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arly Archives: 2022

spot_imgspot_img

视频曝光! 飞机坠毁铁道中央 遭火车高速撞烂! 飞行员奇迹幸存 离死亡就差3秒!

太可怕了! 地时间1月9日星期日,一家飞机刚刚起飞几分钟后,就因故障摔在一处铁路平交道口的铁轨上,飞行员——一名老者,被困在飞机里不能动弹。更紧急的是,远处一列火车正在驶来! 火车撞上飞机的一瞬间   据当地媒体报道,路透社获得的警方随身摄像头拍到的视频显示,好几名警察,有男有女,正七手八脚地尝试把满头是血的飞行员拉出机舱,镜头右侧有一名警察似乎很紧张地向远处张望,然后也尝试挤到同事中间去拉飞行员出来。   视频开始10秒钟后,飞行员被拉了出来,能听到有警察大喊:“Go go go!”同时也能听到火车刺耳的鸣笛声!   只见视频里所有警察四下逃散,镜头中间的那名警察右手拽住飞行员的衣肘,自己快步往后跑的同时,也拼命把伤者往后面拖。   飞行员被拖出来不到3秒钟,一列高速行驶的火车鸣着笛“呼”地一声冲了过来,直接撞在飞机的机尾上!   这个时候能看到飞机的大半部分都在铁轨外,只有机尾还在铁道正中。   但是火车巨大的冲击力直接把整个飞机机体撞飞出了镜头!视频里能听噼里啪啦地撞击声! 飞机被火车碾了过去   如果飞行员还被困在飞机里,被火车这样撞到,一定必死无疑了!而且救人的警察们也可能被牵连!   从另外一段网友拍摄的视频能看到,在火车撞到飞机一瞬间,飞机就像纸做的一样,机尾一下子就被火车头撕裂了下来! 一大块白色的飞机碎片飞了出来,差点击中拍摄视频的网友和围观民众!   太惊险了简直!   视频最后,拍视频的网友和周围的人从惊恐中缓过神来,嘴里一遍遍说着“Oh my god! ”   被撞烂的飞机 据报道,这家飞机从洛杉矶的圣费尔南多谷的怀特曼机场起飞后不久就失去控制,坠毁在平交道口。不幸中的万幸,在一个街区以外,有一个洛杉矶警方的分局。 局里的警察听到消息后立刻出动救人,洛杉矶警察局总部称这些救人的警察都是英雄。   拍摄第二段视频的21岁作曲家路易斯·希门尼斯 (Luis Jimenez) 说:“这架飞机起飞失败,降落在一个繁忙的十字路口的火车轨道上。”    “就在撞击前几秒钟,警察救了飞行员,一块飞机碎片差点撞到我身上。”   据报道,和死神擦肩而过的飞行员只受了割伤和擦伤,目前情况稳定。火车上也没有人受伤。 最近一段时间,美国坠机频发,就在同个周末,密苏里州新梅勒也发生了一起飞机坠毁事件,和上面被警察们奋勇就出来的飞行员相比,这架飞机上的乘客就没有那么好运气了。 据接手调查的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发言人彼得克努森说, 这架飞机从切斯特菲尔德的一个机场起飞,爬升到大约 8,000 英尺,然后开始急剧下降,最后在周六晚上 7 点 30 分左右坠毁。 据目击者称,这架小型双引擎飞机被摔碎了,残骸碎片撒了一地,相信乘客毫无生还可能。 现场的救援人员 据悉,当地共有6个不同县的救援人员赶到事发现场参与抢救。在机场报告飞行员发出求救信号后不久,警方接到多个报警电话称看到发生了坠机时间,最后救援人员花了几个小才在农村的树林子中发现了坠毁的飞机。 明天和意外,不知道谁先来。希望所有人平平安安,珍惜现时的幸福。

凶猛! 80%突破感染 华人自曝染Omicron喝水都痛 世卫: 它正在杀人 别再说温和了!

