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arly Archives: 2022

spot_imgspot_img

心碎! 加拿大11岁女孩滑雪橇 撞断脊椎死亡 才刚移民半年 家长当场崩溃!

注意安全 加拿大的雪景闻名世界,各种各样的冰雪运动也深受居民的喜爱,而这些对于居住在南方的人都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但是,就在新年到来之前,有一位11岁少女在人生第一次见到雪后,并满怀欣喜玩平地雪橇的时候,撞上了标志牌不幸死亡……! 6个月前,11岁的Josée Abi Assal跟父亲Joseph Abi Assal、母亲Marie-Lou El-Kada还有哥哥姐姐,一起从黎巴嫩搬来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居住。 今年冬天,之前从来没见过雪的Josée在见到加拿大的雪景之后就被彻底迷住了,当时开心地在雪地中手舞足蹈。 圣诞节假期,几个堂兄弟姐妹来到她家,一起进行过夜聚会。 于是在假期的最后一天(12月27日),几人决定去穆尼湾(Mooney's Bay)玩平地雪橇,从来没尝试过的Josée更是十分兴奋激动,没想到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Josée撞上的就是右边那种3个一组的小标志 根据Josée家人的说法,Josée的一个表亲坐在雪橇的最前端,之后14岁的哥哥Jules坐在中间,Josée自己抓住哥哥的腰坐在了雪橇的最后端。 当三个孩子滑到一半的时候,雪橇突然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在弯道上继续滑行,然后冲向了一堆金属的垃圾分类路标;被甩到最前方的Josée就这样背对着,撞击到了金属柱子,脊椎被生生撞断。 她的腿当场就失去了知觉,向哥哥Jules害怕地说:“我不想以后都要瘫着生活……” 哥哥Jules只能抱住她,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当天下午2点50分左右,医护人员赶到了现场,把Josée送往儿童医院,但她最终因伤势过重死亡。 当时,Josée的母亲正在接种新冠疫苗;而她在沃尔玛工作的父亲接到了紧急电话,强烈的不安感让父亲甚至开车都变得慢一些,就是不想听到女儿出事的坏消息……可惜事与愿违。 事故发生后的第二天,Josée撞上的垃圾分类金属标志牌被拆除,警方也关闭了整个山进行调查。 据了解,这座山本不是用来滑雪橇用的,从2017年起山顶就有标志,上面写着:“这座山已关闭,不可在此滑雪橇,极端危险,渥太华市不承担相关风险或伤害的责任。” 公园入口处也有标志警告说,不允许乘坐雪橇。 但是显然,这些都没有什么效力,挡不住当地人在这里进行冬日滑雪行动;据这家人的律师的说法,事故发生当天,至少有50组人也在穆尼湾山滑雪橇。 而在事故发生后的第二天,执法者赶走了70个在这里玩雪橇的人。 穆尼湾地区的议员Riley Brockington也表示,一直关闭这座山并不是一个解决办法。尽管穆尼湾山是一个“未经官方批准”的雪橇山,但它在民间却是全市最受欢迎的滑雪橇胜地之一。 他说:“我认为它就是一个雪橇山。而且这么多年来,民众一直在这滑雪橇,以后也会这样,你不能一直锁着这里。” 他表示,市政府应该好好维护这座山,用不同颜色的旗子表明斜坡的状况,并且尽可能把山的坡度降低。 渥太华市政工作人员将在下周讨论更多的安全措施。 在Josée不幸遇难的地点附近,人们放了花朵和五颜六色的小玩具,以纪念她。 母亲回忆说,女儿生前是个很乐于助人的好孩子,之前曾经捐献过自己的头发给患癌孩子,来到加拿大也是一样。 她说:“Josée很容易就融入新的学校,交了很多朋友……帮助班上所有的孩子,给每个人带来欢乐。” 甚至在去世前,Josée还留下了遗嘱,死后要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献给失明的人。 Josée热爱音乐,而且很有运动天赋。说到这些的时候,指了指一个曲棍球奖杯和一个越野比赛第一名的绶带,然后开始翻开了女儿的红色小日记本…… 她读着Josée的日记:“我每天早上起来都感恩上帝,因为我身体健康,还有世界上最好的家人。” 母亲抽泣着说:“我必须向前看。我还有两个孩子……但我的心都碎了。” 愿这对父母能够早日走出悲伤,小编在此也提醒各位:冬天户外运动一定注意安全!

