的福利金。 经合组织之前就计算过,如果加拿大继续保持现在这种势头,至少在未来30年里,它将成为发达国家中表现最差的经济体。 种种迹象表明,加拿大的生产力正在迅速下降,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也在随之下降。 今年早些时候,央行高级副行长Carolyn Rogers就警告过,说生产率落后现已成为国家紧急状态。

炸锅! 加拿大严查"移民后门" 华人常走项目恐要整改?! 有人交4.5万找工作打水漂

加拿大移民部最近频频有新动作,这才刚堵了2条移民通道,今天又爆出正在严查广受华人和留学生欢迎的移民项目,恐怕会改革! 据报道,有议员要求两名联邦就业和移民部长在移民委员会作证,说明打击雇主和顾问向移民非法出售工作机会的进展如何了。 在加拿大众多移民项目之中,有一个名叫LMIA(全称Labour Market Impact Assessment)的路径,这是一个由加拿大就业及社会发展部向本地企业颁发的批文,允许他们雇佣非本地劳动力。 获得LMIA批文有两大好处:申请EE分数可增加50或200分,留学生也能借此提升移民成功率;能直接申请工作签证,有助于积累加拿大工作经验,便于未来移民;这个项目也广受许多华人欢迎,甚至被视为“移民后门”。 近期,这个LMIA项目被曝出被不良分子利用,这些人滥用联邦计划,从国外引进新移民,出售这个名额,以此从中获利,有人已经上当受骗。 有人利用信息差,在网上放出广告,说自己能够收费介绍工作,就算是拿着旅游签的人也可以获得工作机会;还有雇主发布招聘广告,说自己公司有这个名额,给钱就能买。 通过此类手法,无良的雇主和中介顾问盯准了想在加拿大找工作的人下手,甚至国际留学生都成了“大鱼”,有人被骗上千刀。 由于LMIA骗局的受害范围越来越大,引起了移民委员会的注意,最近这段时间加拿大正在收紧移民政策,签证政策也在发生变化,很多留学生都在找移民和工签申请的方法,容易被骗,委员会开始展开调查。 加拿大边境服务局表示,经调查,来自密西沙加的移民顾问Maneet (Mani) Malhotra在2024年4月8日在法庭承认犯下移民罪,向2名客户分别收取3万刀和4.5万刀的费用,说会帮他们在阿尔伯塔省安排工作,结果却是一场骗局,这两人被坑了钱不止,还被迫支付“具欺诈性工资单的金额”。 不仅如此,这人还收取移民费用,制作虚假工作证明和伪造文件,涉其他违法行为。 就是此类的案子,边境局已经针对153人提出移民欺诈相关犯罪指控。 LMIA骗局一方面让想移民的海外留学生或工作人损失巨大,另一方面也间接损害了加拿大人的工作机会,因此就业部长和移民部长被一起拖出来作证,并需要考虑如何针对这个问题思考对策。 按照最近加拿大移民局的种种新政策,一个不高兴,大动刀斧改革或是直接堵了这个路径也不是不可能的,因此也有不少人担心受到影响。 说到移民,最近阿尔伯塔省商业委员会公布了一个最新研究,结果指出加拿大应该改革现有的移民评分制度,挑选“拥有提高生产力技能的移民”! 这项研究指出,长期以来加拿大都视新移民为经济增长和繁荣的动力,但最近这几年,尤其是疫后这1、2年,弊端开始出现,住房医疗资源跟不上人口增长速度,经济却持续疲软,不少人指责加拿大重量不重质。 委员会首席经济师麦克·霍登明确表示:“我们需要确保挑选合适的移民,否则大家对移民的态度会继续下降。” 虽然加拿大经济总量是在因移民推动的人口激增而变得越来越大,但作为生活水平指标的生产率几十年来却一直很弱,最近还出现了负增长。 “我们并没有变得更富有。我们身边的人越来越多了。” 国家银行数据报告显示,加拿大实际人均GDP已连续6年停滞不前,使得加拿大落后于其他移民目的地。 加拿大现行的移民评分系统虽然消除了过去基于种族、肤色或国籍的歧视因素,是根据年龄、语言能力、教育水平和工作经验等打分,但这个系统并不完美。 比如在教育评估这一块,主要看的是在校时间,而不是学校和课程质量。 这就导致了什么情况呢,加拿大现在对熟练技术工人和医护人员的需求较大,但根据现行评分制度,有两年制护理文凭或技工证书的人,分数会比拥有文科硕士学位的人低。 另外,如果有兄弟姐妹在加拿大,申请移民也可以加分,但这一点实际上对加拿大经济并没有太大影响,这些人的收入才是有利指标。 霍根表示,尤其是经济移民项目,吸引对加拿大经济更有价值的人进来才是重点。 这份报告也指出,移民部应该限制经济移民通道的数量,把重点放在有针对性的营销和海外招募工作,扩大人才库。拥有高素质的技术移民不仅有助于提高生产率,还能吸引其他高素质的新移民。 他明确表示:“现在加拿大倾向于从印度等地引进大量移民,印度经济正在快速增长,加拿大和印度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但这也意味着,加拿大对真正高质量经济移民的价值将会缩小。” 有人表示支持,新移民增加是可以提高全国经济整体总量,但平均经济水平却没有任何进步,现在大环境容纳不了这么多人,人进来了又找不到工作,物价起飞,整体生活水平降低。 也有人担心,就照着当前这个趋势,加拿大以后的移民政策可能还会收紧。