华人护士:感染后可这样提高血氧! Omicron掀起的疫情海啸还在发威,加拿大安省ICU人数首次超过400人,为疫情以来的最高水平,与此同时,今天安省新增的9706例新增感染中,完全接种者达到了7789人。 80%的突破感染,这放在之前,是不敢想的事。但在Omicron的呼啸之下,加拿大人纷纷被破防了。 近日,社交媒体上有大量华人分享了自己被感染的经历。 有温哥华华人指出,中招第5天后,咳嗽急剧加速,痰越来越多,咽喉痛到“喝水也痛死的那种”,体温突破39度并伴随肌肉酸痛。 另一位华人妈妈指出,老公打工的地方同事阳性了,老公随后被感染,进入家中地下室隔离。虽然孩子和她都是2针辉瑞,但还是相继感染,咳嗽咽喉痛得厉害……华人妈妈感慨:Omicron传染性真的很强,家里有人感染的话其他人基本避不开。 从上面分享的例子来看,他们感染后虽然难受,但还没有到要入院治疗的程度。但身在Omicron起源地南非的一个华人小哥就比较惨了: 据这位名叫“小郝”的男子自曝,这已经是他第二次感染新冠,这一次确诊的是Omicron,最主要症状是干咳,“肺部像在冒火,最难受的凌晨2点睡不着,头痛。” 终于阳性转阴之后,后遗症却非常严重,嗅觉失灵,“10cm外的气味完全闻不到,只有靠近鼻腔的刺激性气味才能勉强闻到。” 此外,其肺部功能亦受影响,他觉得肺活量不够用,大概只余下三分之一,无法做跑步、游泳等剧烈运动。当地医院的肺部CT照片显示,他左右两侧肺部都有白色阴影。 早前,因为有很多言论指出,Omicron的症状“温和”,相当于一个大号的流感。 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专家开始反对这种说法,首要原因就是加拿大全国各地ICU近乎挤爆,住院人数激增。 多伦多急诊医生Kashif Pirzada说,“这令人非常担忧,增长率没有放缓的迹象,尤其是ICU的入住率。绝大多数是未接种者或已接种但身体比较虚弱的人。” 在安省的ICU,超过400例病例中,有123人未接种,18人部分接种,还有137人完全接种。 Naheed Dosani 医生也质疑使用“温和”一词来描述 Omicron 变体。 “谁能跟我解释一下Omicron 的‘温和’到底是什么?创纪录的高住院率是温和吗?ICU入院?延迟手术?我们必须停止“Omicron 是温和的”的说法!” 事实上,上周,世界卫生组织就已经就此发出了警告,不要将Omicron描述为“温和”的变种。 世卫总干事谭德塞指出,“虽然与Delta相比,Omicron的确没有那么严重,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归类为轻症。” “Omicron正在导致人们住院,正在杀人……” 综合专家的说法和疫情的现状,我们不难看出,感染Omicron后转为重症的,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没有接种、没有完全接种或年老体弱者。 今天是开学第一天,加拿大有超过 100 万的学生在经历了由 Omicron 变种带来的漫长假期后,重返学校。 但是,加拿大的家长们却前所未有的迟疑。 大温有华人家长今天没有送孩子上学,“打算在家观察几天再说”,“现在送孩子回学校,等于羊入虎口。” 因此,今天的校园迎来格外冷清的 “开学第一日”,一个家长送完孩子后特别数了一下,原本22人的班级今天早上只到不到一半。 “太扯了,听说现在学校已经不通报疫情了,只有当学生缺勤率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触发通报机制。”有家长解释不愿送孩子返校的原因。 而另一个不愿意送孩子返校的原因是,还有大量家长至今仍然在观望儿童疫苗以及它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因此孩子们暂时还没有接种。 如果按照Omicron更容易让未接种者转重症的说法,孩子们的风险并不低,这也是家长宁愿让孩子待在家中的原因之一。 不过,谁也不能确保待在家中就可以避免感染Omicron。如果不幸中招了怎么办?近日,安省一位华人护士就分享了“新冠中招后如何在家提高血氧”的方法,并附上了图。 这位袁护士表示,“患新冠后,肺部会承受巨大的压力,一直平躺背部朝下并不能帮助肺部通气,我们还需要切换不同的姿势帮助肺部更好的排除多余的二氧化碳。建议按照上图的每个姿势保持30分钟,到2个小时,并借用多个枕头,调整到自己最舒服的状态。” 最后,一个好消息是辉瑞表示已经改进了疫苗,3月前就能推出能针对Omicron的新版本疫苗了。 希望2022迎来抗疫胜利吧。

突发! 加拿大赴华航班熔断升级! 住院率狂飙 Omicron海啸来袭 得了新冠如何自保?