警报! 暴雪砸城 温哥华封桥封路 学校停课 大范围停电 华人铲雪累到哭: 根本是冰!

铲个雪比跑百米还累! 暴雪封城的第一天,大温地区各个角落都亮起了红灯—— 整个城市交通瘫痪,封桥封路、翻车沉船、邮轮取消、航班延误、15个学区紧急停课、邮政系统拉响“红色警报”! 村民们开车上班打滑、在家铲雪铲到怀疑人生:加拿大的冬天,真不是开玩笑的! 大雪+冻雨,就算不出门找堵,在家除雪的工作也让不少村民们感到十分心累。 这个冬天,温哥华人铲雪铲到都快成反射动作了。 然而,这一场雪不一样。相信今天都有铲雪的人都发现了,这一次积雪的感觉不一样,上下都结了层薄薄的冰,铲起来特别费劲! 从朋友圈的照片也可以看到,这路面虽然积了雪,但是看起来特别光滑,就跟溜冰场似的,其实这上面结了层冰,铲起来麻烦。更有华人打趣道,就跟脆皮奶一样! 可这脆皮奶铲起来简直要命,辛辛苦苦铲了半小时,一坐下来全身都酸痛… 司机丹尼斯抱怨道,“这哪是除雪啊?根本就是清冰!我每天都要在高速公路上跑,都没见过这么糟糕的结冰状况,光是开路都花了我一个半小时,这太危险了!” 封桥封路 这一场冬季风暴,为整个大温和菲沙河谷地区带来了大量降雪,部分地区积雪更是高达10-20厘米。 这雪一下,最直接影响的就是交通。目前,BC省地陆平原地区的部分桥梁和高速公路都已经紧急关闭! 狮门大桥的中央车道已经暂时关闭 中午,安那西斯桥(Alex Fraser Bridge)也封闭了一段时间,下午才刚刚重开。 省交通厅发表声明,如果接下来冬季风暴带来高强度的大风,曼港桥(Port Mann Bridge)也有可能临时封桥! “正常情况下,只要清除这两条桥电缆上的积雪,交通就不会受到影响,但是强风会增加雪从电缆上脱落的风险,威胁维修人员的安全。” 今天凌晨,5号公路已经被完全封锁,暂时没有重新开放的打算,司机们只能自行绕道。从昨天晚上到今天早上,这条高速公路下了超过20厘米的雪,且大雪还在持续下。 到本周五为止,5号公路霍普小镇到梅里特路段可能还会增加40厘米厚的积雪! 其他地方也没好到哪儿去—— 最新的天气预报指出,今天晚些时候雪估计就会停,转而下雨。今天清晨5点半开始,阿伯茨福德(Abbotsford)、大温东部(包括素里)和菲沙河谷已开始下起冻雨了! 届时,路面会变得更加湿滑、危险,交通可能会进一步延误。即便没有冻雨,已经有很多老司机在路上严重打滑,光是掉进路边沟里的司机,这两天都不少见了,别说“马路杀手”冻雨了。 气象学家迈克尔·库斯(Michael Kuss)透露,由于北极极寒空气被锁在地面上,大温地区将迎来长时间的冻雨天气。除了上路十分危险,还可能出现无预警断电,希望各个部门做好应急准备。 有本拿比居民表示,他正常的通勤时间是40分钟,但现在从家开车到公司,2小时都到不了,没走几步就严重打滑, “简直就是地狱!” 截至今天早上,BC省地陆平原和阳光海岸已经有多处被迫断电,6854户人家陷入一片黑暗中!电力公司的人员四处奔波抢修! 到了下午,原以为降雪转为降雨,情况会好些,没想到下的是冻雨,直接压垮树枝,掉在电缆上,停电的范围扩大! BC渡轮也被取消 温哥华国际机场积雪量高达14厘米,上午11点之前的几个航班遭取消,还有航班出现严重延误。 这雪大到什么程度呢?就连高贵林港的市长都出勤铲雪去了! 在他的官推上,市长布拉德·韋斯特 (Brad West)PO出了一条影片。 影片中,他也跟着市府的铲雪车一起执勤,用第一视角向市民们传递一个信息——在这样的天气下开车出门,真的很危险,各位司机一定要小心!铲雪的工作人员也很辛苦! 学校停课 一早上起来,不少家长正准备送孩子去托管所,没想到脚都没跨出去,就收到临时通知——雪下得太大了,停课一天! 由于暴雪漫天,大温地区许多学校都临时取消了今天的课程—— 阿伯茨福德所有公立学校停课一天; 本拿比所有公立学校停课一天;(St. Helens自行停课一天;) 奇利瓦克学区所有公立学校停课一天;(École La Vérendrye自行停课一天) 高贵林地区宣布所有学校停课一天; 三角洲地区的École du Bois-joli停课一天; 兰里学区所有公立学校停课一天;(École des Voyageurs和The King’s School自行停课一天) ...

