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00死! 退烧药被抢光 加拿大多重疫情威胁 谭咏诗重磅发声: 打好与新冠的下一战!

新冠疫情继续燃烧之际,今年的流感也特别严重,根据美CDC网站数据,本季迄今月哟与1500-3300万人患流感,其中约10%的人因此住院,还有9300人到2.8万人因流感死亡!

 

加拿大情况也不乐观——

 

早前,我们已经多次报道加拿大“流感杀人”的新闻,列治文6岁小女孩、基隆那9岁女孩……这个流感季,加拿大儿童和青少年的流感死亡人数已有两位数。

 

一边是患病者数量庞大,另一边则令人不可思议地药物短缺。

 

感冒药、退烧药通通一药难求,空空的货架让无数人心碎,大温一些药房,如pharmasave,已经开始限购政策——每个家庭只能买一瓶。

 

而在一些不限购的超市,则出现了令很多人感到愤怒的一幕:

 

 

21日,美国方面开始“大动作”——联邦政府宣布,将释放战略储备处方药因应。

 

 

卫生部也在促请强生等药厂赶工生产,生产线24小时不断作业。

 

这一场与病毒的战役,在被拉长到3年之久后,我们依然没有获得决定性胜利。在2022年即将告别之际,今天,加拿大首席卫生官谭咏诗重磅发声:我们必须为下一轮新冠和流行病做好准备。

 

 

谭医生表示,目前,加拿大的COVID 19仍在“相对较高的水平”传播,而其他流感毒株可能在新的一年激增。

加拿大人应该“保持警惕”。接下来,新冠和流感疫情走向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在假期的所作所为——包括接种疫苗、室内戴口罩、或生病不适时自觉居家。

 

 

“我总是说,我们可以作出决定并影响大流行曲线的轨迹。我们知道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降低风险,尤其是在医院承受如此大的压力的时候。”

 

她并提醒人们,尤其是那些中高风险的人们要“未雨绸缪”,抗病毒药物Paxlovid可用于患病的人,以降低他们的重症和住院风险。

 

“提前与医护人员计划,知道在哪里可以获得Paxlovid,知道如何进行快速检测,或者如果你生病了,如何进行检测。这将确保你能尽快获得药物。”

 

谭咏诗十分关注新冠病毒的继续进化,她说,她留意到澳洲新冠病例的激增,以及试图预测它可能会如何。

 

 

不过,她认为现在强调再打一针加强疫苗还为时过早,加拿大健康专家将与国际上的其他专家在“新的一年里提出进一步的指导意见。”

“总的来说好消息是,即使病例激增,ICU入院和死亡人数也相对较低。目前我们追求的总体目标是减少严重后果。”她说。

 

谭咏诗接着谈到了目前流感泛滥的情况,H3N2毒株“非常快速和早期地飙升”,有可能很快会下降;

 

但另一种甲型H1N1流感病毒以及可能在流感季晚些时候出现的“特别影响儿童”的乙型流感病毒,则引起了她的关注。

 

卫生官说,气候变化等因素会影响动物和人类的互动方式,可能导致更多的疾病传播和流行病“可能不会那么罕见”。

 

“我们需要做好准备,”谭说。“我说的不只是加拿大,是全球。”

 

她特别提到了未来疾病预防的一个重大威胁——抗菌素耐药性。

事实上,世界卫生组织WHO已经将抗菌素耐药性确定为对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

 

当细菌和病毒不再对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产生反应时发生,这又是一场灾难的开始。

 

“如果抗生素不起作用,我们的处境将有点像曾经的这场大流行的开始。我们没有任何对策。”

 

悲催的是,这种耐药机制在不断夺走人命。

 

1216日,加拿大魁北克省卫生厅表示,蒙特利尔录得A型链球菌幼儿感染病例4人,其中2人死亡。

 

 

在过去数年的时间里,A型链球菌都算得上一种“罕见”病,别说死亡,感染人数都相当少。

 

然而,在英国,短短4个月里,因A型链球菌死亡人数已经飙升到94,包括24名儿童。

 

在美国,刚刚,CDC再次警告,本国A型链球菌感染人数正在飙升。在丹佛,已有2名儿童因此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上周表示,法国、爱尔兰、荷兰和瑞典的病例也在增加。

 

昔日并不为人注意的A链球球菌怎么一夜变得如此厉害了?

 

《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的一项研究中,团队就发现一种新的机制,使细菌能够从它们的人类宿主那里吸收营养,并绕过抗生素治疗。

 

研究人员就是在调查A组链球菌的抗生素敏感性时发现了这一耐药机制。

“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这种细菌在被阻止产生自己的叶酸时,显示出了直接从人体宿主获取叶酸的能力。这使得抗生素无效,当病人应该有所好转时,感染可能会恶化。这种新形式的耐药性是检测不到的,这使得临床医生很难开出有效治疗感染的抗生素,这可能会导致非常糟糕的结果,甚至过早死亡。”

 

原来如此。

 

正在不断泛滥的A组链球菌感染风暴,正是谭医生说的抗菌素耐药性威胁,而专家小组的话更悲观——

 

“不幸的是,我们怀疑这只是冰山一角——我们已经在A组链球菌中发现了这种机制,但它很可能会在其他细菌病原体中成为一个更广泛的问题。”

 

细思极恐。

推荐阅读

- Advertisement -

最新文章