华人回国是真的越来越难了 自从进入新年以来,Omicron的势头越来越猛,而加拿大各省却开始纷纷弃疗……面对加拿大日益严重的疫情,不少海外华人琢磨回国“避难”,造成了回国机票一票难求的局面。 而现在,机票将变得更加难买,因为又有加拿大飞回国的航班因出现确诊熔断了!   今天1月10日,中国民航局对8个入境航班发出熔断指令,其中就包括中国南方航空CZ312多伦多至广州的航班,由于1月2日到达的该航班累计确诊超过5例(8例),从今天开始,暂停2班航班,1月14日和1月21日的航班停飞。 另外根据微博@北美票帝发布的消息,中国民航局早前发布的加航AC25温哥华到上海浦东的熔断航班,从本周开始暂停航班。 受影响的分别是周四起飞的1月13日、1月20日,以及周一起飞的1月17日、1月24日、1月31日和2月7日的航班。 12月30日从温哥华入境成都的川航3U8502航班累计爆出6例确诊病例,从1月17日起暂停周四航班2班(1月19日和1月26日),同时取消了川航周日的奖励航班3U8501/8502。 另外,1月5日从温哥华入境上海的AC25也累计确诊5例,达到熔断标准,预计会影响2月14日和2月21起的两班航班。 还有南方航空CZ312多伦多到广州的1月28日和2月4日的航班面临停飞危险。 川航3U8502温哥华到成都的航班因为在1月6日累计确诊7例,2月2日和2月9日两个航班也面临停飞。 最后,厦门航空温哥华到厦门的MF806的1月24日和1月31日两个航班同样面临停飞的命运。 除了上诉熔断的航班外,海航多伦多到西安的航班因为受到当地疫情的影响,本周的航班仍在连续取消中,赴加方向的相关航班也被取消。 由此可见,回国是真的越来越难了…… 而加拿大的疫情,虽然确诊数字比之前略有下降,但仍然让人十分忧心,因为住院率在不断飙升。 1月10日早,据加拿大安大略省官方网站消息,过去1天内安省新增确诊9706例。 虽然新增数看着是减少了,但因为此前更改了检测规定,安省绝大多数民众无法进行检测,实际感染人数很可能远高于通报数据。 除此之外,安省的新冠住院率持续飙升!在有超过10%医院未上报住院人数的情况下,已经至少有2467例住院治疗新冠,而这个数字是一周前的1232人的两倍多! 并且这其中有438人因重症进入ICU病房,其中234人使用呼吸机。 疫情如此严重,尤其是高住院率和重症率,让安省当地医院不堪重负,这样的情况下,大多伦多约克地区三家当地医院的不得不向社区居民发出呼吁:Omicron海啸已经到来,需要整个社区的合作才能度过难关。 因为病毒在社区的蔓延,医院的住院人数急剧增加,医院员工打电话请病假的次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 其中受影响最严重的Mackenzie Health表示:3000名员工中,过去一周约有20人缺席,而本周约有100人缺席。 医护人员身心俱疲;一些病人的手术在之前的几波疫情中已被推迟,而现在不得不再次推迟,使得双方都十分焦虑。医院方纷纷呼吁社区采取预防措施,保持善意,并期待下个月疫情能够放缓。 Mackenzie Health的CEO Altaf Stationwala说:“我知道大家都很沮丧……我们总是人手不足,达不到大家期望的快速,但我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 “公共卫生措施要到几周后才会真正产生效果,”他补充道,“我们从其他地区看到的一切都表明,Omicron变种的上升和下降速度很快。” “希望我们能在一两周内达到疫情拐点……在那之后,一切都会不一样。” 面对如此强传染的病毒,可谓是防不胜防。那么如果万一真的不幸变成“小阳人”了,我们又应该在家准备些什么设备和药物呢? 首先防护方面,专家建议:面对Omicron,比起普通医用外科口罩,N95口罩更有防护效果。 最新一项研究发现,N95口罩在经过25次净化循环后,研究人员也没有发现呼吸完整性或过滤效率的变化。因此一个N95口罩最多可重复使用25次。 这项研究发表在同行评议的《美国感染控制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上,研究中,使用了医护人员使用一种常见的消毒剂——汽化双氧水(VPH)来对口罩进行的净化。 而这意味着,拥有VPH设备的医护人员可以多次使用N95口罩,减少口罩资源的消耗。 为了加强身体免疫力,也可以每日补充适量的维生素C、E和D。 在家用设备方面,如果难以获取快速新冠测试盒,可以准备体温计+血氧仪。 如果血氧饱和度多次测量后不足90%,则需要尽快就医!否则会有生命危险;发烧烧到了38.5摄氏度以上,则可以吃一些扑热息痛为主要成分(泰诺)的退烧药,这里要注意:避免布洛芬成分(Advil)的退烧止痛药,以免新冠病情加重。 所谓有备无患,面对如此来势汹汹的疫情,备上这些药品能不用上自然是最好,但是准备好关键时刻是能救命的,希望疫情赶快过去……