新冠封城! 加拿大人被疫情逼疯 大批华人中招 雪中排队打3针 专家: 可能群体免疫 但代价惨重!

人人感染, 疫情终结? Omicron掀起的病毒海啸迅速吞没加拿大,BC等地在真实日增感染可能破万的情况下,依旧没有宣布封城计划。 但另一个残酷的现实已经摆在加拿大人面前:政府不封城,新冠来变相封城了! CBC报道,新冠病例的激增导致越来越多的人被隔离,导致一些原本就员工紧缺的行业现在更是遇到大范围的用人荒。 一些商场因为招不到员工而关门,航空公司缺乏空乘而取消航班; 药店提前打烊,餐馆改卖外卖; 有超市员工透露,请病假的同事越来越多,有时候一天甚至就是11通病假电话,有的是自己中招,有的是家人接触到病毒需要隔离…… 更有甚者,一家名叫Exceldor Co-operative的屠宰场,因为找不到工人,不得不对数千只无法及时处理的鸡实施“安乐死”。 在大温,素里皇家骑警证实已有31人感染新冠病毒,当中包括前线警员及文职人员。 发言人称,局方已采取措施,确保警力充足。 话虽如此,如果疫情继续扩散,谁也无法保证包括警察、救护车、消防队等基础服务的继续。 就在昨天,温尼伯警察局长宣布警察局进入“紧急状态”, “当前的 COVID-19 情况严重影响了我们的人力资源。” 在埃德蒙顿,大约8%的警察因感染而暂时休假,还有5%的消防人员确诊。 在蒙特利尔,过去2周内就有200多名消防员感染,“只要有一个病例出现,同站点就会有三四人感染,这是我们从未遇到过的人力挑战,有时候为了应急,我们只能将那些仅隔离5天的人喊回来上班。” 最糟糕的可能是医疗系统——在魁省,有2万医疗工作人员因为感染而缺勤;在BC,医护人员允许带阳上班,只要没有出现症状。 但允许上班是一回事,护士辞工潮却又是另一个故事……抗疫两年,护士们早已疲惫不堪,很多人已经到了极限…… 是的,现在我们没有封城,但加拿大很多城市正一步步,陷入因为“缺人”而导致的停滞危机当中。 没有工人,机器无法开动;没有店员,商店只能关门;没有员工,餐馆靠老板勉强支撑; 一些华人甚至反映,也不知是因为天气还是因为人力不足,收垃圾的工人都没有来…… 没有封锁,胜似封锁。Omicron真是太“强”了。 与此相应的,近期越来越多的华人相继“中招”: 有大温华人表示,这两周身边不断有同事和朋友测出阳性,每天出门上班都是战战兢兢。老板已经将大部分办公室等人员重新转回在家上班了,但生产线上的工人却没有太多选择。 大温列治文一个有500名员工的工厂近日也爆疫。有华人员工透露,疫情以来,该厂从未有人感染,但从上周五开始便陆续出现病例。 多伦多论坛也有人爆料,一个肉厂师傅告诉他:全厂56个员工,全是华人,全部被感染。 但是“没办法,该上班还是要上班,生活不易。” 另有一个华人网友声称,这两天身边至少有20位认识的朋友全部出现症状。包括公寓楼的前台,“前台的嗓子跟结了网一样说不了话。” 疯狂的感染速度让人们都慌了。 今天,温哥华市中心排队打3针的人,硬是在雨加雪中等了2个多小时…… 有素里华人表示,早上收到第三针预约,结果搜索方圆20公里,1月份都没有位置,最后只能约在月底在YVR打。 “太难了,第三针太难了!” 还有网友称,照这样的速度,北美就只有“群体免疫”这条路了——最终人人都会感染,疫情得以过去。 这一情景,真的会出现吗? 美国的一些专家们恰好在近期作出了相应的评论。 休斯顿德克萨斯大学传染专家Dr. Luis Ostrosky表示,美国日增已破百万,很多人最近都在谈论,“大流行最终会让大多数人感染,通过Omicron,我们可能会达到一定程度的群体免疫。” 但是,Ostrosky博士认为,群体免疫的关键问题在于,可能会败给时间或其他无法预知的突变。 换句话说,就算我们建立了群体免疫,但这种免疫力可能并不能持续太久,而且,一旦病毒再次变异,人们依然无法防范。 他并补充,群体免疫的一个现实缺点是,很多人会感染,但中间会有人最终可能住院并死亡。“这是有代价的。” 因此,专家们依然认为,获得一定程度免疫力的最佳方法是接种疫苗。 另一方面,加拿大安省新冠科学咨询组主任 Peter Jüni 博士也发出预测:“新冠不会消失,它会一直存在。” “大流行的终结,并不是病毒消失,而是它会从我们的意识中消失。” 我们最终将像适应感冒一样适应新冠。 唉,这形势,还是赶紧去打第3针吧。