加拿大终于活成印度的样子! 大群印度人上铁轨逛大街 以为来错国家

一觉醒来,不少加拿大人以为穿越了,去坐个车结果看见一堆人直接横跨铁轨,瞬间以为到了印度! 这个视频被PO上网,直接炸了:加拿大总算癫成了印度的样子… 废话不多说了,先上视频 这段视频是一名多伦多网友在联合火车站(Union GO Station)拍到的场景,只见人头拥挤的站台上,大部分人都在乖乖等候列车进站。 就在这个时候,一群人似乎是没看见眼前的黄线,当场大摇大摆地横穿铁轨,看起来很多是印度人。 车站的一名保安在后面追着,试图阻止这些人接着往前走,嘴里还大声喊着“不要横穿铁轨”! 短短38秒的视频,一下子就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疯传,引来大批加拿大网友围观。 有人哭笑不得,一阵见血地吐槽: “现在的多伦多DT,比印度更像印度!” “还以为是印度电影中的场景”。 “这到底是什么国家?” “开玩笑吧?这是多伦多?” “这个车站很快就会变成孟买吧。” “这里是印度的多伦多。” 有人指责:“穿越轨道是违法的!” 有人是无奈中带着抑制不住的愤怒: “这些人需要回去,他们的加拿大假期应该要结束了,加拿大是时候发声了!” “无话可说” “这已经不是我长大的加拿大了,基本价值观、信仰和尊重荡然无存,无法无天。太丢人了!” “这不可能是加拿大。” “无语了,真可悲。” “这绝对不是真的吧…” “10年之后,多伦多将会以小孟买而出名,这里的人口最终有一半都是印度人。” 更多人直接把特鲁多和政府拿出来“鞭”—— “你可干得太好了!特鲁多。” “希望他们全部被驱逐,我受够这些鬼东西的。” “感谢疯子特鲁多,把加拿大变成第三世界国家。” “说什么都太晚了,加拿大已经是一个新印度了。” 网友们由此延伸,纷纷吐槽现在加拿大印度人泛滥,简直走哪儿都能看见,走在街上都快产生幻觉,以为自己到了印度… 比如说,每次多伦多有什么大活动,大家出趟门都是这样的: 印度的排灯节,多伦多乱成这样: 但凡哪个餐厅招人了,外面应聘的长龙长这样: 额…就很难评。 这次也有网友直接说:“我们需要大规模驱逐而不是大规模移民。” 还真别说,加拿大政府还真说驱逐了。 就在最近,加拿大政府悄悄宣布了拟议的改变庇护申请制度修正案,其中一条写道: “2024年预算案提议对《移民和难民保护法》进行修改,简化申请流程,以支持更快决定和遣返。” 但也就是这么短短一句话,移民局没有提供更多明确的信息和举措,仅表示“新措施将会提高庇护系统的效率,同时不损害对需要保护的人的公平和同情。” 有移民律师表示:每次政府说要精简或是提高效率,就知道有人的权利会被牺牲,“政府对实际计划改变的内容守口如瓶,这也让我有点紧张。” 数据表明,2024年3月份到现在,已经有46736人申请庇护,比2023年同期增长62%,临时移民已经影响到加拿大住房了,特鲁多前阵子警告过:这种情况需要得到控制了! 当然,这个修正案针对的是难民,拿着学签和工签进来的印度人应该大部分不算在里面。 除了多伦多,也有温哥华居民表示,虽然我们比他们好一点,但也看地方,去素里走一圈,估计也差不了多少,有的超市一走进去,还以为进了印度市场… 当然了,今天这条视频也不只是炸出了“应激”的加拿大人,也有人感觉这么明摆着“种族歧视”人家不太好,车站的设计也有问题。 对此,大家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