惨绝人寰! 纽约大火19死63伤 每层都有尸体! 孩子尖叫哭喊救命 妈妈当场晕倒

死者包括9名孩童 最小才4岁 谁能料想,新冠夺人之际,另一场惨绝人寰的灾难又发生了。 一栋19层的公寓楼于今天(周日)上午11点左右发生火灾,到发稿时间止,已有9名儿童和10名成人死亡,另有63人受伤。 “每层楼都有尸体被抬走,”一名消防员说, “这是我 30 年来见过的最严重的火灾。” 38岁的居民Dilenny带着孩子逃离时,听到整栋楼都回荡着孩子们的尖叫声:“我听到很多孩子大喊,救命!救命!帮帮我。”然而,黑暗中,自顾不暇的人们很难去帮助那些绝望呐喊的孩童…… 这是纽约30多年以来最严重的一起火灾。 事发布朗克斯一栋公寓楼,火灾起源于一个横跨二楼和三楼的复式公寓。 由于着火公寓的屋主在逃离时将大门敞开,使得火势变猛并迅速向上蔓延。 起火原因据信是由一台电暖器故障导致。 (示意图) 200多名消防队员当即赶到现场灌救,与死神争抢生命。 到发稿时间为止,除了已经证实死亡的19人外,受伤的63人中有32人生命危殆。 死者中,有一名年仅4岁的儿童。 “我们预计会有很多人死亡,但目前还不清楚。” 消防局长表示,许多人被困在自己的公寓里。 住在大楼五楼的住户Cristal Diaz说,“我在客厅喝咖啡,然后闻到烟味……我们开始在毛巾和门底上浇水。一切都很疯狂,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从窗户往外看,看到他们用毯子带走的一具具尸体。  ” “我们试图走下楼梯,但烟雾很大,所以我们不得不停在六楼。”我们一直呆在那里,直到消防员来了,他们才能够将我们带出大楼,”另一位女士说, “你什么也看不见。一片漆黑,”她并补充,自己3 岁的女儿在混乱中暂时失踪了。 尸体很多……28 岁的Aisha Dukuray在火灾后不停寻找亲人。 她来自移民家庭,在该大楼有20个亲戚,“我现在只是看到尸体,没有一个我能辨认出来。我看到一个15、16岁的男孩,我以为是我的侄子。我从尸袋里看到他的脸,有点熟,不是他。” “我看到妈妈们晕倒了,他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孩子死去……”一个年仅13岁的小姑娘死里逃生,回忆起亲眼目睹一幕,颤抖着说道。 “一堆尸体被挪出来,我的童年玩伴们正在死去。” 家住4 楼的Stefan Eutsnu 说自己的孩子们刚刚逃过一劫,因为今天是周日,他把孩子们去姐姐家玩。 “我回来后,我和妻子在公寓里,我们闻到了烟味。”他赶紧和妻子一起穿过烟雾,跑到一楼外。这时他“看到了大楼里受伤的孩子们。” 16岁的Hame和家庭一起住在该公寓的3楼,“我奶奶正在睡觉,她闻到一股烟味后很快就醒来了。尖叫着,着火了!着火了!我爸爸敲响了每个房间的门,我们很快逃出来,到处都是烟雾。” “我看到地板上躺着好多尸体,烟雾从一些窗子里喷出。人们尖叫着,挥手求助。一些人手里还抱着婴儿。消防员打碎窗户入屋救人,人们在哭泣……” (起火楼附近大楼的居民) 火灭之后,起火单位已经成“巨大的黑洞”,周边窗户全部炸裂,触目惊心。 往上直到12层,也有公寓的窗户破碎。还没有收起来的圣诞树还带着节日的气氛,如今灰蒙蒙一片,户主生死不明,令人揪心。 市长埃里克-亚当斯说:这是"纽约市的一个可怕恐怖的痛苦时刻"。其严重的程度堪比1990年Happy Land的俱乐部大火。 当时一名男子在与前女友吵架被赶出俱乐部后,纵火焚烧大楼,最后造成87人死亡,死者尸体当时摆满了俱乐部的人行横道。 2007年3月,也是因为电暖器故障,纽约一栋公寓被引发大火。那次事故中有9名儿童和1名成人死亡。 一个家庭失去了5个孩子 ,还有一名男子失去了他的妻子和4个孩子。 天寒地冻,很多家庭都会使用电暖器取暖。但由此引发的火灾和悲剧也几乎每一年冬天都会上演。 大家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火灾隐患。 愿无辜遇难的人们安息,希望类似的悲剧不要再发生。

警钟! 双毒合一 Deltacron诞生! 以色列已确诊多例 Omicron和Delta真的结合了!