警钟狂响! 加拿大儿童新冠住院率飙升! 5岁女孩感染第2天死亡 Omicron成”幼儿杀手”?!

家长们小心 进入新年之后,全世界以及加拿大的疫情仍然是瞬息万变。自从前几天美国日新增破百万后,新发现的flurona、IHU也让人忧心忡忡…… 今天早上,加拿大的安大略省今日新增13339例,虽比昨天略有攀升,但比年前16000+的数字还是少了很多的,阳性率也回落到29.2%;境外终于传来好消息,英国的新冠新增病例一个月以来首次下降! 坏消息也随之而来,加拿大新冠病例住院率和重症率上升,安省今日死亡人数创下了5月份以来的新纪录,更糟糕的是,病毒在全加拿大的年轻一代中开始肆虐,儿童新冠感染率也开始飙升! 据CBC News报道,不仅儿童和青少年,甚至有些免疫系统脆弱的婴幼儿也因为感染新冠而住了院! 此前的几波疫情中婴幼儿因新冠感染住院的情况很罕见,但据1月5日安省几家医院的公共服务公告,渥太华和汉密尔顿的两个儿科中心已经有6名婴儿因感染新冠而住院。 包括BC省、安省和魁省等一些全国最大的儿科设施在内,婴儿感染住院病例也在升高,一些因其他疾病入院的儿童,却发现冠状病毒检测呈阳性。 并且医生们惊异地发现,因为Omicron迅速扩散,而它对呼吸道的影响大于肺部的影响,所以婴幼儿感染后受到的伤害会比成人大的多。 传染病专家法蒂玛·卡卡尔博士表示,之前的疫情中,孩子们呈现的更多是发烧或者一些胃肠道的症状,但最近感染Omicron的婴幼儿则更多是呼吸道症状。 她说:“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严重的哮喘症状,不得不就医。在之前几波疫情中,婴儿基本没有受到新冠太大的影响,但现在甚至有新生儿感染新冠。” 对于儿童来说,上呼吸道疾病往往对他们带来更糟糕的影响。”她补充道。 多名专家学者表示,鉴于婴儿的免疫系统尚不成熟,并且目前0~4岁婴幼儿还没有疫苗获批,所以他们首当其冲,面临的风险尤其大。 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安省一位5岁的小女孩Ava-Mae Abram在新冠检测阳性,仅一天就不幸去世了…… 心碎的孩子父母和这家人的朋友为了给小女孩筹款办葬礼,在GoFundMe上发起了筹款。 上面写着:“Ava-Mae 是最可爱的 5 岁女孩。