Delta和Omicron真的结合了 早前,因为印度媒体的一次误报,让Delta+Omicron的合体Delmicron引发轰动,随后遭打脸。然而,当大家刚刚松了口气,庆幸这两大毒王尚未合体之时,以色列却传来了噩耗。 Delta和Omicron真的结合了。 以色列《耶路撒冷邮报》9日援引塞浦路斯媒体报道,塞浦路斯大学研究人员在当地25名新冠患者体内发现了一种新的结合了Delta和Omicron的重组新冠毒株,并将此新变种命名为Deltacron。 这25名患者的基因序列虽与Delta毒株接近,却有10个Omicron毒株的特有变异。一共带有30种突变。 值得注意的是,这25例Deltacron病例中,其中11例是已经住院治疗的患者。赛普勒斯大学生物科技及分子病毒实验室主任LeondiosKostrikis表示,住院患者比例更高显示Deltacron和住院之间可能存在“关联性”。 不过他也说,目前还无法判定Deltacron是否更具传染力,或是威力是否比Omicron或Delta更强。 赛普勒斯卫生局长Michalis Hadjipantelas表示,目前还不需要担心Deltacron,并表示本周将放出更多与Deltacron有关的讯息。 可能是因为有了“印媒Delmicron事件”的先例,以色列的这一发现也引发了不少专家的质疑,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传染病学博士后研究员Tom Peacock在推特中称,所谓“Deltacron”有可能是基因测序时受到污染的结果。 就连小编本人也希望,这又是一次乌龙,没有什么“双毒合一”,可惜…… 彭博社随即发表报道,称这不是误报,样本已经在一个以上的国家进行了多次测序。 Deltcron真的已诞生。 现在,尽管卫生局长称Deltacron的危险性还有待观察,但如果它真的会导致住院比例更高,那么早前“Omicron或是疫情终结者”的说法将被推翻! 而一点,旧金山加大医学院院长Bob Wachter在日前接受采访时刚刚提出过担忧。 许多专家都认为,Omicron变异病毒株的活跃已临近尾声,或许会在下周或后周达到高峰后开始下降,且将在二月初之前摆脱这种情况。 但是Bob Wachter警告,目前要问的,已不是下一个变异株会不会来,而是何时来的问题。最好的情况是,它们是Omicron的变异株,这将使它们更容易对抗;最坏的情况是,它们是一个对疫苗有抵抗力的全新毒株。 至此,全新毒株会是什么还无人能知,但仅就目前的情况,如果Deltacron结合了Delta的最强毒性,和Omicron的最强传染速度……后果将不堪设想。 上个月,莫德纳的首席医疗官Paul Burton博士就曾提出过警告,Delta和 Omicron 感染的高数量使两者结合成为可能。 “它们肯定有可能交换基因并引发更危险的变异。” 研究者指出,重组在冠状病毒中非常常见,并在新冠病毒进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糟糕的事情还没有完,就在近日,Delta的发源地,印度,疫情又爆了。 印度最近一周的日增感染病例激增,仅昨天(周六)一天就报告了141,986 例病例,比前一天增加了近21%。 日增14万的庞大数据不禁令人想起去年Delta在印度肆虐时的噩梦场景。 日前,印度方面已经紧急实施了周末和夜间宵禁,以阻止Omicron的快速传播。 这个有着庞大的Delta感染病例的国家,随着Detlaron的横空出世,不知道会否酿造灾难性的感染。 (印度上周二举办的一次集会) 不说遥远的印度,在加拿大,Omicron导致的新一波疫情也将本国住院和ICU人数不断推高。 据温哥华综合医院,该院新冠病房的病人在短短两周之内增加了超过10倍,导致该院值班医生人手严重短缺; 在日增1.2万病例的安省,对重症监护室ICU的需求也在近期猛增。目前已有 385 人在重症监护病房,在这些人中,有 219 人使用呼吸机。 九死一生的ICU,这样的数据显然不容乐观。 如今,Omicron推动的疫情还没结束,Deltacron又来…… 希望这款双毒组合能被扼杀在摇篮吧。

重大研究! 天生自带抗体? 46岁护士密接数千位新冠患者 竟从未感染 同事全中招!

可能会研究出新疫苗! 疫情以来2年,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故事:一个家庭暴发新冠疫情,但有一个家庭成员如同天选之子,从来没有检测出阳性,也没有任何症状。 同时,也有那种打了两针疫苗,接受强化治疗,但仍然一次又一次地感染新冠的可怜人。 在Omicron疯狂传播的今天,英国国家统计局发现,在英国,每2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感染新冠,在这种天罗地网下,完全不感染新冠的人越发地引人注目—— 这是纯粹的运气吗?还是一种基因优势? 如今科学家们可能有了答案: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有些人天生对新冠就有抗体! 由于尚未完全理解的原因,人们认为这些人对新冠早已有了抗体,即使病毒发生了变异,抗体仍然强劲。 这一现象目前是全世界研究最火热的课题。 专家们希望,通过研究这些幸运的人,他们可能会发现一些线索,帮助他们创造一种防变异的疫苗! 丽莎斯托克韦尔就是这样一位幸运儿,她是来自英国萨默塞特的一名34岁的护士,在急诊室工作。 从2020年开始,她一直在发热部门上班,这个部门正是那些发烧的患者来医院到达的第一个关卡,在这里病人们会被测试分类,她每天都能见到上百名疑似新冠患者。 2020年年底,她与一家医院签订了合同,该院为她安排了全部的新冠病房值班。 她身边其他的同事,在整个疫情期间的不同阶段,都纷纷中招,无一幸免。 只有她,是不一样的。 她说:"我根本没有生病,我在2020年底接种疫苗之前进行的抗体测试是阴性的,我体内没有抗体说明我没得过病。” “我预估有一天我会感染新冠,但是这一天一直没有来。我不知道我是否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免疫系统,但我只是感谢没有生病。” 不光如此,疫情期间丽莎的枕边人都感染了新冠,她作为密接居然一点事都没有。 她补充说:“我丈夫病了两个星期,体温很高,神志不清。他真的病的很重,但他拒绝去医院。” “尽管我每晚与他同床共枕,但我从未感染过。”   就算如此,丽莎也已经注射了两次疫苗,并将进行一次加强注射。   更夸张的是,丽莎每天都在新冠病房工作,穿着并不是最完美的个人防护设备。 刚开始的时候,丽莎很害怕感染新冠。 但是她每次都是那个不会感染的幸运儿。 “现在我开始想,也许我永远不会感染新冠。” 丽莎并不是英国的个例。 46岁的纳西姆-福罗吉(Nasim Forooghi)是伦敦市中心圣巴塞洛缪医院的心脏研究护士,她的故事和丽莎类似。 她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丈夫是英国的一名医生。 接种疫苗之前,她做过抗体测试,她没有感染过新冠的痕迹。 她表示,新冠以来2年,她接触了成千上万名新冠患者,穿着普通的防护服和他们面对面,却一次也没有感染过。 她全家,丈夫和孩子都一次都没有感染过。 她俩的经历引起了UCL(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研究人员的兴趣,研究人员取了他们的血液样本,发现她们和新冠康复的人身上发现的T细胞相似的细胞。 与抗体一样,T细胞是由免疫系统创造的,用于抵御入侵者。但是,当新冠病毒细胞进入身体时,T细胞则攻击并摧毁它们。 随后UCL团队拿出了2011年的旧血液样本,并且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研究。 他们发现,早在疫情开始之前,这些样本里有很多人都拥有对抗新冠的抗体。 其中,儿童身上采集的样本水平最高。 科学家们说,这也许就是刚开始为什么儿童很少染病的原因。 如今,科学家们正在研究,这些幸运儿的细胞能不能帮助他们开发出一种防变异的疫苗? 答案可能是在免疫系统的工作方式上。 另一个合理的假设是,对新冠的天生抗体,以及潜在的预防治疗,存在于基因中。   遗传耐药性在其他病毒中也曾出现过。   20世纪90年代中期,医生发现一名美国男子斯蒂芬-克罗恩(Stephen Crohn)尽管接触过许多HIV阳性的伴侣,却没有感染HIV的迹象。    研究人员发现他携带了一种基因突变,这种突变阻碍了艾滋病毒渗入身体细胞的能力。 卡萨诺瓦博士建议,"基因阻断 "治疗有一天可能会提供给那些没有自然抵抗力的人。 而且与标准疫苗不同,理论上,这些疫苗对未来的变种仍然有效,不需要频繁地注射加强针。 希望这项研究可以早日出结果,这样我们就不用每年接种一针疫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