她喜欢动物,尤其是马和小狗。她喜欢跳舞、唱歌和玩乐高积木。” 小女孩看起来活泼可爱,本应该快乐地长大享受人生,却被新冠夺去了年幼的生命…… 为了此类悲剧不再发生,有加拿大专家建议:缩短儿童疫苗接种间隔。 为了减轻疫苗的副作用,对于5~11岁儿童,新冠疫苗的建议接种间隔为8周,但现在专家提出了不同意见。 加拿大安大略省金斯敦的皇后大学传染病科主任杰拉尔德·埃文斯博士表示,选择加快接种进度“必须由家长自己决定”。 但他也说,对于某些有健康问题的孩子,或者那些与高风险人群生活在一起的孩子,选择较短的注射间隔可能是有意义的。 “对于特别危险的儿童群体,比如免疫缺陷儿童,我肯定建议缩短接种间隔。但如果情况不是这样,那就由家长来决定了,但我不认为缩短间隔有什么坏处,”埃文斯在电话采访中说。 同时,埃文斯解释说,新出现的数据显示,儿童接种COVID-19疫苗的时间间隔较短的情况下,实际上可能比成人获得更持久的反应。 因此,家长们应该在综合孩子们的情况,谨慎思考后,再做出要不要缩短接种疫苗间隔的决定。 而对于最近家长们关心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可以送孩子去学校,继续参加课外活动吗?如果我的孩子在进行远程线上的学习,我们能把朋友聚在一起吗? 美国专家Leana Wen也给出了意见:如果去学校上课是必要的,那么尽力降低感染风险,力图以最安全的方式的让孩子上课。 如果学校的保护措施并不完善的情况下,就要做自己能做到的事情,比如给孩子打疫苗,戴N95口罩;这样即使其他人不戴口罩,也能降低孩子感染的风险。 而对于户外活动好还是室内活动好,她表示:户外开阔的环境感染风险相对较小,但是在室内只要注意保持距离做好防护,也是一种选择。 她也提醒各位家长:如果当地的急诊室爆满,考虑推迟那些有较高受伤风险的活动,或者让孩子多加注意,否则一旦孩子受伤,可能会没办法及时去医院处理伤口,得不偿失…… 如果家里的孩子感染了新冠,她建议:应该立刻通知他们的日托或学校,并马上测试家里的其他人;如果所有家庭成员都感染了COVID-19,那么不需要彼此隔离,但如果家里有一些人测试阴性,那么应该隔离开这两拨人。 总结起来,各位家长需遵从公共卫生建议,尽量避免孩子们室内密集聚集,并且应为孩子们接种疫苗并戴好口罩。 希望不再有孩子因新冠去世……

BC华人太难了! 专家建议百万以上房产征新税 每年多交$2000刀! 住房厅长感兴趣

房价上涨又不是房主决定的 自己买的房子,受到市场供需关系的影响,涨价了自然开心。 然而,最近的一份报告,恐怕就要让人不开心了:BC省一家机构正在向政府提议,呼吁对价值超过100万加元的房屋,每年征收附加税。   据说这样有助于减少住房不平等,给市场降温。   据报道,Generation Squeeze的创始人,UBC人口与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保罗•克肖(Paul Kershaw)周三发表了这份报告,总共汇集了80位专家的意见。目的是为了将住房作为投资的观点扭转为住房作为居住场所的观点。     在报告中,克肖将如今的房地产市场比喻为制造污染和碳排放的企业,认为对房主征税合情合理,因为目的就是要打击住房不平等的定价,减缓房价上涨,加强民众住房负担能力。     虽然克肖表示,该建议只适用于加拿大最昂贵的房屋中的前9%。可问题是,这9%的房屋大部分集中在BC省和安省,指的就是价值在100万加元以上的房产。   根据报告,一旦实施相关政策,BC省会有21%的房主受影响,安省则是13%。 报告中建议对加之超过100万加元的房屋征收累进附加税(progressive surtax),起征点为0.2%,最高为1%。附加税会每年征收一次,直到房产售出。     如果以大温华人聚居的列治文为例,列治文现在的独立屋均价为195万加元,适用于1.5-2百万之间的取件,按0.5%计算税率,如果征收累进附加税,那么一个华人家庭每年平均要支付2118加元。   就在该报告发布的同一周,BC省评估局(BC Assessment authority)发布了年度数据,显示全省房价上涨,有些地区的上涨幅度高达50%。     克肖说,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房主们认识到,这套(买房致富)系统以牺牲年轻一代加拿大人、加拿大人的后代和任何年龄的新移民为代价,让他们受益。   克肖认为,目前所有其他税收的作用都很有限,不足以控制房价。   克肖说,住房不平等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但在安大略省和BC省最为严重。他表示,拟议中的税收将由政府高层而非市政当局来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这份报告得到了由加拿大抵押贷款和住房(Canada Mortgage and Housing)公司管理的国家住房战略解决方案实验室项目的支持。   虽然与加拿大抵押贷款和住房公司合作的联邦住房部已经表示,无意对加拿大主要住宅的产权征税,但是BC省住房厅长尹大卫却表示,该省的买房难问题很令人担忧,所以现在正在审查克肖的报告。   BC省住房厅长尹大卫   BC省目前的住房计划包括打击税务欺诈、空置税和建造数以万计的新住房。 近日,大温哥华地产局在一份新闻稿中表示,疫情期间不断变化的住房需求在去年疯狂刺激房市,温哥华房屋销售创下历史新高。   2021年的销量增长42.2%,至43999套,而前一年为30944套。   地产局经济学家斯图尔特(Keith Stewart)说,过去几年,温哥华大都会区居民评估住房需求和选择的人数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   报告作者:保罗•克肖(Paul Kershaw)   “在整个疫情期间,房屋一直是居民关注的焦点。”   确实,能帮助更多的加拿大人负担得起房屋是件好事,但是房价的上涨一方面是房产市场供求关系的自由演化,一方面则来自政府的小幅度调控,并不是普通房主的锅。   现在为了让更多的人住上房子,却要对本就有住房的房主横征暴敛,怎么说都是不公平的,更何况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

太难了! 大温油价又要涨 预计明天创历史新高 3月飙至每升$2!

大温司机太难了! 最近几天,大温的天气开启了“过山车”模式,一会儿雪,一会儿雨,一会儿太阳的。多变的天气让路况变得非常复杂。   单纯的下雪还好,问题是温度在0度上下徘徊,有时候先下冻雨再下雪,于是道路特别湿滑;而有时候又反过来,先雪后雨,一路泥泞。 而昨晚天气又有“新招”——下了一夜的雪,清晨又改成毛毛雨,给雪上加了一层冰壳!   这样的道路,车开上去分分钟都是“破冰行动”。 天气捣乱就算了,油价也跟着起哄!   这不,据一位资深的加拿大石油分析师说,本周大温地区的汽油价格要涨,而且可能会打破历史记录,创下新高! 加拿大可负担能源组织主席预测丹-麦克蒂格(Dan McTeague)预测说,周五(1月7日)加油站的汽油价格将攀升至$1.769/升。 而去年同期油价才$1.289/升。目前的最高纪录是2021年7月1日创下的$1.739/升。 曾经的油价,让我们缅怀一下 麦克蒂格表示,这次油价上涨是由需求增加、产量减少以及运输问题等多重原因造成的。 现在华盛顿州和俄勒冈州边境以南的汽油严重短缺,墨西哥、委内瑞拉的生产都有问题。 麦克蒂格预测,本周的涨价只是未来几个月大幅飙升的一个小节点,等到3月或者4月,大温地区的油价会攀升到每升$1.85!甚至优质汽油会突破$2/升! 天气多变,路况复杂,连油价都飙升,大温的司机真是太难了!难怪有人吐槽:再这样下去,连车都开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